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述在建校劳动中
王国述在建校劳动中
张惠鹏
合江农垦局农业技术学校,是1959年6月由合江农垦局所属的宝泉岭农业大学、萝北农业
大学、富锦农业大学、汤原农业大学、桦川农业大学五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合江农垦局与牡丹
江农垦局合并后成立东北农垦总局,这所学校的校名改称东北农垦总局农业机械化学校,学校
校址设于宝泉岭农场,故习惯上称这所学校为宝泉岭农机校(简称农机校)。合并前的五所农业
大学都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成立的,其目的是为农场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专业人才。设置的专业
班级大部为农学、农机、水利、畜牧、财会。学员基本上是转业官兵,农场青年职工,垦荒队
员,还有在地方县、乡招收的初、高中毕业生寥寥无几。
1959年6月上旬,除坐落在宝泉岭农场西北角上的宝泉岭农业大学的师生外,富锦、萝北、
汤原、桦川四所农业大学的师生员工相继搬迁到宝泉岭,一下子人员增加700余人,原宝泉
岭农业大学的宿舍、教室、仓库全部住人,只留下一栋校部办公室作为学校机关的办公场所,
但到了晚上,各办公室也成了机关干部的栖身之地。
农机校的成立,完全处于先有和尚后建庙的状态,如何解决教职员工的宿舍、食堂、教室
问题,就成了学校领导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招收基建工人无法实现,因宝泉岭农场的基建队
正忙于兴建职工家属房,其它农场也处于建场初期的建房阶段。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劳动
建校。
学校成立后,合江农垦局党委决定,由合江农垦局局长黄家景兼任学校校长,合江农垦局
政治部主任赵希义兼任学校的党委书记,调萝北县委书记处书记王国述任学校党委副书记,主
持学校的全面工作。原宝泉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荆永茂,原萝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齐秀山为副
书记,原宝泉岭农业大学校长赵大同,原萝北农业大学校长董世仁为副校长,原富锦农业大学
教务长刘延鸿为教务长。
王国述1942年8月参军,1958年4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到萝北县任预一师农场二分场(现为延
军农场)党委书记。同年7月任江滨农场党委书记,10月任萝北县委书记处书记。多年的战斗生
涯,造就了他的军人气质,决策果断、谋划有略。在大跃进的年代里,他和学校广大师生一起
在宝泉岭农场西北角的荒地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建校活动。
建一座多大规模的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家属房,全校800多人参加建校的组织编制,
建筑材料的来源,投入教学后的学科设置,各学科师资的来源和配置,更要统一全校师生员
工白手起家建家园的思想认识,还有不可忽视的后勤保障,诸多问题全部摆在王国述眼前。他
像一位战斗指挥员,在即将打响的战斗之前,要摸清情况,作出切实可行的战斗方案,历经抗
日战争、解放战争炮火洗礼的王国述对学校建设的总体思路,在短短的几天内形成,与其它校
领导研究确定后,经合江农垦局党委批准。学校学科设置为:三个本科系,即农学、农机、畜
牧兽医系;六个中专班,即农学、农机、园艺、水利、农经(财会)等。成为一所本科“戴帽”
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学校机关设置有校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基建办公室、教务处,由于
时间紧、任务重,进入6月中旬,就把原5所大学的学生(当时称5个大队)依据基础文化程度,
分别编入本科与中专班级,并在班级里建立了党支部,配备专职班主任。
学员各班组建后,全校师生立即投入建校劳动,有的参加脱坯烧砖、有的打石头、筛沙子,
有的上山伐木,有的学员当上电工、瓦工、力工,教师和机关人员当装卸工。
校领导研究决定,在原校部的东侧盖3栋教室,在紧靠校部的东侧盖一座500平方米的大食
堂,在校部西面盖4栋学生宿舍,在校部的房后盖一栋教研室。建校劳动全面地开展起来。王
国述凭着在萝北县当过书记处书记的关系,把萝北县附近的红砖,用萝北的汽车运到学校工地,
合江农垦局为解决建校的运输力,从勤得利农场调来了两台汽车(一台解放、一台苏制吉斯
—5)连同司机。学校为解决技术工人,又从外地招进部分瓦工、木工、烧窖工、锻工,还抽调
老师担任基建设计和施工员,同年6月15日破土动工,建校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王国述在建校劳动中,既是组织领导者,也是劳动者,当时教职人员装卸车,他一有空就
参加,装沙子、搬砖卸车。7月份,学校砖厂制砖成功,要把红砖运进工地。当时两台汽车只
能先抢运石头和沙子。校领导决定,搬砖的任务自己动手完成。每天早饭前,全校人员每人搬
100块到工地。王国述一根竹扁担放在办公室,每天早晨都去担砖。砖厂距工地有半里地,每
天需要往返4次才能完成任务,在王国述的带领下,教职员工无一人偷懒,搬砖进度很快。
10月份,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基本完工,他又组织师生仅用7天时间,盖了1栋家属房,
取名为跃进号。学校已初具规模,当年冬天,就全面投入使用。
1960年时,王国述又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在宝泉岭地区的北山脚建起了一栋三层的学生宿
舍和家属住宅楼(现为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分院),当年冬天完工。王国述在机校的建校劳动中
费尽心血,付出艰辛。他建校时的生动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