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建场前简介—古老的兴凯湖

下编 兴凯湖农场简史

建场前简介—古老的兴凯湖




兴凯湖原为与黑龙江、松花江相通面积广阔的古湖。古生代的海西造山运动使那丹哈达岭断
块突起而被分割,湖盆周围不断充填,至第四纪河湖沉积物形成冲积平原。现大、小兴凯湖
为古湖盆退缩的残存部分。
大湖周长八百里,总面积为四千三百八十平方公里,其大部分水面现为苏联所有。小兴
凯湖又名达巴库湖,面积为一百七十平方公里。两湖中间的天然沙岗松柞成林,也是交通要
道。
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在这里生息繁衍。1972年在湖岗新开流 1.5公里处,发现古
代人类活动的遗址。经黑龙江省考察队发掘整理,从三十多座古墓中,出土了两千余件石器、
陶器、骨器和牙器。陶器纹饰繁缛,都是反映当时渔猎生活的写实图案;骨器中,有骨制
的鱼钩、鱼叉、鱼卡子、匕首等。骨雕海冬青是这些出土文物中的珍品,形似鱼鹰的头像,
雕工细腻生动,维妙维肖。远古人以洗练的手法,简洁地刻画猎鹰在碧波万倾的兴凯湖上空,
以那双犀利的眼








图为新开流出土文物
睛,寻觅猎物的生动形象,具有相当高的雕刻艺术水平。出土的人骨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
代距今5430年上下,树轮校正距今6080年上下,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黑龙江省政府在此立有
新开流文化遗址石碑一座,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五千年以前,兴凯湖畔就居住着黑龙江省最古老的氏族——肃慎人。据《国语·鲁
语》记载,就有肃慎人向周王朝献上“


矢石砮”(植物箭杆,石头箭镞)的事实。周武王为纪念此事,乃刻上“肃慎氏之贡矢”六字
分赠诸侯。春秋时期,周景王的大夫詹桓曾明确宣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即把肃
慎居地与燕候封地一样看作是周王朝管辖的领土。可见,数千年前,肃慎人就是中华民族大
家庭的成员。
唐、五代时期,这里属渤海国管辖。渤海国王就是中央王朝唐代皇帝钦封的。境内有五
京十五府,其中东平府在兴凯湖畔挡壁镇北,府下辖沱州等五个州,在兴凯湖东北湖畔还有
属安远府的湄州。因此,当时的兴凯湖被称为湄沱湖。《新唐书》第219卷记载“太白山之兔,
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率宾之马……湄沱湖之鲫……。”可见当时兴凯湖的
鱼就十分有名。
金代,兴凯湖被称为“北琴海”,因形似月琴而得名。
明朝,这里设司、卫、所、站、地面等军政机构以加强管理。当时兴凯湖附近便有恨可
卫和松阿察河地面的建制,统由努尔干都司直辖。
清初,这里属宁古塔将军(后称吉林将军)辖下,称兴凯湖为兴喀淀。到了嘉庆(1796—
1821)年间才叫兴凯湖,一直沿用至今。 1899年,清政府于密山县知一镇建立了密山招垦局,
后又建立了密山府。
辛亥革命后,废府立县,隶属吉林省依兰道。
从历史上看,兴凯湖一直属于我国的领土,是我国版图上的一个内陆湖。1860年,英法
联军侵入北京,沙皇俄国乘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条约规定:“
自乌苏里江以南至兴凯湖,两国以乌苏里及松阿察河为界,其两河东之地属俄罗斯,二河西
属中国。自松阿察河之源两国交界逾兴凯湖直至白棱河……”。腐败的清政府在划界时找不
到白棱河。清使成琦上奏:“和约内载白棱河名目,遍查吉林所绘各图暨早年所存通省全图,
只有白珍河,并无白棱河。即上年俄使伊格纳捷业夫在京所讲地图仅有白志河,亦无白棱
河字样,两相考校,是白棱河应在兴凯湖西南,与白珍河、白志河部位尚属符合。俄使臣强
以奎屯必拉以北之分支小河指为白棱河,按其部位,系在兴凯湖西北,显与和约地图,均属
相悖”。当成琦不同意俄使意见时,俄使竟节外生枝地提出穆棱河流域共管,并以出兵相威
胁,清使成琦屈辱求和,只好承认奎屯必拉以北之分支小河吐尔必拉河为白棱河。从此,我
国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沙俄侵占,大兴凯湖大部分水面也被分割吞并。
兴凯湖地区地处边远,清政府谓之“关外禁地”,人烟稀少,荒凉广漠。后随山东、河
北一批难民流入关外开发,人口逐渐兴旺起来,现在的南岗、荒岗、二道岗等高地,均有村
舍分布。龙王庙更是中俄两国边民互通贸易的场所,设有烧锅、饭馆、烟馆等商业、手工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东北三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
国共产党在白泡子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领导抗日斗争,兴凯湖亦成为抗日联军经常活动的
地带。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围剿抗日联军和反苏的军事需要,强征大量华工,在兴凯湖地区
修筑军事设施,除荒岗建有兵营、飞机场外,还沿五甲、荒岗、南岗修了一条军事公路直达
松阿察河边,俗称鬼子公路,并建有日伪政权,设荒岗警察署,凤凰德保,下设三甲,管266
户1250人。1936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实现其狂妄的侵略野心,企图消灭抗日力量,大
搞所谓“集家并屯”。1940年,日伪又在湖北屯修建了分洪工程,使穆棱河泛滥的洪水泄入
兴凯湖以东地区,致使小黑河两岸漫溢成沼泽地。人民流离失所,到建国时,本地只残存大
桥村和前后凤凰德三个自然屯,约二百户人家。
1955年兴凯湖农场的诞生,揭开了兴凯湖历史上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