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群众性活动

第四节 群众性活动


  一、时事政策教育
1958年—59年,以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共产主义教育为主。采用小报、
文艺创作、黑板报、英雄榜、比武台、卫星上天等形式,插红旗,拔白旗,树标兵,批右倾等开
展宣传教育。
1960年—61年糠菜度荒年,千方百计搞代食品。
1962年贯彻八字方针,落实三包一奖。
1963年学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学雷锋、焦裕禄。
1965年开始,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66年大搞“三忠于四无限”的忠字化活动。宣传最新指示不过夜,突出“精神万能”、
“阶级斗争”和基本路线教育。
1967年—1970年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
1971年批林整风。
1972年农业学大赛。
1974年批林批孔、儒法斗争。
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走形式。
1977年把揭发“四人帮揭批查放在首位,批”三搞一篡“,开展三大讲和路线对比。
1979年以宣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心,展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补课,进行思
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群众活动。
1982年开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
1985年举行时事政治大赛,选出5 名到管局应考,获第一名,到总局应考获第二名。
1986—90年不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教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社会
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和商品经济理论教育。一抓导向性宣传,改革深化到那里,开放扩大到
那里,良好的舆论环境就到那里;二抓总结性宣传,火热的经济实践每天都提供生动的素材,通
过宣传形成共识,形成精神推动力;三抓超前性宣传,如知识产权、股份制,大家关心的热点、
难点、疑点,成为宣传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
二、四有教育
1963年是以“五好职工”的标准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五好标准是:劳动态度、遵守纪律、思
想学习、爱护公物、团结友爱。
1967年是政治表现第一,根正苗红第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9年以后,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各行各业都制订职业道德规范。农场医院通过医德
医风教育,兴起文明行医、礼貌服务之风。水利队患者刘淑英,患肺结核合并症感染性休克入院,
张永喜、张昭为抢救患者,连续工作7 昼夜;20多个重型出血热入院,有的几天少尿,病情垂危,
经昼夜抢救,恢复健康。对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给他们理发、洗头、剪指甲,一位患者的感谢信
写着:“医院态度好,胜似吃名药;医护语言美,病人得安慰;医护胜亲人,病情减三分。”1984
年经总局验收跨入文明医院行列。
1983年起,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成为全国人民行动的
规范努力奋斗目标。农场工会在四有教育提高素质上,一是组织收听老山前线的录音报告;二是
收听收看曲啸的录音录像报告,明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不是索取;三是宣讲普法教育十二课;
四是组织收听“北大荒人报告团”的报告会,报告团中有我场从事护士工作三十年的老护士蒋弈
欣同志。
1986年11月26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北大荒精神赞”,真实地把我场建场三十年的深刻
记录,向全国汇报,使全场职工家属受到鼓舞。
1987年食品厂把四有内容分四项172 条制成标准,职工说:这种办法好,政治教育也是硬任
