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与时俱进创大业兴企富民报社会

与时俱进创大业兴企富民报社会


武玉和

我叫武玉和,今年46岁,是宝泉岭分局共青农场圣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经过7年
的艰苦创业,我们公司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拥有现代化牛舍10栋,共一万平方
米,奶站一栋150平方米,奶牛场占地10万平方米,奶牛830头,其中成奶牛500头,日产鲜奶8
吨,年产值800万元,利润200万元,总资产达2900万元。中央、省、总局、分局的领导曾多次
来到我们公司参观指导,韩国畜牧专家、海尔集团领导也来过公司搞调研,我养牛的事迹还上
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公司先后被总局评为先进企业、被省农行评为最佳企业。我个
人也先后荣获总局劳动模范、垦区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总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993年,我在鹤岗市运输公司下岗后,自谋职业,开出租车,每天下来,都能挣个百八十
元的,我家也可以算小康之家了。但我想,不能小富即安,现在有党的富民政策,趁年富力强,
应该大干一场,创一番事业,有所作为,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1997年,听同学介绍,共青农场出台优惠政策,号召职工群众大力发展奶牛业。但是,由
于农场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奶牛滑坡,职工群众不敢再冒风险,都在等待观望。我认真地做了市
场调查,有资料分析,我国人均消费牛奶不足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
水平,中国是牛奶消费最有潜力的国家,饲养奶牛是最有前途的行业之一。我到共青农场考察
回来后,把去农场养奶牛的想法对家人说了,可是,全家人坚决反对,妻子说:咱家现在不缺
吃不缺穿,咱就消消停停地过日子吧,还吃那个苦,受那个罪干啥?亲友也纷纷劝我:家有万
贯,带毛的不算,养牛风险太大,弄不好要赔个底朝天……
我这个人干啥事都有股犟劲,认准的事,就是十头老牛也拉不回头。我认为,垦区大力发
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是天时,共青农场凤鸣山下的水草资源是地利,农场领导的信任就是人和,
只要艰苦奋斗,就一定会成功。
几天时间,我发动弟弟及好友7人筹集资金600万元,来到共青农场报名养奶牛,并以42万
元的价格买断了共青农场闲置8年的烟花厂,改建为奶牛场,我开始在心中勾画奶牛场的宏伟
蓝图,决心办成一个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民营奶牛场。我专门请来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垦大学
的专家教授实地考察论证,又从鹤岗市设计院请来两位专家帮我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在共青农
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的奶牛场当年破土动工。
创业初期,我跑贷款,购材料,抓施工,订奶牛,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几乎
是白天黑夜连轴转,眼熬红了,汗水湿了一身又一身。吃了多大苦,受了多大累,流了多少汗,
我都不在乎。当年投资1100万元,建起了4000平方米标准化奶牛舍,50002方米青贮窖,150平
方米贮奶站。
为了建奶牛场,半年里我曾5次路过家门都没进。有一天,我亲自开车到鹤岗市拉煤,回
家取日用品,当我出现在屋里时,妻子看着又黑又瘦浑身挂满灰的我,还以为是送煤的“大板
锹”,怔在那里,当她认出是我时,两眼流泪数落我:“大禹治水才三过家门而不进,你倒好,
却是五次不进家门。”我一听妻子连我五次路过家门都知道了,连忙小心跟她赔不是,解释说,
我真的是太忙了,妻子心疼的赶快为我做些好吃的,让我好好补一补。
我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深深地爱着我的家庭和亲人。但当创业和家庭发生矛盾时,我
给予家人的实在太少太少。在他们的印象中,我是个不顾家的人。最让我终身后悔的是,76岁
老母亲病重,当时也正是建奶牛场最忙的时候,场舍要竣工、青贮要进窖、奶牛要购进……我
恨不得分成三个人来干。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是后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休息。家里人知道
