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区少数民族情况调查 吴克尧
2004年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民族宗教局为编写《北大荒少数民族》一书,笔者对垦区的少
数民族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
黑龙江垦区少数民族,在垦区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北大荒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垦区少数民族有47572人。其中主要有:满族25423人、蒙古
族5178人、朝鲜族8976人、回族3033人、达斡尔族929人、苗族1030人、彝族245人、赫哲族184
人、瑶族184人、土家族94人、侗族423人、锡伯族2.48人、土族10人、布依族234人、鄂伦春
族42人、黎族126人、水族89人、高山族6人、仫佬族12人、布朗族4人、哈萨克族35人、俄罗
斯族15人、纳西族15人、傈僳族3人、畲族7人。而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黑龙江垦区少数
民族人口则为35774人,少数民族成份达38个。
垦区少数民族来源,一是历史上就生活在北大荒的世居民族,主要有满族、蒙古族、达斡
尔、鄂温克、鄂伦春、柯尔克孜等。二是转业官兵中的少数民族。1956年3月开始,铁道兵七
个师和军官预备队共17400人,陆续开进北大荒。接着,1958年3月解放军总部、空军、海军、
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北京、广州、武汉、成都、福州、南京军区各部共10万官兵转业,其
中有不少是南方入伍的壮、土家、仫佬、高山、侗、布依等24个少数民族3309人。三是支边青
年和下乡知青,1955年4月,四川省一批青年为支援边疆建设,迁来垦区。1959年9月山东支边
青年又陆续来至垦区。1960年6月这些支边青年亲属4000余户,20000人于垦区落户,其中有
2100人是少数民族。增添了垦区建设的活力。没有返城的下乡知青中也有少部分少数民族,还
有国家统一分配的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来到垦区,这里也有不少是少数民
族,现已成为农垦战线的技术骨干。
黑龙江垦区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了社会活动和经济建设。在农垦战线上发挥着
重要作用,在民族大家庭中做出各自的贡献。
垦区副厅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5人,正处级以上43人,少数民族党员3006人。在垦区各级
班子中都有少数民族的代表;垦区少数民族还分别参加了地方政府的各级各届党代会、人代会、
政协会、妇代会、工代会;在垦区少数民族中还涌现了一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先进个人
等。总局统战部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柯尔克孜族干部吴占柱被评选全国民族团结进
步先进个人。
垦区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中做出了贡献。全垦区有16个少数民族生产队,其中朝鲜族生产
队占80%,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水稻生产上发挥了突出作用,齐齐哈尔分局查哈阳农场
金光分场第五生产队(朝鲜屯)从1991年开始水稻单产一直在1000斤以上。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海林农场十三队(朝鲜族生产队)
1956年春,海林县在新安乡的水田示范农场撤销,经农场要求,县同意省厅批准与海林农
场合并,3月5日原水田示范农场场长玄龙鹤(朝鲜族)带领水田示范农场全体职工100余人来场
正式举行合并仪式。由于他们都是朝鲜族,有种植水稻的经验,农场就以这部分职工为主体,
建立了水田队(现13队)。创建水田队时,那里只有荒草甸子一片。
那时上级要求是:边生产,边建设。他们3月份来到此地时,大地还未开化,暂时还不能
动工盖房子,只好在一个原来建水库的警卫房里落脚。它是约有10平方米的小马架,玄龙鹤带
