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农建二师开发建设北大荒历程 王炳乾
北大荒,半个世纪前还是一片沉睡着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处女地;今天,北大荒已经变成了
国营农场星罗棋布的国家商品粮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米粮仓。
北大荒的开发历史,也是一部我党领导的军垦历史,因为它的辉煌成就无不记载着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在北大荒的开发史上,以整师建制最早进军北大荒的就是一支曾转战齐
鲁大地并屡建战功的山东子弟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
农建二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步兵第九十七师。这支英雄部队,在抗日战
争中,转战山东各地,曾给侵华日寇以沉重打击;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张店
战役、昌潍战役、济南战役。在历次战斗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战功显赫。济南
战役结束后,奉命卫戍济南市,部队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警备旅,辖一、二、三3个
团,承担刚刚解放的济南特别市的守备任务。
1950年12月,部队进行整编,济南警备旅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辖289、
290、291三个团,奉命调防昌潍地区,担负防备敌人从海上侵犯青岛、烟台的任务。
1952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农业建设第二师,辖四、五、六3个团,由国防战线转入生产建设战线,同时移防山东省广饶
县北部(今东营市)六户地区,一边生产,一边待命。
1954年8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批转了农业部《关于开发东北荒地和农建二师移垦东北
问题》的报告。根据中央命令,农建二师师部及所辖四、五、六3个团的近万名官兵,从山东
移师东北。
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即在全师官兵中进行了动员。从师长到普通战士都纷纷表示坚决执行
党中央命令。当时,我在四团任文化教员。在部队接到命令之前,我和师里的一些同志参加了
当年高考,并被山东农学院录取。接到命令后,我们这些被高校录取的同志,默默地把录取通
知书珍藏了起来,都无条件地跟着部队踏上了北上的征程。1954年9月中旬,我们师先后分乘
四个军用专列,从胶济铁路的辛店(今临淄)、金岭镇两个车站出发,经过约四个昼夜的奔驰,
先后到达黑龙江省密山县(今密山市)。
部队到达密山以后,四团一、三营驻扎密山县城附近;五团驻扎北大营;六团及四团二营
驻知一镇;师部驻密山县城。部队驻地安顿就绪,师、团领导机关即抓紧入冬前的宝贵时机,
兵分三路开始了荒原踏查、土地勘测、场区选择等实际工作及物资准备。部队也抓紧这一宝贵
时刻,进入山区运木料、割榛条、割草,为明年建设营地作先期准备工作。
1955年春,部队即开始全面出击:四团推进宝清西部荒原,一面勘察,一面修路,苦战三
个月,修路30里。同时一边垦荒,一边修建营房。适逢雨季,大雨倾盆,整个荒原变成了一片
汪洋,平地水深30厘米,建场受阻。五团开进宝清大河镇、索伦岗地区。进入该地区后,冰封
了一冬的大地开始解冻,两片荒原变成了大沼泽,人车不能行走,为此只得请示上级,另选开
垦区。六团分三路进入密山、虎林交界的东林子地区勘测场址,遇连绵大雨,所到地区大量积
水,水深过膝,无法施工建场,于是报告师部,请示领导定夺。曾在齐鲁大地屡建战功的这支
部队,由于战前对“敌情”(荒原、交通、水利、气象等)没有充分的了解,初战受挫,指战员
面对北大荒的沼泽地及骤然而降的“涝灾”一筹莫展。
省里派来了水利专家,对现场进行了实地查看,认定这些地区须修建大的排水工程才能开
垦种植,工程时间需三年以上,故建议重新选择开垦区。
为此,中央农村工作部及时召开了有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参加的农建二师师、团、营干部
代表座谈会。会上黑龙江省委提出,农建二师的三个团,分别以团为单位,各建立一座大型国
营农场。经请示中央领导同意,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命令农建二师所辖三个团撤离密山、虎林、
宝清地区,继续北上,另选新址建场。
由于遇到上述情况,部队基层指战员思想出现一些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师、团党委根据情
况及时进行了深入、扎实、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广大指战员端正态度、坚定信念,树立战胜一
切困难的决心。三个团的指战员接到命令立即以团为单位,兵分三路:六团由密山北上到集贤
县的福山地区建场;五团继续北上到富锦县绥东乡地区建场;四团由北向西到铁力县建场。
农建二师各团迁徙垦荒的环境是极其艰苦的,在整个行军过程中,人马负重行进,穿越荒
甸,涉过沼泽,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然而各团指战员的斗志依然十分高昂,他们以战争年代
和敌人进行战斗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待北大荒给他们带来的困难和艰险。全师上下一个口号
:“坚决响应军委号召,誓在北大荒扎下根来,开发东北的丰富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型农
业基地。”
六团进驻的集贤福山地区,除有几户老乡外,四周是一片原始荒原,遍地是小叶樟、五花
草和芦苇,遍野蚊虫(当地叫小咬),向脸上一拍就是几十只,有的还随呼吸进入鼻孔。全团指
战员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当年就开荒一千多垧,建筑营房、种子库27幢,挖沟、修路完
成三万多土方,终于初步划定了建场初期的垦区范围。
五团进驻富锦绥东乡,由于省勘察队提供了这一地区的详细资料,因而荒区规划、场区选
