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续修方志与前志的关系及其处理

续志探讨

续修方志与前志的关系及其处理


林衍经

近几年来,方志界对续修方志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十分广
泛,充分体现了方志界对续修方志的关切和重视,反映了同仁们对做好新一轮修志工作,编纂
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优秀志书的美好愿望。这里,我们就续修方志中带有普遍性的一个重要问
题,即关于续修方志与前志的关系及其处理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关于续修之义的认识和续修模式
对于续修方志,方志界有不同的理解。续者,继续也,这是众人一致的理解。但修之义,
讨论中却见二说:一是按辞释义,理解为编纂、撰写;另一说则认为包含了对前志修正和增、
补、续等几层意思。因此,便出现了对续修之义的歧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指前后轮修志工作相
承相续;另一种意见认为是继续进行修志,弘扬传统,既续又修;还有一种意见则理解为承续
前志而修续志。
由于大家对续修之义理解不同,存在歧见,所以对续修方志的任务和志书的模式,便各有
主张,并引证历史上传统方志续修的格局和志家高论,为自己设想和坚持的模式提供佐证。大
体而言,各家提出的续修方志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既续又修。即如王忍之同志所说的那样,第一个任务是“续”,把中国改革开放20年
的变化记述清楚;第二个任务是“修”,对首轮志书进行修正,要做很多考订、补充、修正等
等的工作(《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5期)。诸葛计同志《续修志书中的“纠”字说》一文提出
的“在前志基础上的续、补、纠、创”(《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1、2期合刊)与王忍之同志的
意见一致。
(二)重修或新修。有的同志认为:“如果前志问题甚多或严重疏漏,则可以重新修一部统
合古今的志书”(魏桥:《广义的续修是传统方志的主要形式》,《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6
期);或者说:“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志书则要重修”(吕志毅:《对续修和重修的一些看法》,
《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6期)。也有的同志主张从用志需要出发,续修的每一部志书都应该
“独立成志”,即“续修一部全新的‘一方之今古’的实用志书”(孙其海:《续修方志的模
式和编纂构想》,《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6期)。魏、吕两位提出的重修或新修意见是从前志
质量不高的实际出发,是有条件的;而后者则是对续修的每一部志书的要求。翟屯建同志在
《续志应该统合古今》一文中指出,断代志不是一部完整的志书,存在着查阅不便、体例不完
备等缺陷,而统合古今是地方志的传统。他认为续修新方志也应该修一部统合古今的志书。
(三)以首轮志书的下限为续志的上限,编纂断代志。例如有人就提出:“务必要以前志的
断限时间为续志的上限时间,不可越上限而出”(黄德权:《续修县志的思考》,《中国地方
志》1996年第1期)。
这些关于续修之义的理解和续修志书模式的主张,从某一个角度来审视有道理;但如果换
一个角度,却又不见得完全合理。这是就续修而论续修的结果。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地情不一,虽然都是续修方志,但采用什么模式续修方志,
却是要根据各自的地情实际决定的。自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笔者接触到或参与其事的,
有浙江义乌、天台,安徽濉溪、合肥、霍山、芜湖(县),江西鹰潭、乐平、上饶、广丰、玉
山、德兴、婺源等十多个市县的修志工作,其采用的模式就多种多样,有新修的《义乌市志》,
创修的《鹰潭市志》,重修的《广丰县志》,大多数采用了续志模式。下面,不妨举几个实
例作一些说明:
例1,浙江省《义乌市志》。义乌首轮修志中编纂出版了《义乌县志》,撤县设市后经济
大发展,面貌大改观,续修方志鉴于前志多有漏失,因而决定新修通纪体《市志》。江西省德
兴市、乐平市,《市志》的上限均断于前志(县志)的下限,既是前县志的续志,又是独立的
《市志》。三地同是编纂县改市的市志,而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志书模式。
例2,江西省《鹰潭市志》。鹰潭原是贵溪县属的小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发展,
地处浙赣、皖赣、鹰厦三条铁路线的交汇处,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1983年升级为地级市,
