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真情带民致富满腔热血为民造福
倾注真情带民致富满腔热血为民造福
胡开福
我叫胡开福,任八五一一农场第一管理区党支部书记。我们管理区拥有耕地27000亩,人
口570人,党员21名。作为战斗在垦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党组织,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的
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倾注真情帮民,满腔热血为民,带领职工群众走上了致
富道路。去年我队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全区彻底消灭了贫困户,一跃成为闻名垦区的小康
队。
2001年初,我们新班子刚刚组成,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重重困难。那几年,连年遭灾,全区
竟有68户亏损挂账,亏损最多的户达到20多万,地不敢种,牛不敢养,宁可穷死也不再折腾了;
就连一些党员干部也是如此,党员作用不突出,先进性体现不出来,谁是党员、群众,分不清。
用党员的话来说,我们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顾得上帮群众带百姓呢。
针对这个现状,支部一班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认为在这个关键时刻,更应充分发
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要的问题是,让党员为群众趟富路。于是
我们在全区党员中开展了“当先锋做闯将,不畏艰险趟富路”活动,让党员们做致富路上的带
头人。
经过深入发动和教育,36岁的共产党员张文革,在全区第一个站了起来,承包了1500亩土
地,紧接着共产党员曹锋也承包了1500亩土地。冰封的土地终于开化了。在这些敢于冒险不甘
受穷的党员们的带动下,群众的心也活泛起来。我们把21名党员划分成8个小组,挨家挨户的
动员说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将全队的27000亩土地承包下去,在全场第一个完成了承包
土地任务。
土地承包下去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当时有相当数量的人家生产资金无法解决。我和作业
区主任徐启山思来想去,决定把我们自己家的楼房做抵押,为12个贫困户赊购了价值70多万元
的生产资料。谁都知道,这年月最令人担忧的是给这些一贫如洗的人家做担保抵押,万一他们
赚上一笔就跑或是赔个一塌糊涂,那钱就算是打水漂了。但我们想,既然我们是党的干部,就
得为群众着想,即使是真的跑了或是赔了,我们也心甘情愿。
我们场是养牛大场,可是由于农业的受灾,直接影响到养牛业的发展。在我们新班子刚刚
组成时,全区奶牛存栏还不足1000头。我们党支部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发展养牛业、调整产业
结构是我们致富的必由之路。主意打定后,为了给职工群众发展养牛业撑腰壮胆,我们支部几
名支委决定首先带头,于是着手筹建一个股份制奶牛场。
建奶牛场需要一大笔钱,近百万的资金怎么筹集?当时真让我们发愁啊。我和作业区主任
徐启山为了群众种上地,把自己家值钱的东西全都抵押了,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抵押的了。最
后我们决定,动员自己的亲属助一臂之力。我们求亲靠友,替我们抵押,终于将这笔资金筹集
上来,建起了550平方标准的牛舍,购进61头优质奶牛。党员张会军一次购进了9头奶牛,党员
谢金章也将自己的奶牛数增至10头。这些举动,激起了群众养牛积极性。
我们借助群众养牛热情高涨的有利时机,成立了由党员和养牛技术较高的职工参加的义务
服务队,帮助群众选牛、买牛。我们的奶牛义务服务队,无论谁家的奶牛有了毛病,打个电话
不出五分钟就到场,使全区的奶牛产奶率直线上升,连续三年奶牛存栏以20%递增。2001年仅
半年时间,我区的奶牛存栏数就由过去的不足1000头,增到了1300头。那一年,仅奶牛这一项,
全区人均收入就超过了3000元。
土地承包下去了,养牛业发展起来了,但我们没有就此止步不前,而是把重点放在为群众
铺架致富路上来。通过采取“党员联系户”、“一帮一”、“党员责任区”等形式,使党员们
在致富路上帮得实、带得动。
为了使群众早日走上致富路,经过认真的考证,我们决定在全区推广应用大豆大垄密覆膜
新技术,我和徐启山自费专门到八一农大请教取经。但是,一些群众怕担风险,新技术推广遇
到阻力。这时,我们没有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发动党员做样板,在21名党员承包的5000亩地里,
划分成5块示范田,组织职工群众参观,指导到地头,开导在田间,从而使全区的种植户全
都应用了大豆大垄密覆膜新技术。那年我们区的大豆亩产比别的区高出三成多,好多职工说,
多亏了支部和党员给我们领路,要不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呢?
