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渔场治理 渔场始建于1985年4月,l986年6月竣工,拥有水面500亩。渔场建在丰产水库坝下,
水源充足,山水长流,水质较好。土质是黄粘土,保水、保肥,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地
形向阳,避风。水库坝上有主干公路,池上4条路,穿过69个鱼池,运输方便。
池塘建设规范化,产孵池8个,每个孵化池水面为500平方米,水深0.8—1米。发塘
池8个,每个鱼池面积3.5—4亩,共30亩。鱼苗池30个,每个鱼池水面7.5亩,共225亩。
成鱼池23个,每个池水面7.5—10亩,成鱼池共239亩。鱼池设有注水口,排水口,能排能
灌,鱼池有纵横两行高压线路。鱼池布局合理,条件优越,是农场淡水渔业基地。
一、经营方式
渔场的鱼苗、鱼种、成鱼生产,是从承包经营过渡到租赁经营。不断完善渔业生产承包
责任制,是渔业生产改革的需要,合理的签订承包合同,才能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合同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承包方式,定额上交,利润分成,亏损挂帐。具体说,每
个职工养殖水面30亩,每亩上交60元,利润3:7分成,即个人3成,农场7成。实践证明,
这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农场改革形势不断深化,经营的方式也要适应改革的大潮。
国家政策提倡国有私营,发展市场经济,以效益为中心,利益为动力。从1993年开始,承包
的方式改为租赁经营,上交租赁费,两费自理,盈亏自负。把鱼池交给个人,盈亏风险到户、
到人,使渔业工人变成投入的主体和利益主体。工人的责任心加强了,工作主动。对渔场的
物资、材料、设备非常爱护,处处精打细算,生产费用不断下降。改革使渔业生产增加了活
力,单产也了生了变化。从l985年到l995年,鱼苗亩产从67.5公斤增长到220公斤,成鱼亩
产从83.5公斤增长到230公斤。
二、饲料加工及配方
鱼类需要的营养成份和其它动物一样,共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肪、维生素和无机盐
等。鱼类对这些营养成份的需求是选择调配饲料的基本要求。
1985年渔场50亩鱼池,初步投产,生产条件不具备,不得不用单一饲料加工喂鱼。l986
年鱼种场500亩鱼池全部投入生产,在饲料的选择和调配方面,有所改进,选用多种植物混
合加工,泡料成糊状喂鱼。l987年从广东华达机器厂购进9KJ 一25B 颗粒饲料压制机,班产
饲料50吨。开始生产颗粒饲料。饲料配方见下表:
营养成份,蛋白质38—42%。
根据鱼的大小,随时可以调整配方,以满足鱼的生长需要。
三、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鱼动态,清除残渣,定期注新水。发现鱼缺氧增设增氧机。
日投饵料4—5次,定量、定时、定位、定质。清除池边杂草,保证鱼池通风透光。
四、鱼病防治
几年来,常见的鱼病有:肠炎、烂鳃病、赤皮病、打印病、车轮虫病、水霉病、小瓜虫、
科管虫病等。由于饲养密度大,投饵多,因此鱼病的发生率也相对增多。鱼病防治以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预防措施,春季在注水前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0公斤。注水后用漂白粉1PPm
全池泼洒,防止水霉病发生。每月用敌百虫0.5PPm全池泼洒,以防寄生虫病发生。7月底易
发生打印病,全池泼洒1PPm漂白粉。鱼苗入池时用8PPm硫酸铜,l0PPm 漂白粉,浸泡20—30
秒钟。发现鱼病及时治疗,l992年7月22日,208号鱼池发生车轮虫病,用0.7PPm硫酸铜和
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两天后恢复正常。
五、科技兴渔
渔场是农场建场三十年后的产物,渔业生产起步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l 985
年到l988年先后从工人中选送8名职工到黑龙江省水产学校学习,为发展农场渔业培训人才,
还利用冬季,为工人举办学习班,时间15—20天,传授渔业知识,总结经验教训。
引进人才,1986年到l992年先后6次,从江苏、浙江两省请来技工,传授养鱼技术和操
作方法。
1990年春,聘请东北农学院教授孙廷烈,作渔业技术指导。
同年秋,组织干部技术人员,去哈尔滨金山堡渔场、,西郊渔场考察学习。l991年春又
组织养殖工人,去八五二农场学习,通过考察学习,拓宽了思路,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养鱼
技术水平。
1988年接受农业部技术推广项目“精养鱼塘及饵料加工技术”。l989年结题,完成了这
一项目,推动了农场养鱼事业的发展。
1993年6月,从红农场水产公司,引进新品种,美国云班鲴鱼,积极发展名优产品。依
靠科技进步,振兴渔场。
农场水资源丰富,水稻面积逐年增加,发展渔业生产,条件优越,抓住机遇,以水资源
为依托,抓好水面的开发利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两高一优”渔业
(两高:高产量、高效益。一优:名优品种)。重点搞驯化养鱼,推广稻田养鱼,振兴农场
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