历史上从未修过志书,《鹰潭市志》为创修之作,通纪体,统合古今。
例3,江西省《万年县志》、《广丰县志》。此两志鉴于前志成书于改革开放之初,且属
内部印行,所以第二轮修志采用重修模式,为统合古今的通纪体志书。
例4,上海市《嘉定县续志》。1992年10月,嘉定县撤县设区,区政府为使续修的志书与
前志连接,使南宋嘉定十年(1217)建县至撤县建区的县情历史完整,而与建区后的区情自然分
割,因而决定编修出版了《嘉定县续志》(1988—1992),上限与前志相接,下限断于撤县建区。
而同样是撤县建区的浙江省普陀区,第二轮修志虽也选择了续志模式,但志书名称却为《普
陀区志》(1987—1995),上限起自普陀撤县建区。
例5,安徽省《濉溪县志续编》。此志上限紧承前志的下限,但有些事物的记载时期适当
上溯,对前志缺漏和失误在附录中设专条进行补充和修正,属既续又修模式。
从以上各类例子可知,有采用统合古今通纪体续修的志书,也有断代为志的续志。同是通
纪体志书,又有新修、创修、重修之别;同是断代为志的续志,其志书的名目称谓和断限之制
也各有不同。表面看来,这些已经出版或正在编纂的续修志书,可谓五花八门,然而认真地想
一想,从本质上探究其彼此差异的真实原因,共同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些续修的方志,
都是以前志状况和地情实际为依据,来选择续修的方式和适应记述需要的模式的,较好地体
现了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同时,这些实例也有力地证明了,用一个统一模式在全国范
围内来续修方志是脱离实际的,行不通的。
根据以上认识,笔者对续修方志之义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续修方志是相对于第
一轮修志而言,续修方志就是第二轮修志。”根据这一理解,笔者认为:续修方志不应当也不
可能限定采用某一种模式,多种模式并存,择一而用,才是恰当的。
二、怎样选择续修方志的模式
既然续修方志是多种模式并存,择一而用,自然必须在实践中考虑怎样选择续修方志模式
的问题。笔者认为,前志质量状况和当地地情是续修方志模式选择的基本依据。
根据前志质量状况来确定续修方志模式,这是一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做法。历
史上的一些修志名家,也曾提出过这样的意见,例如章学诚在《记与戴东原论修志》一文里,
就说过:“今之修方志者,必欲统合古今,盖为前人之修是志,率多猥陋,无所取裁,不得已
而发凡起例,如创造尔。如前志无憾,则但当续其所有,前志有阙,则但当补其所无。”而如
果“前志可取”呢,那就不必所有续修方志“皆计及三数百年”。黎锦熙在《方志今议》一书
中开宗明义便直言“城固旧志,成于清康熙五十七年,距今已二百二十年,核其体例内容,皆
欠精备”,所以续修《城固县志》,便不能“一续即可”,而必须“‘续’之外宜有所‘补’,
续与补之外宜有所‘创’。”章、黎二人的这些言论,对我们今天续修方志进行模式选择,
至少有两点启示:一是对待前志的质量应有客观、恰当的评价,然后视情况决定重修还是编修
续志,不可凭主观臆想草率行事;二是应将前志的体例篇目与发展了的地情认真比较,如果“
旧瓶”装不了“新酒”,那就应当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予以创新体例篇目,力求使续修方志
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对待续修方志的模式选择,切忌绝对化、“一刀切”的做法。比如认为续修方志必须采用
断代为志即编纂续志的主张和做法,不顾前志存在的“有阙”、“猥陋”和“体例内容,皆欠
精备”的实际,就很不恰当。另一种主张和做法是不考虑前志可取、无憾的事实,唯统合古今、
续修一部通纪体志书是可取的做法。有的同志甚至依据自己的“历史回顾”,从“回头看”
中找答案,认为历史上没有一部志书是真正修续志的,以此证明续修通纪体志书的惟一可行性
和正确性。这也值得商榷。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时代,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很突出,社会发
展极其缓慢,可供志书记载的内容有限,加上方志编纂者主观意识的原因,续修方志多采用通
纪体,这固然是事实,但选择续志模式的也不是绝无仅有,前面提到的章学诚所说若“前志可
取”,就不必都“计及三数百年”的看法和主张,也决不是空穴来风之议。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的是,如今毕竟时代发展了,在第一轮修志中,志书质量基本上是有保证的,好的和比较好的
志书占大多数,质量差的是少数,没有必要统统推倒重来,都编纂成统合古今的通纪体志书,
重修的是极少数,如前面所说,笔者接触到的十多个市县中,除新修、创修的两部市志外,重
修的只有万年和广丰两部县志,其余11部市县志都选择续志的模式。这一情况,基本上反映了
当前续修方志模式选择的实际,比较客观,也有说服力,证明多种模式并存、择一而从是可行
的。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怎样选择续修志书的模式呢?
