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衣、食、住、行的改善

第二节 衣、食、住、行的改善



随着经济收人的增长,职工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衣、食、住、行诸多方面来看,无
论习俗或条件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改善。因为某些习俗的本身是受条件制约的。
一、服饰的特点及变化
垦区开创初期,实行供给制时,干部职工都是粗布衣裤,统一定期发给,虽然质粗价廉,倒
也整齐划一。更显整齐划一的是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那时大批复转官兵来垦区后,他们的
穿戴是取下领章帽徽的军服,仍然保持军人风度。非复转官兵也以穿军装为荣为雅。
不少家长还给孩子缝制小军服。穿军装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那时如遇集会,真有置身军营
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别的服饰也相继出现。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使逐渐减少的军服又多起来,首先从红卫兵开始,他们身穿绿色
军装,臂套红袖章,头戴军帽,也行军礼,特别是毛主席穿上绿军装接见红卫兵之后,这样的装
束便成了革命的象征。
兵团组建后,说是跨入了解放军的行列,除派来农场工作的现役军人身着军服外,还给每个
从城市来农场的知识青年统一发了一身无领章帽徽的军装,大家称之为“兵团战士服”。
上下一片绿,倒是英姿飒爽。
70年代后,随着时代的步伐“黄棉袄”不再被垦区人民崇拜,加上国家化纤工业的发展,通
过各大中城市青年的交流,农场服饰开始从质上发生变化。的确良、涤卡、涤纶、尼龙等化纤和
混纺布料逐渐取代了平纹斜纹单面卡、双面卡等棉纱纺织品,而且颜色也较多样,只是衣服样式
仍以中山装为主。
80年代,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以及农场职工经济收入的增长,职工服饰的特
点不但质地精良,而且款式新颖,色彩艳丽。
春秋之后,人们过去常穿的绒衣、球裤,已被各种颜色的羊毛衫、尼龙衫、毛衣毛裤所取代,
毛料套服基本普及,西装革履已为常见。学校师生服饰多姿多彩,校园内外增添青春的色彩。
隆冬时节,大地白雪皑皑,色彩似乎有些单调。然而如今农场职工冬装的色彩却不单调。老
年人的皮袄和棉袄外面,大多穿着黑、兰、灰色的不同质地外罩,身着呢料外衣和大氅的中年人
越来越多,青年男女身着多种颜色的皮夹克和光洁柔软、轻便、保温的羽绒服,更显示出青春的
活力,加上佩带各种入时的围脖、围巾、羊剪绒、麝鼠皮或貉绒帽子,更显其英姿勃勃,使北大
荒的冬天充满了生机,再也不是那“狗皮帽子破棉袄。大棉乌拉”
式的冬装了。
夏日,是完达山区鲜花盛开的季节,人们的服饰也象山花一样五颜六色。每逢工休假日,女
职工脱下工作服,换上白色的、米黄的、红棕色的高跟或半跟凉鞋,穿上肉色长袜或各种颜色的
短袜、百褶长裙、丝绸短裙,鲜艳适体的裹裙和筒裙。最能体现“线条”的连衣裙,处处给人以
美的享受。就连青年男子穿的花衬衫、喇叭裤、牛仔裤,也风度翩翩,再不被斥之为奇装异服了。
二、饮食状况
垦区的饮食状况,首先决定于供应状况。1957年以前,垦区绝大部分农场吃国库粮,从1958
年起,各个农场陆续建立起粮油加工厂,开始自己供应粮油,定量基本按国家规定,常年供应细
粮206 ,粗粮80%。我场1958年职工粮食供应,一部分是自己加工的,有一部分是从国库调拨的。
1963年,云山农场建立了粮油加工厂,职工口粮的供应标准,均以劳动强度轻重而定。一般农工
每月口粮45斤,一级重体力劳动者,每月口粮57斤,二级重体力劳动者,每月口粮51斤。后来随
着副食品的逐年增加,主粮的供应稍有减少,到1992年农工每月口粮为42斤,一级和二级重体力
劳动,每月口粮人均为46斤。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能按定量供应,每月人均18斤左右,不足部分,以豆饼、瓜菜补充。
除此之外,还大搞代食品,推广玉米面发糕的增量方法。由于粮很少,吃代食品份量较大,有不
少职工患浮肿病。但为保证儿童发育,在困难时期仍保证每月供应少量大米和大豆。
