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浅谈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浅谈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陈曼平

篇目创新是第二轮修志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志界同仁见仁见智,新意迭出。笔者所见,
从理论探讨到篇目设计,有成功之例,也有欠周备之处。如何把握好第二轮修志篇目创新,
笔者认为,必须对篇目形式与地情内容的关系、第二轮志书篇目与前志篇目的关系、志体为主
与兼容多体的关系等若干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免步入误区。
一、准确把握地情是篇目创新的关键
篇目创新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是如何使形式与内容达到最佳结合的问题,应着眼于采
用恰当的模式(框架结构、体式、体裁等),使地情内容得到更全面准确的展示。现在对第二轮
志书篇目创新的探讨,有的往往着眼于形式,偏重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形式服从内容的
基本出发点,不太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去考虑问题。从第二轮志书篇目设计实践上看,
有的由于未能准确把握地情定位而导致重大漏项、轻重失当等较大的失误。笔者看到河南省史
志办公室许还平在文章中谈及《栾川县志》第二轮志书篇目时,认为其设计比较平淡,地方优
势未被有效突出。如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是县情的一个基本点。又如该县钼矿资源居亚洲
第一,钨矿居全国第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黄金生产万两县,可是钼业和黄金在第二轮志书篇
目上没有体现。还有旅游业、中药材、土特产等明显的地方优势在篇目中也没有得到集中的、
应有的突出。主要门类在第二轮志书篇目中的位置不平衡,该突出的不突出,不该突出的却被
放在显著的位置上。


篇目呈现大、中、
小篇体混杂的格局,如工业采用大篇体,将涉及工业的11个大类集中在工业综述一级目之下作
为二级目;而农业采用小篇体,将涉及农业的7个部类统统单设,列为一级目;将史志档案同
党委、政府、军事等都设为一级目并列;以致出现代表地方特点的事项层次反而低于一般事项
的失衡问题。就此点看,笔者却以为,该篇目设计上是相当大胆的,基本上跳出了首轮志书的
篇目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非常勇于追求篇目形式的创新了,只是设计得不是很成功。
究其原因,失误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对内容的把握及形式与内容的搭配组合上。也就是说,
在第二轮志书篇目设计上,不是其所采用的条目体体裁及大篇体与中、小篇体等体式不好,
也不完全是由于对科学分类的原则掌握不好,最主要的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县情,对基本县情、
地方特点、地方优势没有准确地定位分析,才造成轻重失衡等问题。其次是没有把握好县情内
容与体裁、体式的最佳结合。比如,全志都采用条目体,势必使一些重大门类、重要事项显不
出其系统性、整体性的“大气”。在体式上,重要的门类(事项)采用小篇体,可以位居一级层
次,若采用大篇体就要降至二级地位,采用什么体裁、体式应服从准确反映地情特征的需要。
偏离地情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地情中的地方特点、地方优势,而去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花样,
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①许还平:《从〈栾川县志〉稿看续志编写中的问题》,《广西地方志》2003年第6期。

篇目创新,实质上是以创新的思想和观念为先导,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志书
篇目设计包含着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篇目创新的灵魂和核心是篇目所反映内容层面上的创新。
不同志书的篇目,由于内容的千差万别,可以呈现不尽相同的形态(框架结构、体式、体裁
等的组合),但其共同的、相通的基本元素,应是篇目形式必须全面、准确反映地情内容事项。
笔者认为,篇目创新的关键是把握好所要容纳的内容,研究地情是篇目创新的前提之一。因
为,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地情是修志的任务,衡量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的标准之一应是看篇目是
否能恰当地表现地情。所以在拟定第二轮志书篇目之前,最重要的是研究地情,把握地情,要