领50多人当时就住在这个狭窄的小马架里,搞筹建水田队的一些准备工作和制订生产、财务计
划。
当时玄龙鹤是水田队的支书兼队长,李赫哲是副队长兼农业技术员,金河镇是管理员,金
昌南、徐振康、朴太鹤、陈天奎是生产组长。10平方米的小马架,白天是办公室、伙房、食堂。
晚间就是集体宿舍。人多屋小根本不能躺下睡觉,劳累一天后,晚上大家都到屋里的炕上、
地下、锅台上挤坐着迷糊一会儿,就算睡了觉。条件虽然艰苦,可是没有一人叫苦,都是积极
的工作着。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到4月上旬,盖起了临时办公室和集体宿舍后,才能在晚
上铺上行李睡觉。
4月中旬,场临时调来了一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车长是孙建绩,驾驶员是李连荣、曹志
忠和10多名学员。还有场部支援开荒的牛犁杖10多副。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奋战,战胜了泥泞、
多雨、陷车、冰冷刺骨等不利条件,共开出水田2250亩。开出荒地对种水田来说仅是开端,
大量的整地、筑埂、平地、挖排水线等工作还有后面。于是一方面从农村雇请一部分社员和请
旱田队来20多人帮忙;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动员本队职工自力更生,起早贪黑突击干。那时的
劳动是艰苦的,整天和泥水打交道,浑身上下几乎和泥人一样,休息无处坐,吃饭在地里。由
于职工自觉性高,自觉性强所以干劲十足,一般都超过定额。如朱正奎、徐光勋等三人小组一
把拉锹日定额筑埂100米长,可他们筑了500米长,元圣熙当时只有18岁,每天完成150米长。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正在准备播种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即当时接过来的万丈水
库大坝的迎水面被大风掀起大浪冲击,不到一天工夫被冲塌近半米深。不采取紧急措施,三天
之内大坝将有崩溃危险。一旦决口当年一切计划将成为泡影。于是派出30多工人和干部不分昼
夜地守护在大堤上和风浪作斗争。正在这紧急关头,场部支援队来了,同时派两台汽车送来了
木杆,将木杆绑成木筏护在大坝的迎水面上,有效地防止了水浪的冲击,保护了大坝的安全,
顺利的完成了春播任务。这一年包括原示范农场在内共播种3000亩水田,亩产400斤。
当年因为并场,家属都住在原水田示范农场,距离新建水田队40多里,因建队工作忙,平
时无暇回家,春播后放假三天探亲。当时工人收入较低,大部分为2—3级工,长期两地生活,
吃食堂开销大,国家还没有建房投资,怎么办?经场研究决定场出木料发给群众,自力更生,
自己动手建房,于是场派人到火龙沟买些木材,时令已是9月,尽管天气已变冷,干泥水活水
凉刺骨,大家冒着寒冷,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在场部盖起20栋住宅,每栋60平方米,住两户,
于1956年国庆节,将家属接来住进了新居。结算结果每栋只花500元钱。回忆起来,没有那时
的艰苦创业,辛勤劳动,今天哪有这样的砖瓦结构的住宅和海林农场的繁荣景象啊!
因水田队家属住宅建在场部,农忙时要到12里外的地方住集体宿舍种地。于是1957年又在
水田队盖了40栋住宅,将家属搬去。这便是海林农场的朝鲜族水田队。
海林农场一队(朝鲜族生产队)
海林农场一队的朝鲜族与海林农场13队的朝鲜族同来自于一个地区。
1956年春,海林县在新安乡的水田示范农场撤销,经农场要求,县同意省厅批准与海林农
场合并,3月5日,水田示范农场全体职工100余人来场正式举行合并仪式。其中的一部分朝鲜
族人形成了一队朝鲜队。当时,朝鲜族人户很多,后来有的调到相邻的场部、有的外出打工,
剩下很少量的朝鲜族了,已失去了作为少数民族生产队的人口数量基础。
海伦农场回民屯(回族生产队)
海伦农场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东北部,距县城36公里,土地面积36.8万亩。地理位置属小
兴安岭西南边远余脉,是通肯河、扎音河分水岭丘陵地,总人口12883人,有6个民族,其中汉
族12113人,占全场总人口的94.01%,其次就是回族共有518人,占总人中的4.2%,他们能与兄
弟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事业中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1947年,海伦县在土地改革高潮时,县政府把全县回族人召集起来,动员广大回族群众到