从1963年开始,逐步地恢复了标准供应,细粮也慢慢地增加到70—80%到1975年起,白面敞
开供应,大米稍有限制,粗粮基本没有。不少人到农村以面换米,自行调剂。还有的以白面换玉
米、大楂子换口味“尝鲜”。
农场食用油以豆油为主,每人每月供应半斤,产妇一斤,回民七两,每逢年节还增补半斤或
一斤,农忙时节,也酌情给一定的补助。
近年来,农场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食消费逐渐下降,各户均有余粮,副食消费逐年
上升,蛋类以职工养禽自产自食为主。目前垦区油蛋消费水平高于全国水平。
肉食以猪肉为主,采取不定时,不定量供应,一般生产队农忙多食、农闲少食,平均每月供
应一两回。一入冬季,供应较多,几乎家家都有冻肉贮存。年节时还能供应少量的牛羊肉和冻鱼。
市场上也能买到。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水面扩大,色的供应量正在逐年增多,各单位豆腐供应较
为普遍,职工每月均能吃上几次豆腐,私人做豆腐也经常走街串巷,使住家户吃豆腐极为方便。
蔬菜方面农场分给每个职工家庭几分菜地,四口人以下三分,四口人以上六分,让职工业余
种植,基本上保证了职工蔬菜的自给。近年来又开辟了农贸市场,允许职工把自食有余蔬菜拿到
市场出售,既增加了职工的经济收入,又便利了职工蔬菜品种的调剂。
垦区蔬菜品种,经过这二、三十年的选优汰劣,引种栽培、驯化。使不少外地品种在北大荒
安家落户。现在农场职工不但能吃上白菜、土豆、萝卜、大头菜,韭菜,大葱、芹菜、辣椒、大
蒜、茄子、豆角等常见的蔬菜,而且还能吃上自产的甜而不酸的苹果青西红柿,个大肉厚的柿子
椒、营养丰富的菜花、莴苣和质细味鲜的雪里红等过去少见的蔬菜。随着塑料大棚在蔬菜栽培上
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淡季的蔬菜供应状况。近年来,一般在春节前能吃上蒜苗韭菜芹菜,“五一”
节前能吃上菠菜和两茬韭菜。“六一”前能吃上黄瓜、豆角、西红柿、水萝卜。
农场的饮食习惯一开始都带着各自家乡的烙印,经过三十多年的相互影响,至今基本上是大
同小异了。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米食次之,就连一些原藉江南的家庭,也把吃饺子当作是伙食
的改善。这里的饮食特点,既有城市特色,又有农村习惯,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
农场职工的早餐有点象城市,时间早,用量少。一般早晨五、六点钟就吃早饭,早饭一般喜
欢喝点稀粥,配上几片馒头,摆上一、二碟咸菜。有条件的喝点奶粉或豆乳粉,买点油炸糕当饭。
一般人早起食量少,象城市人用早点那样,简简单单地吃饱即可。午饭比较重观,食量也比较多,
以补充一上午体内营养的消耗。但不十分讲究。因中午时间短,一般焖点米饭或馏些馒头或煮点
面条,炒一两样蔬菜,既方便又快速。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开放,不少职工购置了压面条机、小
型电烤箱,既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收入,又方便了群众。晚饭比较讲究,一是时间比较充裕,二是
一家人晚上能够聚齐一起共进晚餐。一般情况下都要炒上两个较好的热菜,喝上两蛊热酒,以解
除一天的疲劳,并体现了家庭气氛的和睦。近年来由于职工经济收入的增长,不少家庭经常吃点
荤菜,喝点啤酒。
云山农场的菜肴特点,也是兼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各方之长。每到年节或喜庆家宴上,既
能尝到四川风味麻辣肉丁,山东风味的滑溜里脊,北京风味的焦溜肉片,又能尝到东北特色的红
烧肉,芥沫肚和炒肉拉片。既有辛辣诱涎的回锅肉、麻辣豆腐、干煸牛肉丝,又有酸甜可口的糖
醋鱼、糖醋排骨和酥白肉,以及东北特色的拔丝土豆,狮子头和溜猪肚溜肥肠。
还能吃上别具一格的羊肉、海米、细粉丝酸菜,火锅。就是家用小菜,也是名目繁多,既有
四川泡菜,又有东北豆酱、既有京味的腐乳,又有朝鲜族的酸辣白菜,还有咸鸭蛋、松花蛋、五
香萝卜干、西红柿酱,真是丰富多彩。
三、居住条件的改善
农场职工的居住条件是逐步改善的,在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有着不同的特点。