《黑龙江史志》2003年第2期刊载了浙江省天台县志办公室庞国凭同志的文章,文中讲了
确定采用续志模式,续修《天台县志》(1989—2000)的做法和经验:第一步,考查编修方志的
历史,了解历史上章学诚等志家关于续修方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通纪体,什么情况下可以选
择续志模式的言论,以及民国《天台县志稿》“上续康熙,下迄宣统”的事实;第二步,考察
了上世纪80年代编纂出版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天台县志》的质量状况:内容丰富,真实、全面、
得体地记述了天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8年改革
开放的巨大成就,质量基本上是好的;第三步,查阅、学习有关修志文献,了解到中国地方志
指导小组和浙江省志编委会的文献里都表明,可以根据地情实际确定续修方志模式。综合以上
3个方面的实际,针对天台县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化必须全面、详实记
载的需要,于是决定选择续志模式。
现在,安徽省的续修方志工作,已经在全省范围启动。各地在续修方志的模式选择上,也
和浙江省天台县志办公室一样,十分慎重,十分认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不但学习上级有
关续修方志的文件,还参考外地和本省一些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联系本地实际,反复研究
推敲。从总的情况看来,基本上反映了以续志为主体、多种模式并存的特点。例如合肥、安庆、
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市以及濉溪、望江、霍山、芜湖等县,都采用续志模式。其中1999年
出版的《濉溪县志续编》,突出地记述了1986—1996年11年间县内的改革开放情况及其辉煌成
果,强烈地体现了改革开放时代的特色,同时,也对前志缺漏和失误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黄山市的情况与以上市县有所不同。黄山市前身是徽州地区,前志是《徽州地区简志》,
续修的则是统合古今的通纪体《黄山市志》。黄山市所辖的黄山区,前身是县级黄山市,前志
是县级志书《黄山市志》,这次续修的则是统合古今的通纪体《黄山区志》。这两部续修志书,
都属新修性质,因为此前历史上虽有多次编修的志书,而市志、区志却是新出现的。黄山市
的徽州区,与黄山区又有不同,原是歙县的岩寺(乡镇),以往历史上从未有过独立的记述岩寺
地区历史与现状的志书,这次编修《徽州区志》,其模式虽同于《黄山市志》和《黄山区志》,
也是统合古今的通纪体志书,但却是首次发凡起例编修,具有创修的性质。
实事求是地说,在首轮修志编纂出版的志书中,也有极少数疏漏舛误内容较多,质量较差
的志书。第二轮修志,这种志书就必须推倒重来,采用重修的方式。既是重修,自然就是通纪
体模式,具体操作,无疑必须续、补、纠、创并举;但所补、所纠的内容,却不能像续志那样
以补遗、纠误的办法附于卷末,而必须融合在相关篇章里记述。
实践证明,选择续修方志的模式,马虎不得,切忌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而贵在进行调查
研究,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处事。因为,在甲地适用的志书模式,在乙地未必适
用;同样,乙地的志书模式,也不见得在甲地适用。
三、认识前、后志关系是处理好前、后志关系的前提
历史上续修方志,对前、后志的关系很少重视,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明代续修方志,就有
“或蹈袭前人而攘善掠美,或弁髦载籍而轻改妄删”(阮元:《道光仪征志序》)的情况,没有
正确地对待前志,及处理好与前志的关系。
续修方志,就是承续首轮的方志编修工作,进行第二轮方志编修,彼此相承相续。因此,
前、后志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自首轮修志任务基本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始以来,方志
界在讨论续修方志的各种活动中,会议上、文章里都谈到了前、后志的关系问题。经过几年来
的讨论,已经达成了许多共识,大家都认为,首轮修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第二轮
修志顺利进行,对编纂好续修的方志,有很大裨益和重要作用。一般说来,前志是后志的基础,
后志是在前志的基础上编纂成书的,是前志的继续和发展。具体而言,前、后志最主要的关
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书的指导思想。首轮编修的志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编纂操作的。实践证明,这是实现志书思想性、科学
性和资料性相统一的质量要求的基本保证。因此,继续坚持这一惟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第二
轮修志工作即续修方志必须落实的关键性大事。
(二)志书的断限。前、后志断限的关系,与第二轮修志中各地选择的志书模式密切相关。
例如前面提到的《鹰潭市志》和《徽州区志》,是创修的志书,并无前志瓜葛,自然也就不存
在前、后志的断限关系。《黄山市志》、《黄山区志》、《义乌市志》等新修志书,是统合古
今的通纪体模式,《万年县志》、《广丰县志》等重修志书,也是通纪体模式,这些志书,其
上限一般与前志上限相同。因此,前、后志断限方面的关系,对于新修、重修的志书来说,主
要表现在下限的延伸上。牵涉前、后志断限关系最具体、最明显的是断代为志的续志。此类志
书前志的下限是续志的上限,从各地已出版和正在编纂的续志来看,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直接在
时间上对接的,其中属于补前志之所遗,纠前志之所误的内容,其时间则不受续志的上限之制。
