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兵团“屯垦戍边”岁月
资料辑存
难忘的兵团“屯垦戍边”岁月
梁文玺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组建沈阳军区黑龙
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命令,以黑龙江省的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和部分省属农场,组建
整编为兵团直属的5个师62个团,遂行“屯垦戍边”的伟大历史使命。
保卫建设东北边疆
众所周知,原苏联是列宁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建立之初,中苏两国建立了良好关
系。自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步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1959年,
擅自撤回援助中国建设专家,撕毁多项合同,此后在漫长的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不断进
行武装挑衅,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一贯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中苏边境线长达7500公里。这条边界线,完全是1858年后,沙皇俄国趁中国“大而弱”之
时,多次入侵我国并强加多条不平等条约划定的。在中苏边境东段,单与黑龙江省边界长达近
3100公里(水界2780公里、陆界260公里)。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界江中,有大小岛屿1152
个,按主航道中心线分,在苏侧538个,在我侧614个。但在苏制十万分之一地图上,将为属我
方岛屿划人苏境的多达531个。1969年3月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珍宝岛之战。之后,双方调
兵遣将,苏军出动坦克攻击我方,战斗一直持续到3月17日才告一段落。不久,苏军在中苏边
境大量增兵,部署在亚洲地区针对中国的总兵力达100万人,坦克二万余辆,飞机3000多架,
并在黑龙江对面纵深组建两个空运突击旅,其中一个部署在我黑河地区对面苏境内,一个新的
武装入侵在孕育之中。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全世界只有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处于冷战状态。都极力争夺
势力范围,妄图主宰世界。美国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敌视。其B—52战略轰炸机携带热核武器,
不停地在我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东沿海,进行示威挑衅飞行。台湾当局,趁我国“文化大
革命”动乱之际,大肆派遣武装特务潜入大陆侦察,或者从海上派舰艇进行袭扰破坏。
为了国家的安危,党中央、毛泽东主席镇定自若,高瞻远瞩,以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军事家的气魄,适时决定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的伟大使命。在沈阳军
区的指挥下,进行战役火力侦察,在边境地区的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战役要点,杀伤迟滞
敌人有生力量,掩护野战军战役展开和全民进行战争动员。之后,组织指挥广大军民打击歼灭
入侵者。这是一项艰巨光荣的战略任务。
组建武装部队
为了防止原苏联对我国的突然袭击和地面武装入侵,沈阳军区党委根据“6.18”批示要求,
决定:以沈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为基础,分别抽调精干人员,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大指挥保障机关;从驻东北地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炮兵、工
程兵等单位,抽调一些有实战经验的身体好的现役军人,分别担任兵团5个师60多个团的主管
领导和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当时,老红军沈阳军区副政委兼兵团政委李少元少将,身经百战主
持兵团工作的第一副司令员红军颜文斌少将、兵团政委红军程克廉等三千余名现役干部,以只
争朝夕精神,打起背包就出发,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从四面八方开到屯垦戍边的战斗岗位。
会同一些原东北农垦总局领导和有实战经验懂屯田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在兵团、师团领导班
