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黑龙江地区古驿道、站知多少

史海钩沉

黑龙江地区古驿道、站知多少


裴良玉 王巍

我国驿站的历史沿革较悠久,内地早在战国时期已有邮驿;汉代各地有传舍;唐代为驿田,
水路设有水驿;宋代设邮铺、递铺;元为驿传、站赤,还有急递铺;明代始为驿站,分有水驿、
马驿和递运所;清代基本沿用明代驿站体制,后期有了邮政制度,废除递运所,仍置驿站。供
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歇宿的叫驿,专为军报而设的叫站。据史料载:“文书至,……
站卒腰革带,带悬铃,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焉。道狭,车马者、负荷者,闻铃则遥避路旁,
夜亦以惊虎狼。”
黑龙江地区经济开发迟于内地,当时的交通传递主要靠人夫、马骡、车船。自公元1115
年金太祖建立政权后推行路治,黑龙江地区属上京路(元代分为水达达路和开元路),地域辽阔,
东到混同江下游吉里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边;北到蒲与路以北三千多里火鲁
火疃谋克地;沿泰州界壕而西,南接辽东路。此间各路间的交通线还没有成形的驿路、驿站,
传递文书,只靠铺卒行走水路和草道。
12世纪中叶,元完成全国统一后,为加强对东北和远东地区的统治,除设行政建置镇守外,
还开辟几十条驿道,立站百余所。主要驿道有四条,其中一条是从大都(今北京)经山海关、辽
阳、西祥州(今农安北60里处万金塔古城)、往北东渡拉林河,直奔黑龙江下游。第二条是由西
祥州至宝赤的驿道干线,它经由伯都纳(今扶余县)渡洮儿河,越台州(今泰来县塔子城),奔吉
塔(今嫩江西岸齐齐哈村),沿嫩江西北行,至尼尔基(今莫旗)、墨尔根(今嫩江县),折而东行
抵瑗珲的失宝赤万户府,全线设16站。第三条线是从西祥州通往呼伦贝尔草原的驿道。它从西
祥州出发北上120里至斡母(今扶余县隆科城),又东北30里至肇州(今肇东县八里古城)、塔鲁
(即扶余县他虎城)、泰州(今洮安县四家子古城)。离怕合、迪石吉至吉塔(齐齐哈喇),然后向
西北伸向呼伦贝尔草原。经由吾邻、谋丹、招安、啖鲁(今龙江县雅鱼站)、斜鲁、唆吉、纳的、
移色迷(今伊敏河)、桓端吉、回行(今辉河)、忙刺(今新巴尔虎左旗茫来村)、吾失温(今甘珠
尔花古城),最后到达阿木鲁(今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第四条是西祥州至永明城和合兰
府的驿道。它从西祥州向东南行抵石墩寨(今吉林市),折而向东到达唆吉站(今敦化县)。从这
里分两条线,一路正东偏北经东祥州(今宁安东京城)、到绥芬河口(今俄符拉迪沃斯托克),然
后沿日本海海岸,南行至永明城(今俄克拉斯基诺古城);另一条路东南行经南京站(今延吉市)
入朝鲜境。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建立明朝,到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已全面完成了对整个黑龙江流
域的统治,设置了115个卫。
明代黑龙江地区(即奴儿干都司辖境)内有两条大交通驿道,一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直抵黑
龙江口的奴儿干都司城,共经10城、45站;二是海西西陆路,始于肇州(今肇东县八里城),抵
达兀良河(今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的呼伦湖),共10站。
海西东水陆城站,是通往黑龙江人口的水陆交通线,创设于1409年。是从海西底失卜站
(今双城县石家崴古城)出发,沿松花江和黑龙江走行,经阿木河站(双城境内)、鲁路吉站(今
