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黑龙江省虎林电厂(现完达山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是在王震将军倡导下,建成的黑龙
江省垦区第一座集发、供电合一的火力发电厂。它座落在祖国东北边陲重镇虎林市虎林
镇内西南端,占地面积43.6公顷。行政隶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地理坐标:
北纬45°46’,东经132°56’,属大陆季风气候。年降雨量454.6毫米。
虎林电厂始建于1958年5月,第一台上海生产的1500千瓦发电机组于1960年8月6日
正式发电;第二台捷克生产的1500千瓦发电机组于1962年3月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为
3000千瓦。1977年为适应牡丹江垦区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决定扩大发供电生产规模。
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与黑龙江省计委批准,扩建一台1.2万千瓦发电机组。1978年8月破
土动工,1982年9月新机组投入运行,与国网并网运行,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1986年,
二期扩建工程开始筹建,1989年9月,又一台1.2万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发电。至此,原有
两台1500千瓦机组相继退役,虎林电厂总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原有两台旧机组设备
卖了,原一号机厂房改造为供热水处理车间,原二号机厂房改造为多种经营公司的磁化
复合肥厂。
虎林电厂从1958年到1998年4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十万转业官兵、山东支边青
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北大荒第二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勇于
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劈荆斩棘,战天斗地,披星戴月,奋发图
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硬是在祖国东北最边远的北大荒镶嵌了一颗闪光
的明珠——虎林电厂。
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这颗明珠,建设者们有的长眠在地下,有的已病魔缠身,有的
终身残疾,但他们痴心不改,无怨无悔,他们有些献了青春,献子孙,他们执着地热爱
着这片黑土地。他们以勇于奉献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技术力
量、生产设备不足,物资条件、生活条件极差等重重困难,使虎林电厂从无到有,从小
到大,由弱变强,日益壮大。形成“团结、开拓、安全、高效”的虎林电厂精神,在逆
境中始终不断前进发展。从固定资产156万元到现在5053万元。年发电量从190万千瓦时
到年发1.7亿千瓦时,年供电量从1.15万千瓦时到1.3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从9万元到
5036万元,年利税从2.4万元到1000万元;职工收入从年平均几百元到超万元;全厂总
人口从388人到1435人,企业负债率到1998年仅为百分之三十。虎林电厂在20世纪90年
代,先后被国家电力工业部评为“安全、文明”达标企业;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综合经济
效益“百佳企业”;被国家统计局推选为“全国五百家改革企业”;被黑龙江省政府授
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虎林电厂厂长李道鸣被评为黑龙江省垦区“优秀企业家”。
虎林电厂发展大至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是艰难建设,
曲折过渡时期;第二阶段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运动繁多,发展缓慢时期;第三阶段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扩建机组、不断发展时期;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20世纪末是
改革发展、走向辉煌的时期。
虎林电厂发展第一阶段,为什么说是艰难建设和曲折过渡时期?随着垦区开发建设,
电力工业先行是一个首要的问题。虎林电厂作为垦区在虎林地区兴建糖厂、钢厂、修配
厂三大工厂的配套工程。首先,建设发电厂技术人员奇缺,国家物资计划十分紧张,发
电厂两台1500千瓦机组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于1960年、1962年相继发电,可是正值全国
性三年自然灾害,电厂建起来了,三大工厂工程却被砍掉了。一个无需输电线路的企业
自备电厂只好变成发、供电合一营业性电厂。既然是营业性电厂就要架设供电路线。从
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供电线路工程具多,供电区域广泛(供电班经常供电负责却不集中,
供电量不足,每日高峰期都要限电),当时虎林电厂供电区东从庆丰农场、八五八农场,
远至东方红出木场;西从西岗地区、八五0农场、云山农场,远至杨岗镇、八五一一农
场,南从义和乡、八五六农场、八五七农场,远至兴凯湖农场;北到八五四沿线,远至
八五二、八五三农场。发电厂建设起来了,供电区也逐渐扩大,此时的虎林电厂应该得