云山农场是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来北大荒之后新扩建的农场,当时的住房以草木结构为主,
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马架子,这是一种临时性的简易“建筑物”,多半是。人马已经开进现场,面对房无一间的
茫茫草原,自己动手,就地取材,伐木割草,安营扎寨。
马架子结构简单,建造方便。选择背风向阳之处,立数排木杆相对搭成“人”字形支架。
再用横杆连结支架形成一体,然后从下往上依次苫草,以防风雨,棚内用园木钉成通铺,再
铺上厚厚的干草即可住人。这高不过两米的等腰三角形小窝棚,当时确实为开垦荒原建立了功勋。
它是北大荒人刻苦创业的象征。建场初期十万南征北战的转业官兵,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
来到垦区开始了农垦生活,向一望无垠的荒地开战。许多有志青年男女,告别了温暖的家乡热土,
来到垦区,以它为洞房度过了花烛之夜。如今三十五年过去了,马架子虽已不见,但“马架子精
神”确是永存。
草皮子房,就是草甸子里找草皮厚度大、草根盘结多的地方,用铁锹挖出,切削成长的立体
块,象砌砖块一样堆砌屋墙。这种房,夏季四壁绿草如茵,冬季四壁寒霜晶莹,倒是充满诗情画
意,只是四壁透风,防寒性能差,而且不坚固,往往是一两年就裂缝倾斜,不得不用木棍支撑。
正如群众形容那样“头年裂嘴、二年长腿”。
土坯房,木架草顶,墙用土砌成,里外抹泥,建成时光滑平整,有棱有角,可是春化时期,
前墙背风向阳先行融化,往往造成前倾,也得支上木棍。群众形象地描绘这样的房是“弯着腰,
拄着棍,披头散发掉眼泪”(披发形容草顶被大风吹乱之状,掉泪是形容檐下的冰柱)。
从统计数字上看,这一时期每人占房面积大约四平方米,但多为临时性住房。最早房屋建造
较少时,还实行了一个时期大通铺,对面炕,有二、三十家住在一个通铺上,中间摆上一个柳条
包,或挂上一条毯子,床单为界线,每人75公分宽。当时人们有句顺口溜说:二三十家住一炕,
挂上床单当隔墙,醒听多家私房语,睡着两家脚打仗。真把当时的居住条件写得微妙微肖。
到了东北农垦总局时期,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一些改善,房屋的结构也有了些改进,场基建
部门给这个时期的房子起了生动而形象的名字,叫做“穿靴戴帽”房,穿靴即指有房基石,特别
是指离出地面的明石部分,戴帽指房盖为瓦顶。只有房身仍是50年代的旧时装——土坯大墙。这
样结构的住房在当时还真够气派,绿色封板衬着灰色或红色的瓦盖,配上白浆土抹成的墙面,显
得色调淡雅、朴素大方。再配上对开的玻璃窗户,更是别具一格。这一时期大约每人占有五平方
米的建筑面积。
到兵团时期,由于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农场,所以这一时期曾集中主要精力修建青年集体
宿舍和三用食堂(饭厅、会场、影剧场),这些建筑全都采用砖瓦结构,且规划整齐,横成排,
竖成行,“井”字形的道路贯穿其间。职工家属住房也逐步向砖瓦化过渡。这时人均占有建筑面
积约近七平方米。
农场管理局时期,职工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据1983年末统计,砖瓦结构化的住房已占80%以
上。四口人以上,有老人的每户占房为40平方米,三口人以下的青年房每户为35平方米。
不但住房面积有了扩大,而且设计也逐渐讲究起来,一般人家都有二室一厨或三室一厨,再
讲究一点的还有小客厅。红砖铺地水泥地面很普遍,后逐步出现水磨石地面,条件好的家庭还铺
成地板刷上地板漆,还有的铺上地板革,个别家庭铺上大红的地毯。室内刷上彩色墙围;室内设
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沙发、茶几、地灯、台灯落地风扇,显出堂皇雅致和富有。
农场住房有个习惯,除住人的正房外,各住房另盖十几平方米的小房,留作收藏杂物之用,
盖在主房房前的叫仓房,盖在房头的叫小偏厦。过去佳人的都是草房,那小房就不必说了。现在
草房已被淘汰,连小房也是砖瓦结构的了。
而今全场已见不到草房的影子了,全部实现了职工住房砖瓦化。1992还为老干部盖一幢1200
平方米的四层大楼,有阳台、上下水道暖气、厕所,浴室。特别是农场实行了住房转让政策以后,
不少职工都翻新自己的住房,有的住房无论从外部美观角度来讲,还是从内部装修来看,完全可
