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争做农业现代化先锋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垦区人物

争做农业现代化先锋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肖亚农

我叫肖亚农,今年38岁,是红兴隆分局北兴农场十二队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党的富民
政策和上级党委的支持帮助下,我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和机械化优势,大力发展现
代农业的致富之路。现在我的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达4000余亩,装备了30台(套)先进的农机具,
我也因此获得了“垦区十大杰出青年”、“省十大青年科技致富标兵”、“全国种粮大户”等
荣誉称号。
1985年,我高中毕业,高考落榜,看到同学们有的进了高等学府,有的进城打工,我的心
里很不是滋味,也曾犹豫彷徨过,几经思考我还是安下心来。当时正值垦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
从小爱琢磨事、又敢闯敢干的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决心扎根黑土地,在土地上做文章,用青
春作笔描绘锦绣蓝图。于是,我磨着开了半辈子拖拉机的父亲,靠借钱从附近农村买回两台旧
的东方红75型拖拉机,开始了创业的征程。当年,就开垦租种了700亩地。那些日子我跟着父
亲在离家30多里的草甸子上开荒种地,吃了很多的苦,可我知道苦尽甘来的道理。经过10年的
努力,我们创办的家庭农场已经初具规模,先后配备了一些农业机械,实现了“种、管、收”
机械化,我家的生活也达到了小康水平。
尽管这样,我还是不满足。我常想,垦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每一个家庭农场必须首
先实现农业机械化。我总梦想着自己有一个机械化优势强、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依靠科技和
现代化农业机械引领我队的职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用我的真情回报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做一
个响当当的现代农民。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念,我向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用党员的标准
来要求自己,把带领职工群众运用现代机械和科技致富作为我终生不变的追求。
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首先要练就自身过硬的本领,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不
断丰富自己。自学的同时,在农场党委的推荐下,又参加了八一农大的函授学习。
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农场场部办事,在机关发现了一本杂志,封面上的纽荷兰大
马力拖拉机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再一打听,这车全国就进了两台,而且就在垦区的五九
七农场搞试验。从小就喜爱机车的我深深地知道“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道理,要想
建立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搞大农业,没有现代化的机车,就是一句空话。看着图片我心动了,
再加上平常学习中我就特别留意那些先进的农业机械,于是我就产生了购买国外先进农机具的
想法。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你简直是疯了。家人也不同意,况且家里还有两台东
方红拖拉机,周围的群众也认为我是出风头,很为我担心。面对层层阻力,我犹豫不决,这时
候队党支部书记找到我,热心地鼓励我说:“年轻人,认准的事就要大胆地干下去。”有了党
支部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也向党支部作出了郑重的承诺:“我先买回来,看看好
坏,大家如果认为好就跟着我干,我先给你们做实验。”
说做就做。我自费到五九七农场考察,并同纽荷兰机械公司驻中国代表安吉喜,这个长着
高鼻子、蓝眼睛的意大利人见了面。当时,安吉喜用疑惑的眼神上下打量着我,说:“就是你
想买我们的160和180吗?”我看得出,他是有点瞧不起我这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我当即坚
定地回答说:“没错,我就是肖亚农,我要买你们公司最好的拖拉机。”经过谈判,我掏出所
有积蓄,把价值40万元的纽荷兰180—90菲亚特大马力拖拉机开回了农场。接着,我又投资2.5
万元购买了液压耙。
当年,这台大马力拖拉机就发挥了威力。那年春天雪大,不利于播种,我驾驶这台拖拉机
仅用10天的时间就把全队1.7万亩耕地耙了一遍,保证小麦播在了高产期,还为大田播种创造