宾县蜚克图)、伯颜迷站(木兰、巴彦交界)、克脱享站(今通河县东大古洞村)、阿陵站(今佳
木斯市郊西敖其屯)、柱邦站(汤原县城)、可木站(同江县科木)、药乞站(抚远县黑瞎子岛)、
奴合温站(俄伯力附近)、伏答林站(俄帕尔利湖畔帕达勒),直达满泾站(今俄阿穆尔河口、原
莽阿臣屯),它基本上是沿用辽、金、元以来的古道,全长数千里。
海西西陆路,始于肇州(今肇东八里城),经由洮儿河、台州(今泰来县塔子城)、寒寒寨
(今免渡河)、扎里麻(今海拉尔东扎罗木德)、哈塔山、抵兀良河。此道为陆路,南与辽东都司
境内的驿道、城镇相通,并可直达京师。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驿道、站是在元、明以来旧驿道、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
也就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沙皇俄国便派波雅科夫率侵略军入侵黑龙江北岸的精奇里江广大
地区。清夺取政权后,顺治二年便开始反击侵略军。为驱逐沙俄的入侵,保证运饷进兵的畅通
和谕令、奏报的传递,清政府不断加强和完善驿道、站的建设和管理。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驿道、站最早设于东部中心城市宁古塔(今海林河南岸旧街镇)。顺治十
年(1653年)清政府在宁古塔设昂邦章京(地方将军),驻防八旗,辖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
流域,包括库页岛和尼布楚等地,开辟了通向盛京的驿道;1675年宁古塔将军移驻乌拉,也叫
船厂(今吉林市),在宁古塔至吉林增设8个驿站,即:宁古塔(此间已移入新城,即今宁安县城),
沙岭(今沙兰)、鳖尔汉鳖喇、昂邦多洪、拉发、厄黑木、尼温哈至吉林站。
第二条驿道是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为出师驱逐沙俄侵略者,迅速传递军情,勘测、建
成了从吉林至伯都纳(今扶余),越松花江自茂兴(今肇源县)起,至黑龙江畔的瑷珲城(今黑河
市)的大通道,凡1344里,中间设19个驿站。后于雍正五年(1727年)增设了乌兰诺尔站(今新站)
为20个驿站。大体上沿嫩江北行,至墨尔根(今嫩江县)折东至瑷珲旧城。这条驿道布站是:自
茂兴经乌兰诺尔(45里)、古鲁(55里)、他拉哈(67里)、多耐(75里,今杜尔伯特巴彦查干太和
村)、温托河(75里,今泰来大兴乡时雨村)、特木德黑(今昂昂溪区霍托气村)、卜魁(55里,今
齐齐哈尔市)、塔哈尔(60里,今富裕县塔哈镇)、宁年(75里,今富裕老街)、拉哈(85里)、博
尔多(60里)、喀木尼喀(43里)、依拉哈(42里)、墨尔根(70里,今嫩江县城)、霍罗勒(76里,
今嫩江县科洛乡)、喀勒塔尔溪(76里,今塔溪乡)、库木里(85里)、额雨尔(33里),黑龙江站
(75里,今黑河市南爱辉乡)至旧瑷珲城(今俄境维笑勒依,22里)。
这条驿道后经三次伸延和变迁。一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齐齐哈尔副都统从嫩江西齐齐哈
喇迁入江东卜魁城建齐齐哈尔城,到169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便成为黑龙江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东北边疆的军事重镇。原这条驿道上的20站是以宁年为中轴,齐齐哈尔建城
后改以齐齐哈尔为轴,上下各10站,分南北路各设一员站官辖管。二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雅克萨对俄自卫反击站前夕,增设了墨尔根至雅克萨(今呼玛县兴安乡)之间的驿站,共设25站,
