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十七章 青山荒原史略

第七编 附录

第三十七章 青山荒原史略


八五六农场这块地方,原来是蓬蒿无际人烟稀少的荒原。
清光绪年间,为了巩固东部边疆,废弛封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并以珲春、绥芬河、
穆棱河、蜂密山(密山)一带作为招垦重点。从而山东、辽宁等地的贫苦农民零星来到东林子
一带的日益增多。
初来之民,少数拖带妻室老小,多为单身,仨俩一伙。数年后稍有积攒,再接来家眷,还
串联亲戚好友同来。当时,这一带水多,把树林一个个分隔开。来者择林中高包处,搭起窝棚
陋室,毁林开垦而种植,兼之以渔猎,彼此往来甚少。
1913年,虎林厅改为虎林县,下辖六个区所。三区址在荒岗(亦叫南荒岗,今兴凯湖农场
大桥村一带),东林子一带(亦叫北荒岗)受其管辖。至“九一八”事变前,这一带大部分林
子里,都有散户居住。根据林子大小,多数散居一户、二户三户、五户者亦有。林子以住户姓
名而命名,谁开种的地就叫谁的“地营”。五甲周围住户百余家。南有圈泡里、崔福林子、李
宝同林子;北至翟家林子(今十二队猪号附近);西北有莲花泡(现青山水库)、韩香油林子
(今十三队);西到齐家店(今十三队38垧地道北);东有王光生地营(今十四队所称之园仓
子);东南有胡家地营(东林子附近)。大青山、小青山各有住户十余家。老等窝不仅有住户
数家,还开有王家店,为过路行人提供食宿。今十六队处有余德水开的余家油坊。胡家亮子不
仅有部分住户,还是老百姓与苏联人做买卖的地方。
五甲一带散居农民,除种自食的粮食外,还种大烟。原初是自种,每两大烟做成一块,价
格一元钱,在内部几乎可顶货币使用。夏秋时水大出不去,等封冻以后,用马爬犁拉着自家的
产品(大烟、大豆、山货),外出换回全年所需的油、盐、布等日用品。多数是到胡家亮子通
过胡掌柜与苏联人做买卖。杨木岗一带的人也有不少经这儿到胡家亮子与苏联人交易。齐家店
就是为招待过路行人而开设的。大青山一带住户则到倒木沟那边与苏联人做生意。不仅可以换
回生活日用品,还可以换回枪支、弹药。随着大烟种植的发展,由自种逐渐变为本地人与外来
人合伙种。本地人提供土地、种子、肥料,还管饭吃,外地人出劳力。从种到收,一垧大烟要
六把刀,计十二个劳力。除交大烟税以外,收入平分。从而外地商人也常云集于此,促使五甲
一带较快繁荣。
日本入侵之前,这一带没有公路。大穆棱河在明水期可以通帆船到知一(密山老县城),
客商往来,亦较频繁。最早从密山(知一)到虎林(黑嘴子),大穆棱河北边没有道,只有这
边一条经杨木岗、老等窝、大青山、共乐的人行道,冬季可走畜力车和爬犁。沿途有孙家店
(大青山孙大烟袋)、王家店(老等窝)和丁家店可供食宿。1929年密山裕华汽车公司和虎林
地区共同集资,在此路的基础上,加以开辟,修成了老百姓所谓的“官道”。但逢河无桥,靠
摆渡联结,仅冬季能通小型客运汽车。这便是虎林县最早的一条公路。大青山也正因为有了这
条路,知道的人就多,便比较出名。
日本入侵以后,当地人民惨遭蹂躏。日满政府最先实行保甲制进行统治。设国境警察署
(后改为国境监视队),保设警察中队。保公所在荒岗,保长李柏林。在其附近设一、二、三
甲,东林子一带设四甲(今林场)、五甲(今十四队)、六甲(今十四队西)。“五甲”之名,
始于此时。甲设甲长,下有十家长。警察小队十余人驻四甲。
当时这一带胡子(土匪)也很猖獗,散居户常遭绑票、抢劫。五甲一带居民,自己出人出
枪,组织了一个“会”,成员叫会兵,集合点叫会房子。以防胡子,维护治安。遇有情况,敲
桦木梆互相转告,会兵闻声带上武器前去抵御。而其他地方的单家独户,无力抵抗胡子的骚扰,
便陆续外迁了。
1937年(康德四年),日满政府为了切断人民群众与抗日联军的联系,实行“清野、集户、
筑墙、归屯”政策,叫“归屯并户”。五甲一带的散居农民,强令归并到四、五、六甲三个屯
里(大青山归共乐)。屯四周挖深沟,筑围墙高丈余,设门卡。原有散居户的房屋全部烧光。
从而这一代除四、五、六甲三屯外,其他地方就没有住户了。归屯后强化了保甲、自卫团等统
治工具。十户为一牌,设牌长,实行“十家连座”,保证互相不出问题(主要是指与抗联有联
系,反日、反满、通苏),一家有事,十家问罪。收缴住户枪枝。年满十二岁以上居民全部发
放《居民证明书》。屯子门卡有带武器的自卫队日夜看守。出入验证检查。早六点各户外出到
原散居处种地,晚六点前务必回屯。到了晚八点就关卡门查夜。
查夜时发现有人未归者,详加盘问追究。两次未归者,缴回《居民证明书》,问罪受罚。
在六甲西南设有伪军大营(称炮台),住伪满军一个连。五甲设东、西门,一里三长的街道三
条,住户百余家。四甲设一南门,住户近九十。六甲设一南门,住户六十余。各屯内均有私人
