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楣的足迹
垦区脊梁
晁楣的足迹
刘文涛
半个世纪前,北大荒,一个散发着泥土芬芳昂扬着向上斗志的名字,从北国边陲飘向全国、
飘向世界。当拓荒者在荒原上开出第一犁的时候,北大荒文化的种子也撒向了这黝黑肥沃的
土地。北大荒版画,当之无愧地成为北大荒文化百花园中最绚丽的一朵,同时也成功地为中国
新兴版画史添姿增彩。提起北大荒版画,自然就要说到晁楣,说起晁楣,便不会远离北大荒版
画这个话题。一个人,便和一方事业如此紧密地联系在…—起。
创业者风范
1958年3月,党中央一声号令,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近10万复转军人从全国各地义无反顾
地奔赴北大荒,在人迹罕至、气候恶劣的北国荒原踏查布点、开荒建场,其气势之宏伟,影响
之深远,在我国垦殖史建军史上都是空前的。
这中间,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也有许多部队的
文艺骨干。于是,在莽莽荒原苏醒的那一刻,这块文化沙漠也幸运地得到部队重视文化的良好
作风的洗礼,萌生绿意。
在这方浩荡大军中,便有27岁晁楣的矫健身影。
当时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负责美术宣传工作的晁楣,得知上级号召奔赴边疆建设北大荒
后,积极报名。到垦区后,他放弃留在农垦报当美编的安排,主动要求到最基层,被分配到八
五三农场五分场一队当农工,晁楣从一踏上北大荒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就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
和笔,北大荒开发者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激荡着他的心灵,北大荒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激发着
他的艺术灵性,他深深体会到艺术和生活相结合的真正含义。
1958年9月,晁楣被调往农垦局的北大荒画报社任编辑,那里汇集了包括尹瘦石、张作良、
张祯麒、张钦若在内的一批复员美术干部,他们不仅吃住在一起,创作的整个过程都在一起。
晁楣回忆说:“一间十分简陋的房子作寝室兼画室,夜间睡在一个大通铺上,灯下围着两个
大方桌讨论草图、构画和刻印作品。床上、墙上、桌上到处是习作、画稿。这里是住处、画室,
也是课堂、教室。”
中外美术史中有两类名画家:一类是自己有着独特的经历和独特的风格,在纯粹的个人奋
斗中赢得了同代人的喝彩,成为那个时代美术圣殿中的佼佼者;另一类是他的艺术经历不仅牢
牢打上时代的痕迹,且与同行中有共同志向的人组成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集体,他往往是这个
集体的带头人,是组织上的能手也是创作上的高手。他所领导的画派作为一个整体,在与其它
画派的竞争中赢得了声望,成为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画派,这个人作为画派的领袖人物也就成为
了时代的骄子。
作为北大荒版画创始人之一的晁楣便属于后一类画家。
北大荒的开发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它呼唤也必将带动充满激情的文艺作品。当荒原上一批
农场粗具规模的时候,北大荒文学艺术也异彩纷呈,小说、电影、摄影,其中尤以北大荒版画
的反响最大。1960年在北京举办的《北大荒美术作品展》中各画种都有,但只有版画在美术界
形成了一股冲击力,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后来垦区的美术创作逐渐凝聚到版画这种形式上来,
这除了版画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可以容纳比较强的现实内容,易于制作和传播这一原因外,
还与有一定版画创作经验的作者的带领与传播分不开。晁楣早在19岁时其黑白木刻就人选了重
庆市美展,到垦区之前,他的版画作品入选了——届、三届全国版画展,第一届全军美展,一
批作品发表于全国性报刊,已在全国版画界崭露头角,引起专家的关注。所以,评论家认为,
晁楣在北大荒早期美术创作向版画方面的靠拢和凝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1962年,晁楣调到省美术家协会任创作室副主任,1964年任创作室主任,1985年,晁楣当
选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任美协主席。
离开垦区后,晁楣将北大荒选定为他的生活创作基地,多次回垦区辅导青年版画创作,同
时站在全省的高度,深人大庆、阿城、鸡西、大兴安岭等地,吸取创作素材,指导当地的版画
创作,大庆版画、鸡西版画、阿城版画、大兴安岭版画也随之兴起,成为广义上北大荒版画的
分支,北大荒版画逐渐成为黑龙江的地域文化。
