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胡耀邦与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

胡耀邦与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


赵国春

在北大荒的开发历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壮举,我国第一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北
大荒,就是其中辉煌的一页。
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5年4月,北京共青团市委召开了第三届团代会。会议中心内容是:号召知识青年到农
村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临会议并作了报告。他说:“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有30亿亩土地可发展农业。但是有一半还没有开垦,这些沉睡的土地大部分在边疆。青年人
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在那里安家
落户”。
毛主席的号召、胡耀邦同志的讲话,在全国青年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具有光荣传统的首都青年首先响应。由杨华、庞淑英等5名同志发起并组织了我国第一支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
北京团市委和下属各级团组织在团中央的直接关怀下,经过仔细的工作,把能吃苦,勇于
献身精神的60名青年(包括11名女的),挑出来作为第一批队员。8月12日在《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们的倡议书——新中国青年一代要为祖国贡献力量,到边疆去,开拓
那些沉睡的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立足于艰苦创业,不要国家分文投资,白手起家。
这一壮举得到全国人民支持,尤其是青年一代,他们就像支持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一样,热
情洋溢的慰问信雪片般寄到首都,寄来的捐款12万多元,还有他们能拿得出的认为对垦荒队员
生活有帮助的东西。这是全国青年赤诚的心,给予垦荒队员以极大的鼓舞。
二、在胡耀邦家里
1955年8月12日晚上7点钟,在北京王府井富强胡同6号一个普通的小院里,团中央第一书
记胡耀邦在家里会见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5位发起人。他们是胡耀邦同志请来商量组织
“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一事的。领头人杨华惊喜地走进红砖铺地的小院,看见两棵大槐树
下摆着一圈木椅子,胡耀邦站在树下迎候他们。
北京夏夜并不凉爽,胡耀邦同志热情地迎上前来,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招呼他们在院子
里坐下。随即亲切地询问了每个人的情况,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具体要求和条件。杨华激动地
汇报了他们5人合计的三条:第一,必须绝对自愿;第二,不要国家一文钱投资;第三,去了
就不回来。这位年轻能干的乡长最后说道:“毛主席发出垦荒的号召,咱们首都青年应当挑这
个头,不能让祖国10亿多亩荒地闲着睡大觉。苏联共青团员能在西伯利亚建设‘共青城’,咱
们也能在渺无人烟的北大荒建设自己的村庄和家园来”。
耀邦同志一边听一边夸奖他们发起组织垦荒队是“中国的一个有意义的创举,是高尚的爱
国的行为、英勇的行为。”第二次团中央把庞淑英、李连成、李秉恒、张生和杨华共5个人找
在一起。他们5人都愿意去,没有任何要求和条件(因为当时团中央提出的第一条件就是自愿),
这样团中央设立了领导小组——垦荒筹备组,由黎雁、储战书、舒学思等同志负责。
原来,胡耀邦同志希望北京青年带个头,组织我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到北大荒创建
新家园。
耀邦问杨华:“你看第一批垦荒队员多少人合适?前期需要多少资金投入?”
“我认为第一批60人就行,都挑身体好、能吃苦的。等站住脚明年再多派些人。我们不要
国家投资。除了全国青年的捐助外,银行能贷点款就行,将来靠我们的劳动所得还上。”
“好!我就是你们的总领队,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出发时,我去给你们送行!”
