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黑龙江垦区“九五”以来农机化发展和未来展望

黑龙江垦区“九五”以来农机化发展和未来展望



李道奉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总局正确领导
和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健康的发展和历史性的跨越三个阶段
的发展,在北大荒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高度机械化国有农场群,创造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之最,
每年可提供商品粮69.84亿公斤,商品率87.3%,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
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九五”以来,垦区以“四到户、两自理”(土地到户、机械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
生产费、生活费自理)为标志,家庭农场为主的各项农业改革推进到位,大农场套小农场的
双层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几十年国营农机一统天下的格局彻底打破,出现股份合作、租赁
经营、户有户营等多种经营形式普遍建立。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购置农机的主体,显示出强大的
经济实力,再现“购机热”,农业机械装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仅1996年就购置先进的农业机
械14636台,新增农机总动力9.8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81台,大型联合收割机256台,
大中型机引农具4451台,水田机械9248台,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垦区耕地、播种、收获机
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00%、91%和85%,比全国高出48、21和12个百分点。随着垦区改革开放步伐
的不断加快,利用“日本政府2亿美元贷款项目”的全面实施,对3000万亩耕地生产手段进行
了大规模的改造。按着高度机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标准,先后建设了2个示范区、4个现代
化农场、1个旱田生产高度机械化分局、100个旱田生产机械化生产队和100个水田生产机械化
生产队。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农业机械应用实践的总结和鉴评,本着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原则,
于1999年经过公开招标,先后从国外购置纽荷兰M160大马力轮式拖拉机363台,与大马力拖
拉机配套的美国迪尔450型条播机477台,美国凯斯2366型轴流式大马力联合收割机20台,玉米
收割机39台,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100台,挖掘机172台,日本久保田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
备100套。从国内购置洛阳东方红—1002履带拖拉机400台,上拖SH—654轮式拖拉机600台,迪
尔佳联JL—1075联合收割机500台,嫩江农机厂全方位深松机467台,依兰收获机厂六行水稻插
秧机4000台,天津工程机械厂平地机14台。“九五”期间垦区约投入25亿元购置农业机械,农
业机械总动力增长78.6万千瓦,增长32%。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效运行,扩大了有机户的资产
规模。北兴农场的肖亚农家庭农场拥有290万元的农机资产,八五九农场葛百林家庭农场拥有
300多万元农机资产。到2000年,垦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31.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2782
台,其中:履带式拖拉机11791台,轮式拖拉机10991台,小型拖拉机60270台;大中型配套农
具56390台,小型配套农具41175台;水稻插秧机15045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298套;联合收
割机7258台,玉米收获机325台,水稻收获机817台;农用动力排灌机械39758台,农用汽车2800
台。全垦区旱田和水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0.5%。
从垦区现实农业生产要素构成看,农业机械构成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和生产力,约占90%
的物化劳动是由农业机械来完成的。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是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
重要标志。垦区与全国相比人少地多,200万公顷耕地平坦连片,每个种植业职工负担耕地5.4
公顷,人均耕地1.5公顷是全国人均的11倍。垦区现有10多万名农机管理干部、农机驾驶操作
人员和近10万台各类农业机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进入“十五”以后,
垦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调动职工多方出资,年投入4亿多元用于农机换代更新,新增
农机8000台,淘汰旧农机4000台,农机装备工程科技水平提高迅猛,尤其是水田生产和玉米青
贮收获。现有农业用农机总动力370.9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85千瓦,主栽作物
水稻、大豆、玉米和小麦田间种、管、收已实现了机械化。到2003年,旱田田间五大作业机械
化率稳定在95%;水田田间六大作业机械化率达到78%,每年提高6~8个百分点;水旱田田间作
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5%,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产前种子清选、包衣机械化率达100%;玉米
青贮收获机械化率达100%;年粮食烘干处理能力达20亿公斤,占粮食总产的27%;亚麻生产机
械化率达75%;白瓜籽覆膜精播、扒仁、清选分级、包装机械化率达90%;年农业航化作业面积
达40万公顷,占粮豆播种面积的20%。在农机标准化管理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坚持农机管理“六统一、七加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应有的
效率,保证了农机田间作业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抗灾。积极推广应用十几项农机新
技术,满足了实施新农艺的要求,年农机节本增效3亿多元。综上所述,全垦区农业生产综合
机械化率和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居全国首位。
为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和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改善和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科技水
平,提高机械化生产粮食能力,2004年总局决定多渠道筹资,总投资人民币1.56亿元,购买国
外最先进的农业机械226台(件),其中185马力—450马力大马力轮式拖拉机155台、配套农具61
台,250马力—305马力大马力自走联合收获机10台,武装53个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分布在47个
农场,负担耕地13.3万公顷。这批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将极大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
业规模化经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和高利润,为实现省委提出的“努
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也为广大农村农民起到示范和带动作
用。
首批引进126台(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于2004年5月8日驶入哈尔滨。5月10日垦
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正式启动仪式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广场隆重举行。国家农业部、省委省
政府、总局领导和部分分局、农场的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展示了黑龙江垦区160万
人民实现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8月23日视察垦区时“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重要指示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垦区计划用5—7年时间实施现代农业装备工程,预计总投入48亿元装备500个耕地规模3—
5万亩旱作农机作业区,600个耕地规模1.5—2万亩水田农机作业区,新增各类农机装备45000
台件,减少生产队管理人员8000余人,分离种植业劳动力20万人,使农业种植业人员压缩到10
万人,劳均年生产粮食9万公斤。同时,加大为农村农民农机代耕服务力度,年代耕1000多万
亩,实现代耕收入1.5亿元,在辐射和带动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农垦农业经济。
黑龙江垦区有信心、有能力,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把垦
区建成生态优良、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繁荣、文明的现代化新型垦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