从地情实际出发,量身定做,找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契合点,设计出合乎地情特征的个性化篇
目,而不是偏离实际情况去追求框架、体式、体裁之类的形式多样。只有地情把握得准了,篇
目创新才有可能脱颖而出。《阳朔县志》第二轮志书篇目设计就是一例。据章曼伊介绍,该县
修志部门在对县情作了全面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着力挖掘出本县地情入志的重点和特点,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发展,在续志篇目中增加了不少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的内容。由于对地情把握得准,抓住了旅游名县的地情特点,续志篇目设计就能出新出彩,不
落俗套。其创新之处就是地情发展变化最突出之处。


新要以准确把握地情为前提,是否把握好地情是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

①章曼伊:《谈阳朔县续志篇目的几点特色》,《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2期。

既然篇目创新是为更恰当地反映地情服务的,那么,形式的选用就应完全由内容来决定。
比如,某种管理体制的变化,是集中写好还是分散写好,这要看其变化的具体情况。首轮《广
西通志·邮电志》将邮电管理设一篇集中写,其第二轮修志则分别设邮政通信管理、邮政行业
管理、电信通信管理、电信行政管理、移动通信企业管理等章,分散到邮政通信、电信通信、
移动通信等篇中写。由集中改为分散,框架结构的变化完全是由通信管理体制重大改革这一变
化所决定的。又如,第二轮《广西通志·出入境检验检疫志》把原分散在不同专志所写的进出
口商品检验管理、动植物检疫管理、卫生检疫管理这三大项管理集中合并,设检务管理、行政
管理两篇,由分散写变为集中写,这是根据商检、动植检、卫检三家合并为一家的实际情况而
定的。同样是关于管理内容的篇目设计,邮电志由集中变为分散,出入境检验检疫志由分散变
为集中,这两部专志对前志都作了创新,篇目框架思路却不同,这完全由各自不同的内容所决
定,内容变化则形式相应跟着变,不能撇开实际情况空谈集中写好还是分散写好。所以说,内
容始终是篇目创新的核心和灵魂。第二轮志书篇目设计采用哪种框架、体式最好并没有唯形式
至上的标准,我们只能就某部志书而言,其内容与形式达到最佳结合的篇目就是好篇目。因此,
篇目创新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地情,根据志书准确反映地情面貌的要求去设计篇目。当然,强
调内容决定形式,并不意味着可轻视形式的作用,形式虽然不能视为创新的核心,但在准确把
握内容的前提下,采用最恰当的形式,追求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结合,应作为篇目创新的目标。
二、坚持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是篇目创新的基本原则
当前,对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有的认为必须要“另起炉灶”,把第二轮志书与前志篇目有
相同之处的视为“克隆前志”“旧瓶装新酒”。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第二轮志书与前志篇目
设计上只能求异,不能求同,这是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理论上的一个误区。笔者认为,地方志
的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篇目创新必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故第二
轮志书篇目应在继承前志篇目合理部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调整、改造、重塑得更完善、更合
理、更科学,更利于反映新的地情面貌。第二轮志书篇目与前志篇目保持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符合客观事物发展中同一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矛盾法则,也符合地情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既
要看到推陈出新的价值,也不可忽视继承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二轮志书篇目对前志篇目作合理
地继承,保持一定的同一性,这是由客观地情发展所决定,也是由修志为现实服务的使命所决
定,这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看:
其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虽有新旧之消长、强弱之演变,但其中有不少事物(事项)基
本上具有延续性,因此,记载具有延续性的事物,其篇目就与前志篇目大致相同,保持基本稳