耀邦伸出大手,又一次与杨华紧紧相握。
三、“到边疆开荒种地”
离开胡耀邦家,杨华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不久前他发起并筹备垦荒队的一幕一幕,在他
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
身为北京石景山区西黄村乡年轻乡长、共产党员、区劳动模范杨华,1932年出生在一个贫
农家庭。北京解放那年,父亲当了土改小组长,他天天跟着父亲跑前跑后,成了全乡人人皆知
的小土改积极分子。1950年6月,清华大学的学生下乡,住在他们乡里,帮助建立了团组织,
他第一个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担任了团干部和乡里的民兵队长。1951年年底,区里举办
整党训练班,他作为积极分子参加了学习,系统地接受了党的知识教育。1952年元旦这一天,
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当选为西黄村乡乡长。他一边处理乡政事务,一边参
加劳动,掌灯后还要参加夜校学习,浑身似有使不完的力气。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满意的,
惟独不满意的是他所在的乡由于首钢扩建,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他觉得作为一个立志务农的
新型农民,用武之地太小,应该在更广阔的田野上施展自己为国家多打粮食的抱负。1952年6
月,杨华参加了北京市第一期乡干部文化学习班,学习班上,老师讲国家形势时,讲到了我们
国家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将来一定会组织人去边疆开荒。杨华在讨论时就表示:以后要到
边疆开荒种地,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1953年,18岁的杨华作为年轻的乡长、区劳动模范,参加了北京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首
长在讲话中讲道,全国还有4亿多亩沉睡的荒地等待人们去开垦。他激动得睡不着觉。会议讨
论时,他说着说着竟跑了题,要求到边疆去开荒种地,主持讨论会的区委秘书长王召月笑着说
:“讨论正题吧,将来有开荒任务,我一定推荐你去。”杨华亮开大嗓门说:“好!咱们说定
了。到时候别忘了让我第一个去。”看到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乡长激动的样子,在场的人全笑
了。
1955年3月,毛主席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
为实现党中央的“一五”垦荒计划,团中央首先开始探索,组织代表团赴苏联学习,参照苏联
共青团垦荒的经验,承担了组织青年参加垦荒的任务。
6月的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杨华,突然被召回乡政府办公室,说到区里开会。当他赶到
区委时,区委秘书周泉同志告诉他说:团中央来人找你有事商量。来人是《中国青年报》报社
的舒学恩同志。杨华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们在一起谈了两个多小时,他告诉我团中央根据毛主席在五月发表的‘农村是个广阔
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准备组织青年垦荒队,到边疆去开垦荒地,问我愿不
愿意去,我说愿意去。隔十多天团中央通知让我去开会。记得那次组织青年垦荒有四个人,可
惜他们的名字已经忘记了。团中央组织我们商量垦荒的事情。当时他们三人都提出了许多困难、
问题和条件。中心意思是走了以后家庭怎么办?关键是不愿意去。当时我向团中央表示他们
不愿意去,我一人去。当天晚上我就住在团中央。
这位23岁的共产党员是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早在两年前就提出要求到黑
龙江去垦荒,可当时愿望没能实现。如今,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指出:
“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准备垦荒4亿至5亿亩”。团中央为此给中央农村工作部打了报告。准备
组织青年开垦荒地。他闻讯后感到发起北京青年去黑龙江垦荒的时机到了。庞淑英是发起人中
的惟一的女性,门头沟区石门乡团总支书记兼妇女队长,22岁,也是共产党员。另外3个发起人
是南苑的李连成、李秉恒和东郊的张生。
四、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诞生了
其实,杨华离家远行不是没有困难。父亲年迈有病,哥哥在首钢当工人长年不在家,妹妹
尚未成年,妻子还带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他是家里惟一的壮劳力。通情达理的妻子支持他
的这一举动,承担起了家庭重担。
以杨华为首的5位发起人,很快就聚集在垦荒的大旗下。他们向全国和北京的团员青年发
出倡议:志愿成立青年垦荒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北大荒建立新的家园!