也有一些地方,为了能在续志里较完整地记述当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展和取得的成就,采用
了藕断丝连的办法来确定上限,例如江西玉山县的首轮志书下限是1984年,现在正在编纂的续
志,把上限定在了1979年;安徽望江县的续志,上限延伸到1978年。
(三)志书的体例篇目。地方志体例具体内涵主要是体裁、结构、章法等,讲究规范性,但
在规范性的前提下,又因时因地而随俗变通,此时的方志与彼时的方志有大同小异,此地与彼
地的方志也同中有微异。因此,前、后志在体例上便必然存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前志体例可
以继承、应当继承的是什么,后志可以创新、需要创新、能够创新的有哪些,这都涉及到前、
后志的关系。历史上续修方志,基本上有两种处理篇目设置的办法:一种是不顾前志篇目,推
倒重来,另作新篇;另一种是继承前志篇目,接续记载前志下限后的新内容,篇目依旧,内容
延伸。今天续修方志,有极个别地方因前志质量差而进行重修,其篇目或另行新作,或吸收前
志某些可继续保留的篇目,纳入新设计的篇目中。
(四)志书的内容。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03年3月发出的《关于续修地方志的几项规定(讨
论稿)》第4条,对续修方志的内容,曾明确提出包括5个方面,即:1.承前简述,对首轮志书
的有关问题作出简要概述以便互相衔接;2.续修正文,即志书编纂的主体;3.专题记述,对
正文未能充分记述的一些重要问题所作的专题调查和专题报告;4.补遗和考订,对首轮志书
的补充和改正;5.附录和索引。其中的“承前简述”和“补遗和考订”,就明显反映了前、
后志在内容方面的关系。
(五)志书的行文表述。这是一个讲究写作技巧的问题,也涉及前、后志关系。后面讲前、
后志关系处理问题时,再具体讨论。
可见,认识前、后志之间的关系,对于续修方志是重要的,那么,从何着手来求得对前、
后志关系的正确认识呢?总的说来,研读前志,联系地情探索,依靠修志班子群体力量的努力,
反复进行讨论,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前、后志关系的处理
处理前、后志关系,首先应重视修志指导思想的相承相续和发展问题。但重视绝不是在凡
例、细则里写上几句话就完事的,而应当在编纂实践的每一个过程中、每一件事和每一个问题
上都得到体现。笔者想从4个方面谈谈前、后志指导思想相承相续关系的处理问题。
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现在,“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最新发展,已经成了指
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而,续修方志应当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既要像前志那样以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又切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样,
前、后志指导思想的相承相续关系便得到了正确处理,同时,也体现了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第二,前志的编纂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全面、真实地反映自然和社会
的历史与现状的基本保证。续志继续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在指导思想方面处理
好前、后志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历代编修的志书,普遍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唯心主义思想指导下编纂成书,
根本不能反映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事实。而首轮志书从根本上抛弃
了唯心主义史观的干扰和影响,真实地记载了一方的历史和现状,真正体现出了“人民的方志
写人民”的特点。这是第二轮修志必须继承和弘扬的一个重要经验。但坦诚地说,有许多志书
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要求,例如记载事业发展而未记载人的活动和作用;人物传中以职级为
收录传主的依据,而没有真正以对当地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作衡鉴,便是未能完全彻底
地用唯物史观指导修志工作的具体表现。所以,继续坚持前志用唯物史观指导修志的优点,纠
正前志编纂中在这方面存在的缺点,也无疑是在指导思想方面处理好前、后志关系的应有之义。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创造性和发展观的。首轮修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引下,进
行了史无前例的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第二轮修志,应当继续发扬创新精神,根
据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地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探索和创新。这也是处理好前、
后志关系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续修方志编纂实务方面,也要在各个环节、从各个层面、用各种方法,处理好前、
后志的关系。如天台县志办公室在续修方志工作中,研读前志、联系地情探索了前、后志关
系的处理办法,其内容和做法有以下5个方面:第一,续志根据十多年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客观事实,本着与时俱进的