定,这是符合客观情况的。例如:《广西通志·邮电志》的大框架与前志大体相同,基本保持
稳定,仍设4篇,其中通信机构、邮政通信、电信通信沿用前志篇名,增加了新兴的移动通信。
这就如实地反映了通信行业主体业务在不断延续,同时又有新业务拓展的客观实际。
其二,保持前志一些基本门类的稳定性,更有利于资料的衔接,使地情资料具有连贯性,
从而增强了志书的实用性。如首轮《广西通志·商检志》记载出入境商品检验,按三大项业务
分类,设出口商品检验、进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和委托业务3篇,第二轮志书保留按三大项
业务分设门类的框架;这三大项业务在前志共设46节,其中42节在第二轮志书中保留有其门类
(有的仍设为节,有的降为目),基本保留前志的标题;其余4节保留内容,归类合并后改用新
的标题;根据原检验品种业务量扩大和新增检验品种,新增了一些节或目。总的来看,基本上
保留前志篇目,如实反映了出入境商品检验业务、检验的商品种类具有延续性的专业特点,第
二轮志书和前志资料衔接连贯,基本连成一条线,实用性强,对需要查找某一商品检验的系统
资料的读者来说,非常方便。可见,第二轮志书篇目合理继承前志有关篇目是真实记录历史的
需要,尤其是专业志,必须追踪行业、事业的发展,一个行业(事业)主体业务稳定,应该说也
是行业(事业)发展的标志,第二轮志书篇目完全有理由承接前志篇目,反映该行业(事业)的稳
定性。其好处是能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维持事业面貌的整体性、历史的延续性和
主体业务的稳定性;避免基本门类大变动,尤其是合并、取消、升降不当造成资料断层、错位
和损害资料的可比性;查找资料可与前志对口连接,增强了易检性、实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稳定也是发展,也是与时俱进,不能片面地理解创新,更不能为了所谓创新,把前志篇目
中可以合理继承的部分搞得面目全非,弄巧成拙。修志是记载历史,不是变戏法、换花样搞促
销,只要能反映地情真实面貌,“克隆”前志篇目的合理部分又何尝不可呢?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找出前志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改造,使第二轮志书篇目更合
理、更科学、更完善,这是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的另一个层面,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层面。举凡
对内容的整合、框架的重组、篇章节目的增删、层次高低及排序前后的调整、体式体裁的选择、
标题的设置等,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改变之处就是创新之处。
综上所述,要进行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必须处理好与前志的关系。认真研究前志,也是
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的前提之一。只有把前志研究透了,找出精华与不足,拟定第二轮志书篇
目时才心中有数。吸取前志篇目合理的部分,改革其中对记载新地情不相适应的部分,使第二
轮志书篇目更好地容纳地情内容,这才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科学态度。相反,完全否定首轮
新方志编修20年的成果和众多修志前辈的经验与智慧,或者不加鉴别地全盘照搬,都不是科学
的态度,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创新。
三、坚持志体的主导、主流地位,是地方志健康发展的保证
目前,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多聚集于志书体裁,改革志书体裁的探讨十分活跃。其中有一
种刻意追求体裁品种新颖,容许志体异化的倾向,对此,笔者并不赞同。
(一)篇目创新必须坚持志体的主导、主流地位,以志为主,才能保证地方志的健康发展。
至于兼容新体,是为了给志体壮威,而不是城头易帜;是为了给志体增添新的激活元素,使之
更加生机勃勃,而不是作换血术,取代本体生命因子,使志体异化、消亡。志书能在中国传统
文化之林中自成一派,代代相济,永不断章,与其自成一体的体例有很大关系。以志为主体,
以时为序,纵写始末的志体对记载事物发展的过程,系统反映地情资料的历史连贯性,有着明
显的优势。如果以他体取代了志体,恐怕就志不成志了。如今,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运用
新的体裁品种也是为了使志体更丰满,而不是喧宾夺主,甚至取代传统的当家体裁。当前尝试
引进的新体裁最多的有三大类:一是年鉴之条目体,二是史书之史体,三是应用文、杂文类之
专题、专记、附记、杂记、调查报告、特载、特记、丛谈等。最后一类引入志书,一般只能用
于局部,不可能跻身志体主流,无需争辩。而条目体、史体引入志书,有些误区不能不加以分
辨,略陈如下:
1.以条目体取代志体的倾向。有的第二轮志书任其取代志体而成为志书的当家体裁,笔
