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留给大荒人的思念

志苑书评

留给大荒人的思念


——读《大荒情——走近赵清景》有感

魏壮修

早就听说要为已故的总局老领导赵清景同志出本书,我一直在殷切地企盼着。今春,这本
期待已久的书——《大荒情——走近赵清景》终于面世了。我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细细地
读了几遍。深感书的内容极为丰富生动,真实感人。
原来在我的心目中,赵清景同志只是一位威严可敬的首长。对他的了解和认识极其肤浅、
片面。读了这本书,才使我对他的方方面面,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和比较全面、丰富、深刻的
认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随之更加鲜明、充实、高大起来了。
我觉得,这本书从这样六个方面真真切切地引导我走近了赵清景。
首先,我由衷地感受到他是一位品德纯正、人格高尚、值得人们深深敬重的人。
他在这方面的许多表现和作为,我原来都是一无所闻的。比如早在部队工作时期,他就是
一贯能够主持正义,从不随波逐流,敢开“顶风船”的好干部。他处理老父亲被军车撞死一事
时的胸怀,令我看了止不住潸然泪下。再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宁可遭受折磨,也不肯违
心地去当“革命领导干部”,以致在领导班子中,最后才得到解放。在受“批斗”期间,前妻
病故,他忍住悲痛领着子女,悄然来到汤原医院处理后事。他身居高位,为了垦区事业,他深
夜走访中央和省部级领导人的家,但从未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凡此种种,无不闪耀着他
那高尚人格和纯正品德的光彩,令人由衷地敬佩。
其次,他是一位善学习、重调查、深入实际、贴近群众、具有严谨细致优良作风的领导干
部。
他在柏各庄农场时期,苦读农业科技书籍,致使来参观的专家学者,误认他是农业院校毕
业生的故事,着实令人吃惊。这确实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至于他注重调查、深入实际、贴近
群众的事例,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由得忆起一件往事。那是我刚调到总局机关不久,在清景
同志部署下,机关各处室都派人深入场队去搞一次调查研究。回来之后,在二楼会议室召开汇
报会议。我代表劳资处下去的同志着重汇报试办家庭农场的有关情况和问题。当时清景书记和
其他局领导都坐在台下前排。我看到他听得非常认真,不断地在小本上做笔记。我是第一次在
局领导面前发言,心里非常紧张。当汇报到八五八农场的试办情况时(当时全局试办家庭农场
典型王木存在八五八农场)清景同志特别关注,一再就一些细节提出追问,有的我也答不上来。
清景同志没有直接批评我,却低声地叨咕着说:“一到关键问题上就说不明白了。”我知道
他对汇报还不够满意,紧张得直冒汗,心想赵书记也抠得太细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也充分说明他是多么地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实际,工作作风是多么地细致严谨。
第三,他为垦区农业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
书中《北大荒农业现代化的开拓者》这篇文章,最系统最充分地阐明了清景同志在这方面
对于垦区的贡献。从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试点,到洪河农场创建,再到300万世行农业贷款项
目落实,被人们称之为北大荒农业现代化的“三级跳”。这是清景同志一手精心导演出来的、
威武雄壮的垦区农业现代化“连续剧”。除此之外,引进先进大型工程机械,引进各项先进农
业科学技术,创建垦区的农业科研体系,实现垦区农业产后现代化,兴建垦区自己的农业航空
站……清景同志无不倾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为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
础。直到逝世前夕,他还念念不忘垦区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垦区的广大干部、职工永远不会忘
记清景同志的这份功绩的。
第四,他是一位胆识高、魄力大、不畏惧风险、善当机立断、敢于和善于办大事的人。
清景同志当年冒着冰雪严寒,率部队进驻周围二十里没有人烟的盐碱荒滩,创建柏各庄农
场,主要靠铁锹开出万亩良田,实现当年开荒当年丰收奇迹,就已经充分显示了他的胆识和魄
力。到垦区来后,1982年的建三江大豆抢播大会战,则成了他不畏惧风险,善当机立断,敢办
大事善办大事的脍炙人口的典型事例。
“三大一太”也能反映出清景同志对重大问题敢于决断,敢于负责,敢于承担风险的作风,
坚韧不拔的毅力。至于是非得失的评价,我很赞赏刘文举同志文章中的如下一段话:“总之,
这些项目虽然占用了一部分资金,却推动了垦区的改革,为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起到了
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样一场大变革之中,清景同志为垦区做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第五,他眼光敏锐,意识超前,善于作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对垦区各方面的建设,提出
过许多有深远意义的指导意见和规划、设想,为垦区的长远全面发展,作出过不小贡献。
在本书的不少篇章中,都能读到关于清景同志在这方面贡献的记述。比如说他最早指出要
把粮食工作“作为垦区工作上的一项基本建设来抓”,要“把粮食工作转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
上来”。他一再要求“把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搞上去”,指出“只要商品质量好,又适销对路,
引进客户,走出国门,把商品推向国际市场也是大有希望的”。我也记得他曾几次在总局召开
的大型会议上,不厌其烦地大讲垦区必须尽快改善几个“结构单一”的局面,要加速发展集体
经济和个体经济,要大力加强畜牧业和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要大力抓农牧产品的精加工、深
加工。
总之,他确实是一位从全面长远战略高度,为垦区作出过不少好谋划的领导人。
第六,他心地宽厚,感情丰富,对同事、朋友、部下都十分关怀体贴,是一位极具人情味
的领导。
他的老同事、老朋友、老部下所写的追念文章中,都深深的浸透着清景与他们之间的浓烈
友情,不少地方,感人至极。他为王正林逝世“关上门痛哭了一场”的自述,为丁玲遗体覆盖
红旗的往事,以及刘文举记述的体贴大会战中睡着了的小青年的故事等等,都令人深为动容。
我也记起了一件亲眼所见的往事。1982年初,时任农垦科学院副院长的刘岑患癌症到了晚
期,我在王岗医院陪护了一段时间。清景同志对他十分关心,一再关照医院尽力救治,尽量给
予各种方便,让哈办派小车到医院值班,让刘岑的爱人、女儿都住进病房护理。那时,清景同
志工作非常忙,但仍在刘岑病危时,两度从佳木斯直接驱车到医院病房来探视。那种对朋友对
部下的深切关爱之情,当时就使我们这些陪护人员感动得很。
清景同志种种令人难以忘怀之处,当然不是这六方面可以涵盖得了的。但这确是我从这本
书中感触到的最为深刻的印象,我能对清景同志有了这种比较接近的了解和认识,是要归功于
这本书的。我想,这也正是编辑出版这本书的意义和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这本书的印刷、装帧都比较精致,在编辑上狠下了一番工夫。大部分文章的文前有“内容
提要”,文后有“作者简介”。卷首刊有大量珍贵的彩色照片,文章间还配发了近百幅贴近内
容的照片,可谓“图文并茂”,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走近赵清景,同时,了解垦区改革开放
前十年老一代北大荒人是怎样艰难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