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页2 200亿斤粮食新闻发布会
2005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首次突破200亿斤,达到205.3亿斤。这是继1995年粮食总产
首次突破100亿斤后,垦区粮食生产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12月9日上午,农业部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向40余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通报
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向垦区表示祝贺,并希望垦区为保证国家粮食安
全做出更大的贡献;省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介绍了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持续增长的做法;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王辅捷宣读了《农业部关于表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粮食
总产突破200亿斤的通报》。
会议由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杨绍品主持。出席会议的领导还有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佳、农
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巡视员马世青、发展计划司副司长隋斌、国际
合作司副司长金世生、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曾衍德、畜牧业司副司长张仲秋、农垦局副局长李
伟国、丁力以及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韩乃寅等。张宝文在讲话中说,北大荒粮食总
产突破200亿斤,这既是黑龙江垦区的喜事,也是我国粮食生产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作为我国
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黑龙江垦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大型商品粮基地。
黑龙江垦区以示范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农机装备水平,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
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粮仓。目前,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商品率已达到
88%,每年可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80亿斤,相当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官兵一年
的口粮消费量,充分显示了农垦重要地位和作用。
张宝文指出,粮食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
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等都具有
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守住的一条“底线”。随着我国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水资源紧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市与农村
争地、工业与农业争水的矛盾更加突出,增加发展粮食生产所需的资源总量的难度日益增大。
因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张宝文希望,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黑龙江垦区要继续发挥自
身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强化基础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劳动生产率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做出更大的贡献。
隋凤富在讲话中说,黑龙江垦区本着“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阶段推进”的原则,先后建
成了3万亩、30万亩、3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1%,处于国内
领先水平。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创造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2005年,垦区农业职工人均生产粮
食6.7万斤。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
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黑龙江垦区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
到82%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通过优良品种和
先进栽培技术的应用,黑龙江垦区水稻亩产达518.4公斤,大豆亩产173.1公斤,平均增产幅度
均在24%以上。垦区现已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建立
起排、灌、蓄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在3000万亩耕地上建成了由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
个网格,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垦区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2005年水稻种植面积已由1990年
的87.6万亩扩大到1106.2万亩,产量114.7亿斤,占全局粮食总产的55.9%。水稻生产已成为垦
区农业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隋凤富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能够突破200亿斤,饱含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
望,也饱含了几代北大荒人的辛勤汗水,丰硕的成果来之不易。下一步,垦区将深入贯彻党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和职工持续增收,实现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心目标,进一步加快垦
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争取到“十一五”末期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闻发布会会场
隋凤富在大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