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龙口夺粮寄深情

回忆录

龙口夺粮寄深情


张天孔

1956年8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四团,转业来铁力县组建国营“十一”农
场(即现在铁力农场)第十个月。这年春天,广大转业官兵长期握枪炮的手拿起生产工具,在荒
无人烟的草原上播下的小麦获得丰收,正要开镰,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厅电告农场,立即抽调
500名转业官兵赴国营绥滨农场抢收被水淹的小麦。
农场党委对省厅的电报非常重视,党委研究后当天便召开了赴绥滨远征的干部会议。党委
书记兼场长的岳富孝同志(2000年病故正厅级)把省厅电报、成立远征大队人员组成及要求谈了
意见,党委副书记张绪云同志(1986年离休副厅级)很严肃地强调了这次远征任务的重要性和意
义,指出:我们农场丰收了的麦子也要开镰,而且一营房建任务还没完成。为什么扔下自己成
熟的麦子和基建任务去支援绥滨农场?就因为我们是国家派到这里工作的人员,是人民的公仆,
是共产党的党员。我们每一个党员必须听从党召唤,不能只顾一个小集体,一个小圈子。我
们这次去绥滨农场支援就是从全省农垦的大局出发……他这番话既有针对性,也有预防性。停
了会他缓和了口气:同志们,还记得在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军区命令我们团参加打潍县的战斗
吗?后来上级又命令我们和七纵—个营,在胶济铁路线上阻击王耀武的三个整编师从济南增兵
潍县城,这是一次非常残酷地阻击战,既有近战也有巷战,既有佯攻也打恶战,任务就是每天
只准敌人前进3华里。到21天潍县城解放了,而敌人只前进到周村东。我们团那次执行的任务,
就是顾全了山东军区攻打潍县城整个战斗的大局……就在这时,省农场厅房定辰厅长考虑到
农建四团头一年种的麦子丰收了,而且—个营的搬迁任务很重,远去千里之外支援绥滨农场麦
收,担心大家想不通,又特意给“十一”农场党委书记岳富孝打来电话,当听完岳富孝安排落
实情况的汇报,房厅长高兴地说:“老岳,你们这是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呐!好了,我放心
了……。”
农建四团在转业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上级考虑到三千余人的大军集中到铁力县,在生产房
建物资供应,广大官兵吃住,人员外出定会不便,所以军队的关防、印章暂不上交,仍按部队
管理。因此从接到电报到远征大队乘上火车,只用了两天时间。
8月12日东进佳木斯的列车上,大队长蒋树荣(1990年离休副厅级)和党委书记王继泉(山东
滨洲纪委离休)在车厢里召开了四个中队的干部会议,蒋树荣提出三条意见:一是这次远征到
绥滨农场是龙口夺粮,大家要和过去在战场上那样,带好队伍敢打敢冲,不怕吃苦,不怕流汗,
不怕流血;二是要听从指挥,不讲条件,服从命令,坚定信心,坚决完成任务;三是严肃纪
律,爱护人民群众。为了方便工作,王继泉通报了大队组成情况。书记王继泉,大队长蒋树荣,
副大队长王兴桥(1980年离休处级)负责后勤工作,青年团的工作和大队部管理由张天孔(1992
年离休正处级)负责。然后四个中队干部先后发言表态:坚决服从命令,搞好团结,带领广大
官兵奋战半个月,圆满完成任务,让农场厅放心。
从松花江下船去农场,路很泥泞,路边的麦地里洼处一片水,高岗是黑泥,长势喜人的麦
子,东倒西歪,泡在水里的已开始霉烂,真让人心疼!本来农场安排休息半天,龙口夺粮,时
间就是粮食。远征大队的司号员李玉堂受令3点便吹响了起床号。四个中队先后被农场领工人
员带进作业区。
绥滨农场是1948年成立的老场,农场基础很好。农场南有松花江,北有黑龙江,蜿蜒河流
经场区。此河流域地区为湿地,宜种小麦,遇上多雨年头收获就要打一场人民战争。所以远征