8月16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在头版头条全文发表了杨华等5位青年的倡议书。一时
间,在首都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引起强烈反响。倡议发出才十几天的时间,北京的800多名
青年报名参加垦荒队,全国19个省、16个大中城市青年的239封报名信先后寄来。接到各工矿
企业的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捐的衣服、被褥、帐篷、五铧犁、种子等,现金69698.47元。
一位华侨青年在写给杨华的信中说:“我从你们发起的这个有意义的创举中懂得了什么是高尚
的爱国行为,什么是英雄的行为……”
8月23日,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诞生了。刚组成的垦荒队全体
队员到团中央集训一个星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工作。团中央从60名队员中选出了一名
卫生员,配给了药箱,每个队员都进行了体格检查。为了防止意外,还发给了两支枪。
五、胡耀邦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授旗
1955年8月30日,北京各界代表1500多人聚集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为我国第一支青年志
愿垦荒队举行欢送大会。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作了《向困难进军》的讲话,他称赞道:“你
们是光荣的第一队,因为你们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敢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你们这次去
北大荒,没有花国家一个钱,这是得到了北京市青年的支援。这件事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
中国才能办得到。搞社会主义,不但要向‘困难进军’!有一千条困难,就要打破一千条,有
一万条困难,就要打破一万条!你们说的好:要从光荣的北京人变成光荣的黑龙江人!你们的
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行为”,“北大荒是很艰苦的,将会遇到难以忍受的困难,
决心去了就要克服一切困难,在那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三年后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你们
是第一批去北大荒的开拓者,你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你们六十人是先遣队,将有大批青年源
源不断地加入你们的行列。”
授旗仪式开始了。胡耀邦同志代表团中央和全国1.2亿青年,把绣有“北京市青年志愿垦
荒队”几个金字的大旗交给杨华。杨华坚定地接过大旗。他在心里默念着:总领队,我们拼死
拼活也要把垦荒大旗扛到底。
杨华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接过垦荒大旗时心情非常激动,竟忘记与耀邦同志握手。当
时我代表全体队员表示决心:我们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定要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
边疆。坚决不开小差,去了就不回来,有一条困难克服一条困难,有一千条困难克服一千条困
难,绝不给全国青年、全国人民丢脸!一定要多开荒!当我们背着背包徒步去车站时,沿途受
到北京市人民的热情夹道欢送。前门车站聚集了1500多名欢送的群众。团中央为我们包了一节
车厢。列车徐徐开动,我们挥手与首都人民告别。”
会上胡耀邦书记亲授垦荒大旗,上书:“授予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落款“中国新民主
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傍晚,在雄壮的鼓乐声中,60名生龙活虎的队员背着背包步行去车站。北京市民夹道欢迎,
前门车站聚集了1500人。著名作曲家瞿希贤将胡耀邦同志关于“向困难进军”的讲话谱成了
歌曲,亲自到火车站演奏送行。
18时整,一声汽笛长鸣。墨绿色的列车徐徐开动了。车窗口闪着一张张激动的脸,车厢里
飞出嘹亮的《垦荒队员之歌》:
“告别了母亲,背起了行装,
踏上征途,远离故乡。
穿过那无边的原野,
越过那重重的山岗,
奔向遥远的边疆。
勇敢地向困难进军!
战胜那风暴冰霜!……”
一路上每逢停车站,都受到人们热烈地迎送。车到哈尔滨后,省委、团省委的领导同志到