了有利条件。全年完成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作业量累计6.7万个标准亩,机车“三率”
达到100%,创造了垦区单车作业最高的记录,创产值40万元,获利20万元。
年底,纽荷兰公司在北京举办“97世界农机博览会”,该公司邀请我带着机车到北京担
任现场演示操作员。那次,我开着这台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在现场做演示,着实让人羡慕了
一番,我也过了一把瘾。就在这次博览会上,我又看好了价值超百万元、马力更大、性能更好
的新机型一纽荷兰G240,并将仅有的一台样机以70万元的价格买了回来。1999年,我又把纽荷
兰公司最新研制的“TB98—270型”大马力双轴流联合收获机在中国的惟一样品又引进了我的
家庭农场。
用纽荷兰公司安吉喜的话说,我购买农机具创造了三个中国第一:一个是购买的机车都是
该公司在中国销售的第一台;二是由个人出资购买大马力机械是第一人;三是直接与纽荷兰公
司打交道的第一位中国农民。
今年,我又购买了一台价值超百万元的大马力机车,现在我的家庭农场机械总动力超过
1300马力。
有了这些现代化机械,更加坚定了我创办现代化家庭农场的决心,对运用新机械、新技术、
科技致富更加充满了信心。在实践中,我深深地意识到,要让自己脚下的土地增值,除了运
用新机械外,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在质量效益农业上下工夫。
为了提高自己的科技知识水平,在队党支部的指点下,我先后自费到农垦科学院、八一农
大拜师取经,订阅了不少农业农机方面的报刊杂志和书籍加强学习,尽可能参加各类新技术培
训班,不断更新知识,自己还配备了电脑上网查阅资料。通过学习,我不断掌握了先进的农业
技术措施和管理经验,为加快发展高效益型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
几年来,我共引进推广大垄密种植技术10余项,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总产。1999年春天,我
种植了1000亩“垦红14”小麦,全都播在了高产期,肥量比一般人下得多,在当时人们还不认
识叶面肥为何物的时候,我就喷施了三遍。当年平均亩产365公斤,创造了红兴隆分局小麦单
产的最高记录。我常年坚持科技示范,敢为人先,农场很多新技术都是从我的家庭农场实验而
加以推广的。
为了更好地把我的所思、所学、所想运用到生产队农业生产上,为全队职工服务。在生产
队党支部的鼓励和支持下,我组织全队的好学上进的青年,成立了青年科技协会,自己任会长,
毫不保留地和他们进行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协会已成为全队科技示范的主力军,为
全队的科技兴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讲到这里,有些同志会问:亚农,你的运气也够好的,总是一帆风顺。其实不然,在我成
功的背后,是无数次失败,它锻造了我敢闯敢干的性格。2002年,低温寡照的自然灾害,几乎
给了我家庭农场毁灭性的打击,1000多亩的南瓜绝产,2000亩大豆因早霜没有成熟上来,还有
1000多亩的玉米被雪捂在地里,当年就亏损40余万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并没有一
蹶不振,相反,我却积极想办法,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仅春天雪化从收完的玉米地里就
捡回玉米30多吨,并积极筹划2003年的农业生产。2003年我经过科学的分析,及时调整结构,
运用新科技,用我的信誉担保,大胆向农村信用社贷款60万元,用于农业生产,增加科技投入。
这一年,我种植的1000亩覆膜南瓜,由于精心管理,单产达75公斤,亩获利300元,3000亩大
豆平均单产200公斤。这一年,我的家庭农场纯利润80.63万元。
我是北大荒的儿子,北大荒精神时时激励着我。我深深的懂得粮食在一个国家的位置,多
打粮食多做贡献,成为我家庭农场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我成立家庭农场以来,已累计向国家交
售粮食达4000万斤,这个数字如果用火车拉运,能装满350多节车皮。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以第二代北大荒人的执着追求,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为这片黑土地注
入了活力,在酸甜苦辣中实现着人生价值。在党支部精心地培养下,我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
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特别是上级党委提出党员开展“学帮带”活动以来,一个党员的使命感
使我更坚定了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努力成为带动一方群众致富奔
小康的领头雁,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我满腔热情地向职工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宣传依靠先进科技才能致富的道理。对求教的机
车手,我总是手把手地教,并用我的机车实习。几年来,经我教出的徒弟都成了这方面的行家
里手,独当一面,从而走上了富裕之路。我还为我工作的四名机车手100%上了全额保险,每人
每年的工资和福利都在万元以上。我的家庭农场的农工大部分都是我场的下岗工人,每年光发