大队多数派在这里。转业战士来时都穿着部队发的解放胶底鞋,有水的地方鞋里灌满了水和泥,
无水的地方鞋的里外都是泥,四中队的综合统计李延斌手提着鞋子查看地号回来,割地的战
士们开玩笑地问:“李总统(他们戏称综合统计)这里能找到干地方吗?”“屁话,没有水泥让
你来干啥!”李延斌的回答就是当时的实情。
第一天劳动的晚上大队进行了简评:总体是劳动热情好于劳动秩序,秩序不好是领导上的
问题,主要是用大兵团作战的方法去指挥劳动,浪费了劳力,贻误了时间。第二天四个中队分
到四个地方,中队之间班组之间开展劳动竞赛,各中队综合统计和一名干部负责检查质量,赛
出了进度,赛出了质量。这天报到大队的割地数字,平均接近1亩。
初秋看奇云。天空出现奇形怪状的云彩,忽然间一片黑云飘来,立刻倾盆大雨撒向麦田。
割地的战士有人直起腰,队干部张家惠擦着脸上的雨水大声说:“同志们,麦地没有避雨的地
方,站着倒不如割地,快割吧!”说完又割起来。他们中队昨天被评为第一,今天他们决心再
创割地成绩新高。这时文化教员拿着喇叭筒过来:“一中队不简单,干部战士(大家仍习惯这
样称呼)一起干,今天仍要创新篇……”刹时大家呼喊起来。“快割呀,冲啊,龙口夺粮,人
定胜天!”不一会云过天晴,太阳又火辣辣射向大地,这就是所谓的调皮秋天。副大队长王兴
桥用旧军帽擦着脸上汗水走到蒋树荣跟前:“农场没有安排割倒的麦子怎么办,有些泡在水里
用不了几天就会发芽,今天是不是提前收工一小时,各中队将自己割的麦捆搬到高地方。”蒋
树荣停下镰刀:“这本来就是咱们应做的。”这天收工时割倒的麦捆全搬到了高岗上。
龙口夺粮进行一周后,各中队突发病号。症状发烧、吐泄。军医王焕文找到大队长、书记
汇报。建议改善劳动条件和加强饮食营养。大队作出四条规定:一是每天收工回来,必须做到
换洗湿衣和有泥的衣服;二是有开水喝,睡前有热水洗脚;三是调剂好生活,多吃些蔬菜;四
是每个中队抽出一名副职亲自抓好以上问题。农场医院也派出医生协助治疗。因此,整个麦收
期间,基本没有误工现象。
8月31日是支援麦收胜利完成任务的日子。根据农场地块统计,共完成收割麦田近万亩,
每个劳动力平均日工效超出1亩地,绥滨农场对远征大队特别满意。送给远征大队—面锦旗:
真诚无私,友谊长存。
远征大队原打算休整半天第二天返回农场,就在这时,合江地区防汛指挥部同志到远征大
队求援。他介绍,松花江绥滨段决堤,几百民工堵坝四五天没有成功,现在人困马乏,堤坝危
急,请求农场四团转业官兵上堤支援。
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突发事情。大队立即召开中队干部会议,研究支援问题。会议集中反
映出三点实际问题:一是来时没有防汛任务;二是半个多月的麦收,部队没有休整,已经十分
疲惫,再继续参加防汛实有困难;三是部队转业时,上级有明文规定,转业后允许广大官兵把
家属搬来,在北大荒安家立业,很大一部分同志远征前已被批准,在天冷之前回原籍搬家,现
在已是9月初天气渐冷,实不易再拖。赵振廷同志的妻子刚到连队他就要远征出发,两人只说
了几句话就上火车了,妻子泪眼送走丈夫,真是离人泪千行。四川籍老战士雷士仁同志已经35
岁了,家里来电报说给找了对象让马上回家,不然就不等了。老雷看了电报笑着说:“这哪是
找对象,是下命令,我是共产党员不会被吓住。”说完把电报揣在兜里上火车了。原营部通讯
员王永春同志家来电报,说妻子的母亲要改嫁,妻子听了整天哭哭啼啼非让小王陪她回家,小
王说我是青年团员,党的后备军,共产党员是我的榜样,决不为了个人私事耽误远征,最终说
服妻子愉快上了火车。像这样的例子哪个中队都有一些。所以防汛指挥部的同志听了大家的介
绍,感到很为难。这时大队长蒋树荣没有被这些实际问题所动摇,反而笑了起来,他非常自豪
地说:“看,这些战士们的行为就是我们能参加抗洪的动力,这就是我们在困难重重条件下,
能够和过去在部队那样敢冲锋,不怕死,敢同敌人拼刺刀的动力。你们知道吗?我们这次远征
大军党团员占了近百分之七十,有这些同志我们还不能去抗洪!要知道大坝的口子再不堵上,