定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当年机耕开犁,垦荒4.5万亩,同时备料建房。到了10月,气温降到
摄氏零度以下,战士们就抬来大饭锅,底下点火,锅内合泥,苦战78天,建房32幢,在黑龙江
边安下家来。
四团由宝清转到铁力,两千多名指战员突然到达,给当地政府安置住处带来很大压力。10
月,团党委召开建场动员大会,提出:“两个月内建起5000平方米住房,度过严冬,全团要以
当年在战场上拼搏的精神,来迎接这一战斗!”动员就是命令,指战员在大雪纷飞、滴水成冰
的严冬,奋战60天,建成6000平方米新房。所谓“新房”,就是以板夹草拌泥作墙,榛柴条糊
泥做棚顶,大苇草苫做房盖的简易住房。就是靠这些住房,2000多名指战员,安全度过了建场
的第一个冬天。
农建二师移垦北大荒,终于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为了尊重农建二师所属三个团指战员的感情和意愿,经请示中央军委同意,黑龙江省政府
批准,将各团所建农场用原部队国防军番号命名:五团所建农场命名为“国营二九〇农场”;
六团所建农场命名为“国营二九一农场”;四团因要与原铁力机械农场合并,当时正值六周年
国庆节,故命名为“国营十一农场”(1979年更名为国营铁力农场)。并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农
建二师全体官兵,就地集体办理转业手续,成为农场正式职工。
1958年,王震将军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这时农建二师所建的三
座农场,已经是北大荒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了,并建立了各自的工业、商业、
文教、卫生等体系,形成了集农、工、商为一体的综合企业。随着十万转业官兵陆续进入垦区,
一大批新的国营农场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农建二师的三个农场先后
为这些新场输送了大批已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各层次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并为这些新场的
创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一部分新进入垦区的转业官兵,进一步充实和壮大
了自己的力量。60年代末期,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中,农建二师所建的三个农场,
先后共接受安置了全国各大城市知青和支边青年一万多人。大量新生力量的到来为农场带来了
生机和活力,为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大城市的就业
压力。
农建二师的全体指战员,自踏上北大荒的第一天起,在那艰苦卓绝、战天斗地的垦区开发
历史上,谱写了一曲前无古人的时代英雄乐章,在军垦历史上记录下了光荣的一页。春华秋实,
岁岁年年,他们为开发北大荒而奋斗不息,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可
以不无自豪地说:农建二师部队在开发北大荒的农垦事业中,巍然地矗立起来一座光芒四射的
里程碑。他们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一北大荒精神的创造者,又
是这一精神的亲身实践者。
1985年10月,农建二师三个农场都举行了隆重的建场30周年庆祝和纪念活动。对从三个农
场调出的原农建二师的指战员,各场都发出了请柬,一切费用都由各场负责。庆祝活动期间,
黑龙江省内各地、市,各条战线,各个农场及少量外省、市的老战友,都应邀按时到达了各场,
受到了各场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分别多年的老战友能有这样重新团聚的机会,都激动得
热泪盈眶,相互拥抱。当他们彼此抚摸着对方的面颊和已经斑白的双鬓时,才共同感觉到:
“我们已经老了。”回想30年前,他们乘坐同一辆军列奔驰出山海关的时候,多么意气风发、
威武潇洒。然而,30年后,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老同志已经离休了,其他的绝大部分同志都已
年近花甲,开始步入老龄阶段。并有部分同志已经为北大荒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安息在烈
士陵园。
2000年8月,原农建二师的部分老文化工作者组成了北大荒访问团,对农建二师所建二九〇
农场、二九一农场和铁力农场进行了访问。原农建二师文工队队员王玉梅同志,以访问团副团
长的身份参加了回访。这次访问活动受到了三个场领导的隆重接待,他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
各场职工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受到了已经离退休的老战友的盛情欢迎。场面之热烈,使各场的
现有职工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整个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50年过去了,农建二师三个农场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都已经发展成了集
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各集团又有下属的控股、参股公司。他们所经营的不仅有
传统的粮油产品,还有畜牧、渔业、机械、化工塑料、中草药等几十个品类。他们的很多产品
不仅在东北地区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有的品牌如“御林”肉类、“双星”乳类等都已是享誉
全国的品牌。现在管理着这三个大农场的是农建二师老一辈北大荒的后来人,其中有相当一部
分是他们的子辈甚至孙辈。“长江后浪推前浪”,老北大荒人将“接力棒”交到了他们的手中。
老一辈北大荒人有充分的信心,相信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也会像我们的母亲河长江、
黄河一样,把这新一代的北大荒人推到浪涛的顶尖上,在他们的前人、父辈用血汗垦出的三江
平原上,创造出比他们的前人、父辈更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