工资就达17万元,为农场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为了使职工群众在生产过程中免受损失,减少风险,我平时外出或回队,都很少走大路直
接回家,常常在田间小路或地头绕行,谁家的地块我都一清二楚,只要发现谁家地里的作物出
现病虫害等问题,我就马上做出记录告诉他们,并及时帮助救治,谁登门求教,我都有求必应。
一次,我外出学习刚回来,半路就来到了连队的大地,仔细的观察,发现刚刚展叶的南瓜,
却因雨水大而收缩,我在泥泞的地里走来走去,仔细查找原因,迅速地搜寻我学过的科学知
识,经过反复鉴别思考才知道,这是由于低温雨水大而引起的病害,再也不能耽搁,否则会有
毁苗的危险。我打开手机,正要和农业科联系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恰巧这时手机响了,是妻子
打来的电话,说儿子患了重感冒,发高烧急需到医院进行治疗,让我马上回去。当时我望着一
望无际的南瓜田,全队有好几千亩哪,如果毁种得造成多大的损失呀!于是我让妻子带儿子去
医院,自己却拨通了农业科的电话,寻找救治的良方,药方找到了,但农药须到300里开外的
分局科研所购买。我顾不上旅途的疲劳,马上返回到生产队各南瓜种植户的家中,通报南瓜病
情,又连夜赶到分局科研所购回农药分发到种植户手中,直到各种植户把药喷到地里,我才回
到家里。到家时,儿子已被我爱人在职工的帮助下住进了医院。面对病床上的儿子,我内心无
比愧疚。
2003年,农场推行南瓜覆膜新技术,由于这项技术科技含量高,前期投入较高,很多职工
群众持徘徊观望态度。我认真学习了南瓜覆膜技术,决定种植覆膜南瓜1000亩作科技示范。有
些职工群众在我的带动下也采用了这项技术,由于不懂,我就到他们地里不厌其烦地进行具体
指导。
职工石富强家有50亩地,多年种植传统作物,经营不善,总也富不起来。我看在眼里,急
在心上,便主动和他结成了帮带对子,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采用大垄覆膜新技术。开始
石富强总认为覆膜技术投资多,风险大,不想干。为了打消石富强的思想顾虑,我向他做出了
承诺:“如果赔了,我负经济责任,挣了钱,我分文不取。”面对真诚的我,石富强终于同意
50亩南瓜全部采用大垄覆膜技术。从春天整地、良种选购、覆膜技术、防病除草等各个环节,
我都亲自指导,辛勤的汗水有了丰厚的回报,当年他纯收入2万多元。
“亚农富了不忘众乡亲”,这是乡亲们掏心窝子的一句话。十二队的种植户们谁家要用机
车,打个招呼就行。至于作业费,有了就给,没有先欠着。至今有8万元的代耕费没拿到手。
有时农户家中缺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只要找到我,二话不说只管拿去用,每年这样
的物资就有几万元送给了困难户。
二十五队的任艳丽,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为了保证她和正常孩子一样能上学,我就与她结
成“一帮一”助学对子,学杂费及用品我都包了。逢年过节时,把她接到我家里,做上可口的
饭菜,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这孩子很争气,总是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我。在单位的文明建设中,
我也事事想在前、干在前,只要生产队需要,平整农具场、修路、运水浇花、植树、运沙石
料,样样活儿少不了我的机车。几年来,究竟出了多少车次、花了多少钱,自己也记不清了。
2003年,我被农场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和“信誉户”。
几年来,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我的示范带动和引导帮助下,十二队成为北兴农场结
构调整力度最大,运用新科技最多的生产队。2003年人均收入达72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
队。在农场科技培训班上,我现身说法,引起了轰动,我也成了北兴农场的名人。在我的带动
下,全场先后购买菲亚特大马力机车11台套,千亩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已达20余家。
作为北大荒新一代的农业职工、青年党员,我对未来充满着希望。我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农
业生产,我要走种、养、销一条龙的发展之路。现在,我除了种好4000多亩耕地外,又投资100
余万元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猪场,预计可饲养母猪200头,年出栏育肥猪3000头,同
时能解决30余人的就业问题。
人人都有一个梦,人人都有一个理想。作为一名青年农民,我永远忘不了父母赋予我“亚
农”这个名字的深刻内涵,我要争做亚洲第一农民。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永远忘不了
我在党旗下,举起右拳宣誓时的誓言,我会用我的行动,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用真情回报这
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
(材料选自“垦区树百面旗党员‘学帮带’先进事迹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