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萝北,青年战胜荒地的标识

萝北,青年战胜荒地的标识


——50年前的一篇报道

李伟

1955年5月,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乡22岁的共产党员、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等4名青年,
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向全市青年倡议:组成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仅10天时间,
就有587人报名。北京团市委从中挑选60名青年,由杨华任队长,组成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
垦荒队。8月30日,垦荒队员辞别北京,乘车北上,前往黑龙江。9月3日到达萝北垦荒点,9月
10日在垦荒点举行了“开荒第一犁”仪式。从此,揭开了全国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随后,又
有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等地共14批垦荒队员2602人汇集萝北荒原,在荒原上建立了北京
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胶南庄、临朐庄、惠民庄、哈尔滨庄八个集体农庄。垦荒
队员们以火热的激情和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开始了建设北大荒的新篇章。
他们的壮举,引起了当时媒体的关注。近读1956年的《旅行家》杂志,第8期上有一篇徐
才写的报道《萝北新景》,现摘录部分章节,已飨读者。
“萝北,从去年下半年起,人们才在报纸上常常看到它的名字,这两个字已经成了青年征
服困难、战胜荒地的标识。不久前,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到萝北去探索北大荒的秘密。”
“在萝北,我访问了离开北京、天津、哈尔滨,唐山、保定来这里建设幸福生活的青年拓
荒者。他们正在凤翔周围建设新的村庄,第一座楼房快要落成了;二千来公顷的土地上已播上
了大豆、小麦、水稻的种籽,菠菜、茄子、马铃薯也将要出芽。不久,他们就可以吃上自己种
的粮食和蔬菜了。
“‘向困难进军!’对这批勇敢的青年人来说,绝不是一句空话。他们没有被北大荒的严
寒吓倒。去年,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风雪天,拓荒者踏着白皑皑的积雪,到几十里外的山上去把
砍伐下来的古老的树木拖回农庄。哈尔滨队在最冷的日子里,因为打不了井,把半个山的积雪
都吃光了。夏天了,北大荒也并不那么温驯。逢云必雨的天气使道路泥泞不堪;又多又大的蚊
子,白天黑夜都在袭击着人们。”
“我们在每一个庄都问过青年拓荒者:‘有困难没有?’可是得到的回答是那么干脆:
‘没有!’哪里是没有困难,困难有几十条百条,但是他们不说。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和战斗精
神战胜了种种困难。5月里,北京队新庄的土地因为没有桥梁,拖拉机开不过耕地去,于是队员
们就跳到一人深的河里搭桥,不到五分钟,小伙子们被冰冷的河水冻得发青,但是他们还是坚
持着干,直到把桥梁架好为止。”
“青年拓荒者有着美好的理想:要在北大荒的荒野上到处能听到鸡叫狗叫孩子笑,要让北
大荒出产的粮食运销到缺粮区去。”
这就是50年前萝北垦荒队员的真实写照。半个世纪过去了,萝北垦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
化,垦荒队员们的理想早已实现,他们的战斗精神也将永存。当年的垦荒队员现已是古稀之人,
正在安度晚年,含饴弄孙。当他们读到《萝北新景》,回忆往事时,会有怎样的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