第三章 人口民族
第三章 人口民族
建场后,农场经历了全国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已无资料可查。1964
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总户数1,772户,总人口10,953人。其中:男性7,250人,女性3,703
人。男性多于女性一倍(因当时是劳改农场)。人口年龄情况:中壮年为多数,次之是儿童,青
少年占第三位,老年人最少。在总人口中6岁以下儿童1,958人,7岁至14岁1,334人,15岁至30
岁2,436人,31岁至45岁3,487人,46岁至55岁1,282人,56岁以上456人。
文化程度情况:大学74人,高中345人,初中l,289人,高小1,656人,初小2,519人。
人口社会职业情况:18岁至55岁的人口中(减去从事家务劳动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全
场已就业人口5,198人,就业率为9l%。从事农业生产的2,777人(包括农工、农技工、畜牧饲养
人员和其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种);从事文教卫生工作的117人;机关职员527人(当时是
劳改农场,凡属干部管理的,如生产队长等,都按机关职员统计);在校学生1,143人;犯人1,627
人。需要就业的人口438人,占应就业人口的8.73%。其中:男性173人,女性286人,18岁至35
岁的402人,36岁至50岁的57人。
1964年人口普查,全场共有7个民族:汉族10,570人,满族167人,朝鲜族102人,回族67人,
僮族2人,蒙古族32人,彝族6人,民族不详的7人。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总户数2,615户,总人口1l,417人。男性6,024人,女性5,393
人,男性仍然多于女性。其原因与原是劳改农场有关,有相当一部分男性过独身生活。
文化程度情况:大学33人,大学肄业和在校3人,高中l,192人,初中3,729人,小学3,521
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800人(其中12周岁以上的l,456人)。零至5周岁人数1,139人。
1982年人口普查,场内有5个民族:汉族l1,018人,满族154人,蒙古族30人,朝鲜族143
人,回族70人。
农场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据1957年调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西藏外,其
它28个省市的人都有(指原籍)。
从1964年至1982年,18年间,总人口只增加了464人。主要是在人口流向,有两次大的波
动。从1967年至1970年,刑满就业人员大量疏散遣返。仅1968年11月一次就疏散至桦川县594
户,1,200余人。从1971年以后,大批知识青年陆续返城。这是18年间,总人口增加不多的主
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