县城东北36公里外的地方上荒(当时管开荒叫做上荒),经过县政府的号召和动员,1948年初来
了第一部分回族,移民来的有谷玉峰,杨耀生、张春和、刘春江,三道镇来的有韩同珍、韩同
祥等30余户、人口200多人,他们在开垦荒地时没有机械,克服各种困难,人畜全力以赴,艰
苦奋战,经过一年的艰苦劳动,眼看秋收在望。可是谁也没想到的土匪下山了,当时通肯河内
还有一部分土匪(当时叫胡子),这些土匪以抢秋粮为主,农民还没等到秋收完,就返回海伦县。
海伦县很重视这个问题,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48年冬季派来
一个排的回民支队的兵力,驻在刘洪录(现在一队的西北处的刘胡录),这支部队主要任务是消
灭这股土匪,帮助回族搞开发建点。在回民支队的大力支持下,这股顽匪于1948年秋至1949年
春季全部被消灭。由于土匪消灭后,这里人民生活平安,日子好过当时取名叫双录乡新兴社,
省政府又动员大批回族下乡,移民,由于回族人生活喜欢集中制,在民族生活中便于管理,所
以于1956年,又从哈尔滨移民来的有马玉领,王殿甲,马占元,海伦县来的有杨登双、韩来升、
张锡强,拜泉县来的张奎友,王振泉等20余户来到新兴社。这时来到双录乡新兴社的回族共
计40余户,350多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村委会,取名叫海伦县双录乡东升大队回民村。
村长张奎发,会计韩来升。
1958年建场后,于本年的12月划归海伦农场管理,取名叫回民屯,书记王界平,主任张奎
发,会计韩来升。从建场到现在有回族党员14名,提干的12名,其中科级1名,队级7名。
回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1984年改革以来,农场有极少数回族人到外地打工,户口
没有迁出农场他们还是以农场为家。热爱家乡山山水水,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庆阳农场七队(朝鲜族生产队)
庆阳农场建场于1947年,地处延寿县,共有8个生产队。由于这里是日本开拓团遗址所以
一队、二队、三队、六队,当时被日本人称为一号、二号、三号、五号。在三队(也称三号)与
五号之间有—个自然屯,当是叫四号,这里生活着40多户朝鲜族人。
1948年,经他们考察,现庆阳农场七队,自然条件比四号好,由于朝鲜族擅长种水稻,这
里的土质好,水也好,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并且旱涝保收。
当时,四号有一个叫李裕钟的朝鲜族人,他与另一名同伴方丕显(此人后来担任副县长)从
南朝鲜的庆尚南道一起来到中国,日本人抓劳工,把他俩抓到了吉林盘石,一年的时间,他俩
学会了日语,用发的极少的工钱攒起来买了白酒,把看管的日本兵灌醉逃了出来,逃到牡丹江
海林附近的新安镇,种了一年地,收成又让土匪抢光了,于是他们逃到了延寿县加信镇,和他
一起逃出的那个人就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后任方正县副县长。
1948年这位副县长与李裕钟联系,方丕显投资,把四号的40余户,200多人迁到了现七队
组建了一个村屯,由于这个屯朝鲜族人多,被外界称为朝鲜族屯,又称为护林屯。四号原有的
汉族人都迁到了现农场四队。
后来,农场派人来这个屯做思想宣传工作,号召他们归属农场,走生产合作化的道路,延
寿县一位姓杨的副县长是朝鲜族人,也来这里做工作,希望他们能主动留在地方管理。
1960年,当时,任支部书记、队长的是朴明燮、李裕旭,两人都是党员,屯里的汉族人派
代表,向两位队干部请求,不要归地方,一心向往归庆阳农场管理。两位队干部经过慎重的考
虑,考虑到民族的团结问题和当时农场的收入情况决定归为农场管理。
1966年,是朝鲜屯人最多的一年,有60余户,达300多人。
1969年,陆陆续续地就都搬到了农场居住。
1971年,延寿县建陶瓷厂,李桦顺等去了工厂,金广峰等回到了加信乡、民丰大队,直至
今日。庆阳农场七队还有裴在浩,李珠龙、裴正雄,赵在宪四户朝鲜族人居住。
现庆阳农场七队,多次获得总局、分局、农场的奖励。
曾获农场总局“三兴杯”先进单位称号。
1979年获分局级成绩显著生产队称号。
1986年在共青团庆阳农场运动会上获奖。
1989年获农场上交利费粮先进单位。
1991年获场级文明单位,先进集体,改造低产田先进单位称号。
1992年获农垦哈尔滨分局劳模大会先进集体,获农场计划生育标兵。