务了。九队退休工人贾怀顺坚持常年收发报刊信件;八队青年韩洪基义务为群众放映电影;基建
公司青年扑火大队去参加大兴安岭灭火战斗中荣立集体三等功。全场521个工会小组有340个成
立学雷锋小组,做好事5637件,建立扶贫小组85个,帮助5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使132 名后进青
年转化为先进工人。
1988年粮油公司紧密结合职工的思想实际,针对部分职工对物价改革和年终奖金分配等方面
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采取“四对比”的教育方式:一是进行经济效益的对比看生产发展的变化
;二是进行劳动强度的对比看重体力劳动的改变;三是进行工资增长的对比看经济收入的提高;
四是进行家中高档耐用消费品的对比看家庭生活的提高。较好地统一了职工的思想认识,克服向
钱看的倾向。组织“四有心得讲演会”,有18人在会上讲演。
1990年5 —6 月,举办“北大荒精神在我们身上闪光报告会”和“我爱农场山和水”的征文
活动。并通过电视转播。
三、宣传报导
1959年10月,成立文艺创作组,由王跃、王兆敏、秦代祥担任主编,收到来稿四千余篇,一
部分以黑板报、小报刊出,筛选出:“劳模故事2篇,诗7首,散文5篇,特写2篇,水利诗9首,
山东快书1篇,小歌剧1篇,歌曲1首,共36篇,编成《满仓金》创刊号,于1960年2 月正式出版,
印刷2000份,立即销售一空。这是垦荒建设战胜重重困难的真实写照,血与汗的结晶,热爱劳动,
热爱党的生动画面,是党的文艺方针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思想结晶。由于灾荒年,大批转业官
兵外调,未能出第二期。
1961年7月,《战斗在北大荒》文艺小说,由郑加真、肖沉整理了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的成长,
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反映了城市知识青年听党的话,见困难就上的共产主义风格,
也反映了党对青年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励千万青少年奔向祖国的边疆,相继有五名内地青年看到
书后,万里转辗来场落户,参加开发北大荒的战斗。实现做新中国第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
化的劳动者。
1979年起,为培养职工业余写作能力和交流内部工会活动经验,编写《工会动态》,聘请业
余通讯员30人,每年出版10——15期,同时也给上级工会提供情况的稿件。
1985—86年,出版动态小报52期,有业余通讯员40名,队宣传报道员339名,省工会聘请记
者二名,总局工会聘请记者2名,通讯员6名,稿件见刊84篇,其中省级20篇。
1987年出版动态小报30期,见刊90篇,其中省级以上35篇。
1988年在场广播电台开辟“工人之友”节目,共办36期,工会动态出版24期,见刊92篇,省
级以上36篇。
1989年工会动态出版18期,见刊82篇,其中省级32篇。
1990年建报导组61个,业余报道员244人,选拨二人去北戴河工人写作班学习,七人参加省
写作班培训。工会动态出版21期,上刊64篇,其中省级28篇。
1992年工会动态出版12期,20篇上刊。
四、文艺活动
1957年10月,农场组织第一次文娱晚会,第一个节目邢玉玺和王学敏的自编唱词“二人转”
有几句唱词:“挺身革命即为家,满怀豪情走天涯,创业艰辛百战多,万众一心绣山河。
西大林子风光好,战士们到此来安家,千年草甸变良田,秋后共唱丰收歌……“唱出青年垦
荒队员的心声,还有崔中女的朝鲜舞,诗朗颂等,活跃了文化生活。
1958年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邢玉玺任队长,年节到公社演出,增强场社团结,到生产队演
出时,随到随编先进事迹,深受群众欢迎。
1960年成立业余文工团,排练“海防战士”“箭杆河边”等剧本,11月到佳木斯参加大型文
艺汇演,获三等奖。
1963年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节假日演出,张源培书记亲自上台出节目,听他演唱“草原上
不落的太阳”《怒潮》插曲的同志,都引以为快。
1967年组成两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唱语录歌。
1969年组成20人的业余宣传队,编演短小节目。
1978年宣传队代表管局参加牡丹江地区文艺汇演,有11个节目获创作演出奖,有二个节目电
视转播。
1979年宣传队参加管局汇演,授予一等奖。
1980年因电视普及,宣传队解散,队员分配到食品厂,1月办文艺学习班培训文艺骨干10人,