老百姓要死人呐!我决定立即组织队伍参战。”笔者和蒋树荣同志在一起工作多年,对他的为
人和性格十分了解,他善于研究问题在别人发言时细心咀嚼,从中判断出问题实质,经过深思
果断决策。他所以在大家摆出一大堆困难时而决定参加防洪,就是因为他太了解这支部队的传
统作风了。抗日战争时他就在这个部队,部队的特点,越是有困难,越是打大仗,越是打硬仗,
部队的士气越旺,领导指挥到哪,部队就能打到哪,就怕领导在遇到困难时犹豫不决拖泥带
水,贻误时机。他的一席话把在座的人鼓动起来了。这个会成了向抗洪进军的动员令。防汛指
挥部的同志激动得半天才表态:“农垦同志们对我们地方上老百姓的事这么重视,我代表全指
挥部同志谢谢了。”
当天下午远征大队以急行军的速度奔向另一战场——抗洪。松花江大堤上民工在运土固坝。
江水呼啸翻滚着浪花,不时冲击着江堤,像条恶龙要冲出堤坝。顺江下游不远就是堵了多天
未成功的决口。江水在那儿打了一个湾,旋转着岔开,顺着决口流向田野、村屯,吞噬了成熟
的麦子,茂盛的大豆、玉米。大家看到这惨状,个个摩拳擦掌。他们按照指挥部的要求,一个
中队过江参与民工编织石笼(用铁丝编成网装石头)和向草袋里装土。其余三个中队在江北负责
运民工装好土的草袋,加固堤防。大家扛着装满土的草袋堤上堤下来回奔跑,个个汗流浃背,
有的干脆把上衣脱掉缠在腰上光着膀子。文化教员有时喊着鼓励的口号,有时把毛巾递给大家
擦擦汗水,江堤上忘我抗洪的热烈场面,民工们看了伸出大拇指。
一中队他们用铁丝编出的石笼,把大石头装上封好口,运到决口处的江堤上等待装船。下
午指挥部人员坐一艘江船过来,告诉把石笼装上船,准备实施沉船堵决口。
晚上天还不太黑,江堤上的汽灯都亮了。从人们的情绪看得出,前几次堵坝合龙失败后,
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这次沉船上。总指挥和技术人员乘着江船已在决口处,载满石笼的大船漫
漫靠近决口。由于外泄的江水太急,大船怎么也不能在决口处正位。又拿来棕绳拴住船头和尾
部,用人拉着定位。费了很长时间才把船摆到决口处的正中,总指挥一声命令“砸船!”这时
在场人员的心脏像是—下被提在空中,大锤发出的“咚咚”响声,就似砸在人的心上使人发颤。
“好!……”—声大喊江水流进船仓,不多时江船摇晃着漫漫沉入水底。人们刚松了口气。
等待着沉船成功,只听“轰隆”几声,江船被凶猛的江水冲出堤外,一时间人们的期待成了泡
影。半天总指挥长叹了口气:“又失败了……”。
远征大队的副大队长王兴桥同志,是带一中队在决口处装运石笼的,他亲眼目睹了沉船的
全过程。这天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渤海海防支队打障网护
堤的情况。如果把那种办法运用到这里准会奏效。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和老战士的责任感,天不
亮便找到书记和大队长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很支持他,便—同去了指挥部。
帐篷里有七八个人,个个眼睛带着血丝,定是不眠之夜。见远征大队领导进来,都站起来
迎接。王继泉谈了来意,他们很高兴。接着王兴桥谈了他的想法,并建议组织力量把决口堵的
小一些,然后打障网。
王兴桥一边谈,指挥部同志一边问,等把建议谈完,一个清晰的堵坝方案出来了。经防汛
指挥部研究后,远征大队接到通知,由大队派两个中队过江参加堵坝,并请王兴桥参与堵坝指
挥。
新一轮堵坝开始了,一个中队同民工一起编织石笼,一个中队在决口处打木桩。这次打木
桩接受了失败的教训,用重锤夯木桩增加深度。30多米宽的决堤口子缩小到7米左右,用了两
天时间。第二步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打障网。北大荒9月的气温特点,常常是中午20几度,到了
夜晚便降到5度左右。在江面坐船打障网,冷风嗖嗖需要经常轮换。王兴桥已经两个昼夜没有