2003年获场先进党支部称号。
查哈阳农场金光分场五队(朝鲜族生产队)
查哈阳农场金光分场五队朝鲜族人口占查哈阳农场少数民族人口50.3%。他们是1945年春
季来到查哈阳地区的。伪满后期,由于黄蒿沟贮水池(太平湖水库)和诺敏河引水工程的建成,
日本侵略军便加紧对查哈阳地区农业资源的掠夺,以供应百万关东军粮秣的需要。当时,日本
军以“紧急稻作团”的名义,从延边地区强行迁来朝鲜族居民1000多户,约5000多人,来至查
哈阳,分布在“大烟筒”附近的兴隆屯、五马架、东升堡等村。又从讷河、龙江、内蒙、嫩江、
百根里、火龙门等地自流迁来一些朝鲜族居民,使查哈阳地区成为朝鲜族聚居地。1945年9
月3日日本投降后,人民获得自由,大批朝鲜族人又返回延边地区,也有去讷河、阿荣旗、满
洲里、龙江等地投亲靠友谋生的。至1946年春,只剩下400多户2000多人口。他们自发成立了
朝鲜族民族协会,选出了以郭一勇等人组成的委员会,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并到讷河县委找
到省政府秘书王光伟,汇报了他们的情况和春耕生产的急需物资,经省政府主席于毅夫批准,
拨给了粮食、资金和30多支日制步枪和部分弹药,并嘱咐他们修好水利,种好稻田,同年6月,
朝鲜族人成立了不脱产的自卫队,并从协和开拓团(现海洋分场场部)要来了300多名男性日
本人,用30天的时间,整修了渠道的拦江截流坝,引江水流人查哈阳渠网,开始种稻,年底水
稻垧产1万多斤。
1946年底,甘南县获得解放,成立了人民政府,治安情况好转,朝鲜族自卫队解体,枪支
弹药全部上交甘南县政府。1947年冬,经过土地改革后,朝鲜族聚居的几个自然屯成立了兴隆
村,隶属于甘南平阳区管辖,第一任村长金泽秀,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金铁仁。1955年,由于农
场扩大经营规模,清理场区,经县、区政府说服动员,朝鲜族居民全部搬住东火犁地,重新建
立一个联光屯,农业合作化后叫联光社,归甘南县十一区红星乡管辖。
1958年,红星乡全部划归农场,朝鲜族联光社也全部并入农场建制。为照顾少数民族,农
场党委决定在金光分场西部甘平公路北侧七号地建立一个朝鲜族队,盖了一批砖瓦结构的居民
住宅,特拨专款建筑了5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朝鲜族学校,建立了卫生所、商店等生活福利设
施。到1990年底,朝鲜族队住有朝鲜族居民178户、697人。几十年来,他们为查哈阳农场的水
稻生产与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农场和地方输送了各种人才和技术骨干。在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的改革时期,他们发挥了科技兴农的优势,1990年冬,粮豆亩产达330公斤(水稻亩产506
公斤)、人均收入1137元。他们过着温饱有余的安定生活。
友谊农场六分场六队(朝鲜族生产队)
友谊农场六分场六队的朝鲜族人是1951年从集贤县太阳屯迁来。友谊农场六分场六队靠近
七星河,适宜种植水稻。友谊农场六分场建场后,划归农场。
据2003年统计,六队总人口503人,其中男247人,占49%;女256人,占51%。
友谊农场六分场八队(朝鲜族生产队)
友谊农场六分场八队的朝鲜族人是1951年从集贤县太阳屯迁来。那时,三五九旅在这里垦
荒建有一座大马架,部队离开后,开垦的地怕荒弃。当时的政策,谁种地谁得益,开始选迁来
八九户朝鲜族人。后来人越聚越多。友谊农场六分场建场后,划归农场。
据2003年统计,八队总人口465人,其中男251人,占54%;女214人,占46%。
和平牧场八队(蒙古族生产队)
和平种畜场这块丰饶的土地,是蒙、汉两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古往今来。蒙、汉
族人民相依共存,辛勤耕耘、牧畜。留下了很多优美的传说,创造了艰苦奋斗的不朽业绩,迄
今还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
现和平牧场所辖的场部(敖包吐屯)、八队(五棵树屯)、九队(小庙子屯)、原均属杜尔伯特
辖地。追溯历史,杜尔伯特部落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后裔,本部落长期实行酋长制(即诺颜)。
清天命九年(1624年)诺颜阿都齐同奥巴向清朝投降。阿都齐之子色楞晋扎萨克固山贝子,扎萨
克固山贝子统治全旗,一直世袭到民国五年的色楞多尔济。
