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营规模
第四章 经营规模
农场自1950年建场至1956年,共开荒136,194亩,播种面积10l,415亩,这6年间是农场发
展较快的一个阶段。由于地势低洼,易涝成灾,此后10年间(1957年至1967年)每年实际播种面
积都在5万与7万亩之间,个别年份只播种5万余亩,所开垦的荒地有几万亩撂荒。从1968年到
1974年,这8年间,每年播种面积也只在8万亩左右。受灾较严重的1973年是只播种3万1千多亩。
农场从1973年秋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以排涝治水为主攻方向。排涝工程逐年扩大,使一些
低洼易涝的地积水逐年排出,为扩大耕地面积和开荒创造了条件。到1975年播种面积恢复到l0.7
万余亩,以后逐年开荒,播种面积也逐年增加。到1980年,耕地面积扩大到26.5万余亩。从1975
年到1980年,这6年间,是农场发展较快的第二个阶段。
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到以农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
展,农、工、商各业俱全的中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到1982年总播种面积达18.9万亩。拥有拖拉
机(标准台)656台,推土机33台,铲运机1台,联合收割机62台(其中自走式49台),各种农机具
599台件,载重汽车52辆,油槽车2辆,大客车2辆,吉普车4辆,面包车1辆,救护车1辆,双排
座货车2辆。
农场的农业生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50年至1956年,以人、畜力为主阶段;1957年
到1971年半机械化阶段;1972年到1980年逐步走上机械化阶段。
到1985年为止,全场有职工4,415名(其中女职工1,647名),管理人员305名(不包括文教卫
生系统)。
一、林业
1953年建立苗圃,对苗木进行培育。1955年开始在道路两旁及住宅区营造风景林,1956年
转向防护林带营造。32年间,植树造林面积20,543亩。但由于管理不善(有的只栽不管),实际
保存下来的仅4,000亩左右,为造林面积的五分之一。森林覆盖率为场区总面积的0.5%。总的
看来,林业发展缓慢,有的生产队基本上还是光秃队。
二、畜牧业
建场的第2年,就开始饲养畜、禽,当时主要是为了满足场内职工生活的需要。由于饲养
管理不善,致使繁殖率低,死亡率高。从1957年起,开始扭转被动局面,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
展。到1959年大牲畜发展到1,323头(匹)[其中役畜562头(匹)],猪饲养9,l00多头,鸡、鸭、鹅
饲养达5万多只。这是农场35年来,畜、禽发展的全盛时期。以后若干年间,除大牲畜有所发展
外,其它如猪,每年饲养都在0.1到0.2万头左右,最多的1978年也只饲养0.4万头,家禽公养
的就更少了。总之,畜牧业发展的不快、不稳,有的年份还吃外进猪肉。
三、副业
建场最初的几年,只是搞些季节性的副业生产,利用农闲季节打草、割苇子、割柳条从事
编织,以解决农业生产及建房所需。从1954年起,开始利用农、副产品,如用稻草打草绳、草
袋,除解决自用外,还有部分外销。此外,历年抽调部分人力、畜力上山采伐。五十年代和六
十年代初还到鹤岗市修铁路、公路、采煤。对场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副业生
产,形成商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1980年以后,居户个人打草帘出售,每年收入在3到4
万元以上。
四、渔业
在1957年以前,只是利用农闲时间捕捞,每年可捕捞鲜鱼百余吨。从1957年开始,着手组
织有30到40人的专业捕鱼队,当年除各生产队捕捞外,专业捕鱼队产量也在百吨以上。但对养
鱼生产,保护水产资源尚未引起重视。
1958年,在党中央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农场渔业生产
有了新的发展,当年捕捞成鱼248吨。对养鱼也进行了试验,在防洪堤内300亩水面的鲫鱼泡里,
投放鲤鱼种18尾,鲤鱼苗5,800尾。实践证明,在没有孵化池进行人工孵化的情况下,所投放的
鱼种,任其自然孵化,效果良好。1959年渔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专业队伍达到240人。当年
大搞鱼池基本建设,捕养量大为增加,捕捞种鲤鱼6,400尾,经淘汰投放O.5万尾,繁殖鱼苗500
万尾,捕捞放鱼苗3,400万尾,总计达到3,500万尾。当年专业队捕捞成鱼682吨,除场内职工自
食外,还支援附近城镇大量商品鱼。如调给鹤岗市鲤鱼种148尾,鱼苗58,286尾。渔业收入34
万余元。
六十年代以后,只捕不养,大小鱼一起捕捞,渔业资源逐渐减少。到七十年代初,才又重
新开始注意养捕结合,修筑养鱼池,建立养鱼基地。
五、工业
农场的工业生产,在七十年代以前,农场办工业,主要是为场内农业生产服务;另一方面
也是为解决农场职工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工业的主要原材料,是充分利用场内可以和利用
的天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到1980年,农场的工业有:粮油加工、建筑材料、食品、酿造、采煤、
造纸、机械加工制造等。这些工业生产的形成,基本上满足了场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小煤矿
每年开采的煤炭除自己用外,还能支援城乡两万余吨。年设计能力4,000吨的纸板厂,也开始投
产,每年能为国家提供3,000多吨纸板。
六、文教、卫生
1951年农场办起了第一所小学,1名教师,3名小学生。随着农场的发展,到1982年,全场
有小学16所,中学3所(包括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2,055名,教职员工227名。除个别生产队
外,都建立了学校。
35年间,卫生医疗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1951年仅总场有1处医务所,医护人员7名;1985
年除总场医院外,在各生产队和作业点都有医务所,总场还有住院处1所,设有病床50张。全场
医护人员99名,一般疾病和一般手术,不用出场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