我忙,都把母亲病重的事瞒着我,怕分散我的精力,直到母亲病危时,妻子哭着给我打电话:
“咱妈病危,你赶快回来吧!”我马上赶回家里,可是为时已晚,老母已经去世,我无言以对,
点上3柱高香,双手抱住母亲的遗像,声泪俱下。母亲的养育之恩,我没有好好报答,走的时
候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我这个当儿子的,对不住她老人家。
经过艰辛的努力,奶牛场建起来了,起名叫“圣源奶牛场”。我带人先后两批从松花江奶
牛场和安达畜牧场购进418头奶牛,成为宝泉岭分局规模最大的奶牛场。共青农场和周边乡村
的奶牛户慕名前来参观取经。可是,由于我招聘的员工都是农场工商运建服企业下岗职工和外
来农民,他们和我一样从来没有养过奶牛,一时难以掌握饲养技术。因饲养不当,管理上不去,
造成了产奶量大幅度下降,奶牛疫病频频发生,平均每天每头牛产奶不到30斤,一个月给牛
打针吃药的钱高达一万三四千元,更谈不上给乡亲们做示范了。那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着急
了。
正当我心急如焚的时候,共青农场的领导闻讯赶来安慰我,并指出:要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要依靠科技兴企。农场领导的一席话使我的心里顿时亮堂了。我立即带着10名管理人员到东北
农大奶牛研究所学习饲养、防疫技术,到上海奶牛场学习管理经验,先后送出30名挤奶工到松
花江奶牛场学习榨奶技术,并请东北农大奶牛科研所的教授前来对我场的饲养和管理进行诊断
讲课,现场培训员工。通过培训学习,我和全体员工饲养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奶牛产奶量由每
天每头平均不到30斤增加到58斤,奶牛疫病防治医药费由每月一万多元下降到五六千元,平均
每天收入达一万元左右。
当股东们为企业初创获得成功而喜庆之时,我在想: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为农场奶牛业发展出一份力,有义务为百姓致富献一份爱心。在
我的倡导下,共青农场成立了奶牛协会,推选我担任会长。我和东北农大奶牛科研所签订了长
期合作协议,在圣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东农科学实验培训基地”,每年为农场奶牛户
和技术人员培训两次。几年来,为农场和周边乡村培养奶牛饲养技术人员70多人,培训奶牛户
近千人次,培训费累计30多万元都是由圣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无偿支付的。对此,股东们有些
分歧,我耐心做通了股东们的思想工作。为了老百姓致富花点学费,这个钱花的值!从1999年
到现在,我一直把“东农科学实验培训基地”坚持办下来。
第一次来我公司参观的人,都会感到奇怪,我这里的员工老的多,女工多,小伙子少。其
实,这是我招工的原则,一是向下岗职工倾斜,二是向贫困人员倾斜。现在我们公司有73名员
工,其中50%是农场国有企业下岗女工,80%是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的人员。现在,我是公司的董
事长,但我曾经也是一名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因此,我想问题做事情总能和员工们想到一起、
干到一快,我和员工们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感情贴得很近。我待他们如亲人,他们也
不把我当外人,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谁家有难处我愿意去帮忙,谁家娶媳妇聘女婿也愿意找我
当参谋。
近些年,我也耳闻目睹了一些利欲熏心的老板,想方设法盘剥雇员,不是克扣工资就是拖
着不给。但是,我认为员工和老板都是企业的创造者,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缺一不可,
没有员工的辛勤劳动,哪有老板的辉煌。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老板,但我更是一名党员,
“党员老板”执行劳动法、帮扶员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公司从建场以来,不论资金有多
大困难,就是贷款也要按月发工资,从来没拖欠过一天,许多员工家里有困难等钱用,要求提
前预借工资,我从来没有拒绝过。现在好了,企业发展了,员工的工资三年内长了三次,由原
来平均年工资4920元长到6270元,今年又长到7270元,技术人员的工资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
近两年,一线员工买手机的55人,买摩托车的11人,买新房的18户。
我参照国有企业劳动保护有关规定,对公司不同工种按时、按标准给员工发放手套、胶鞋、
水靴和冬、夏工作服。员工不论是在公司住宿的还是不住宿的,只要在公司食堂就餐,一律