生产和居民用电的需要,虎林电厂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先后扩建两台1.2万千瓦发电
机组,拥有输电线路284.59千米,发电量达到9607万千瓦时,供电量达到10 592万千瓦
时(含转供国网电部分)。供电区域主要是牡丹江农垦分局九个农场(八五0、八五四、
八五六、八五八、庆丰、云山、兴凯、兴凯湖、八五七)和虎林地区地方用电。有二分
之一电力输入国网,当时国网电一是十分短缺,二是密虎一带因鸡西电业局七虎山一次
变电所(备战时期建的)变压器容量不足,国网系统电力不紧张时也无法输送。因此这一
时期虎林电厂不但为垦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比用国网电、牡丹江分局每年少支
出电费2000万元),而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由于生产规模
的扩大,职工队伍也逐步扩大,尤其是科技队伍从十几人发展到143人。80年代初期十
万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相继离退休和返城,北大荒第二代人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2号
机组扩建是虎林电厂走向双机运行,确保全年安全经济运行生产的关键点,是虎林电
厂腾飞的起点,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为虎林电厂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虎林电厂发展的第四阶段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一届领导班子产
生。他们带领全厂职工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法治厂,科技兴厂,
不断深化三项制度(干部人事、劳动用工、职工分配)改革。健全决策监督机制,修订
厂规厂法,制定职工医疗管理办法,职工住房改革等改革配套措施,出台虎林电厂发
展经济若干(奖罚)规定等政策,全员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采取整顿、调整、
充实、提高的方针,使虎林电厂在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电力增值税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企业不但没有垮掉,而且得到了全面发展,不断前进,达到虎林电厂建厂以来的巅峰,
这在黑龙江省地方小火电厂是绝无仅有的。
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这个时期虎林电厂企业管理制胜的法宝是:“狠抓生
产管理,强化经营管理,促进民主管理”。由于虎林电厂扩建时期本着“多、快、好、
省”的原则。厂房设施布局不十分合理。有多数设备跑、冒、滴、漏,发电机组始终
出力不足。为提高经济效益,坚持企业发展的长期行为原则,开始设备整治,进行了
设备改造,技术革新,采取“日巡、周查、月总结”的管理方法。全厂千余台设备落
实到人头,挂牌运行。为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在全厂开展了“双达标”
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1995年虎林电厂达到了省级“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单位。
1996年成为全国地方电厂“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单位。通过一系列的各方面改革和
科学规范管理,虎林电厂1991年突破发电量1亿千瓦时大关。90年代发电运行时间最高
达到7000多小时,发电量最多为1.7亿千瓦时。连续五年被评为垦区电力行业标兵,成
为全国农垦百强企业;被推选为“中国最佳企业形象”。至此虎林电厂得到全面充实,
长足的发展,全方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达到了虎林电厂建厂40年来最辉煌的时期。
1998年8月9日厂庆时,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级领导对企业40年发展成就给予一致肯定和
赞扬。
随着经营管理的日趋完善,职工收入日益提高,虎林电厂领导班子没有小富即安,
而是居安思危,早在1995年6月召开的九届三次职代会上,厂长李道鸣提出了“转、
变、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转:转发电为热电联产;变:变发电主业为副业;
上:上新的支柱产业)。1995年自筹资金140万元,建成年产2万吨永磁复合化肥厂
(股份制企业),结束了虎林电厂单一产品结构的历史。1997年国家颁布《电力法》,
有关条款几乎使电厂丧失了供电权,牡丹江农垦分局以虎林电厂为核心企业成立了
完达山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保证垦区内部的供电区。集团公司下设分公司有:发电公
司、供电公司、多种经营公司,经济上形成了两条腿走路。多种经济成份,多样经营
方式,多轮驱动的良性循环。为今后实现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企业奠定了基础。
1998年10月完达山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对虎林市城镇集中供热工程筹备领导小组正式成
立,虎林市集中供热工程已在国家计委立项,可行性研究已通过国际投资资讯公司专
空中供电、地下供热的多年夙愿将成为现实,这个现实将成为虎林电厂经济发展史上
又一里程碑,使虎林电厂迈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