以同城市富裕的居民住房媲美,每户翻新后的建筑面积,大都在60平方米到80平方米左右。1993
农场还盖了一幢1000平方米的商品楼出售给职工,当年住在马架子里幻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如今已变为现实。
四、家庭日用品的进化
随着农场建设事业的发展,职工家庭生活日用品不断有所更新和变化。
从职工使用的家具上看,50年代,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也只能有一对木箱和简易的木桌凳。
一些复转官兵家里,只有部队转业时带来的旧皮箱,帆布箱,或柳条包等。生活水平较低的家庭,
只有自己用木板钉的里外糊纸的木箱,小板凳,有的甚至用的包装纸箱。到60年代,一般家庭能
有一对油漆木箱,一个小炕桌,简易的碗厨和两把木椅,少数家庭有一张三屉桌或书桌。那时的
木用家具木料多数用黄菠萝,主要是追求自然清晰的木纹美。70年代,家俱有了明显的变化,新
婚的城市青年,把城市的大立柜、写字台、沙发、茶几、碗架柜、书厨等带到了边疆,掀起了一
时的家具热。木制家俱有中式、西式和中西结合式。到了八十年代、立柜、沙发、写字台已基本
普及,又时兴起高低柜,沙发床以及组合家具。这时的木制家具又多追求松木和椴木,主要追求
轻便和木质细软。颜色则流行木料本色烫花或白色绘花。除木制家具外,铁质家具也开始时兴,
如钢管床、电镀管床、电镀折叠钢管桌和钢管椅。
就从小小的灯具上,也可以看出农场职工生活不断提高的阶段性。建场初期,不少单位点豆
油灯,用一个小碟盛油,里面放一根棉花捻儿,真是残光如豆啊,以后点煤油灯,有时也用柴油,
味大烟多,尽管用防烟灯罩,点一晚上还是给人们留下两个黑鼻孔,后来使上电灯,而且花样不
断翻新。如嫌灯泡光线红萤,便换上了亮如白昼的日光灯,为了方便伏案攻读或阅材料文件,还
安上了各种各样的台灯,现在是落地灯、壁灯、吊灯、床头灯,竟放光明,既增加了室内的美观,
又使照明趋向科学合理。
家庭中的高档商品,也随着职工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增多和进化。50年代有手表、收音机
和自行车的家庭真是少见,到60年代这些物件仍是衡量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当时人们
把这些物品称为四大件,70年代这“四大件”在农场基本普及。到 80 年代,人们又把电视机、
洗衣机、收录机,摩托车当做新的“四大件”目前,这新“四大件”在农场家庭具全的已不在少
数,除摩托车外,其它三件已基本普及,而且电视机还在由黑白向彩色更新,由小向大的方面转
化。职工家庭生活正在向电气化进展,靠自己业余时间打柴烧的历史基本结束,烧煤时也由手摇
风葫芦更新为电动鼓风机。现在不少家庭用上了电饭锅、电烤炉、液化气罐和电冰箱,不少大中
城市才能用上的日用品,现在已进入农场职工的家庭。
五、道路及交通工具
北大荒的道路差,交通难,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时,许多人就是在密山下火车后,背着
行李,一步步地走到目的地,当时山苍苍、野茫茫,荒原遍布沼、泡、塘,连一条小径都难找到。
现在的路都是转业官兵们披荆斩棘开出来的。那时铺出的土路,干旱时尘土飞扬,雨季来临时,
四处水汪汪,车马均不能通过,交通断绝,因而不得不用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修筑与国家
公路相连的沙石公路,场部到各生产队的路面现已全部沙石化,每日有大客车专线环行,往返于
密山、虎林、辉崔和场队之间。职工家庭的交通工具则以自行车为主,部分家庭有轻便摩托和大
型摩托。少数家庭有小汽车和大卡车。现今自行车已普及全场各个家庭,职工私人有摩托车362
台,有大汽车21台,有小汽车22台,有农用汽车7 台,三轮摩托40台。
六、集体福利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垦区建设事业的发展,农场的集体福利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职工坎水问题,以前,场直机关和各生产队均是靠打井取水吃,家家户户都是一根扁担一副桶,
全靠挑水吃。1982年场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吃上了自来水,随后有的生产队也先后安装了自来水管,
