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立党为公鞠躬尽瘁

垦区人物

立党为公鞠躬尽瘁


——记张评三同志

李兆禧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深入,北安垦区一大批在运动中被打
倒的领导干部陆续重返领导岗位。其中有一位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鹤发童颜、气宇轩昂,不
论走到哪儿都叼着个大烟袋的场级干部颇为引人注意。他就是经历很有些传奇色彩的张评三同
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组织上安排我到北安农管局史志办工作。史志办是个有特殊使命的新
单位,一些对史志有兴趣的同志常来史志办作客,我笑称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其中来得最勤的“鸿儒”就是张评三同志。已经离休的张评三同志可能是由于酷爱历史的缘故
吧,几乎每天必到史志办。这位老同志很健谈,进得门来,还未落座就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
唠起来。嘴里依然叼着大烟袋,与过去不同的是,烟袋嘴变得不同寻常。那是他自己用在任时
的官印名章改制的牛角烟嘴,真可谓独一无二。对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有深入研究的张评三同
志,在说古论今中使我增加了不少历史知识。天长日久,刚直不阿、满腹经纶的张评三同志成
为我的良师益友。同时我把他视为史志办没有聘书的顾问。从深入的交谈及来自各方面的口碑
中,我也对这位可敬的老干部有了较深的了解。
论年龄,张评三同志在垦区老干部中不是最大的。但论资历,他却是名副其实的老资格。
张评三同志少年时期就为中共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1940年13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
延安聆听过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报告,参加过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1944年,
像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瓦西里押运一车皮粮食,自己都饿昏一样,17岁的张评三带领两个
小战士押运400个银元到部队领导机关。因随身带的干粮吃完了,钱也用完了,坚持到目的地
时,三个人都因饥饿昏倒了。部队首长问他:“你们带着400个银元怎么还挨饿呢?”他回答
说:“那银元是公家的。”解放战争时期,张评三同志当过武工队长,长期从事敌工工作和敌
后斗争。这个时期,二十几岁的张评三同志曾带领一个警卫员和一个马夫收编了一支四百多人
的土匪队伍。1949年,他参加过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并光荣负伤。20世纪50年代初,张评三同
志转业到黑龙江垦区工作。他曾领导组建永丰等农场。先后担任过永丰农场、凤凰山农场、福
安农场、尾山农场等农场的党委书记或场长。上世纪50年代末担任福安农场场长时,带领职工
群众夺得大豆大面积高产丰收,农场荣获有周恩来总理签名的国务院奖状。1972年带领农场职
工参加黑龙江省北部引嫩工程,为垦区扛回了一面优胜红旗。
论荣誉,张评三同志个人没有多少声名显赫的头衔。相反,却因他的桀骜不驯而惹来不少
麻烦。但论党性,论立党为公,说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不过分。
张评三原名叫张平三。1943年在延安地方干部扫盲班学习时,因与校党委书记贺平山重名,
他想到毛主席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导,取评天地人之意,毅然改名为张评三。不料,这
个名字竟然概括了他这个人的突出特点,成为他一生性格刚正的写照。不论走到哪儿,遇事总
要直言不讳地评论一番。正确的赞扬,错误的批评。有一次在史志办说起他这个名字来,他跟
我要了纸和笔,写了一首诗来诠释他的名字:“大弓长箭射太空,能言善辩抱不平。实事求是
真理在,天地人间是非明。”因为他敢于坚持真理,在“大跃进”盛行浮夸风时,他曾被拔过
“白旗”。离休后,家人和亲朋好友劝他少管闲事。他却说:“我管的不是闲事,都是正事。
该说的话不说,该管的事不管,心里憋得慌。”他经常到局机关及他离休前担任党委书记的建
筑工程公司转悠,对各项工作提出批评或建议。如干部应多下基层调查研究啦,学哲学要从基
础理论抓起啦,等等。有一个时期,针对离退休干部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他向局党委建议,要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老干部工作。他说:“工作做好了,老干部就是宝贵财富、积极因素;工
作做不好,则可能是沉重包袱、消极因素。”
张评三同志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跟他开玩笑,深了浅了他都不恼。但是如果谁
拿原则开玩笑,他则会勃然大怒,与其不留情面地争辩。一次,几个老同志在一起唠起吃大锅
饭的弊病来,一位老同志偏激地说:“公有制是万恶之源。”张评三立刻翻了脸,声色俱厉地
和那个同志吵了起来,说他不是共产党员。吓得那人赶紧跑掉。“皮包公司”盛行时,一个头
脑灵活的生意人看他资格老、交往多,要用重金聘他当顾问。说不用你干什么,挂个名就行。
他在玩笑中予以拒绝:“你小子的狼子野心我还不知道?你想扛我的牌子招摇撞骗,我不干!”
不费力就挣大钱的事他不干,局党委组织部和党校请他讲党课,他则有求必应。他说:“我
张评三离休后不想发财,不图安逸,当个马列主义‘传教士’足矣。”不管到哪讲党课,他都
不收讲课费。党校负责人说,讲党课给讲课费这是按规定办事。他说:“你们有你们的规定,
我有我的规矩。共产党员尽义务不能要钱。”
张评三讲党课的特点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不照本宣科,不空对空。听过他讲党课的
同志说:“张评三同志讲党课,理论讲得深刻,道理讲得明白,说的都是实在话。”有一次他
到党校给二百多名农场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讲党的传统作风。当讲到党员、干部要永远依靠群
众、密切联系群众时,他说:“1947年到1948年的保卫延安战斗,13个月中,八路军3万人打
垮了国民党军队23万人。靠的是什么?除了中央的正确指挥、军队的英勇顽强,最主要的是依
靠人民群众。陕甘宁边区150万人,参军参战的有15万人。支援前线的民工达260万人次。历史