为军事驿道;三是光绪年间,又将这条驿道延至漠河,增加了5站,总计30站。
这条大驿道北到瑷珲、漠河,南接吉林、盛京、山海关直达京师,全程六千余里,通常循
驿传递,五旬可达,古称此道为东道,也称御路。
第三条驿道是齐齐哈尔副都统通往呼伦贝尔副都统总管衙门的驿道。辟于雍正十年(1732
年),由卜魁站起步经10台站(起站与末站没列入台数),西渡嫩江,西行百里达锡尔特(今龙江
县头站乡),再西北行至噶齐克,入内蒙境乌尔楚克、额赫昂阿、巴哩玛、延博霍托、霍络起、
乌苏里、扎敦昂阿、济尔玛大,抵呼伦贝尔城,全程870里。
道光六年(1826年)此驿道经奏准又加设了7个台站,即,自齐齐哈尔卜魁站起,西北行55
里至七家子(今齐齐哈尔市郊瑞延乡齐店村)、甘井子(今甘南长山乡永青村)、那奇西(今甘南
镇北刘家店)、木尔滚楚(今阿荣旗音河乡)、和尼毕拉昂阿(今布特哈旗孙家沟)和尼必喇(今一
心屯)、锡伯尔哈里(今庙尔山林场)、巴林、嗄尔甘哈达(喜桂图旗雅鲁站)、雅尔博克托(今滨
州线博克图站)、伊勒克特(今伊勒克得站)、呼尔格勒依(今乌奴尔站)、们都克依(今免渡河站)、
扎敦必喇雅克萨(今牙克石)、喀勒和硕(今牙克石镇西40里处)、扎喇木(今扎罗木德站)、哈克
鄂横(今哈克站)、抵呼伦贝尔。全程17台,868里。
后于咸丰七年(1857年),从呼伦贝尔向北又增设3个台站抵库克多博卡伦,即,博霍托台
(今陈巴尔虎旗头站村)、依尔该图台(今巴吐鲁山附近)、西讷尔布拉克台(今水泉子附近)至库
克多博(今额尔古讷河东岸四卡),凡270里。整个这条驿道计20个台站,总里程1040里。
第四条驿道是从乌兰诺尔至呼兰城守尉驿道。开设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共设6台。经
由博勒集哈、察布齐勒、俄多勒图、布喇克、扎喀霍硕,抵呼兰城,全程415里。
第五条驿道是由吉林至三姓(依兰)的驿道。始于乾隆九年(1744年)开设,至二十七年(176
2年)方完善,全程设站13座。
此外还有两条蒙古道同东道一样,可通京师。一条是由郭尔罗斯、经都尔伯特、扎赉特、
乌珠穆沁等部,人喜峰口(今赤峰市)通京师。俗称蒙古站。亦称草地道。
再一条是省城经扎赉特入内蒙古境,经八虎(今法库县)至盛京以达京师。是黑龙江地区通
向京师最捷近的一条古驿道、俗称八虎道。由于它走行部位居东路和草地路中间,也称中道。
黑龙江地区驿道、站的建立,虽源于元、明年代,但直到清初,为驱逐沙俄的入侵,保证
运饷进兵的畅通和谕令、奏报的传递,以及商贸往来的需要,方完善了驿道、站的交通管理。
早在顺治年间对黑龙江地区早设的驿站已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辖体制。按期规定,每站额设
站丁20名,大站则为30人,从中检选贤能者为各站领催。每站额设马、牛,同于站丁数,设车
一辆,由总管府按月发给草豆银。对站丁“授有官田,耕垦自给”。每路站设站官一员(东路
分上下路各设站官一员)为本六品,有印。乾隆三十七年改为八品。站官下设管站笔贴式二员,
称“总爷”或“老爷”,每站站官称“千爷”;站丁皆编人旗籍,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喂养马
匹,供送公文差役骑用。公文到站后,“千爷”轮流分配给站丁,飞马送于下站,下站的站丁
接过公文,上马疾驰,依次传递。
黑龙江地区的驿站制度,随着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逐渐荒芜。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驿站全部裁撤。
编者按,本文资料来源:
(1)《中国通史》第六册
(2)《辞海》(地理分册)
(3)《黑龙江古代简史》
(4)《清代黑龙江方志孤本》
(5)部分市、县志《交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