精神,在《天台县志》(1989—2000)的《凡例》中,作了必要的相应补充。第二,前志体例完
备,应用小编体式,编下设章立节记述县情,较好地反映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续志编修根
据地情发展的实际,重点在局部篇目设置上作了变动调整,该省的省,可合的合,当立的立。
第三,对前志内容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依断限一刀切。例如前志将天台山分散在天台山、文化、
宗教等编记述,续志鉴于天台山系“佛宗道源”之地,天台山文化闻名遐迩,十多年来天台
山文化研究新成果频出,内容丰富,因而专设了《天台山文化编》,设7章分别记述佛教天台
宗文化、南宗道源文化、济公文化、寒山文化、文物、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天台山文化研究等
内容,从而将复载内容和新增内容融为一体,正确处理了前、后志关系,并在更高层次上体现
鲜明的地方特色。第四,审读前志发现其疏误遗漏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正误补遗。第五,注意
收集方志界在进行续志理论研究时提出的增强与前志联系的办法,结合本地编纂实践,择善而
从。另外,编制全书索引殿后,吸取了前志未编索引的教训(以上详见庞国凭:《续志与前志
的关系及其处理》,《黑龙江史志》2003年第2期)。
安徽和全国其他地方,在续修方志中,对前、后志关系的处理,也有许多好的做法,颇见
成效。例如:安徽《濉溪县志》卷一为《地理志》,分10章31节,用6.5万字的篇幅记述;《
濉溪县志续编》则改为在卷首设置图文并茂的概貌,其中第一组内容地理,以400字简述了县
域区位、乡镇村个数、户数人口、面积和耕地、土壤、地貌、气候、降水、矿产资源等内容,
配置了5帧水库、山区、塌陷区、煤炭资源、水资源的彩色照片,最后一卷为《乡镇简介》,
既简省了《地理志》篇目又使地理概貌清简突出、图文映衬,并加强了乡镇地位,前、后志记
述地理的格局虽异而内容则仍然相承相续。《芜湖市志》(1978—2000)、《望江县志》(1978
—2000)、《黄山志》(1978—2001)等几部续志,上限均溯自1978年,与前志相连接,记载的
内容也使改革开放以来的事物,能前后贯通为一体,更见其完整性。
江西《乐平市志》(1985—2000)运用了文字表述的办法,使前、后志所载有关内容相连接,
这里举3例为证:一是《改革开放》卷的无标题引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乐平从农
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表层到深层,按照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改革进程大体经历4个阶段……
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有效地推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推动
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样,就把前志下限前开始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了。二是医药工
业节开篇的说明:“乐平境内有3家制药企业,分属江西省、景德镇市和乐平市。其中,景德
镇所辖乐平制药厂基本情况仍如1987年版《乐平县志》所记,兹不再载,此处仅简介另外两家
企业。”几句话,既联系上前志,又说明了省记一家企业的缘由,一举两得。三是设方言章并
复载前志部分内容,有简要说明:“1987年版《乐平县志》有专章全面记述方言。为方便入境
者问俗,本志仅就使用频率较高的语音语汇作一简记。”申述了复载之由,前、后志关系显明
可见。
五、处理前、后志关系的两个热点问题
在续修方志处理前、后志关系的讨论中,是否复载前志内容和如何进行创新,是两个热点
问题。下面,我们分别谈谈这两个问题。先讨论续修方志复载前志内容的问题。我们知道,续
修方志的模式、断限、内容三者存在自然和密切的关系。新修、重修的方志,是统合古今的通
纪体志书,必然会复载前志已经记载过的正确、真实、有价值的内容,大家对此并无异议;讨
论的焦点定格在续志上面。续志的情况又有两种:一种是上限断在前志下限之前的,一部分相
关内容必然要在续志里重现;另一种是紧承前志下限的续志,除了补遗纠谬要涉及前志下限之
前的人物和事物,是否需要复载,意见不一。争论的焦点是对静态事物、变化不大事物是否在
续志里记载。赞成记载者认为,续修志书应该能够脱离首轮志书而单独存在,其内容要求全面,
不能有大的缺漏,不能不记载静态事物;其次,静态事物也有事物本身的变化、人们的活动
引发的变化、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不记载。持异议者则主张:不变化者不再
重写,取消少数变化不大的门类,如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方言、风俗等,或者精简自然地理
篇的记述范围。
笔者认为,续志从前志状况和当地地情实际出发,相应地记载前志断限内的地情,以便沟
通,明其以往与现实的联系,是可行的。但滥事复载是不对的,所要复载的,只是那些可以复
载的,甚至非复载不可的。有些事物之所以可以复载、需要复载,这是有原因的。笔者认为,
以下4点应当考虑:
其一,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正在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对外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并且
吸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前来投资。地方志书里如果不详细记载当地的资源、物产、交通等
各方面地情,外商无从知晓投资环境和条件;而这些内容,有许多是前志已经记载的,续志里
若不复载,志书还能给外商提供有用信息,还能发挥为当地人民和为国家民族兴利的作用吗?