到1993年所有单位都吃上了自来水。遥想创业当年,冬季拉冰雪于溪河之中,秋夏汲水于沼塘之
内,真是饮水思源思绪万千。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农场平均要支付一万元左右金额救济困难户,现全场共有困难户35户,
从1991年到1993年为止,农场共支出救济金32320 元。1989年,农场还建立了一所敬老院,接收
了12个孤老,还派专职干部去管理好敬老院,每年农场要支付2 万余元的补助金额。1993还成立
了扶贫基金会,引导一些困难职工逐步摆脱贫困。
随着农场建设事业的发展,农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63年建场初期,共
有医务人员22人,只具备简陋的医疗设备,各生产队均无卫生室。1966年农场扩建了医院,除改
建了原有的房屋外,还兴建了360 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总共占地面积为3340.63 平方米。现有病
床100 张,全院总计有医务人员76人。全场共建有卫生室35个,卫生员36人。
各种医疗设备较为齐全,除特殊病例外,一般疾病和手术均能自行处理,故全场职工的健康
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出血热等各种地方传染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从1986年以来,场工会共安排了136 名老干部,老职工劳动模范、科技人员(其中职工81人)
去杭州、太湖、秦皇岛等地去疗养,以使其增强体质,安度晚年或更好地为党工作。
各队的文化体育设施在农场工会和文明办的督促和指导下,逐年得到了加强。每个生产队都
修建了篮排球场、球架,还购置了乒乓球台,普遍都建起了三室两场。每年工会的放映队都要不
定期地到各队放电影。每逢节日,工会都要举行庆祝会或文艺汇演。每年六月开展全场性的篮排
球比赛。十月份举行全场性的金秋音乐会。春节期间比较热闹、除了团拜之外,还举行迎春文艺
晚会和扭秧歌比赛,爆竹声中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场电视事业的发展,给职工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农场于1984年建造了一幢370 平方米的广播电视大楼,并购置了1800毫米摄像机和 4800 毫
米录像机。1991年又添置了3000P 和6800毫米的摄像机一套,及3 米和4 米卫星地面接收设备,
农场共投资达35万元之多。1993年农场十三队建了电视共用天线系统,在全垦区还是第一个收看
七套节目,农场电视台每天除转播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的节目之外,还自办了本场电视新
闻节目。职工们晚上可以躺在炕头或坐在沙发上选收三套以上节目。除进行文化娱乐外,有的青
年职工还进行文化学习,不少家庭成员跟着电视进行自修学习,以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三十多年来,垦区的变化是巨大的,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明显的。过去人们幻想“耕地不
用牛、点灯不用油、远路不用走,吃穿不用愁”这在农场早已变成现实。如今还可以续上两句:
“吃水自己流、看戏在炕头”。当然农场的职工并没有因此满足,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北大荒
人,他们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生活在这块神奇的黑土地上,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吃喝讲营
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思想讲开放”。目前,云山农场的职工正随着农场经济建设、文
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向小康水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