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栽培 一、作物布局及轮作
1.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根据本地区自然特点和国家对农场的要求,建场28年来始终以小麦、大豆为主体,
辅之以一定数量的玉米、杂粮(各历史阶段的作物布局见表)。
各时期作物布局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场粮豆种植面积一般占总播面积的92—95%。建场初期和农垦局时期,
一般小麦占粮豆播种面积的41—49%,大豆占36—52%,玉米、杂粮占5 —20%。年际之间变
化幅度较大,一般随下列三个因素而变化。
一是国家指令性种植指标的变动。如1959年以大豆为纲,当年大豆播种面积达183,661
亩,大豆播种面积占粮豆总播面积266,838 亩的69%。
二是粮食经济政策的变动。如1978年农产品调价后,大豆价格上调率较高,因而大豆播种
面积持续上升,至1982年达216,520 亩,占本年粮豆总播面积411,816 亩的52.5%。由于
玉米价格偏低,1981年玉米播种面积下降到13,900 亩。仅占本年粮豆播种面积456,434 亩
的3%左右。
三是自然灾害的影响。如1964年因春涝,小麦播种受影响,仅播21,315亩,仅占粮豆总
面积95,791 亩的22%。
三个因素以经济政策的变动,影响作物布局最大。1979年到1982年,四年平均大豆播种面
积占粮豆总播种面积的46%,而玉米仅占4.6%. 由此引起大豆重茬、迎茬面积达28.1%~46.4%.
有三分之一生产队超过50%,因而使产量下降10%~30%。而且由于玉米种植面积过小,造成
饲料供应不足,仅1982年就外进饲料玉米600 余吨。
2. 轮作形式
我场作物种植比例长期不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田规划不定型。1975年以前一直采
用以地块换茬为主的轮作形式。1975年以后,对土地基本定型的老生产队和熟化连片的耕地实
行正规轮作。沿河地带土质较肥、积温较高的耕地,以麦—杂—豆为主区,麦—麦—豆为副区
的轮作形式;对土壤瘠薄、积温较低的冷凉的中南部地带,实行以麦—麦—豆为主区,麦—杂
—豆为副区的轮作形式。1978年大豆调价后,为了正确处理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矛盾,全场
从1980年起统一实行麦—麦—豆—麦—杂—豆的六区轮作形式。1981年因遇特大涝灾,这一轮
作形式未能全面实施。
三队从1976年一1979年实行正规轮作,四年粮豆平均单产296.5斤。比气候条件较好但未
实行轮作的1966年——1969年粮豆平均单产还高5.8%。
二、耕作制度改革
我场建场以后,沿用苏式耕作方法,逐渐形成了以伏翻秋翻为基础,连年平翻的土壤耕作
制度。这种制度对我场的自然气候、土壤特性和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生产上发挥了
一定的作用。
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耕作制度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1.连年耕翻,同层耕作,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使土壤通透性变劣;
2.作业遍数过多。从种到收,作业次数最少12—15遍,最多达18—20遍,不仅加大了作业
成本,也恶化了土壤理化性状;
3.农时紧张,适耕期短,经常被迫湿耕或失墒作业,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抗灾能力;
4.地表冬春长期裸露,加剧风蚀、水蚀程度。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全场从1975年起,逐步推广“深松耕法”,改变耕作制度。主要措施
是:
1.采用机械深松和生物深松(如种植根系穿透能力强的绿肥作物等),逐步创造深厚的活
土层。全场从1975年到1982年深松深耕面积达30万亩。结合深松,施用有机肥,以肥改土面积
156,000 亩。深松改土后打破了犁底层,松动了白浆层,加厚了活土层,改善了土壤理化性
状,改善了作物生育条件,提高了抗灾能力。据科研站调查,改土二至三年,有机质提高0.25%
—0.7%,容重降低0.33克,孔隙度增加14.19%,地温提高0.22—0.69度,氮磷含量和速效养
分都有明显增加,种植春小麦可增产13.4—37.5%,玉米可增产25.4—43.4%,大豆可增产20.3