证明,有共产党的领导,有人民群众的支撑,发扬延安精神,中国人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讲到这里,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张评三同志讲党课之所以能讲得深刻生动,这其中凝聚着他几十年刻苦自学的丰富积累,
渗透着他几十年革命生涯的深刻体会。他博闻强识,对革命导师的重要教诲,记得一字不差。
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讲起来如数家珍。对革命道理讲起来头头是道,但他并不满
足于已有的知识储备,每次讲党课都要认真备课。他常说,一个观点,说不清不如不说。一个
史实,讲不清不如不讲。讲了就要负责。为了讲好一堂课,他往往要准备十几天甚至几十天。
有一次北安管局党委组织部请他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学习班讲党史。他翻阅了四个版本的党史教
材提纲,二十多本中共党史资料和中国现代史资料,从他接受任务到备完课,在四个多月的时
间里,每天都备课到后半夜。共查阅了三百多万字的资料。家里没有写字台,就伏在缝纫机上
备课,写出了七万多字的讲课提纲。张评三同志离休后热心为党的建设贡献力量,受到了从局
领导到基层干部的广泛赞扬,人们称他为不在编的优秀党务工作者。
说到张评三同志讲党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能不再说说这位可敬的老同志的另一个突
出特点和可贵的优点,那就是读书学习。
论文化,张评三同志没有学历,但论读书之多、知识之丰富,在北安垦区很少有人能赶得
上他。他参加革命前只读过一年书,参加革命后只读过扫盲班。识字后完全靠自学来武装自己
的头脑。他有惊人的自学能力和毅力。用如饥似渴、孜孜不倦来形容张评三同志的学习,最恰
当不过了。他博览群书,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哲学的……什么书他都读,尤其酷
爱历史。
张评三同志是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的老干部,可是直到20世纪末,一家老少三代五口人
仍然住在不足70方米的房子里。一台小电视机还是黑白的。他不讲穿戴,真是衣冠简朴古风存。
吃的更简单,经常就着一块豆腐、一碟咸菜下酒。因为在企业单位离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这位曾为革命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干部每月工资只有400元。对此,他并不介意,但一想起
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却十分伤感。有一次在史志办,他和我谈起他的战友壮烈牺牲的情景,
竟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说:“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人家为革命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活着
的人还讲什么个人利益?”他把名利看得很淡,但把信仰却看得很重。他的物质生活虽然清苦,
但在精神上他却是个富有者。他不追求优裕的物质生活,但却特别重视藏书和读书。他家里
用大衣柜改成的书柜里摆满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这里有各种版本的《中国通史》、《世界
通史》。有《史记》、《春秋》、《诸葛亮集》、《曹操集》等古籍。有各种版本的中共党史。
有精装的马、恩、列、斯及毛泽东著作。还有经济、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论集及多种期刊。
他一直订阅党中央的理论刊物,从《红旗》到《求是》,一期不落。为了及时了解时事政策、
国际国内形势,他还长期订阅《国务院公报》和《参考消息》,离休后也未间断。他经常用毛
主席关于研究中国历史要采取古今中外结合法、董必武同志“读书一大片,用时一小点”等教
诲勉励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晚上读书读到午夜。晚年患白内障,手术后戴上一千度近视镜看
书很吃力,他就拿着放大镜看书。
有人认为离退休后无职无权,无所事事,穷极无聊。张评三同志却说:“离休后有充分的
时间读书想问题。老有所为,其乐无穷。”离休后,他不在烟雾中玩麻将消磨时光,而是徜徉
在书海中寻求乐趣,获取知识。坚持不懈地读书,不知疲倦地思考,使这位老干部头脑更加充
实,思维更加敏捷。他年纪虽大,但并不保守。虽然不在领导岗位,但却熟知中央精神。北安
分局有的领导同志,在做出一项决策前或在酝酿一篇文章时,常常找他促膝长谈,听取他的意
见。
到2002年,张评三同志已经年满75周岁了。或许是行伍出身的锻炼,或许是读书生活的陶
冶,或许是得益于宽阔的胸怀,或许是得益于有规律的生活,他虽已年逾古稀,但却依然精神
矍铄,谈笑风生。这年将要召开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成天念叨这件大事。每年中央
全会召开之前,张评三同志都要对全会的主题进行一番预测。因为他关心时事,善于思考,往
往是言必有中。对党的十六大,他说,这次大会对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次大会将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可是,谁能想到,正当他急切地盼望党的十六大召
开的时候,无情的食道癌竟夺走了他的生命。一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带着深深的遗
憾走了。张评三同志去世后三个多月,党的十六大在北京隆重开幕。不出张老所料,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已写入总书记报告的标题。令人痛惜的是,研究了一辈子中共党史的张评三同志却不
能再拿着放大镜研读十六大报告了,再也不能在党校的课堂上生动而深刻地为学员讲解党的十
六大精神了。
张评三同志的去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使我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良
师益友。张评三同志虽然走了,但人们对这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高风亮节将会永远记在心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