这个问题不能不实事求是地考虑。
其二,有些地方,例如山西平遥县、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历
史文化名城,前志都已记载相关内容,反映了当地鲜明突出的地方特色;例如桂林、苏州、杭
州等风景旅游城市的市志,也都详细地记载了丰富多彩的景区景点。如果续志不复载这些内容,
那么续志又怎么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特色,吸引千百万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
光?行政区域的综合志是这样,《黄山志》、《九华山志》、《五台山志》、《都江堰水利志》
等等,续志除了记载前志断限后发展变化的情况,还必须复载前志已记述的特色事物。因此,
续修方志时应当考虑到,诸如此类地区的行政区域综合志和专志,复载有关内容是必要的,
不可或缺的。
其三,有些事物,诸如人口和计划生育、国民生产总值、财税收入等等,续志记载现状时,
必须连及前志所载部分,以表明发展提高和变化的程度。民情风俗,不能光把眼睛盯在岁时
节令等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的方面,应当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地审视现实变化。如果这样做了,
便会发现,诸如前志中记载的某些民风民俗,例如安土重迁、重农轻商观念,已开始被外出
打工、经商的观念所替代;风水迷信、重男轻女等旧风陋习已逐步被现代科学思想、男女平等
观念冲垮,续志记述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也会涉及前志所载的这一类旧风陈俗内容。此
外,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前志记载过的赌博、吸毒、卖淫嫖娼等陈渣泛起现象,也应当记载,以
反映社会真实面貌,引起人们关注和警惕。续修方志时,应当考虑到:这样复载,能够形成对
比,彰明发展变化,有助于资政和教育。
其四,首轮编修的社会主义方志多有《人物简介》的篇目和内容,被记载者多为一方名人
或影响较大的在世人物。编修续志时,其中一些人可能已去世,需要为之立传;仍然生存者,
一般也仍需要作简介。这些人前志中简介的生平事迹,续志中立传或简介必然会移用复载。这
种情况,是不能不考虑的,绝不能因为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续志里就弃置不顾。
关于续修方志的创新,从本质上说,也是处理前、后志关系的重大课题,因为续修方志的
创新是相对于前志而言。因此,续修方志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前志基础上的
创新,既要继承前志正确、合理、科学的编纂之道,又要根据前志下限之后发展变化了的情况,
新辟蹊径。就续修方志的编纂实务而言,创新是具体的,有广阔空间,体例结构、篇目设置、
记述方法、编纂方式等等,都可以进行创新。从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各地修志人员表
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愿望,这是很可喜的好风气、好现象,有的已收到良好的实效。
安徽《濉溪县志续编》卷首,学习借鉴第一轮修志中的外地经验,增设了“特载”(不纳
入卷的序列),改志书的《概述》为由文字说明和统计图表、照片三部分组成的《概貌》,在
宏观上展示了崭新的县情风貌,使体例结构得以改观。其篇目设置,既继承了前志的优点和长
处,又根据新的县情实际,有所创新和变化。例如居民生活章第三节小康村、第四节小康专业
村专业户等,就是创新的篇目。江西《乐平市志》与前志《乐平县志》比较,也可以发现其中
的若干创新之处:一是体裁有了专题记述,不纳入卷的序列而置于卷首概述之后,集中记述在
乐平历史进程中或属空前的,或属突出的,或属独具地方特色的乐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方面的重要事项,以凸显其历史价值。二是篇目设置的创新,其要者有如下数端:继区划、环
境卷之后,设居民卷,将人口、方言、习俗、居民生活集于其中;水利独立设卷,改变了前志
水利列于农业编为一章的格局,位居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卷之后、农林渔牧卷之前,改变了水
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旧观念,体现了水利在现代社会中的特殊意义;设置人物·先进集体卷,突
破了前志只重记载个人、疏于先进集体之失,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续修方志的社会卷(篇)篇目设置,有许多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创新篇目出
现,例如河南《中牟县志》(1991—2000)篇目修订稿,就设计了社会热点卷,包含恶风陋习、