—44.4%。
2.在深松、深耕的基础上,实行轮耕少耕。
①耙茬。1975年至1982年共耙茬4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特别是早年,上年耙豆茬,下
年播小麦,效果良好,耕层水份比秋翻增加2 —5%,平均增产20~30%,亩成本降低1 —2
元。
②原垄播。在上年大豆原垄上播小麦或播玉米,有明显的增温作用,有利作物发苗壮苗,
特别是涝年,有利于争取农时,七队从1973年—1978年连续五年采取大豆原垄播小麦,平均增
产11.9%,亩成本降低3.46元。
③搅麦茬。垄底深松起垄种玉米,比秋翻平播种玉米有显著的增温发苗效果。
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机械条件的限制,大豆原垄播小麦和搅麦茬种玉米没有全面推广。
3.种植绿肥(包括清种和复种)和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活化土性,培肥地力。全场从
1975—1982年,平均每年种植绿肥1.5 万亩,秸秆还田10万亩,增产幅度一般为10—30%,第
二年效果最好,后效可维持三年左右。
三、主要作物栽培方式
我场农作物是一年一熟,主要栽培品种有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其次为大麦、水稻、
高粱、谷子、小豆、糜子、荞麦、稗子、秣食豆、明豌豆以及甜菜、麻类、花生、油菜、向日
葵等油料经济作物。
三大作物栽培方式以机械平条播为主。中耕作物结合中耕管理成垄。田间标准作业随着管
理水平的提高和栽培方式的改变而逐步提高,从农场的五个发展时期看,以东总时期为最好。
小麦。建场以来一直采用窄行密植,行距7.5 —15厘米,播深3 —4 厘米,亩保苗由建场
初期的30万—40万株,逐步发展到目前的50万—55万株。为了探求解决早春内涝作业困难的矛
盾,1959年曾试验春麦冬播18,000 亩。由于越冬时幼苗大量冻死,因而保苗株数不足(亩保
苗仅达18—20万株),所以没有推广。
为摸索高产途径,七十年代初曾试验小麦交叉播种8,183 亩。
由于增产幅度不大,而且播种工作量大,影响农时,没有推广。
大豆。建场初期和农垦局时期,主要采用宽行(行距60厘米)稀播(亩保苗2 —2.5 万株),
播深4 —5 厘米。随着栽培技术的提高和采用化学灭草措施,逐步向窄行密植方向发展,行距
缩小到45—50厘米,亩保苗增至3.5 —4 万株,田间植株的群体和个体日趋协调。
为摸索高产途径,1974年全场大面积推广60厘米双条播,比同行距单条播平均增产9 —10%;
1976年—1978年在土壤瘠薄的低平地区采用15厘米和30厘米单条密植,比60厘米宽行距有明显
增产效果;1975年和1978年进行大豆精量点播试验,比正常条播平均增产8 —10%。这些措施,
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未能大面积推广。
玉米。建场初期,采用畜力起垄,人工穴播。行距70厘米,播深4 —5 厘米,亩保苗2 —
2.5 千株。农垦局时期和兵团时期采用机械起垄,人工穴播。以后采用机械平播,结合中耕培
土成垄。1980年起,少数单位试行搅麦茬垄底深松起垄后播种。
为了摸索高产途径,1966年全场试验玉米、大豆间作混作,面积达3,331 亩;1970年推
行一埯双株播种,面积达15,433 亩。这些措施虽有一定增产效果,但由于费工,又不适应机
械收获,因此未推广。
建场以来栽培上的主要问题是保苗和播深与设计要求差距较大,玉米保苗不足,小麦成苗
率低,大豆均匀度差。
四、各作业阶段的农时
根据我场的自然条件和三力(人力、畜力和机械)水平,在七十年代以前就形成了传统的
“五。一”农时杠。即4 月1 日起播小麦;5 月1 日起播大田;6 月1 日起夏管(中耕、锄草、
灭草、培垄等);8 月1 日起收割小麦;10月1 日起收大田作物。各阶段最适农时为:麦播4
月1 日—4 月20日;大田播种5 月1 日—5 月20日;夏管6 月1 日—7 月15日;麦收8 月1 日
—8 月15日;秋收10月1 日—10月20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机械力量的加强,对有些阶段
农时作了一些修正。如小麦在早春回暖早,上年整地基础好,土壤疏松,肥力较高的地区,可
以提前在三月中旬播种;大田播种则主要以气温为主要依据,在土壤粘重地区,大豆、玉米播
期以5 月5 日或5 月10日开始为好,有利保苗也有利壮苗。由于割晒措施的运用,小麦和大豆
的收获农时可分别在7 月15日和9 月10日左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