今天,北大荒版画已作为一个经受了历史风雨考验的画派载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册,并赢
得了相当高的荣誉。40年来,北大荒版画创作出数以千计的优秀作品,从黑土地走向全国、走
向世界,培养出数百位美术工作者,分布在全国各大美术院校、报刊、专业美术团体。许多人,
尤其是文化界人士,是从北大荒版画了解北大荒的,这一方事业中,晁楣先生功不可没。
对于北大荒版画和晁楣的关系,评论家范梦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北大荒’画派对
晁楣的成就及知名度的取得,好比发动机与飞机翼翅,晁楣本人好比船长、机长。他之所以在
60年代的几年里提高得比别人快,是因为他不像其它人那样是纯然步行前进,而是驾驶着‘北
大荒’号快艇或机车奔驰于宽阔的事业之路。那些身边的落伍者眼望着这群体机身的疾驶而过,
笼统的知道领航班组的成员,细观察知其船长、机长是——晁楣。北大荒画派的任何一个成
员都不应妒忌而应该感谢晁楣这位船长或机长,因为如果没有他,北大荒画派的名字不会如此
响亮,各位成员的作品不会屡屡晋京出国,常常发表宣传。反转来,晁楣更应该感谢北大荒画
派,因为没有这个群体集团的层层累积,就不会把他推到类似埃及金字塔的A形结构的最尖端;
没有集团内一批有相当能量水平的著名版画家的映衬烘托,就显不出晁楣的水平更加超群出
众。”
晁楣重视扶持北大荒版画作者之林中的每一棵可成材之树,哪怕这棵小树当时在茂盛的林
木中还很不起眼,总会被他慧眼识珠,日后会证明他的这种扶持对这颗小树的成长是一种多么
宝贵的鼓励和帮助。为基层作者评改画稿,写评论文章,推荐参加展览,每一个细节,都可见
他平易近人的品质和领导者所具有的大家风范。
北大荒版画走过40年的风雨历程,相对其它画派,其艺术生命力是顽强的。经过三代北大
荒版画家的努力,它正在被继承创新着发展下去,作为中小学生美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已在垦
区广泛开展,北大荒版画后继有人,后继之人提起北大荒版画来,一定首先想到一位对此画派
做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的人,这个人便是晁楣。
画家风采
晁楣不但以领导者的身份带领北大荒版画群体走向巅峰,而且始终将自己定位于画家这个
角色上,除了文革的几年受审以外,他从未间断过版画创作,到目前为止,创作出400多幅作
品,平均每年创作10幅左右,这不仅对一个经常出席会议、剪彩、访问、出国的学术带头人来
说是不易的,就是一个足不出产的专业画家,也很难做到,他不仅仅是坚持创作,而且紧跟时
代步伐,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画风,使他的艺术创作水准始终立于时代的前沿,这,也是晁楣一
直得到同行尊敬和佩服的重要原因。
回首画家的来时路,我们或许能得到些启示。
晁楣1931年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县农村的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是远近闻名的中医,父亲曾任
小学校长。晁楣自小便跟随父兄学习古诗词,6岁起便先后师从菏泽县三位著名的书画家学习
书法和国画,良好的家学,为他一生从事文化事业打下了基础。
1945年,14岁的晁楣远离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江宁师范美术专科和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中,为了能进入更高等的艺术院校,晁楣选取后者入学,这个学校的美术
教师吴夔是中共地下党员,早年曾组织过“绘画木刻研究会”,晁楣跟他学西画,并且置了一
套木刻刀试着刻了两幅版画,这应该算作晁楣最早的版画作品。这一年,晁楣16岁。
1949年,晁楣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参军,11月结业后分配到军大文工团美
术队。1950年晁楣随二野进军西南,途经武汉时见到版画家汪刃锋,从他那里学习了木刻的基
本技法,之后,任美术队长的晁楣带领美术队掀起了学习木刻创作的高潮,晁楣本人也创作出
一批黑白木刻,其中表现部队生活的作品《晨》人选重庆市美展。
1952年,晁楣调到正在创建中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那里,他开始自学并创作套色木
刻,作品先后人选第一届全国版展(1954年)、第二届全国美展(1955年),并在全国性报刊上发
表。1956年,为筹备第一届全军美展,部队组织画家深入生活,晁楣来到了长白山林区森警部
队,在原始森林中长途跋涉,沿松花江和黑龙江连续航行,曾途经萝北境内的北京、天津青年
垦荒队创建的农庄,这是他首次遭遇垦区,北大荒的山川风物激起了他浓厚的爱,根据这段生
活创作出的套色木刻作品人选第一届全军美展、第三届全国版画展,至此,晁楣已是有着多年
版画创作实践,很高的政治文化素质,坚毅而执著的品质的美术工作者。这在第一代北大荒版
