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
第二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饮食
一、主食
六十年代以前
细粮供应少,定量的80%为粗粮。农场邻近县份的东北居民,粗粮多吃大楂子饭和贴饼
子。但农场北京人多,传统习俗不以东北环境为改变,仍按北京的饮食方式。玉米面多吃窝
头和发糕,做为粮食供应的大米面亦是如此。
六十年代以后
细粮增多,已占定量的50%到80%。农场种植的小麦,出粉率高,面粉质量好,面筋含
量多。白面爱吃馒头,烙饼和面条,就连一些南方人的家庭,经多年逐渐适应,对吃面食也
逐渐习惯。逢年过节,居民除吃饺子外,还蒸糖包、枣糕、花卷之类。
农场水田面积多,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六十年代后,大米定量逐渐增多。大米品种
质量好,有油性,居民均按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大米多吃焖饭,少吃蒸饭和捞饭。
近年来,农场玉米种植数量减少,不再供应居民粗粮,完全改为细粮。一些基层单位和
居民,设法用细粮和地方上串换粗粮,以便吃点新鲜,以及做家禽饲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农场从关心职工生活入手,为大多数单位,陆续购置了面条机,并抽出部分妇女劳力,
炸油条,做挂面。尽量把职工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方便了职工生活,
二、副食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莱肴特点,在农场居民中都有体现,但大多仍以北咸为主,辣次
之。主要体力劳动人员多,故以咸为主,又因东北气温低,农场多潮湿,副食加少许辣味,
可刺激人出汗生热,所以不喜辣食之人,也逐渐喜吃,但不象四川人,朝鲜人那样,达到酷
嗜的程度,甜味多为宴席之菜,平时居民不吃。
农场蔬菜多样,品种齐全。从建场时起,品种大多来源于北京四季青,以新、奇、鲜、
盛为特色。许多品种,如体大肉厚的苹果青西红柿,色艳味浓的望都辣椒,质脆嫩细的茄、
豆等,均为邻近农场和县城所稀缺。1958年,引种菜花丰收,供应居民,别具特色。
农场居民,春季多吃韭菜、水萝卜、菠菜、葱头等;夏季则吃黄瓜、豆角、芹菜、莴苣、
菜花;秋季为卷心菜、西红柿、茄子和辣椒;冬季则为大白莱、萝卜、土豆。近几年,有
些单位设立塑料大棚,如 14队、18队、湖西砖瓦厂等,用温室培育蔬菜,阴历年正月间,即
可吃到鲜绿的黄瓜、芹菜、韭菜和蒜苗,可谓塞北江南,温室生青。
农场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羊肉和鱼。职工医院住院病人间或能吃到鹿肉。职工家
庭一般都养鸡鸭,少数职工家庭兼养兔,年节时,居民多宰杀家禽,改善生活。
三、饮 茶
农场居民,保有北京人爱喝茶的习俗,但由于建场至今,多数居民为直接参加体力劳动
者,喝茶的习俗,也独树一帜,和北京人相比,亦有很大不同。北京人早晚均喜喝茶,农场
居民,早晨不喝,晚上喝。晚上喝茶时间也较长,特别是饭后、酒后待客时,一边品茶,一
边聊天,这已成农场居民的共同嗜好和习惯。
四、餐次特点
东北居民,大多早餐较重,食量也较多。晚餐则少。农场居民则相反,早餐用量很少,
称为早点。北京人之习惯称“点心”即指此。一般喝点稀粥,少数人喝牛奶,体力劳动的人,
吃少许主食。午餐则比较重视,但不讲究,食量也比较多,以补充上午身体营养的消耗。
下午下班后,时间较充裕,晚餐很讲究,一般家庭都在晚间调剂花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都在晚上炒两个莱,喝上两盅酒,解除一天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