合眼,指挥部强令他睡了不到3个小时,又红肿着眼睛回来指挥打障网,因为决堤口子缩小了,
外泄水更急,坐在船上晃晃悠悠拿不稳木桩,夯锤没准。7米宽的口子打20多根障网木桩,
用了近一天的时间。王兴桥让一中队分成5组轮换下水,他带领一个组第一轮跳进江里,用大
粗棕绳把决堤口处江内的障网木桩,从顶到江底每隔30厘米拉一道棕绳,形成一个网状,然后
王兴桥带领第一组全体手拉手趴在障网上,形成了一道人墙坝。
蒋树荣看到转业战士们,只穿一条裤头在江水中,无声无怨地忍受着江水的凛冽,组成人
墙坝,忽然想起在解放战争时期攻打津南的战斗,为了白天不暴露我军目标,全连战士趴在晒
盐水的池子里泡了一天。他们忍受着烈日当头,更要坚持住那浓度极高的盐水渍肌的痛疼。晚
上从池子里爬出来时,军装都成了硬的,用手拍打掉下来的是水和盐粒。现在同志们虽没有枪
弹的危险,却有冻病和随时被卷入江心的可能。在这抗洪的战线上,他又看到了同自己出生入
死的战友们,表现出来的是伟大的爱民精神。突然岸上一阵乱喊,原来一个大浪向人墙坝压来,
大家都被江水吞没,他们挽着胳膊拉着棕绳拼命博斗,当大浪退出后,战士侯万果被水卷走。
江岸上等待轮换的战士马汗生、薛连江立即纵身跳入江中营救。他们顺江游出30多米,突然
侯万果露出脑袋,并伸出胳膊晃着:“没事的……”原来他是山东胶南人,从小在多水的家乡
练就一身好水性。
王兴桥观察,障网和人墙坝已显出它的效果,外泄的江水明显缓慢,他建议立即组织力量
堵坝。总指挥让四中队和民工组成突击队,其余江坝上的人员全部撤走,以防新修大坝出问题
造成重大损失。刹时抬石笼的、抗草包的,夯木桩的,车水马龙,夜已深,无月天空中的繁星
闪闪,飕飕小风撒下无数露珠,几盏汽灯被露珠遮挡暗谈下来。一名民工抬着石笼被拌倒,石
笼压住他的腿疼痛难忍,原一连机炮班长李杏臣,曾在一次追击战中抱着重机枪追打敌人,是
出了名的大力士。他见两个民工抢救无效,急忙过去抓住石笼“嗷”一声,将石笼掀到江中,
扶着受伤的民工找到军医救治,民工感动得哭了。四个中队有好几个同志,由于半个多月来劳
动强度大,生活和休息不好,休克在江堤上,医务人员忙着打针救护。此时已到白露,俗语说,
三场白露一场霜。这预示着每天的早晚要很凉了,有下霜的可能。而江水中的人墙坝,却在
江水中顶着寒冷一丝不动。我走过去,看到江水中的人有的颤抖,嘴唇发青,我问王兴桥是否
轮换一下,他说再坚持一会,并让我活跃下空气,我便大声说:“同志们唱一个。向前向前向
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
量……”江水中的人墙坝跟着唱起来了,刹时大家活跃起来了,这歌声响遍大江南北。
就在这时,防汛总指挥突然大声喊道:“同志们决口堵住了,我们胜利了,我们终于胜利
了!”真的胜利了,整个大堤南北,人们欢呼、蹦跳。总指挥带领几名干部跑到江边,伸手把
人墙坝一个个拉上岸。副大队长王兴桥是最后一位从江里被总指挥拉上岸的。由于江风太凉,
他双臂抱膀,两腿抖嗦不停,又黑又瘦的脸庞,衬托着多日来未修剪的边幅,不到四十岁的人,
看上去有五十多了。这神态是完全投入一种事业忘我的映照。总指挥感动了,他鼻翼酸楚,
掉下泪来:“老同志你辛苦了,你为绥滨人民立了大功。谢谢你,谢谢你呀!谢谢四团的转业
官兵啊!……”
9月7日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防汛总指挥部简短的召开了参加防汛单位负责人会议,
总指挥在总结发言中,特别指出,农建四团没有防汛任务,是兄弟般的支援,是国营农场工
人阶级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关怀。我们应该向农场同志学习,我们不会忘记你们这种无私援
助。我代表绥滨地区人民谢谢你们。会上发给每个参加防汛者一个背心作纪念,给农建四团制
作了一面精美的锦旗,锦旗上绣着14个大字:人民有难伸援手,江水无情人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