开设的铺店,大烟馆。五甲屯内有三家商店,两家饭馆,一家大烟馆,有油坊和酒坊,并有地
方戏院和妓女。
归屯后第二年,伪满政府就不准老百姓种大烟了。
1939年,日伪满政府改保甲制为街村制。将原保改为大桥村,甲改称屯。四甲名保安屯,
五甲名大新立屯,六甲称小新立屯。各屯设屯长。
1941年,大桥村的三个屯,全部划归密山县管辖。
1942年(康德九年),大桥村一带划为国境第一线,不准老百姓居住。当年就将原一、二、
三甲的居民强令全部迁到鸡西去了。于是大桥村公所、警察中队都搬到五甲来了。今天要款,
明天抓人,动辄加以通苏罪名,处死者数人。屯内设配给站,定量卖给居民火柴、盐、布(每
人一年五尺布,一月一合火柴)。不准老百姓吃大米、白面。吃了就算犯法,名日经济犯,必
然问罪。
1943年春,日伪政府又将四、五、六甲三个屯的全部居民强行撵走。保安屯去密山二道岗,
大新立屯去柳毛河,小新立屯去半拉城子。人们含着悲愤的泪水,依依不舍地离开自己用血汗
经营起来的家园。此后这一带就无一住户了。
日本侵略者野心勃勃,不仅企图将这一带长期掠夺开发,还要建为进攻苏联的军事据点。
1941年以前就修通了由杨木岗经五甲至大桥村的公路,在今十三队处修了飞机场和兵营。
居民被撵走后,从热河省和宁安县抓来数万名劳工。修通了湖北(今凯北)至五甲的小火车道,
并正式通车一年多;挖了大西河;筑了防洪堤,亦即大火车道,也拉来了道轨;挖了小北河上
段工程及部分田间沟渠;修通了由五甲至胡家亮子的公路。由于军事需要,还为主干公路修了
些“便道”。并利用“国兵漏”修了从今十三队到共乐村的公路。日本在五甲修了兵营(今十
四队马群),称之为南大营。在今九队、十一队、十二队、十五队等地带挖了不少沟渠,修了
一些公路,计划发展五万垧水稻田。在施工中广大劳工过着非人的生活,受着非人的折磨,饿
死、冻死、病死、打死的不计其数。
居民被撵走后,在五甲设有满拓机构,日本的开拓团随之而来,住今九队及五甲一带。这
批开拓团系20岁左右的日本男青年,配有武器,农忙时种地,闲时训练,并随时听令入伍。1945
年5 月还开来了五台链轨拖拉机。
古今中外,非正义战争总是要失败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终于在1945年8 月彻底失
败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九三胜利后,五甲一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原来被撵走的住户当年迁回九户,居住于五甲、
六甲两处。从此,这一带由人民民主政府领导,属密山县杨木岗管辖。大青山自然屯属虎林县
共乐村。迁来的住户也陆续增加。经过土地改革,人民当家做主人。在解放战争中,当地人民
如同其他老解放区人民一样,积极支前,交公粮、做军鞋、组织随军担架队,大部分青年参加
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转战南北,出生入死,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走农业合作化道路。1957年成立高级社,五甲建立了党支部,
副支书马江。五甲六甲两屯共有住户109户,耕地2400亩;大青山自然屯三十多户,耕地1200
亩。
1955年,青山农场在这块荒原上诞生了。人欢马叫,马达隆隆,沉睡的荒原,一犁犁一块
块被开发。特别是大批复转官兵进军荒原,山东支边青年来到边疆,使荒原迅速地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1959年,五甲、六甲、大青山自然屯的社员并入农场。在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
土地上组成了一个现代化大型国营农场,进行着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战斗。昔日的荒原,逐
步变成了祖国的商品粮基地。

附:地名小考
大青山。在密山杨木岗东望,能看到板石山和大青山。板石山亦名插旗山,夏秋季节山顶
常被云雾遮盖,如戴着帽子。出现此情况,准要变天下雨。而大青山则不然,总是很清秀的,
堪称山青水秀。行人老远看见它就心旷神怡。故赐名大青山。原来也有把大青山叫河南小山的。
因为在大穆棱河北看望这一带是一片平野,唯独有这座山,但与河北群山相比,又显得很小。
大、小老等窝。树林里老等鸟做窝而得名。大老等窝由于林子大,老等做的窝多;小老等
窝因为林子小,老等做的窝少。原来进山里种大烟跑买卖的,在这里的王家店食宿。以后为了
躲避胡子,行人夜间赶路,白天钻到老等窝里睡觉。天长日久,老等窝也就叫成地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