杜旗王府设在距和平牧场西北30公里处的巴颜查干屯。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实行旗地开放、借地养民,并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充添汉族移民,
随着移民的增多,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两族人民交往。
1933年3月1日,杜尔伯特旗进行改组,地方组织设左翼梅伦和右翼梅伦,梅伦下设四个旗。
和平牧场敖包吐八队、五棵树屯九队、小庙子屯均属右翼梅伦的第六旗和第七旗。
1937年小村并大村,建立保甲制。1945年我东北光复。1949年到1955年,本地区开始组织
农牧生产互助组,1956年到1958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并由区改为小乡制即:新青乡、新
平乡。1958年冬到1959年,肇州县在此地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小乡制改为大乡制成立
敖蒙乡,管辖新青、新平、新合和先锋等四个管理区。1959年由高级社过渡到人民公社。实行
政社合一管理。
1959年12月23日,黑龙江省肇州县人民政府为了给人民公社培育出更多的畜力和为国家交
售更多的畜产品,发出了“关于建立和平牧场”的通知。通知决定:以肇州县卫星牧场三分场
为基础,把新主人民公社所属的新青、新平、新合、先锋四个管理区和新主管理区的第五生产
队(六合堡)划出,组建县营牧场。1960年1月1日正式组建,命名为和平牧场。八队、九队的蒙
古族人划归和平牧场。建场初期,八队、九队属火箭分场,燎原分场管辖。
据2004年调查,和平牧场八队总人口114户290余人,其中蒙古族15户65人。
八队原来的蒙古族人口比较多,但由于2001年五棵树成立作业区,大量蒙古族人划出八队,
致使八队蒙古族人口骤然减少。据调查集中居住在五棵树作业区的蒙古族达244人。
和平牧场九队(蒙古族生产队)
和平牧场九队蒙古族的历史沿革及划归牧场的情况同于上述的八队。故不重叙。
2004年,和平牧场九队现有195户575人,其中蒙古族55户116人。
宝泉岭农场五队(朝鲜族生产队)
宝泉岭农场五队的朝鲜族人最早是从1953年迁到这里来的。当时只有二户,即韩熙哲和金
万斗。他们是从萝北县太平沟迁来的,并把旁边的一条小河改称叫“朝鲜河”。后来投亲靠友、
联姻等原因来到这里的朝鲜族人越来越多,到1960年,达40多户近200人。当时还设有小学
校,于1967年撤消。
改革开放以后,外出打工和调出的朝鲜族人也呈上升趋势,到现在仅有朝鲜族7户20多人
了。
红色边疆农场少数民族生产队
红色边疆农场是全垦区少数民族生产队分布最多的一个农场。据1993年农垦总局的汇总统
计,共有5个少数民族生产队。分别是七队蒙古族生产队:占所在单位人口的50%;十队蒙古族
生产队,占所在单位人口的50%;十二队蒙古族生产队,占所在单位人口的50%;八队蒙古族,
达斡尔族生产队,占所在单位人口的40%;九队,蒙古族、达斡尔族生产队,占所在单位人口
的40%。
经2005年调查,红色边疆农场少数民族生产队冠以的“蒙古族”应更改为“满族”为确。
同时因为红色边疆农场少数民族生产队有4个是分布在2个村屯之中;即—个村屯中分布2个少
数民族生产队,所以在介绍这4个少数民族生产队时,就采取同一村屯中同时介绍2个少数民族
生产队的方法。
七队、十队满族生产队
七队、十队满族人分布在红色边疆农场的大五家子屯。
大五家子屯位于爱辉县南部,爱辉镇南25公里,太阳河人黑龙江河口的下游。北濒太阳河,
南接十队(下泡子沿屯,下泡子沿满语“欧木托克索”),西邻场部,东临黑龙江,南北长3
华里,东西宽1华里多,整个村屯坐落在黑龙江第二阶地,地势较高。黑(河)逊(克)公路自北
向南穿过全屯。北距县城黑河镇80公里,南经潮水到孙吴镇67公里,距省城哈尔滨市580公里。
这里,东瞰黑龙江,浩浩荡荡,南眺三架山,巍然耸立,西有小兴安岭护卫,北望,是一
望无际的黑龙江平原,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爱辉县富饶的鱼米之乡。
大五家子屯,满语称“阿姆胡呼路托克索”(阿姆,大;胡呼路,五家子;托克索,屯),一
般只称“胡呼路托克索”。1984年有居民706人,其中满族人口236人,占全屯居民的三分之一,
是满族人聚居的村屯。满族人中,富、吴、臧、关、杨氏人口较多。民国八年(1919年),大
五家子屯有136户共21个姓,其中:富姓31户、吴姓23户、臧姓14户、关姓9户、杨姓8户计105