画家中是绝无仅有的,也为晁楣在日后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的艺术实践,使晁楣深深地体会到艺术与生活间不可分的鱼水关系。1958年,他毅然
告别舒适的都市生活来到苍茫的北大荒,千里沃野,神秘森林,尤其是战天斗地的垦荒生活激
动着晁楣,激发起他从未有过的创作激情。一到垦区,他就扎进了最基层参加劳动,下工之后,
他就在简陋的房间里画呀刻呀,夏天,野外的蚊子瞎蠓咬人又狠又贪,可他忘情地写生,待
到用手一抹,看到手上的血才知道疼痒,冬天,旷野里刮着大烟泡,简陋的房子四面透风,靠
烧荒草和树枝也不足以御寒,但晁楣操刀向木,头上身上却淌着汗。那时,熟悉晁楣的人都知
道,晁楣在生活上轻装简行,但有三只箱子他走到哪都随身带着,那里面装的是木板、刻刀和
纸张。一批早期代表作,如《第一道脚印》、《北方九月》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晁楣从事版画创作40多年,无论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曲折坎坷,他一直是北大荒版画创作
群体中的最杰出代表,他不断突破自己,在每个时期,他都能拿出一些典型性的作品,从而影
响带动北大荒版画艺术的发展。他的版画,早期侧重对火热生活场景的捕捉,中期作品多是思
想的渲染,后期侧重于感情的表达,总体上具有构图宏伟、意境深邃、色彩浓郁、气蕴浑厚、
刀法豪放的特点。
《第一道脚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他早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描绘了转业军人进
军北大荒初探荒原时的生动场景,通过创业者在莽莽雪原上踏出的第一道脚印和他们在逆风中
奋力前行的英雄形象,歌颂了创业者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画面上安排了两
个人正在点火抽烟的情节,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随手捡到的代用手杖,这些细节的描绘大大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令人联想到他们长途跋涉的疲劳和吸烟后的再接再厉,整幅画面充满了革
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路漫漫》是晁楣中后期代表作。画面构图精炼,在风云变幻的被抽象了的背景面前,一
个人牵着马在奋力跋涉,这幅画色彩强烈单纯,刀法大开大阖、驰骋有声,整个画面似一首激
奋的进行曲,给观者以心灵的震撼,令人联想到屈原在《离骚》中的那句悲壮的吟唱:“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画家的心胸气魄也从这幅画上涤荡开来。
专家认为,晁楣如果不是亲历过荒原开发初期的辗转跋涉和风餐露宿的艰辛生活,不是炽
烈地钟爱这生活并对她充满自豪感,他是构思和创作不出像《第一道脚印》那样披着珍贵的生
活尘土的作品的。
学者风度
凡成就一方事业的人,都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品质,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情,有常人没有的
毅力。
北大荒版画自60年代初在美术界一炮打响后,作为领导人的晁楣便不间断地有捧场者、赞
誉者、授衔者;美名与头衔接踵而来……接着是会议、剪彩、访问、出国,生活中这些荣誉和
高帽淹没了多少有才华而无毅力的人的事业?而晁楣在荣誉和头衔中却保持了可贵的冷静和自
我,他不但没有飘飘然,除了坚持版画创作以外,还不断丰富自己的全面修养,始终以学者的
姿态出现。
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在浮躁的社会中却常被人丢之脑后,晁楣无论是出门开会还是
闲居在家,总以书为伴,艺术实践加上全面修养,使他的理论文章总能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自1964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个人画集5本,学术论著两本。赢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益。研究他的
人也很多,黑龙江美术出版社还专门结集出版了《晁楣论》。
在晁楣的人生经历中,有一个飞跃,似乎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说明晁楣上升的人生轨迹。
1956年7月,25岁的晁楣满怀希望报考了中国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不料名落孙
山。20多年后的1979年,文化部发函黑龙江省商调晁楣去中央美院任教,因省里不放没能成行。