子内一起,开始执行屯田戍边的伟大历史使命。
1968年秋冬,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初高中知识青年,热烈响应毛泽
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先后50余万热血方
刚的男女青年人,开赴到北大荒,补充到兵团各师团连队,为北大荒增添了巨大活力与生气。
当年,从北京西城区某校高中女学生段彤为代表的一批学生,在天安门前庄严豪迈的誓言:“
为了彻底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铁打江山,为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
战斗……下决心向群众学习,下决心同工农结合……”她们的誓言,他们在后来的屯垦战备执
勤的实践活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无与伦比的表现,给我这个青年参谋的灵魂深处,留
下了永不泯灭的印记。
也就在知识青年来兵团的同时,兵团党委根据屯垦戍边之需,经黑龙江省、沈阳军区、中
央批准,适时在同江、饶河、抚远千里荒原的三角洲地区,以原七星等4个团(场)为基础,组
建兵团第六师,师部驻七星。紧接着,动员最大力量,抢修二龙山至抚远长达320公里的屯垦
戍边公路。在七路沿线两侧适宜地点,新组建60团(今前进农场)、61团(创业农场)、62团(红
卫农场)、反修营(前锋农场)。他们在严冬里一边组建、一边接收安置知识青年,一边戍边屯
田,好一派热火朝天景象。1969年2月底,在冰雪稍融初春,我随兵团刘竹轩副司令带领的慰
问团,乘车去六师调研慰问新建团队和知识青年。车行驶在二抚公路上向前望去,千里荒原白
雪茫茫,只见茂密芦苇杂草和零星成片的杨桦林,二三十公里不见人烟。獐狍野鸡少则十几二
十多只,多则五六十只大帮成群,在公路上时而走走望望,时而左跑右窜。到了今创业农场公
路岔路口,两侧都长着几片较大的杨桦树林,只见一群群黑色乌鸡在林中飞来飞去,落落停停,
别具风景。就连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刘副司令员惊叹不已。这么多比家鸡还大的野生乌鸡,
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刘副司令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就叫乌鸡岭吧!多么可爱的北大荒啊!到
了新建团队,知青们都从暂住帐篷里出来列队欢迎,全不见严冬住帐篷、短时吃盐煮黄豆、冻
土豆、萝卜,艰苦作战生活带来的不快。年近半百的刘副司令员,和大家一起夜住帐篷,不少
战士还住二层铺,渡过寒冻之夜,迎接明天灿烂的朝阳。
从1968年底到1969年初,沈阳军区调集大批枪炮弹药,运至兵团各师。兵团司令部依据作
战预案,按中国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标准,组建战备值班营35个,每个营编500余人;战略值
班连163个,每个连130余人,还组建367个武器排。总人数达2.2万人被武装起来,共装备步枪
8000支、冲锋枪4000支、轻机枪630挺、12.7高射机枪45挺、60炮210门、82迫击炮110门、75
反坦克炮130门、76加农炮30门、40火箭筒320具,还装备相当数量的手枪、手榴弹、反坦克手
雷等武器,并备有至少一个基数的弹药。这是一支相当可观的常规武装力量。按作战方向任务
组建的武器营:在北安、黑河方向,兵团一师6个营;在鹤岗、萝北方向,兵团二师8个营;在
宝清、饶河方向,兵团三师5个营;在牡丹江、密山方向,兵团四师9个营;在双山、齐齐哈尔
方向,兵团五师3个营;后组建的兵团六师武装4个营。
珍宝岛战斗后,到1970年底,沈阳军区进一步加强了兵团戍边建设步伐。在原武装力量的
基础上,又组建武装了一个步兵团(26团),驻佳木斯东万宝地区;在汤原组建武装炮兵63团;
在大庆、兵团、师部等要点目标区,组建了21个高炮连、8个警通连,武装人员递增到4万人,
重机枪达234挺、37高射炮84门、122榴弹炮18门,进一步增强了黑龙江的戍边力量。
军事训练和战场建设
武器分队组建后,利用农闲和冬季,抓紧对每位武装战士必须的战术、技术基础训练,具
备战时需要的基本素质。如,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三打(打飞机、打坦克、
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等训练。而且,特别重视对班长、排长、和技术骨
干的集中轮训。从1969年至1972年,兵团、各师在教导队办培训班达210期,训练干部2154人,
培训骨干2万人次。
1970年11月24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军发出了“不当老爷兵”进行野营拉练的号召,各部队
迅速掀起了野营训练的热潮。兵团领导根据预定作战方案,决定组成以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鲍
鳌、后勤部副部长顾延邦为首的拉练指挥部,兵团二师(宝泉岭)、三师(红兴隆)、四师(密山)
各组建1500人的武装拉练团,进行一个月的冬季千里野营拉练。其它单位,就地组织拉练。经
