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场“大跃进”

第二节 农场“大跃进”



扩大规模

大批复转官兵的到来和1958年的全国大跃进,使农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到三年时间,
就建成了七个农业分场,一个畜牧分场(大青山畜牧场),一个基建大队。农业生产队达到44
个,相当队级的工交、畜牧、基建、水利……等二线单位40个。一个个村庄拔地而起,居民点
星罗棋布。全场总人口最高时达21,185 人,职工达10,806 人。1957年—1960年累计开荒47
万多亩,耕地面积达43.47 )万亩。年播种面积最高达30万亩,年产粮豆最高达1.1 万余吨,
年工农业产值达389.2 万元。

但在贯彻“五边”方针中,没能妥善处理发展与巩固的关系。布局建点,没能做到周密的
勘测设计,以后又没注意发展一批巩固一批,而是急于求成,全面铺开,盲目发展扩大。致使
有的点建了又撤,荒地边开边撂,有的单位很长时间不能转入正常生产。战线拉的过长,交通
十分不便,孕育着前进中的危机。

举办工业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农场的工副业生产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小工厂发展到四十多
座。除粮油加工、农机修造、红砖、制材、石灰外,还生产过原煤、石英石、耐火砖、格瓦斯、
冰棍、肥皂、皮革等产品。年工副业总产值达到140 万元。
工业上搞了一些无米之炊的项目。在全国大炼钢铁运动的影响下,农场也外出开矿炼钢铁;
没有甜菜来源,盖了糖厂尚未正式投产就下马;土法造纸、陶瓷生产更是边搞边弃。

大上畜牧

畜牧业有较快的发展。马匹实行人工配种。1959年末,大牲畜存栏达到1,331 头,比1959
年增长一倍;猪存栏4,831 头,比1956年增长11倍。并于1960年首次上交肥猪1,100 头。
还增加了家禽和羊的饲养。畜产品年产值达17万元。但在当时人员口粮尚不能自给的情况下,
饲料没有保证,就大上畜牧,搞“鸡山鸭海”,盖孵化大楼,半途而废,浪费资金,造成畜牧
大批死亡。

发展文教 卫生 商业

  文教、卫生、商业及服务行业均有相应发展。农场小学开设了初中班,分场和大多数生产
队开办了小学。学校达17所,在校学生1200人。还开办了专业学校(红专学校),培养拖拉机组
长和驾驶员。农场成立了职工医院,有砖瓦结构的院房1000平方米,设病床50张,增加了医疗
设备,提高了诊断能力。各分场有卫生所,各生产队有医务室。商业方面,农场有百货商店,
各分场有分店。照相、理发、被服等服务行业均已兴办。邮电和银行,从农场到分场都设有办
事机构。

突击盖房 大搞水利

为解决人员激增而无房住的问题,除抽调近五分之一的劳力专搞房建外,普遍发动复转官
兵投入“自建公助”。公家解决门、窗、小五金,职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盖拉哈辫、垡块、土
坯的简易草木结构房,房权归个人所有。仅1958年,全场就盖房六万多平方米,基本上满足了
当时生产、生活的需要。这种“跃进”房,群众形容是:“外面大下里小下,外面不下里滴答;
冬天似冰窖,睡觉戴棉帽。”而且多是纸糊顶棚纸糊墙,很易发生火灾。但在当时对稳定广大
转业官兵情绪而在荒原上站住脚跟却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水利施工除常年投入1000—2500人的专业水利队伍外,冬天还组织全场人员搞水利大会战,
大搞排涝和灌溉工程。打通了一排干和部分配套工程,搞了大青山水库、大青山灌渠、二号水
库、五一运河。1958年—1960年完成水利土石方450 万立方米,仅1959年就完成土石方260 万
立方米。冬天施工靠镐刨肩挑,广大职工脱掉棉衣,干得满身大汗,稍一停下,衣服就冻得硬
梆梆的。大家你追我赶,比赛放“卫星”。有时还披星戴月,挑灯夜战。当时施工中最快的方
法是放炮爆破,群众叫“一炮成渠”。轰隆一声巨响,大小冻块横飞,稍加修理,渠道即成。
经过一年多的苦战,修通一排干全长48公里,控制面积70万亩,为排除内涝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当时水利建设忽视了我场低洼易涝的客观事实,大量投入力量修水库,修灌渠,特别是修五
一运河,提出“岸上跑车水行船,带着爱人逛河沿”口号,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大豆为纲 喜交公粮

1959年,农场贯彻“以农为主,农牧并举,保证出口,保证自给,积极扩大耕地面积,积
极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建设方针。为了保证出口,在农业生产中,贯彻“以大豆为纲”的方
针。当年播种大豆1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0%.前期长势尚好,但秋涝严重,全部人工收割。
在集垛中,由人背改为担架抬,即提高了工效,又减少了损失。集完大垛已是11月底了。12月
份为全场大豆脱谷上交突击月。人、机、畜齐上阵,马拉磙,人打场,30台康拜因和24台脱谷
机昼夜不停。上交大豆时,汽车披红戴花,人们敲锣打鼓排队迎送。荒垦者第一次向国家上交
粮食,有说不完的高兴劲。由场部到宝东的公路上,车水马龙。有些同志自动地用自行车往宝
东送粮。这年大豆亩产89斤,上交国家5,335 吨。