车站迎接他们,出了车站欢迎的人群一直排到当时的喇嘛台。省委领导接见了他们全体队员。
第二天乘车去鹤岗,在佳木斯市受到团地委的迎送。到鹤岗后两台汽车把这支垦荒队一直送到
萝北。
六、初战荒原
60名垦荒队员,一路上在欢送、欢迎的气氛中于9月3日到达黑龙江省萝北县。4日进入离
萝北县凤翔镇南10公里的开荒点(萝北的老户和开拓者中的幸存者、闯关东的和解放后移民来
建成的村落)——五屯。8日开犁并准备剪彩,六部八副套子(每副犁套八匹马)的开荒犁一字排
开,要剪彩照相了,一声吆喝,马没按照人的意图前进,而突奔狂跑起来,把扶犁手摔出十几
米远,原来北京吆喝牲口和东北不一样,东北牲口听不懂,听到这异样的喊法都毛了。
9月初,垦荒队到达了黑龙江省的萝北县。不久,马买来了,五铧犁运到了,开荒地点也
勘察定了。杨华领着队员们开进了荒原。清杂草,砍树枝,搭帐篷,迎来了进入荒原的第一夜。
当晚8点多钟,大家正在写信,突然,不远处传来一声狼嚎,紧接着狼叫声此起彼伏。不
大一会工夫,狼群包围了帐篷,黑咕窿咚的天底下,不知来了多少狼。35匹马被野狼刺耳的叫
声吓惊了,一个个高昂着头,跃起前蹄,奋力嘶鸣。马的嘶鸣和狼的哀嚎响彻夜空。杨华指挥
着队员们在帐篷的四周点上火堆,以保护队员和马匹的安全。狼近了就大打一阵枪,直到天亮,
狼群才撤走。第二天晚上9点多钟,狼群又来了,而且比第一天来的还多,叫得更凶,杨华
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清荒工作,让大家都休息,他带着几个队员端着枪,在帐篷外站了一夜岗。
狼群逼得实在太近了,杨华无奈,只得放几枪,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惊醒了紧靠门边睡觉
的小伙子,他猛地蹿下地,一面高喊“打狼”,一面操起木棍就往外冲,幸亏被杨华拦腰抱住。
有一天,队员们刚收工,来了一支瘸狼,四支枪一起开火,没打上。大家拿起木棒就追,
刚追到西边的小山包,狼群迎面冲来,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吓懵了,掉头就跑。杨华和几
个持枪的战友断后,开枪边打边撤,终于安全地回来了。为了对付贪婪的饿狼,杨华和战友们,
把死马肉里包上雷管炸药,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赶走了狼群。
有一次狼群包围了开荒队的帐篷,狼的嚎叫声是吓人的,狼越靠越多,听动静延绵几里之
外,它们越靠越近,用爪子挠帐篷,队员们面面相觑。桦川青年魏富冲外打了两枪才镇住了,
可狼并没有退走,大家只好坐到天亮。
1955年9月10日,在人迹罕至的萝北荒原,垦荒队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开荒仪式。他们
面对茫茫荒原,站在高高飘扬的垦荒大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我是一个青年垦荒队的队
员,我志愿来到萝北县,面对祖国的河山,脚踏着边疆的荒地,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
第一,坚持到底,不作逃兵,要把边疆作家乡。第二,勇敢劳动,打败困难,要把荒地变成
乐园。第三,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决不玷污垦荒队的旗帜。第四,完成计划,争取丰收,为后
来的青年们开辟道路。”中共萝北县委书记阮永胜亲自在仪式上剪了彩。随着杨华的一声令下,
四台套着六匹马的垦荒大犁,在千年沉睡的荒原上,唤醒了一块块沃野良田。
要在这荒原上扎根,就必须先向大自然争回一块生存之地。于是,队员们带着冰碴,开始
拧拉哈辫(用泥和草一起拧成的最初的建房材料),手冻肿了,被冰碴划出道道血口子。10月底,
杨华带着他的战友们,盖起了第一排简陋的草房,喝上了自己打出的井水。
开荒比建房还艰苦。过去,队员们没有见过开荒犁,刚一扶犁,试着吆喝一声,东北的马
听不懂北京人的口令而惊了,拖起犁蹦出几米远,把扶犁的人甩出很远,有时摔在树疙瘩上,
两手被划得鲜血淋漓,开一天荒真不知要摔多少个跟头。但是,杨华没有退缩,就是用这种精
神,他们学会了扶犁开荒,60天后,1200亩的荒地翻了身,昔日荒草掩埋的荒原,露出了丰腴
的肌肤。
生活的考验是严酷的。吃的是清一色的煮黄豆和发霉的窝窝头、高粱米、大米查子。没有
井,喝的是泥坑水和车辙里的黄泥汤。蚊子、小咬、瞎虻“三班倒”,轮番向队员进攻,姑娘
小伙子凡是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肉都被咬肿了。帐篷只能遮风雨,挡不住摄氏零下40多度的严寒。
一觉醒来,眉毛、胡子、被上全是霜。有的人脸冻起了泡,有的人脚趾甲都冻掉了。上山伐
木更是艰辛,“窝窝头用镐刨,棉鞋棉裤用棍敲,虱子臭虫用火烧”。这是他们当时生活的写
照。
开荒生活十分艰苦,开始有个别人动摇了。一天,杨华来到山上的伐木队,领队的同志已
捆好行李,准备带队下山了。杨华深知山上条件艰苦,但伐木任务没有完成,怎能半途而废?