过短暂准备,拉练团于当年12月中旬,兵团二师从宝泉岭出发,经鹤岗、汤原在佳木斯南猴石
山地区与兵团指挥部会合宿营、各连在200多米高的山区进行野炊用餐;兵团四师从密山集结,
经林口于12月底,兵团指挥与二、四师拉练团,在牡丹江北20多公里柴河地区会师。我记得,
在翌年的1月1日凌晨2时,指挥部和四师拉练队伍,冒零下30多度严寒,踏着20多厘米厚的
积雪,从柴河出发,经牡丹江市,拉练8个小时,行军80多里路,到达海林县西南放牛沟地域
宿营。特别感人的是:在兵团拉练计划中,没要求女战士参加。兵团四师众多女战士用血书请
战参加千里拉练。故四师拉练团每个连编一个女战士班。在千里冰封、滴水成冰的山林地全副
武装行军拉练,不少耳、鼻冻伤,脚打起了血泡,没有一个掉队的,有一位抗日战争时期入伍
的老团长,手柱棍子在队伍前领走。其中,有几位女知识青年,劳累得经血从口鼻倒流,死活
硬是不上拉练收容车,深深打动了每个战士干部的心。这样的硬骨头战士多么可敬可爱啊!我
们有几万几十万这样坚强勇敢的兵团战士,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什么样的敌人还不能战
胜呢?当时,英国一些有识军事评论家称赞:“中国在黑龙江边境地区,组建了一支很强的准
军事部队。”当一月中旬,兵团3个师完成了千里拉练任务后,一大批战士受到了兵团的表彰
奖励。
当时,兵团地处中苏边境地区的有32个团,距边境10公里内的一线连队195个,边界线长
达650公里。为了保障边境安全,及时掌握敌情,先后建设了50个观察哨和巡逻组,常年坚持
边防巡逻和对苏观察。先后捕捉苏联特工2人,阻截企图犯罪分子3人。同时,还不失时机地配
合我国政治、外交斗争,进行登岛生产,拔航标等边防斗争任务。
1971年9月13日,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在山海关机场,私自乘三
叉戟飞机,仓惶北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真是人不报应,天报也。为此,兵团的两个值
班团、九个值班营进入了一级战备。兵团前进指挥所,进驻到牡丹江海林地区。试想,掌握中
国核心机密的林彪若叛逃成功,将是何等后果呢!还是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化险为夷。
然而,这不能不备。这一年又武装了150余个连队,武装总人数达7万人,轻重武器近5万
余件。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了战场建设的步伐。兵团6个师的后方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建战备仓库、宿舍、医院2.5万多平方米,永备作战坑道500余米。在边境地区前沿要点,构筑
相当数量的野战工事和战斗村,永久性菜窖近4千个。值班26团进入虎饶战区,接替野战军防
务。构筑守备工事,加强有线无线通信建设,加修机动道路,在兵团防区内公路达5500公里
(沙石路2400公里),基本保证了屯垦戍边之需。
屯垦戍边重担一肩挑
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斗争形势,把戍边放到了重要议程,但屯田任务也没有放松,努力
抓紧抓好生产建设事业。1969年初,兵团组建刚立稳脚跟,就组建了第六师,新建4个团,奋
力开发抚远千里荒原。在创业新建的61团,1969年1月进点,当年垦荒6万亩,产粮豆270吨;
1970年,耕地面积达15万亩,生产粮食480万公斤,上交商品粮51万公斤。加上其它师团垦荒,
平均一年开荒一百万亩左右。如果说,1958年,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在浩瀚的
三江平原、嫩江平原奋力垦荒,为第一次大战荒原潮;那么,1969年建设兵团第六师及广大转
业官兵、几十万知识青年、职工,全力开发以抚远荒原为标志的屯田行动,可以说是第二次大
战北大荒潮。为北大荒变北大仓,增强中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2年初,兵团党委为加速开发抚远三角洲荒原,报请中央、国务院、黑龙江省政府,拟
建从集贤县福利屯至60团(前进农场)铁路交通线。中央批准,由铁道部天津第三铁路设计院唐
山勘测设计大队勘测,哈尔滨铁路局组织建设,兵团参加施工。这年6月,唐山勘测大队由邢
队长带队和万总工程师、郑总工程师等十多名专家技术员,由我和计划处同事陪同,从福利屯
开始勘测,经兵团三师红兴隆,转东北至富锦县柳树林子长3公里之沼泽漂垡甸子区到二龙山,
到兵团六师七星,之东61。团(创业)再转东北到60团(前进),全程226.6公里,进行了全程
勘测定位。一路上,年近6旬的万总、郑总工程师,时而跑步,时而爬山涉水,全然不顾。勘
测设计大队的全体人员,付出许多辛劳和汗水。1974年,由兵团三、六师动员大批人力、机械
投入紧张施工,1976年基本建成了全国第一条支援农业交通大动脉,意义非凡。特别应该记述
的,就是这年夏天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万总、郑总等一些高级铁路工程技术人员遇难了。我们
应该永远怀念那些对开发建设北大荒有贡献、有功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