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柯尔克孜族
专题史话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
吴占柱
迁入与族称 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
柯尔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现今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自西向东途
经蒙古大草原迁入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并编入八旗,享受旗人待遇一直到清末,现在的黑龙
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人都是他们的后裔。
柯尔克孜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在我国汉文史书中曾先后被写作“鬲昆”、“隔昆”、“坚
昆”、“结昆”、“契昆”、“护昆”、“纥汔斯”、“黠戛斯”、“辖戛斯”、“纥里迄
斯”、“吉里吉斯”等。在清代被称作“布鲁特”。迁入黑龙江省的这部分柯尔克孜人,当地
人称其为“厄鲁特”或“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确认为吉尔吉斯族,1960
年改称“柯尔克孜族。
人口与分布 黑龙江现今的柯尔克孜族自清朝雍正年间迁入时仅有200余人,到1945年东北
光复时,柯尔克孜族仅存130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人数为1473人,其中齐齐哈尔市
1332人(占全省柯尔克族人口90.4%),富裕县为1155人(占全省柯尔克孜族人口78.4%)。惟一的
达族、满族、柯尔克孜族友谊乡五家子柯尔克孜民族村居住的柯尔克孜族人276人,占全村总
人口的49%,占富裕县柯尔克孜人口的24%,占全省柯尔克孜人口的18.7%,还有10%左右的柯尔
克孜人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和其它地市县。
姓氏与村屯 东迁后的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人为六个姓氏,即达本(吴)、额齐格(常)、嘎博
韩(韩)、赛音德尔(蔡)、博勒特尔(郎)、格尔格司(司),约在清末又从蔡姓中分离出来刘姓。
建国后,婚姻自由,并在政策上允许男女双方孩子随父姓或母姓可以自愿,据2001年5月的调
查,仅五家子民族村柯尔克孜族姓氏已达24个,其中除了原来7个姓氏外,又增加了王、梁、
何、范、宋、李、多、孙、秦、房、崔、乔、钱、安、郭、张、冷17个姓氏。
东迁后的柯尔克孜族,起初过着游牧生活,后来开始以姓氏为群体定居生活,逐步形成了
三家子、班岱、三间房、查哈莱、雅州、五家子等村屯。
据《黑龙江舆图总册》记载,清朝同治三年(1864)在三家子屯有居民8户,这8户人家全部
是嘎博韩姓氏(韩)柯尔克孜人,后来因马匹问题与附近的登克村达斡尔人发生矛盾,全部南迁
15华里到五家子屯。三家子屯从此消失了。
在清朝光绪年间,随着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开始大片荒地招民垦种,南方一批汉族人涌
入乌裕尔河南岸开荒种地,坐落在乌裕尔河南岸交通要道班岱屯的赛音德尔(蔡)姓氏,柯尔克
孜族人全部北移到五家子屯和七家子屯,继续以牧业维持生计,而班岱屯现在已发展为上千人
口的龙安桥镇。
1928年前后,修筑齐黑(齐齐哈尔一黑河)公路和齐北(齐齐哈尔一北安)铁路,人员流动量
大,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横行。三间房屯额齐格(常)姓氏的柯尔克孜人无法生存,在这样背景
下全屯举家搬迁,分别迁入五家子屯、七家子屯和依克明安旗的大泉子屯和小泉子屯。从此三
间房屯就不存在了,但仍有遗址痕迹。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进行空军投弹演习,选定查哈莱屯(达本姓氏)为中心的投弹场。1952年
政府决定查哈莱全屯动迁,这时查哈莱已有30余户柯尔克孜族和蒙古族住户,他们分别迁入齐
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乡的吉斯堡小西屯、杜尔门泌屯、十五里岗子屯,友谊乡的五家子屯,
富海乡的七家子屯,查哈莱从此作为空军训练基地。现在仍有遗址。
建国以后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办起互助组,采取“换工插犋”,雅州村柯尔克孜族
(大部分是达本姓氏和额齐格姓氏)因经营农业生产技术差距太大,很难互助。为此,全部搬到
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了。
从而柯尔克孜各氏族、各姓氏之间界线逐步打开。人口出现了向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集中
的趋势。
七家子村(现富裕农场九队),建国后为富裕县富海乡属辖,1960年归属省国营富裕牧场第
九生产队。现有柯尔克孜族30余户150人左右,占全村(队)人口22%。五家子村现归富裕县友谊
民族乡,也是黑龙江省惟一的柯尔克孜民族村,现有柯尔克孜族47户276人,占全村子人口的
49%。
值得关注的是,在2005年5月下旬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国立大学的民族学专家维克奈
里·布搭纳耶夫教授等四人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振华教授与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方面有
关学者在联合考察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时,发现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姓氏同哈卡斯人的部落氏族
有相吻合的地方,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吴(达本)、郎(博勒特尔)、常(额奇格)斯(格尔格司)、蔡
(赛音德尔)五姓在哈卡斯人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部落氏族名称。这一发现成为黑龙江柯尔克孜
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可喜突破,并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
语言与文字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但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族
语。现今黑龙江柯尔克孜族语言保存了许多古代柯语的特点,不同于伊塞克湖、楚河一带和新
疆柯语,而与俄罗斯联邦的哈卡斯语比较接近。现在,黑龙江柯尔克孜人主要通用汉语和蒙古
语,极少数老年人还会一些过去本民族使用过的语言,有的也只是会一些单词和简单的句子。
由于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得到了国内外民族研究专家学者的关注,正在进行抢救式的研究过程
中。
文学艺术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文学遗产主要是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靠着口
耳相承,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特点是以迁徙回忆家乡为主要内
容,以现实生活为重点,其中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是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之一的《黑龙江柯尔
克孜族民间文艺》一书,此书长达15万字,搜集整理出东迁以后,尤其建国以后民间故事,音