他激动地凝视着队员们,咬破中指,在几块铺床的破纸板上,写下了“我是荒原上的一名垦荒
战士,我终(中)途不叛变,不作逃兵”鲜红的大字。队员们被感动了,重新打开背包,继续干
了起来。
队里有个乐观开朗的小伙子叫麻友,整天乐呵呵的。胸前别着心爱的金星钢笔。他天天第
一个起床。又总是唱着歌下地干活。不幸的是,一天在野外打马草时,被雷击毙。牺牲时只有
18岁。大伙失去了一名心爱的伙伴,都很悲痛。1985年春天,队里将他的坟迂回现北京庄时,
随葬的金笔竟还能写字。队友就用这支钢笔写下了“永垂不朽”四个字放进匣子里。人们永远
不会忘记这第一个长眠在北大荒的北京垦荒队的队员。
经过一秋一冬又一春的奋战,一个新的家园——北京庄,出现在嘟噜河畔。第一批北京青
年垦荒队的老队员们迎来了第二批天津队、河北队、山东队的战友们共3625名。于是,出现了
天津庄、河北庄、山东庄……再加上北京庄,在凤鸣山下、鸭蛋河畔建起了8个以自己城市命
名的青年集体农庄,号称萝北荒原“八大庄”。
“五四”青年节,垦区为各地垦荒队正式命名,北京垦荒队命名为“北京青年集体农庄”,
简称“北京庄”。“北京庄”建在萝北县凤翔镇南10公里的北山脚下,当年盖起了七栋住房,
一个大食堂,一个马棚,开荒1800亩,加上1955年秋开的3000亩,共产粮豆14万公斤,交国
家7万公斤,收入1.5万元。
七、总书记看望
1956年6月8日,风格外暖,天格外蓝,胡耀邦同志风尘仆仆地专程来到北京庄。正在犁地
的队员们闻讯后,卸下犁杖骑着马赶回庄里。
“哦!你们是在赛马吗?”耀邦同志看到几个队员跃马而来,风趣地说:“我来了,你们
就不生产了?”
“我们都非常想念您,想早点看到您。”
队员们拥向这位穿着蓝上衣的团中央书记,把他围在中间。正在托坯的队员沾满泥水的双
手还没来得及擦,就被胡耀邦同志紧紧握住了。大伙像见了亲人一样,含着热泪拥簇在耀邦同
志身边。在用野花装饰的简易桌子前,耀邦同志转达了团中央和北京市人民对垦荒队的问候。
他和大家热烈地握手,说道:“我也非常想念你们,北京人民也在关心着你们,向你们表示慰
问!”
队员们像见到了亲人一样,一个个激动地流下热泪。耀邦挥动着手臂,声音洪亮地勉励队
员们不向困难低头,再接再厉,成为北大荒的一代新人;当他了解到队员用柞树叶子当烟抽时,
马上让随行人员把带来的香烟全部分给大家。
吃饭时,炊事班凑成四个简单的菜:炒韭菜、炒菠菜、炒鸡蛋,还有一只鸡。耀邦同志问
:“大家都吃这样的饭菜吗?”