宣传队在12年中共演出1250场,1969年97场,1970—76年696场,1977年112场,1978年143场,
1979年162场,1980年40场。
自1980年起,每年都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剪纸展览,从七十多岁老人到七岁儿童,都积
极选送作品参展。
1982年9 月,参加管局金秋二届音乐会获二等奖,富安辰获最佳声乐奖,朱允波获男中音独
唱二等奖,侯永利获声乐三等奖,蔚肖艳获新苗奖。农场也举办“完达山音乐会”,各单位演出
79个节目。
1983年春节举行秧歌比赛,优秀节目有:基建队的龙灯、老汉推车、高跷、大喀拉舞;四队
的扑蝶舞;九队、医院的花棍、旱船、跑驴、猪八戒背媳妇;水利队、服务站的荷花舞、追鱼;
制材厂的三位干部推车等。
1984年春节秧歌比赛,9月派出音乐队14个节目参加管理局金秋音乐会,自办完达山音乐会,
有51个节目演出。
1985年春节秧歌比赛,9月派出音乐队16个节目参加管局金秋音乐会,自办完达山音乐会42
个节目演出。在春节期间首次举行冰雕展览,并办烟火晚会、露天晚会和盆花展览,共展出130
盆,参观人数3000余人。
1986年1 月24日举行二届冰雕比赛,作品25件,有狮子、冰塔、熊猫、大佛、卧虎、仙鹤、
攻读等。2 月23日举行花灯比赛,送选作品55盏,有宫灯、跑马灯、六角灯、花篮灯、产品灯、
工艺灯、虎年灯……。2 月25日举行友谊舞比赛,有15个单位选送60名选手,由于人多场小,只
好第二天转到基建公司活动室举行,谢绝参观,才进行完毕。11月老岗林场工会举办吉他学习班。
1988年1 月9—10日,新俱乐部落成,举办首届职工文艺汇演,有16个单位参加,一中代表
队获总分第一名。9月2日举行声乐舞蹈比赛,38人参加,食品厂、一中、小学分别获得总分前
三名。9月派出业余演出队参加管局六届“金秋”音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10月1日举办书法、
美术、摄影评展,作品138 份,马作仁获书法一等奖,仁利获美术一等奖,党建华获摄影一等奖。
12月30—31日,举行职工文艺汇演,参加单位21个,演员141人,演出节目115 个,创作节目19
个,一队获农业第一名,机关获场直单位第一名。
1989年12月30—31日职工文艺汇演,参加单位27个,十二队获农业第一名,食品厂获工业第
一名。五月,农场工会、团委举办“完达山友谊杯交际舞邀请赛”,牡局十二个农场参加,农场
代表队获总分第一名。
1990年8 月9—12日总局工会来场举办“兴垦杯”舞蹈比赛,五个管局23名选手参赛,牡局
代表队获得三个项目第一名。农场代表彭华、马玉霜、张丽宏参赛。九月派出业余演出队参加管
局第七届“金秋”音乐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1年4—6月举办退休工人交际舞学习班,5 月10日办首届退休工人交际舞比赛, 13个
单位28名选手参加,十四队吴越忠、张淑华夫妻获第一名。5月1日,举办诗歌创作、朗诵比赛,
参加单位22个,作品49份,人数47人,食品厂李秀芹获创作一等奖,高级中学马奎峰获朗诵一等
奖。8月,农场业余围棋队、象棋队参加管局第三届棋赛,象棋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参赛选手戴平、孙吉水、高士新。宋斌获围棋个人寇军。10月,参加管局美术、书法、摄影
评展。袁怀泉获美术一等奖,马作人获书法三等奖,王拥军获美术二等奖。10月1日农场举办书
法评展,参加单位17个,作品39幅,马作人、袁怀泉获书法一等奖,孙安国、余捷获硬笔书法一
等奖。9月30日首届卡拉OK歌手比赛,参加单位19个,歌手30名,孙克平、武金波获一等奖。10
月5日,首届退休工人运动会,35个单位参加,运动员74名。
五、文化馆
1963年,农场工会购进一批图书,主要面向机关干部及兴凯地区,凭借书证借阅。1966年末,
全部移交宣传科,“文革”中大部散失,仅存经典著作。
1969年,政治处购入一批政治书籍发至各连,由于无专人负责,大部分散失。
1979年3月,工会购入各种图书7600册,订报刊杂志31种,在办公楼倒出二间房,办一个40
平方米的阅览室,由于地方小,每天挤得满满的。提出利用旧食堂改建文化馆的计划,得到党委
的支持,拨款五千元作改建经费。
1980年,在场部地区各工会、共青团的支持下,捡旧砖五千多块,修补房扒板60平方米,铁
皮房盖50平米,义务劳动三千多人次,节约维修费1300元,用来购置两对沙发,30只钢管椅,100
只小方凳。请来退休基建老队长赵继林负责施工指挥,严把质量关,汽车队一大早出勤8 台车运
来二万块红砖,修造厂、粮油厂用40个义务劳动日砌完两道间壁墙,又请制材厂老瓦工毕师傅抹
门面,他说:场工会为工人着想,给工人建文化馆,我再累也高兴。
他自制工具埋头干,一中老瓦工范师傅患肝癌,去医院路上,看到文化馆施工紧张,主动要