户,占居民户数的77%。现屯中长者都认为屯名源于最早定居于此的这五大户。屯中吴氏祖辈
早年从外地迁居于此。吴氏(佛满洲、吴子哈拉)原籍长白山,祖辈哥仨,当兵过来时(指康熙
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副都统萨布素领兵到爱辉。老大留吉林,老二留卜奎,老三巴塔哈留爱
辉,到现在共传十九辈,吴氏族谱(满文)现存十队吴文喜处。又该屯富氏(富察哈拉)祖辈哥四
个,世居宁古塔,康熙年间打仗(指攻打雅克萨)过来一个,到现在共传十八辈。富氏族谱现存
十队富礼民处。据此推断。大五家子屯的建立不迟于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即1683年至
1684年,距今已300多年了。
大五家子屯历史悠久,村落较大,一直是方圆30多里的行政中心。民国三年(1914年)属爱
辉县第六派出所管辖,有106户,屯南的下泡子沿屯28户。民国八年(1919年)136户,839人,
小铺9家,商店4家。伪康德三年(1936年)建立大五家子保公所。伪康德十年,日伪搞并屯集户,
强令下泡子沿屯居民迁入大五家子屯。伪康德十一年建村公所,全屯170户,754口人。解放
后,1945年12月16日,建立大五家子区,区政府设于此。1949年8月,大五家子并入爱辉区。
1956年10月27日成立大五家子满族乡,乡政府设于此。
1954年屯内成立了远大农业社,全社17户,81人。1956年,扩大后的远大社(包括蓝旗沟
屯)共244户,868口人,耕地11591亩,当年粮豆总产61.6万斤,平均亩产只有59斤,劳动日值
仅7角钱,人均收入31.42元。
1958年9月,远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红色边疆农场编为第十生产队。1966年春,全
屯从中间划开,南半屯迁到下泡子沿沟南成立第十生产人。北半屯则成立第七生产队。
1985年场社合并时,十队、七队的满族人划归红色边疆农场。
2003年统计:十队为415人,少数民族189人、占全队人口总数的45%,其中满族155人,达
斡尔族28人;七队人口为477人,少数民族194人,占全队人口总数的40%,其中满族126人,达
斡尔族49人。
大五家子屯人口情况统计表(1919—1958)
八队、九队满族生产队
八队、九队满族人分布在红色边疆农场的下马厂屯。
下马厂屯位于大五家子屯下游黑龙江弯曲部,北临黑龙江,西与大五家子屯搭界,南是三
架山,东隔白沙滩,整个村屯坐落黑龙江第一阶地的黑龙江岸,西距大五家子屯6公里,有车
马道相通。
下马厂,满语称“娃呀托克索”(哇呀,沙土的意思)。汉语写马厂(场),即牧马场地。这
里原是一片草地,整个地区地势平坦,北、东两面濒临黑龙江,水草丰盛,是理想的牧地。据
祖辈居住该屯的赵福元(1910年生)讲,清朝时,驻守爱辉城的清兵在这里放养军马,人们管这
里叫马厂。清末时期,大五家子农民在这里放牧,有的就盖房定居。由于看中了这大片肥沃的
土地,也有人迁居开荒。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前,屯内只有吴盛连、臧嘉旺十来户人家。
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强占江东六十四屯后,“跑反”到卜奎的江东难民不能重返家园,陆续在
江西定居。当时在下马厂定居的有现在的陶姓、葛姓、关姓、何姓等祖先,从此,该屯居民才
多了起来,民国三年(1914年)全屯60户,民国八年86户,男丁167人,女妇126人,幼男105人,
幼女83人,计481人,耕地512垧,小铺4家。此时,下马厂已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村落了。
从清末有人定居算起,下马厂屯已具近百年的历史了。
屯南三架山脚下的黑龙江河弯处在清末时期是个船坞,每年从松花江往爱辉运送物资的大
风船在这里修船越冬,当地人称这里为“渔套子”。民国以后人们开始在这里捕鱼。现在这里
是农场产鱼最多的渔场。
民国五六年(1916—1917年)时,在该屯东发现黄金,人们争相开采。伪康德元年(1934年)
采金热达到高潮,外地采金者达千人,当时大小商号13家,有饭馆、烟馆。伪康德五年(1938
年)矿源枯竭,采金停止。
1954年该屯成立了幸福农业社,全社21户,108人。1956年,幸福社扩大到194户,820口
人。1958年并入农场前全社有3个小队,共174户,430口人,其中劳力192人,耕地544垧,幸
福社于1958年9月并入农场编为第六生产队。