按成本价收取饭费,比市场价低一半还多。年节人人都有慰问品,产假、病假按规定发工资,
工伤公费治疗。我们养牛场的电工李吉怀,下班半小时后被车撞伤住进医院,多数股东意见是:
按照劳动法规的有关规定,公司不该管住院费。可我想,这不单纯是几个住院费的问题,他
毕竟是我们的员工,我们不管谁来管?在我的提议下,公司为他支付了3000多元住院费。员工
李阳杰是个独身,住在公司宿舍,今年2月底的一天早饭时,我发现他煤气中毒不省人事,立
即背他上车送往农场医院进行抢救,大夫说再晚来一会儿人就没救了。为了让他恢复身体,我
给他买了营养品,公司为他支付了全部医药费2000多元。
2001年,我们公司正式成立了共青农场第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和工会组织。我和公司
9名党员对贫困员工和其他贫困人员倾注一片爱心,为他们送去温暖。
肖君华原来是共青农场酱菜厂下岗多年的女职工,丈夫常年患病,女儿正在上中学,家中
生活的大梁压在她一人的身上,她被招聘到公司工作时间不长,家里没有积蓄,生活非常困难。
去年8月,正赶上雨季,她家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家里大
盆小碗全摆在地上接雨,老公叹气,她和孩子掉泪。我和支委带着六名员工义务为她家维修房
屋时,发现房梁、椽子全烂了,于是我决定全拆,重新盖,各种用料全由公司出。就这样,公
司派车拉砖、拉砂、拉水泥、拉木料,一句话,全包了下来。当她们搬进新居时,激动的两口
子非要请我吃饭,我婉言谢绝了,我说:“什么时候你家真的富了,那时我一定来做客。”为
了使她家彻底脱贫,公司聘她丈夫到奶牛场打更,每月发给500元工资。
2003年的8月,我得知东农一名姓张的大学生学习很优秀,只因家中困难,几次想退学。
我打听到他父母是齐市农村的贫困户后,招聘他父母到奶牛场工作。一个月下来领工资那天,
当张老汉拿到1200元工资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他每月给儿子汇去
500元钱。后来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个陌生青年的电话,他在电话里只是重复一句话:你是
我们全家的恩人啊……
刚来的员工焦云和、吕春发、高霞因缺钱,多次为给孩子交学杂费犯愁,我知道这些事后,
每到开学时总是提前为他们预备好孩子学习费用。公司70多名员工,没有一个我没帮助过的。
在我们奶牛场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天早晨榨第一桶奶,必是给学生榨的,而且是
场里最好的奶。这条规定我们已经坚持四年了。那还是2000年“六一”节前一天,我带着慰问
品,去看望农场幼儿园的孩子们,当我看到孩子们正在喝豆粉时,心里一震,很不是滋味。回
到公司,我把员工召集在一起,真诚地对大家说:“咱们天天挤牛奶,可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却
天天喝豆粉,我提议,公司每天免费为幼儿园送去100斤鲜牛奶,保证200多名孩子每天都能喝
上一杯鲜奶。大家意见如何?”其实,这事我一个人就可以拍板,但是我要和员工们商量,这
也是尊重员工。我的话音刚落,下面掌声就“哗”的一下响了起来,大家都站起来,纷纷表示
赞同。有人给我算了一笔账:一天100斤奶,一年下来就是2万元。我认为,只要我们圣源的牛
奶能让农场的孩子们身体强壮,健康地成长,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学习,这比什么都重要,只要
公司存在一天,供应孩子们的鲜奶,就永远不会断。
历经7年的艰苦奋斗,如今企业发展了,公司现已引进全套的先进管道式榨乳机,它能使
榨乳、冷却一次完成,200多头奶牛榨奶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公司又先后聘用了5名畜牧、
兽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做技术员,另外又从东北农大引进胚胎移植等11项高新技术,奶牛档案
全部实行微机管理,圣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民营现代化奶牛养殖企业。
目前,我公司还有两个项目正在兴建:一个是在鹤岗市八公里处兴建一个饲养2000头奶牛的现
代化养殖场;同时又与台湾洪明公司合资,买断了绥滨县乳品厂,加工生产工业炼乳,可安排
员工300多人。
从1997年建奶牛场到现在,我用于扶贫帮困和资助公益事业等各方面的资金累计达50多万
元,有人问过我,今后还会这样奉献下去吗?我的回答是:我会继续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
为父老乡亲多做点实事、好事,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以最大的贡献回报社会。
(材料选自“垦区树百面旗党员‘学帮带’先进事迹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