乐舞蹈,民歌戏剧等,为研究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提供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资料。《黑
龙江柯尔克孜族》、《乌裕尔河畔的柯尔克孜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文化》等几部书的正
式出版,填补了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空白,开辟了东迁以后历史文化研究
的新篇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东迁以后的新成果。
学校教育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东迁后没有学校。清末民初,少数有钱人家子女送到齐齐哈
尔、扎兰屯、依克明安旗等地上学。伪满时期,兴起办私塾热潮。五家子村也有了私塾,用蒙
语和汉语讲课,不到几年时间私塾也取消了。1949年柯尔克孜族居住的五家子村建立了小学,
并一直延续至今,是全省唯一的柯尔克孜民族学校,开始用汉语和蒙语教学,现在全部用汉语
教学。近年来也试办汉语和柯语的“两语”教学。使小学生熟悉一些柯语单词。现在,这个学
校的校长是柯尔克孜族人,6名教师中4名是柯尔克孜族,学生中70%是柯尔克孜族。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有初中文化程度的530人、高中文化程度的
189人、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44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23人,研究生7人。仅从五家子柯族考
入大中专学校的有30余人。一部分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出现了一批新的柯尔克孜族的各类人
才。
风俗习惯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服饰以皮制品为主,清朝末年布匹传人柯族地区,开始有穿
布衣的,但直到解放初期还是以皮衣为主。他们认为布衣很贵,皮衣是以自己猎得兽皮做成,
不用花钱。解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服饰上已经跟上了时代潮流,同其它民族没有什么区
别。
柯尔克孜族在饮食上原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近些年来也有变化。增加了面食及各种蔬菜。
柯尔克孜族刚到黑龙江时住在白毡房中,后来冬天住地窨子,夏天住窝棚。100余年以后
受当地满族、蒙古族影响开始学会住草房和土房。无论是建筑取材、格局、建造方法以及内部
摆设,甚至包括其中的居住习俗,都基本同满族和蒙古族相同。改革开放以后,柯尔克孜族经
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柯尔克孜族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开始建造砖
瓦住房。
马是柯尔克孜族最传统,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清朝光绪年间从达斡尔人那传来了“勒勒”
车。柯尔克孜人称它为“达斡尔车”,民国年间有“大样子车”、花轮车和胶轮车。解放以后
柯尔克孜族地区有了自行车、摩托车、四轮: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
柯尔克孜地区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公共交通设施逐渐完备,通过汽车、火车同其他民族、其他
地域建立了越来越多的联系。
东迁后的黑龙江柯尔克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一般由祖孙三代直系亲属组成。男女分
工明确,男子多从事外面的体力劳动,妇女主要从事家务。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非常注重礼仪,有诞生礼,满月礼,婚礼,葬礼
等各种形式的礼仪。他们已没有自己的特殊节日,于汉族一样过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
节。其过法也同汉族基本相同。
宗教信仰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萨满在黑龙江柯尔克孜语称“嘎玛”,
意为兴奋而狂舞的人,亦称“喀木”,意为“巫师”,是联络人神(腾格里)间有特殊身份的人。
其职能是在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主持祭祀祈祷仪式,人们祈求生育儿女,保畜兴旺,治
病,丧葬等,不计报酬。现在,黑龙江柯尔克孜族萨满教处于日渐消失之中。黑龙江柯尔克孜
族长期与蒙古族生产生活在一起受其影响,少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从未信仰过伊斯兰教,不存在“失传”之说。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未曾到
过天山地区,是在18世纪上叶从叶尼塞河上游直接迁徙到黑龙江的。而柯尔克孜人皈依伊斯兰
教最迟是在19世纪初,所以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没有机会接触伊斯兰教。
社会政治 迁入黑龙江以后的柯尔克孜族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日伪殖民统治等几个历
史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了真正的解放。1953年春,五家子村被富裕县人民政府确
立为柯尔克孜族自治村。1956年撤销富裕县五家子村柯尔克孜族自治村的建制,成立了富裕县
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友谊乡,辖属五家子民族村。1958年由于人民公社化,友谊民族
乡撤销,1984年12月30日恢复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友谊乡的建制,并批准五家子为柯
尔克孜族民族村。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柯尔克孜族被压迫、被奴役历史的结束。柯尔克孜族同其他民族一
样享受到了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国家以及地方政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已
有9人次被选为省、市、县党代表,有6人次被选为省、市、县人大代表,18人次被选为省、市、
县的政协委员。现在,科级以上干部达到14人,其中副厅级1名,处级4名,科级9名,并且
五家子民族村的主要领导一直由柯尔克孜族人担任,历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友谊乡的
班子一般有1名柯尔克孜族的代表。
经济发展 东迁后柯尔克孜族在解放前的200余年中一直是贫穷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后,经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柯
尔克孜族经济出现新的发展。惟一的五家子民族村调整了发展思路,走“以牧为主,农牧结
合”的路子。到2002年末,牛存栏625头,黑白花奶牛380头,人均养奶牛2.6头,村民年销售牛
奶850吨,牧业收入105万元,占总收入71%。马100匹,羊680只,牲畜数已达1397头(匹),种
植1100亩粮食作物,生产186万斤粮食,全部用于饲料口粮和种子,村民不愁粮食销售不出去,
也不怕市场粮食价格变化。一心一意发展畜牧业,这个村人均收入已达到2500元,是富裕县
人均收入的中等水平。为此,发展畜牧业已是柯尔克孜族农民发展经济的突破口,是实现小康
社会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