下马厂屯沿黑龙江岸成东西走向,长约1.5公里。1969年,从屯中划分为二,西为八队,
东为九队。1984年底,全屯163户,645人,其中职工225人。耕地面积2.9万多亩,有拖拉机17
台,收割机15台,有小学1所,场营商店、个体食杂店各一处。
1985年场社合并时,八队、九队的满族人划归红色边疆农场。
2003年统计:八队现有人口814人,少数民族501人,占全队人口总数61.5%,其中满族418
人,达斡尔族73人。
十二队满族生产队
十二队满族生产队分布在红色边疆农场的蓝旗沟屯。
蓝旗沟屯位于大五家子屯西5.3公里处太阳河的西岸,背靠小兴安岭余脉的山脚,葱郁的
古松林从西、北两面拥抱着村落,依山临水,居高临下,风景秀美。
蓝旗沟,满语叫“爱林托克索”,(爱林,满语“山”的意思),是满族旗屯。该屯满族老
人于德玉说,该屯满族属正蓝旗,“从宁古塔来的”。据祁学俊考证,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雅克萨战役胜利后,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从征官兵返回爱辉后一部分留守爱辉,此时,
清廷为了长期防御沙俄入侵,把土地分给驻防八旗官兵其家属作为份地,驻防八旗官兵由此建
立起来的村屯叫做旗。如现在的蓝旗沟等屯即为当时的旗屯”。(《清时期爱辉区域土地的开
发》,载1984年黑河地区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编《爱辉历史论文集》77页)。由此,该屯当建
于1690年以前,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由于当初居民是正蓝旗人,屯址又在太阳河谷的北沟口,
所以起名蓝旗沟。初建屯时人口情况已不可查,据民国九年《爱辉县志》载,民国八年(1919
年)共有39户,男丁69人,女妇52人,幼男50人,幼女33人,计204人,有熟地220垧。生产队
1984年底68户,236人,其中满族80人,占人口三分之一,有拖拉机9台,收割机7台,耕地
1.26万亩。屯内有商店1处,小学1所。
1985年场社合并时,十二队的满族人划归到红色边疆农场。
据2003年统计,十二队人口数121人,其中满族人数下降到10人。
在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2003年红色边疆农场统战部门除了没有把九队统计为少数民族生
产队外,则又把2队统计到了少数民族生产队队列。
二队满族生产队
二队满族生产队分布在红色边疆农场的小五家子屯。
小五家子屯又叫后小五家子(满语“艾吉胡呼路托克索”)、东小五家子(满语“歪力杰艾
吉胡呼路托克索”),位于太阳河人黑龙江河口上游1公里处。紧靠黑龙江。该屯东相对于大五
家子而得名,还因解放前屯西小五家子而称东小五家子。该屯东临黑龙江,南隔太阳河是大五
家子屯,西去约2公里为小兴安岭余脉,北与一队接壤。全屯坐落在黑龙江第二阶地。黑逊公
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屯,南距总场部3华里。
建农场前,小五家子屯是个不大的村庄。民国三年(1914年)仅有20户居民,民国八年(1919
年)增到25户,人口118人,耕地70垧。居民多为达斡尔族人,以耕田捕鱼为生。达斡尔族人
称该屯为“吾氏共胡里呼路”,意为小屯子。伪康德十年日伪搞并屯集户时,全屯20来户人家
都被强迁到大五家子屯。次年,日伪多次召集该屯的达斡尔族人开会,命令他们迁往巴彦旗,
在吴长山等人的反抗下,该屯、大芬堆屯、西小五家子的达斡尔族,才没有被迁走。
1955年至1968年,小五家子屯是农场场部所在地。这一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使该屯很快
发展起来。1956年,建了第二生产队。1958年,建了粮油加工厂。1967年重建了面粉车间,
1968年,建了制油车间。1983年建了制材车间。至1984年底,屯内有农业实验站、油库、制材
厂、场职业高中,场第一初级中学、场址附属小学等单位,另有场属商店一所,个体食杂店4
处。
场农业实验站占据了村屯的北半部,有队部、农具场、实验室、麦场。全站66户,262口
人,职工101人,耕地5100亩,1984年粮豆总产56.7万公斤。
1985年场社合并时,二队划归红色边疆农场。
2003年统计,二队现有人口721人,少数民族273人,占全队人口总数的37.8%,其中满族2
25人,达斡尔族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