社会焦点、热门话题3个部分。《广州市天河区志》续志篇目,在社会篇里专设了一章社会纵
横,用条目式列出了企业改革,职工就业与下岗,社会黄、赌、毒问题,培养和引进人才,关
于入学难等20个社会热点问题。《哈尔滨市南岗区志》(1991—2000)在社会篇里,增设了社会
调查,下设了住房问题、物价问题、打假问题、走私贩毒问题、反腐败问题、扫黄问题、社会
治安问题、少年犯罪问题等一些社会生活深层次的内容和热点问题条目,记述调查情况。
六、处理前、后志关系与提高志书质量
志书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志书质量的高低优次直接关系志书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总结
首轮修志工作的经验,应用于新一轮修志工作之中,对编纂好续修的志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和重大作用,与续修志书的质量相关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看,处理好前、后志的承续关系,
对提高续修志书的质量来说,是重要的一环。那么,处理好前、后志关系,何以就能够提高续
修志书的质量呢?总的来说,续修方志是在前志基础上进行的,前、后志关系的处理,即是继
承和弘扬前志的经验与优点,吸取前志的教训、改进其缺点,针对发展变化了的地情实际来编
纂新的志书。这其中,有许多重要的事要做。
首先,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前志,总结首轮修志的经验和教训,发现前志的优点、长处和
缺失。这样就对前志心中有了底,明白了哪些应当继承和弘扬,哪些应当补遗和纠谬,就便于
研究处理前、后志关系的对策,做到有的放矢,实现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深入调查和认识研究地情。研究地情,是为了正确地认识地情。只有认识了地情,
才能把握地情,并据以确定志书的体例,拟订志书的篇目,进而编纂出有个性特色、质量优
秀的志书。所以,首轮修志中,各地普遍重视调查和研究地情。但不可否认,有些地方在这方
面的工夫下得不够,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以为有了资料也就了解和掌握了地情;有的
满足于了解本地优势和特色地情,而忽略了整体和全局地情的了解和研究;有的偏向于研究历
史地情,或者只重当代的地情。这些情况,已经给第一轮修志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损伤了志
书质量。现在续修方志,一定得认真改变这种情况,才能根据收集到的地情全面研究地情,认
识地情,把握地情,并在这个扎实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好前、后志的关系,使续修志书的质量
能在前志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第三,处理好前、后志关系,提高志书质量,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下工夫,这里提出
几条参考建议:一是要坚持努力、认真地学习续修方志的书籍和文章,以便增进如何处理好前、
后志关系的理论知识,用到续修方志的实践中去,在理论指导下正确处理前、后志关系。二
是争取多读几部续修志书。读这些志书,可以从中直接了解其处理前、后志关系的经验和做法,
以便于借鉴、学习,择取其中最适合本地续修方志工作的办法用到编纂操作上。其三,关注
续修方志的评论,有机会参加相关的志稿评议会或续修志书的评论和学术讨论活动;有关刊物
上发表此类评论文章,要注意阅读。这些评议会、学术讨论会和评论文章,也往往涉及处理前、
后志关系的内容,有的能启发思考,有的可以借鉴和引用。这样,能够打破封闭修志的局限,
有利于增长知识,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用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处理好前、后志的关系,增
加提高续修志书质量的可能性。四是要发挥群众的作用,群策群力,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通
过集体讨论,研究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达到处理好前、后志关系,提高志书质量的目的。
只要从多方面努力,用各种办法处理好前、后志的关系,续修志书的质量便能够得到提高。
编纂地方志是一个系统文化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处理好前、后志关系只是其
中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尽力处理前、后志关系的同时,也必须在其它方面、其它环节下工
夫。
(原载《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