求干。制材厂无偿支援沙发64个,机关张万卿、八连于开江把辛勤培育多年的夹竹桃赠送来。
在1980年5月1日文化馆正式开馆,设阅览室、棋艺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电视室、双老
活动室、夜校。图书室藏书19550 册,订报刊杂志178 种,月流动图书箱32个,为全场30个基层
单位服务。1981年省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业余文化活动之家”,总局授予“先进文化馆”。
1983年起,每年增添各种科技书籍,为发展庭院经济培养人才,举办奶牛饲养、养鸡、果树
栽培、木耳、食用菌等科技讲座。在春节期间,设读书知识、钓鱼、投环、射击、吹烛……
等游戏和冰灯展览,生产队也建起图书阅览室。
1984年对读书知识猜答增加到500多条,娱乐不忘读书。
1992年投资五千元,购买新书二百余册,订报刊130余种,被省文化厅授予省级先进文化馆。
六、体 育
1956年9月7日,牡丹江青年集体农庄出席密山县首届农民篮球比赛,获女子冠军,男子亚
军。11月,老虎砬子新居落成,建起简易球场,早晚锻炼,节日比赛。
1957年,各生产队组织业余球队。10月,畜牧队(现四队)和老虎队(现五队)进行首届篮
球比赛,畜牧队获胜,球队长欧阳敏。
1958年转业官兵进场,在马架子旁第一个建起球场的是挠力河队(现十五队)。
1963年“五好生产队建设”,篮球场是评比条件之一,在房区规划上,老虎队第一个建起有
正规篮球架的球场。
1973年起,农场每年举办运动会、篮球、排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生产队举办拔河、投手
榴弹、竞走等比赛;1977年6月4日,举行首届中学生运动会,参加238人,男111人,女127人。
获得四项冠军的有李长江;三项冠军的陶如、赵雪焰;两项冠军的有党建华、吴志良、王云英、
马金凤,王艳华。
1977年9月24日,举办中学生首届排球赛,有18所中学121人参加,男67人,女54人,一中
获第一名。
1979年,杨岗畜牧队举行首届运动会,是建队十一年来第一次,男女老少奔走相告,踊跃参
加,对职工鼓舞极大。
1986年,举行首届老干部运动会,有十三个比赛项目,这一天老干部胸佩纪念章,精神抖擞
地参加比赛,白连印得四项冠军。
历届运动会
0000212;[/$$p]
历届篮球赛
0000213;[/$$p]
历届乒乓球赛冠军
0000214;[/$$p]
历届象棋比赛
0000215;[/$$p]
七、电 影
1958年由海南军区拨给16毫米放映机一台,1959年自购一台,由李文芳、陈月萍负责业务。
那时电影少,生产队每月看一场,场部看二场,都是露天演。冬天到大食堂演。下生产队还得带
小发电机,交通又不便,到山区来回得三天。
1965年后,生产队自己安装发电设备的增加,东片也拉上电网,食堂也都扩大,电影得到发
展。电影一到。孩子们围上一大堆,探得片名后,飞跑回家告诉奶奶。当时有三个放映机组,保
证生产队每月能看上两场电影。在学雷锋高潮中,郭石伟制作“幻灯片”把各队好人好事编绘成
套,鼓舞人心,又宣传了党的政策。
1966年以后,很多片被禁演,能演的样板戏片很少,电影片一到,就得忙一阵,一夜转两个
连队,有时演到半夜,白天也演,放映员很辛苦,连队怕影响生产也不高兴。
1970年场部建675平方米俱乐部,有900个座位。
1980年拥有16毫米三台,8.75毫米三台,103机一台,分为流动放映组6个,编制17人。
生产队车接送,片子一到就得演出,难免影响生产,平均每月3.7场。
1981年3月,从南京购入放映机15台,管局分配给七台,共投资3.9万元,27个基层单位,
每个生产队配一台,由队配备兼职放映员,除场部留6人外,下放11人,办一期放映员学习班,
到年末统计,每机平均月放映5.4场。在以前放映一场24元,还得车接车送,现在只需13元,同
时,可以根据工作情况,灵活安排放映时间,放映员可以乘公共汽车取片,或轮流送片,减少机
器震颤损失。
1983年起,由于电视机的增加,看电影的日少,场电影队大包干,年交利润一千元,盈亏自
负。到1984年非但无利润可交,也无人敢包。全年只放映311场。
1985年,又改为露天电影,在球场放映,俱乐部也改作粮店。
1986年全场放映电影374场,其中场部59场,生产队315场,平均一个月看上两场电影的只
有五、六、十二队,大部分每月看上一场,个别全年只演几场。
1987年放映414场。
1988年1月,新俱乐部落成环境改善,生产队形势好转,放映615 场。
1989年放映755场。
1990年,全场38个队,29个有放映机,放映840场,平均每队放映25场。
1991年放映达1000场,电影站评为牡市、管局先进单位。
1992年为29个农垦单位发行电影40部放映907场,俱乐部映115部,放映14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