没有人回答。耀邦同志吃了一点饭,就来到队员宿舍。他看到队员正在吃苞米面饼子,就
着炒黄豆,动了感情,说:“你们很苦,也很光荣。我们整个国家都很困难。你们要烧砖烧瓦,
盖砖瓦房,要种水稻,改善生活。这一代人肩上的担子很重呵……”他还举了早年南泥湾开
荒的事例,要大家发扬光荣传统,把北大荒建设好。
离开了北京庄,耀邦同志又先后到天津庄、河北庄、山东庄探望垦荒队员。他深入田间地
头,看了看庄稼,在茅草棚里和队员们促膝谈心。
在河北庄,队员们见到耀邦就像久别的孩子见到亲人一样。他知道庄里的带队人开了小差。
他勉励大家: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建立起新的农庄,一定会碰到许多困难必须用坚忍不拔、
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他问女会计会不会做鞋子,女队员回答不会。
他鼓励她们:“要学会做鞋,要学会生活的本领。”队员们向他表示决心,要经受一切考验,
在荒原上建起新农庄。队员们还把业余时间捡来的一百个野鸭蛋,托耀邦同志带到北京给毛泽
东主席,以表达他们对党的热爱和开发北大荒的决心。
在天津庄,耀邦仔细察看了队员的住处,询问了生产情况,并和队员们一起进餐。临别时,
他说:“我送给你们八个字:‘忍受、学习、团结、斗争’。”他嘱咐大家:要经受考验,
经受锻炼,希望不久的将来“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胡耀邦在北大荒呆了三天,看到垦荒队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很高兴,也很受感动。后来,在他的关怀下,给集体农庄拨来一批大米和物资。
探望青年队员之后,胡耀邦曾多次写信给北京庄,信的内容依然偏重于政治上的鼓励:“
我想你们一定能够相信:我没有忘记你们,没有忘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祖国需要,在严寒
的北大荒而英勇奋斗的全体同志们。……应该懂得:你们勇敢地去北大荒,在北大荒艰苦奋斗
了多少年,党决不会不关心和爱护你们。衷心地希望你们下决心,全心全意地领导大家在那里
安家立业,为祖国多生产粮食……你们已经完成了一个极其光荣、极有贡献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希望你们再作第二个五年计划,向更光荣、更有贡献的目标前进……没有什么东西送你们,
出版机关多给了我两本《毛选》第四卷。现在分一本给你们。一本对300多人的队伍来说,
实在太少。但是,这很有意义。意义就在它是毛主席对你们——当然也是对我们全国的人民最
好最有用的教育……”
在三年垦荒中,队员们遵守胡耀邦书记的教诲,过的是类似战时供给制的生活,一不挣工
资,二不分红,就连生活津贴也没有。三年中每人除每年发一套棉衣、一套单衣一双棉鞋外,
每人还发过一顶廉价的狗皮帽子,还发过一件老羊皮大衣。每月11元钱的伙食,零用钱差不多
都是家里寄来的,没有家的只能靠同志的帮助了。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经过三年的奋战,这里已是初具规模的青年集体农庄了,实现了团中
央的期望,这里听见了“鸡叫狗咬,孩子哭”。垦荒队员的第一个新生儿起名叫“垦荒”。第
二个儿子叫“边疆”。
1958年夏,十万转业官兵来北大荒。预备一师、预备七师来到萝北,使萝北走向了农场化,
以五个青年志愿垦荒队和1956年山东来的垦荒队为基础,建起了青年农场,后改为向阳农场。
1959年秋天,杨华代表这个英雄群体进京出席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他见
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并当面向总领队耀邦同志汇报了三年创业的成绩。
八、历史不会忘记
1985年5月1日,杨华等30多位老垦荒队员,作为参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表彰会的特约代表,
来到中南海勤政殿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
“杨华,你来了!”耀邦同志亲切地握住杨华那长满茧子的大手问候说。
“来了,您好!”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一场面被青年报记者摄人历史镜头。
座谈会上,耀邦同志亲切地问老垦荒队员:“你们还记得那首《垦荒队员之歌》吗?”
“记得,记得!”老垦荒队员激动地说:“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北大荒的,我们唱遍
荒野、草原,一直坚持唱了30年。”
1985年8月30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向阳农场召开“纪念北京青年志愿垦荒30周年大
会”。到会代表700多人,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委托中央办公厅给大会写来的贺
信,转交了胡耀邦为“共青农场”亲笔题写的场名,从那以后,向阳农场改名为共青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