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
第二编 简史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
梧桐河农场所在地,据考查,早在清朝就有少数人来此开垦。但因松花江经常泛滥成灾,
几经兴衰,土地荒芜。在旧中国黑龙江督军万福林,投资于此开垦经营。1927年,在场区建
立“福丰稻田公司”。从黑龙江省各地招募300多户(有说是500户)朝鲜族来此种植水稻,耕
地达2万余亩,人口达千人以上,是此地昔日开发的全盛时期。并在此开办“松东模范学校”
一所。朝鲜共产主义者崔庸键(当时化名金治刚)等人,曾来该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对学生
进行政治、军事教育。学校有党、团、儿童团组织。学校党组织曾发动和领导佃户向“稻田
公司”当局阻止群众砍烧柴问题进行过斗争。斗争结果,公司让步,允许群众向北面林子砍
柴。这所学校为以后抗日联军,培养了一批革命者。抗联老战士李在德、李敏,烈士裴敬天
等,均在此校学习过。他(她)们以后都走向抗日联军,从事革命斗争。1931年(一说1932年)
松花江洪水泛滥,将此地田地淹没,公司撤摊,人烟星散。日寇侵占时,此地仍有少数住户
以拣木耳、捕鱼为业,也有少数人在此种植大烟。日寇在此设立警察分所。从1933年汤原县
抗日游击队创立,到以后发展为抗日联军,曾经常在此地区打击敌伪。1938年初,抗联将领
李兆麟将军率领抗联6军骑兵2师和3军5师一部分队伍,摧毁了东、西梧桐河,东、西嘟噜河,
东、西火烧营和老沟等7处敌人和金矿局的重要据点,缴获了许多武器,武装了自己。当时
任抗联6军政治委员李兆麟,在场内“老等山”亲自主持开办6军教导队(大约有男女学员100
余人),为6军培养军事、政治干部。黑龙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陈雷当年就在6军教导队任政治
教官。1937年以后,北满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一个极端艰难的时期,为了突破敌人“聚而歼
之”的阴谋,中共北满省委决定:将所属部队分三批西进,跳出敌人包围圈,到海伦开辟新
的游击区。1938年夏,抗联6军政委李兆麟在“老等山”召开了部队师团以上干部和中共下江
特委领导参加的会议,分析讨论了下江的形势,与会者一致拥护中共北满省委第七次会议“关
于西征的决定”。抗联6军西征,就是从“老等山”集合分三批出征的。
李兆麟将军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在西征的艰苦岁月里,编写了一首用大曲《落花》
调填词的《露营之歌》。歌词的第二段是李兆麟将军于1938年7月在梧桐河畔写的。
浓阴蔽天,野花弥漫
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战士们,热情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重任在肩,
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
黑暗一扫光。
据抗联老战士回忆,西征的第一批,出发前夕就在“老等山”开的欢送营火晚会。第一
个节目就是李兆麟将军自编自演,从而鼓舞了抗联战士突围西征的士气。1938年8月,抗联6
军第一批西征的战士,从“老等山”出发。原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省政协副主席王明贵,
当年是抗联6军3师师长,奉命率领第二批西征队伍也是从“老等山”出发的。当时没有粮食,
出发前,每个战士发几穗青苞米,踏上了突围西征的征途。
抗联6军西征以后,此地仍有少量居民,在此以捕鱼、拣木耳、采蘑菇、种大烟为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梧桐河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