冬季伐木

1958年—1960年,每年冬季,农场为解决建房用材问题,都组织近千人的采伐大军进完达
山区伐木。伐木人员住地窖、睡地铺,趴冰卧雪,艰苦奋战。当时伐木用斧子砍、大锯拉,归
楞装车靠木棍撬、杠子抬。据1958年党委工作总结中记载,当年伐木10万立方米。以后每年伐
木都在一万立方米以上。只是由于运输工具少,伐的多,运回来的少。有些原木烂掉了。

支援国家建设

农场自1958年开始,每年都要调出大批干部,支援各地社会主义建设。据记载:1958年为
1221人,1960年为427 人,1961年为251 人,1962年为383 人。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
都有八五六农场调去的干部。1960年以“母鸡下蛋”的办法,抽调干部141 人,由副场长王诚
忠率领,到内蒙古呼盟垦区组建了一个农场。以后还抽调医务人员34名,到海南垦区建成一个
职工医院。
每年冬季,农场还要挑选部分机务人员,自带机车和农具,到关内支援开荒和建设。曾远
征到海南岛,去过湖北、河南、山东,还参加过密云水库的建设。

文艺生活

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广大复转官兵以苦为荣,虽苦犹乐,表现了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
当时文化生活条件很差,看电影也很少。但火热的创业生活,为开展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生动
的内容。除总场有文工团外,各分场以及大部分生产队都有自己的业余演唱组,自编自演,生
活气息浓厚,深入田间地头演出。全场也不断组织会演和调演。东林子分场数次夺魁。每逢节
假日之夜,乐器一响(不少单位没有乐器,就敲洗脸盒),舞会便开始。男男女女不约而同的
翩翩起舞,不会跳的也围观助兴。“大跃进”时,文艺也“大上”,在工地、道旁、宿舍、会
场,到处都有赛诗的。比赛“放文艺卫星”,开展“诗歌千百篇”运动,涌现出大量的“镐头
诗”。有的职工边挖水利边吟诗:“镐头震得地发叫,脑子一转诗又到,一担冻土一担诗,冻
土上堤诗上报”。东林子分场成了“万诗场”。不少的诗篇具有一定生活、战斗气息。农场长
年坚持办油印《青山报》,以宣传形势任务,表彰英雄模范的献身精神为主,散放着泥土的芬
芳,有浓厚的战斗气息。农场还成立了作家协会,名为“青山农场作家协会”,有业余作家一
百二十多人,并创刊出版了《青山文艺》,讴歌了垦荒英雄们的业绩和精神。在那如火如荼的
日子里,垦荒者们即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垦荒英雄们看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
迅速改变了荒原面貌,听到前程似锦的十年规划,更增添了奋勇前进的力量。

“五风”泛滥与反“右倾”

我场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大跃进,1959年又为持续特大跃进。一些脱离实际、贪大求
全、急于求成的做法和要求,促使了“五风”(高指标、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共产风)
的滋长和泛滥。当时提出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论调。违反自然规律,高指标、
说瞎话、吹牛皮颇受赏识。上面高压,下面作假,订计划层层加码,讲成绩层层拔高。1959年,
我场提出粮豆单产400 斤,而当时虎林地区从有历史资料记载以来,最高丰收年粮豆单产才253
斤。当年农场粮豆单产89斤。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农场的开荒、播种、单产、总产没一
项完成计划的,最高时仅完成计划的百分之七十多,最低时才完成计划的百分之五。至于瞎指
挥比之高指标、浮夸风,只有过之,而无不及。1958年麦收时,在漆黑的雨夜,要人工割小麦。
1960年强令推行“先播种后整地”的方法。刮共产风,提出“农场要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全
场大办共产主义大食堂,要求职工家属都去就餐,大人每人每月六元伙食费,小孩三元。要求
职工家中不养家禽,不种园田地,真正做到“以场为家”。单位之间无偿平调物资,更是屡见
不鲜。
不少基层干部对“五风”有意见,就认为是“右倾”情绪,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就进行
“反右倾”“拔白旗”,名曰为持续跃进扫清障碍,保卫“三面红旗”。
1959年10月,农场为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开展了“反右倾”运动。把一些坚
持实事求是的基层干部当作右倾分子大加批判,而后当“白旗”拔掉。四分场党委书记郑天林,
因说水深40公分不能开荒和交稻子完不成任务(连种子交了也不够),被当作严重的右倾情绪,
在全场第一个受到严肃的批判,当“白旗”拔掉。全场重点批判了20人,或定为右倾机会主义
分子,或定为严重右倾性质,或定为反党错误性质,或给予纪律处分。直到1961年还在不断地
进行“反右倾”“拔白旗”,共批判了109 人。搞得人人自危。从而使以“五风”为主要表现
的左倾错误,在我场泛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