干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行动。我们将全区38个困难户和32个无机户全都
划分落实到每个党员的头上,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评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党员们在
致富的同时不忘自己的职责。共产党员宋修鹏、张文革,不仅在农闲时主动登门传授种植技术,
在农忙时也不忘帮助贫困户指导生产。在这两位种田能人的帮助下,本队6个一种就亏、一
干就赔的人家,终于走出了贫困。预备党员张会军是个能干会算的“大能人”,自己养了7头
牛,还种了几百亩地,年年收成不错。按照支部的要求,他跟队里的贫困户赵玉军结成对子。
从那以后,张会军就把赵玉军当成亲人一样看,赵玉军种的100亩地几乎叫他全包了,从种到
收一帮到底。
党员们的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职工群众。职工李振友是出了名的致富能手,自己有一套最
先进的轮式整地机,许多人都用他的机械整地,一年到头没少挣。看到党员们的表现,李振友
对妻子说:“人家党员为了全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咱们也不能光顾自
己挣钱不管别人呀。”于是他给人家干活的收费价格一降再降,在给那些手头紧的人家干活时,
有时就不收费了。区里有个名叫刘振江的小伙子,是从农村来场落户的养牛户,这几年靠着
农场的富民政策率先富了起来,办了个拥有60头奶牛的养牛场,还包了1000多亩地。党员们的
一举一动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外来户的心。在去年春,刘振江找到我们说:“今年包贫困户也算
我一份,越多越好,若是他们年底不脱贫,我自己掏腰包给他们补上。”刘振江先后资助帮助
过10个困难产脱贫致富。年底大伙一致推选他当劳模,刘振江红着脸说:“我跟党员们比,差
远去了。”事后,他郑重地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还提醒我们说:“往后我做得哪点
不像党员的样,你们尽管说,我一定努力去做。要找党,到农场,这话说得一点不假。”
我们党支部一班人有一个共同的思想认识,就是作为垦区农业生产一线最基层的党支部,
我们与职工群众的接触最直接最直观,党组织和党员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的形象,这就要求
我们必须时刻把群众挂在心上,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只有这样做,群众才能坚定不移地相信党、跟党走。
群众辛辛苦苦忙了大半年,秋后卖粮能不能卖出个好价钱,这是职工群众最为关心的大事
儿。每到卖粮时节,我们支部这几名同志更是忙得脚打后脑勺,一边在网上查看最新的农贸信
息,一边与那些收购粮食的部门和单位密切联系,唯恐群众吃半点亏。去年秋收后,我们专门
召开了全区大会,庄严地对全队职工说:“我们拿党性做担保,决不挣群众半分钱,绝不让群
众吃半分钱的亏。”那一个月里,我们忙得焦头烂额,为了给群众辛苦打下的粮食卖个好价钱,
我与主任徐启山四处联系卖粮,光车费就搭进去1000多元钱。我们的心血没白费,经我们之
手卖出的粮价比周围的高出许多。
当年冬天,我们支部专门召开了论证会,决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引进一些适合我区的经济
发展项目。我与主任徐启山在外出考察的路上不慎遇上了车祸,我俩负了重伤,住进了分局中
心医院。得知这一消息,全区的群众都替我们担忧,当天晚上就赶来了好几车的职工,把我们
的病房挤得水泄不通。任凭医院里的医务人员怎么劝也撵不走。几名退休老职工拉着医生的手,
眼含热泪地乞求医生说:“求求你们了,一定得把他俩治好啊,我们离不开他们啊。”
通过这件事,我们体会到,只要你一心想着群众,胸中装着群众,时刻为了群众,群众就
会拥护你、支持你,再难的事也不难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让百姓得到实惠才有说服力。因此
我们支部说的话,职工愿听、爱听,号召的事儿,职工愿干、爱干。
用党风带民风,是我们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行之有效的办
法,几年来,我们就是靠着这一法宝,把全区群众的心凝聚在一起的。
土地承包到户以后,我们这里文明建设也曾出现过脏乱差的局面。为此我们支部专门开会
研究,决定党员干部先做出表率。冬季下大雪,只要雪刚停,我和徐启山就将自己家的车挂上
推土铲,将全区的路面上的雪清理出去。区里的公共厕所一到雨季就四处外溢,弄得臭气熏天。
女党员周桂兰就与老伴义务承包了,而且打扫得干干净净。近两年,我们先后组织了12次党
员、干部义务会战,有车的出车,有力的出力。刚开始,也有的职工群众光看热闹,等连续几
次会战之后,参与会战的人越来越多,不用发动,不用大喇叭叫,倾巢出动,那场景比当年兵
团期间搞的大会战还热闹,男女老少齐上阵。
有人说,这年月干什么都得钱,没钱什么也玩不转。这话在我们那里可不灵。我们区这几
年搞的环境建设全都是党员带着群众义务干的,就连道边和公共场所栽种的10多种花木,也是
女党员周桂兰用自己家大棚育的。特别是关键时刻,我们区的党员和群众都能冲得上去。去年
春,我们附近的杨岗乡发生一起山林大火,那时正值春播紧要关头,职工们正在田间地头播种。
发现火情后,职工们放下机械扔下播种机,迅速往区里跑,不到15分钟就集合了60多人的扑
火队伍,乘坐两辆大车火速赶赴火场。地方那位组织扑火的副镇长,看到我们这阵势羡慕地说
:“你们农场可真有实力啊,给多少钱雇了这么多人。”当我们解释说,这些人都是自愿来的,
我们一分钱没花,那位副镇长说什么也不信。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只要我们能想到的,只要我们能做到
的,都视为支部和党员的职责范围。我区的自来水管道是20多年前铺设的,经过这些年的风吹
雨打,已经破损严重,吃水就成了居民一大难题。2003年9月,我们支部发动党员集资了1万多
元,将主管道全部更换。为了节省开支,挖管道全部是我们自己干。
为了让全区人民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里,我们支部研究,准备成立义务巡逻队和看
护队,我们把这一想法刚跟党员们一通报,那些离退休的老党员们就表态说:“这事就交给我
们办吧,我们把区里的老同志都发动起来组织好,把家看好,让你们安下心来搞生产、抓大事
儿。”可没想到,一些普通职工对此意见不小,他们说:“我们也是区里的一员呀,光享受不
出力那怎么行,我们也要参加义务巡逻队。”于是我们将区里要求参加巡逻、看护的人员分成
10个小组,天天轮流执勤,把管理区看管得严严实实、安安全全,连续三年我们管理区未发生
一起案件。党风带民风带出了新气象,我们管理区十星级和九星级户达到了81%,先后荣获了
分局“双文明标兵单位”、总局“三五普法先进单位”、省“安全文明生产队”等称号。
“七一”前,我们支部专门研究区里的长远规划,设想着用5年时间把我们区的经济再翻
一番,奶牛存栏达到3500头,人均收入力争2万元。让我们一区的职工群众家家更富裕、生活
更美好。
(材料选自“垦区树百面旗党员‘学帮带’先进事迹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