者以为失当。条目体有记实为主的资料性、记事单主题的专指性(或记述单一事件的单一性)的
特征,这与志体层次中的目、子目有共同之处,往往志体中的目、子日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完整
的叙事单元,与年鉴条目比较,目、子目在编排中有很强的从属性,即严格遵守对篇章节目的
从属关系。此外,在记事上与年鉴条目大同小异,鉴于志体的目、子目受篇章节目的从属关系
制约,缺乏灵活性,采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年鉴条目体,可增强记事的弹性,拓展记事的层面。
用年鉴条目体,适宜于承载一些相对独立的单一事物、不强调主次关系,可并列或灵活排序
的内容,如某些会议、重大节庆活动、机构(团体)、工程(项目)、产品(成果)、人物简介等。
这是引进年鉴条目体的长处。但如果完全以年鉴条目体取代志体,其弊就大于利了。因为年鉴
条目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决定其难以承担志书之使命。诸如年鉴条目体的年度性和相对独立性,
决定其记事的稳定性、系统性差;条目间不分主次的相对独立性,决定其对内容编纂的内在逻
辑性弱;年鉴条目体记事的单一性及篇幅容量小、资料的浓缩性,决定其叙事精有余而详不足,
难以累积历史纵深感,难以铸成纵览历史发展全貌的恢宏大气。如果一部志书全部采用年鉴
条目体,势必会使首轮新方志的瑕疵膨胀恶化:诸如横分门类过细、记事层次太低,尤其是子
目过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全书结构松散,内在逻辑性不强,记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等。总之,志书引进年鉴条目体适宜在局部使用,而不能取代志体的主导、主流地位。
2.史体引入志书的问题。这在首轮新方志中已出现,不算是第二轮修志的创新。不过,
主张充分吸收史体之长,采用史志结合体的呼声很高,实践也颇积极。笔者管见,史体在志书
中的运用,成功之处多是在概述、综述、无题小序、大事纪略(要事纪略、大事提要)、历史会
要等局部,而不是志书记事的主体领域。无论史体怎么更多地渗入志书,也只能是与志体结合,
而不能取代志体的主导、主流地位。
在地方历史类书的大系统中,史、志、鉴是三个并列的子系统,三者可以相辅相成,亦间
或有互相渗透,如当代史中有的运用志体之记事翔实手法以为史论蓄势,年鉴也与志书的记实
性、资料性相兼容,志书局部采用年鉴条目体等,这与属种共生的自然现象一样,是可接受的。
但必须看到,史、志、鉴分属三路大军,各司其责,以不同的手段承载信息以反映一地自然
与社会的变化。各自的越轨行为应该是适度而不过火,各凭自身的体例特征保持自成一体的流
派,方能独领风骚,长久生存。如果为了创新,在史、志、鉴之间无限度地转基因,将不利于
史、志、鉴三个历史文化品种的共存。如果人为地将志体史化、鉴化,这无疑如同破坏生态平
衡,将会给方志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方志的生存危机。
(二)篇目设计引进新体裁必须考虑其适应性。对体裁的选用,要据内容而定,看什么内容
该用什么体裁,不是体裁越新越好,而是以适用为好。不管是老体裁还是新体裁,以用得合适
为宜。对主体内容,最好是采用志体来承载,以确保地情主体内容在志书中的主体地位。对此,
笔者深有体会。在指导《广西通志·计划生育志》拟定搜集资料的篇目时,我们希望能采用
一些新的体裁,在篇目上有些新亮点。结果该志设计了2个专题置于附录中,其一是广西少数
民族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后来根据资料情况,重新认识到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是广
西计划生育的特点亮点,应作为志书的主体内容,刻意采用专题这种新体裁,反而会导致志书
主体内容被抽空,最后还是取消了该专题,将其内容设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篇,下设少数民族
计划生育政策、少数民族节育生育状况2章,作为全书的主体内容,以志体承载,突出少数民
族计划生育工作在整个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这并不是说专题这个体裁不好,其实,专题在
志书中也有其适用之处,如适用于承载牵涉面大、跨行业、跨地域,按以类系事要求难以将其
分类纳入篇章节目中去的内容,或虽与主体章节有关联,但其资料相对单一,可自成单元,集
中写比分散于章节中写更能反映其整体面貌,值得集中专门记载的独立性事件、重大专门事项
等。比如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是一个牵涉面广的工作,不便分类归入某具体章节,宜采
用专题体裁,故将之设为专题是恰当的。
由此想到,篇目创新着眼点不在于刻意搞花样翻新,而是为了寻求地情内容与志书载体的
最佳结合方式。对志书的主体内容,最好采用主导、主流体裁,在以志为主的前提下,开发和
丰富志书的表现形式。在第二轮志书篇目创新的探索过程中,要力避矫枉过正,步入误区。
(原载《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