在此之前,晁楣曾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并两次应聘带美院版画系的学生赴垦区和小兴安岭、
完达山林区深入生活,辅导学生创作实习。一个中央美院的落榜生、一个从未经受过高等院
校训练的人日后能有资格成为该校的老师,还是能说明什么的。
1960年9月,正值北大荒版画事业蒸蒸日上,在美术界已引人注目的晁楣,接到鲁迅美术
学院版画系特批免试为本科生的入学通知。晁楣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放弃这次机会,与他久已向
往的大学生活永远地擦肩而过。随后他带领垦区部分美术创作人员进驻哈尔滨北方大厦,为装
潢宾馆进行版画创作,翌年,一批以在北方大厦创作的版画为主体的牡丹江垦区版画展在北京
开幕,获得好评如潮。无独有偶,就是他放弃入学的鲁迅美术学院,1962年曾商调晁楣到该校
任教,被晁楣婉言谢绝。
作为一个志向高远的画家,舒适的生活和令许多人垂涎的地位并不是晁楣看重的,能够在
一方事业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使得晁楣活出了一种境界,这境界他很早便达到了,这也使得
他后来的发展超出一般、与众不同。早在他1958年刚到北大荒,晚上住在四面透风的小棚中,
在给家人的信中他无悔地写到:“假如我仍像过去那样高悬在上级机关里,那就会断送我的整
个艺术生命,我正根据这段生活经历和感受构思一套组画,现已试着构小草图。我更加确信,
来垦区当初没留在机关是正确的,不然,在短短的一个月里,我能有这样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感
受吗?”同时,他又写道:“我既然已下决心走这一条路,就要坚持到底。如果我学不会在大
海里游泳,那就葬身在大海底层吧,葬身鱼腹只能怪自己无能,我是决无反悔的。”多么豁达
的态度,多么坚毅的品格啊!
名人风貌
在晁楣的身上,有这样一串头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
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省版画院院长。
他从事版画创作40多年来,完成作品400余件,他曾参加历届全国性重要美展;多次参与
或主持全国性美展、版画展的评选和评奖工作;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联展、个展;作品广为国内
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91年他被国务院审定批准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1979年以来,他曾获全国美展、版画展金奖、银奖、优秀作品奖和荣誉奖等;1988年获优
秀中青年专家特殊贡献奖;1990年获日中艺术交流贡献金奖;1993年获中华文化发展终身成就
奖;1993年获鲁迅版画奖。
牡丹之乡山东荷泽是晁楣永远怀念的家乡。90年代初,晁楣将自己几十年来创作的60幅版
画代表作捐献给荷泽,为答谢晁楣对家乡的深情厚爱,表彰晁楣以艺术实践艺术成就为家乡争
得的荣誉,荷泽市人民政府决定设立晁楣版画艺术陈列馆,永久性地陈列他的作品,市政府发
给晁楣三万元奖金,晁楣当即捐给陈列馆。1992年4月15日,该馆在荷泽市正式落成并举行了
隆重的揭幕仪式,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学者和当地
各界人士500余人参加了仪式。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启功提写的馆名拔挺、
隽逸,更为陈列馆锦上添花。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等全国性报刊都陆续发表了有关
消息。
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贺信也表达了了解晁楣的所有人士的心声:晁楣同志是我国当代最优秀
的版画家之一,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载入了中国现代艺术史册,为他兴建陈列馆,他是当之
无愧的。
以雕塑刘胡兰等一批塑像而闻名、曾获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的著名雕塑家张得蒂教授,为
晁楣创作了一座高70厘米、宽90厘米的青铜胸像,雕像中的晁楣披着羊皮军大衣,目光深远,
凝视前方,似乎正站在北大荒的旷野上,迎着竦竦劲风,遥望祖国山川……
该馆是我国唯一一个为在世版画家建立的陈列馆。它为每年4月菏泽的国际牡丹节增添了
浓郁的文化气息,来荷泽的国内外各界人士竞相参观,每年要接待一万多人次。
穿越历史隧道,陈列馆里排列的60幅作品,清晰地描绘了晁楣40多年来的足迹,顺着这行
足迹,人们看到的是一位抱负远大、具有非凡气魄和拼搏精神的艺术家所走过的路,这路曾经
影响同行之人,也必将昭示后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