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朝鲜屯
追忆朝鲜屯
张惠鹏
宝泉岭农场五队,坐落在农场场部之西,梧桐河畔,与场部隔河相望。队南相邻处是鹤岗
市东方红乡志成村,村前有一条小河,发源于农场西山,流入梧桐河,名曰朝鲜河。五队1958
年建队时是以志成村(当时人民公社称为东方红乡公社志成大队)的村民(社员)为主要成员。在
志成大队命名之前,因全村人口半数以上是朝鲜族人,故称朝鲜屯。1962年,场社分开,原村
民有的退场当社员,有的留场当职工。朝鲜族人员全部留在农场当职工。五队队部后来建在志
成村村北1000米处,逐年盖起了办公室、职工宿舍、家属房、学校、仓库和修理间。2000年末,
朝鲜族人口约80余人。现今提起朝鲜屯之名,宝泉岭人老少皆知。
朝鲜屯这里地势低洼平坦,日伪时期,杂草丛生,河套边林木茂密。野生动物繁多,狼、
水獭、狐狸、黄鼠狼、狍子、野雉等随处可见。附近常有土匪出没抢掠,更有日本鬼子见人便
以通抗联之“罪”,轻则毒打,重则要命。因此无人敢在这里开荒耕种。1943年后有个姓乔的
青年(后取名叫乔寿财,人们都叫他大老乔),幼年父母早丧,更无兄弟姐妹,只身一人四处漂
泊。不知何时学会下夹子打皮子。就在这梧桐河畔搭起马架子,靠抓鱼和打皮子为生。由于打
的皮子多,常卖给皮货商,在鹤岗和萝北等地也小有名气。在此间,有个朝鲜族人叫金政歧,
因常在这一带活动,也到这里落脚。萝北太平沟当年就是金矿,淘金工人来自四方,卖命于把
头(矿主),靠微薄之薪苟全性命,尽管奋力苦干,仍常遭打骂,一旦被怀疑藏金,就很难保全
性命。有几个朝鲜族的淘金工人,闻知梧桐河边有朝鲜族人居住生息,便私下商议投奔。于是,
趁把头不备,溜出金沟,也来到这里。其中的韩锡哲、金万斗老人虽已仙逝多年,但健在的
朝鲜族老人对他们仍记忆犹新。他们靠着小河,开荒种水稻,打鱼。韩锡哲在朝鲜屯成为早期
的村干部。梧桐河有一支流,因最早金万斗在此打鱼,后人就以他的名字给这条小河命名,叫
“金万斗亮子”。亮子附近还有一水塘,塘中鱼虾自然繁殖生长。最早在此落脚谋生的乔寿财,
在水塘边搭起小窝棚打鱼,这个水塘至今叫“老乔泡子”。
日伪时期,日本人在萝北县境内成立开拓团。于1940年和1943年,先后两批从佳木斯强行
移居来萝北朝鲜族开拓民,光复后这些开拓民人身获自由。知梧桐河边有朝鲜族人居住种水稻,
土地宜垦,有几户也搬迁于此地。斗转星移,有的接来家眷,有的娶妻生子,耕地逐年扩展,
自然形成了村落。到1952年,小屯已有20余户,而且主要是朝鲜族人居住。鹤岗市依据其民
族特点,命名为朝鲜屯,属获幸乡所辖(获幸乡后改称东方红乡)。
到1954、1955年间,朴金子、朴广镇姐弟二人从鸡西迁来,李顺哲等四家从牡丹江地区迁
来,李成吉一家从图门市迁来。朴金子、朴广镇姐弟俩,是抗联烈士朴致正的子女。1939年时,
朴致正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奉命夜半张贴抗日标语时,被日本宪兵抓获遇难,战友元春燮(朝
鲜族)幸脱,过乌苏里江去了苏联(今俄罗斯)。朴致正死后,日本鬼子把他妻子和两个孩子又
强行从饶河送往鸡西一煤矿的小村里,不到一年朴致正的妻子病故,两个孩子身世深得邻里同
情,在鲜汉两族百姓的呵护下度过童年。1952年时,政府为其父发下烈士证。同时给其房屋、
土地、粮食和抚恤金,供姐弟俩上学读书。父亲的战友元春燮已回到朝鲜,在政府机关任职。
元通过在中国的儿子找到他们,让他们回到朝鲜万景台人烈士子女学校。但姐弟俩没有去,毅
然来到了鹤岗的朝鲜屯。正当朝鲜族人员大量居于朝鲜屯时,河北省安新县王家庄迁来了部分
人员。当时有王章琐,王章合,王小鼻子(外号),王老鼻子(外号),还有萝北县尚志村(现宝
泉岭农场二十队)的李福、李庆、李鹏、李荣、李合等李氏五兄弟。汉族人加盟人住,村落人
口又大量增加。两族村民团结协助,亲密融洽。到1959年时,朝鲜屯已有住户近百家。朝鲜族
人约70家,人口达200多人。
朝鲜屯合并到宝泉岭农场改为五队后,农场党委为解决朝鲜族儿童的朝鲜语教学问题,从
外调来了朝鲜族老师,在学校开设朝鲜语课。先后任教的老师有李钟云、崔成春、崔燕子、罗
贞姬、金镛武,在校朝鲜族学生达30人。为宝泉岭地区朝鲜族语言、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创造了
良好的条件。到2000年末,先后有十多名朝鲜族学生考入国家高等院校。李顺哲之女李英子70
年代就步入哈医大,现已成为宝泉岭农垦分局中心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主任。
农场党委为加强民族团结,培养选拔朝鲜族干部,先后任用了朝鲜族干部康吉守为五队党
支部书记,金福来、千兴鹤、丁东吉等为五队队长,李龙武为宝泉岭公安分局河西派出所所长。
宝泉岭农场五队——朝鲜屯,汉、鲜两族职工和家属,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为垦区
的现代化建设和北大荒事业的发展,携手并进,团结协作,为了美好的未来正积极奉献和创建
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