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垦区人民永远怀念的人

回忆录

垦区人民永远怀念的人


——忆张林池同志

朱文熹

张林池同志逝世已经三周年了,垦区人民永远怀念他。林池同志不仅是黑龙江垦区的创始
人之一,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早在建国初期他任农业部副部长时分工管全国的国
营农场,农垦部成立他就任第一副部长,他是王震同志的得力助手,他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从
实际出发认真执行和落实王震同志的理想和夙愿。为开发东北垦区建立国家商品粮基地、实现
农业现代化,他曾多次亲临黑龙江考察,给中央写报告,为了取得实际经验,他以农垦部第一
副部长身份,到黑龙江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又深入到合江地区任合江地委第一书记,农垦部合
江农垦局党委书记,统一领导合江地区,协调和组织开荒建场,积极发展农垦事业。当时正值
“大跃进”年代,他顶住了“浮夸风”的影响,在合江地委统一领导下,农场帮助农民战胜灾
害发展生产,农民积极支援农场开发北大荒建设,形成了场群团结合作,战胜灾害,渡过了三
年困难时期。农场生产不断发展,积极支援供应城市商品粮,保障了合江地区广大人民的基本
生活。使整个地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为国家
增产商品粮的伟大意义,农场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示范作用的伟大意义,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
的伟大正确战略决策,由广大转业官兵为主体的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地方干部、支
边青年、垦荒队员等开发北大荒建立垦区发展的路线是正确的。
“生产靠人搞,人靠积极性,积极性由政策来调动”
1960年冬,在哈尔滨北方大厦召开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在合江地区参加会议全体同志
召开的大现会上林池同志反复讲道,他主要是针对着“人民公社化”中“刮共产风”,国营农
场附近农民向农场过渡时,要求和农场职工一样施行等级工资制“吃大锅饭”,因此他反复强
调,贯彻按劳分配才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农场原等级工资制就存在着“干好干坏一个样,干
不干一元两毛半”(指月工资32元÷25.5天=1.25元),“收不收一年十二个秋”(不管年终收获
好坏,职工每月工资照发),这种职工个人劳动好坏和年终成果不结合,不符合农业生产的特
点是年终出成果,没法调动积极性。当时林池同志主持地委工作,指定在友谊农场七分场(就
是原三道岗乡)农民并入农场为职工,待遇实行农村人民公社“评工记分”的分配制度,总结
出“作业工资”与“年终产量工资”两结合,这种做法既坚持了农民“评工记分”,平时按工
分领发作业工资,年终生产队有利润,拿出20—30%,按职工工分发,所以叫“年终分配”,
这样把职工个人劳动好坏和收入的多少联系起来,体现劳动不同收入就不同,调动了职工的积
极性,这种做法到1962年逐渐推广到原农场职工中了。1963年春调我去青年农场(现共青农场)
工作,林池同志和我讲:“你去那里工作对职工普遍推行‘两结合’工资制,因为你在友谊县
任农工部长时重点推广‘两结合’调动职工积极性有经验了。”青年农场把职工工资改为“两
结合”工资制,1963年、1964年两年效果非常明显。1965年春天,林池同志在虎林社教团见到
我,他讲:“中央农垦部党组的意见充分肯定了我们‘两结合’工资制的经验,作为农场的重
要改革内容加以推广,你在这里搞社教可先把虎林四个农场的社教搞起来。”我为了落实总局
党委指示,专门召开会议,每个农场都先搞个生产队先走一步,取得经验全面推广。不久林池
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东北农垦总局党委扩大会议,中共中央正式发了文件,简称为“五条”“十
六条”,在全国农垦推广,国营农场若干制度改革,其中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涉及面广,这个
政策出台后,在整个垦区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出发,把职工的收
入和农场生产的好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人人关心生产、关心年终成果,工人当家做主,你
追我赶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扭转了国营农场长期亏损的局面,出现了垦区历史上生产经营的
最好时期。1966年、1967年、1968年连续扭亏盈利的好局面,垦区人们不会忘记,贯彻中央“
五条”“十六条”出现的大好形势。可是到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时,由于受“左”的错误路线
影响,错误的砸乱了“两结合”工资制,全面批判“五条”“十六条”。甚至把过渡的农民应
坚持“评工记分”的制度不变的原则统统当成所谓修正主义路线批判了,因此,形成很多后遗
症,应该正确的深刻吸取教训。
抓基层树典型,实现农业现代化
1963年合江农垦局与牡丹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国营农垦总局,东总(简称)当时的任务是
领导东北地区国营农场,林池同志当时身兼五职(农垦部第一副部长、黑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
合江地委第一书记、东北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作风,
他领导垦区这样大的事业发展都是从小从少做起取得成绩和经验,逐步向大推广,逐渐发展。
因此,他多次强调东总的任务就是重点抓好萝北、虎林、密山、饶河四个分局和友谊、290、
宝泉岭等农场,取得经验逐步扩大,其它农场主要靠各省主管。“东总”一成立党委工作的
重点就是“抓基层树典型,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是农场,重中之重是生产队”,因此,东总
成立第一个会议是1963年3月在佳木斯市召开全垦区有生产队长参加的会议,确定为国营农场
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会,林池同志亲自讲话,反复深刻地讲以生产队为基础
的实际意义,他要求农垦各级领导“心想到生产队、眼睛看到生产队、脚走到生产队、手抓到
生产队”。这个会议对垦区基层干部鼓舞很大。会后林池同志带领总局机关干部到友谊五分场
二队蹲点,总结友谊五分场二队的经验,以及郝焕文的先进经验,生产队长李作猷的经验在全
垦区宣传学习推广,由于友谊五分场二队,高产高效益高生产力,当时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邓
小平同志的表扬,农场都应像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尖子队”那样,为国家建立大豆出口基地。
为落实中央指示,1963年垦区成立了外贸体系办理直接对外出口事宜,垦区增加经济效益。
垦区抓基层树典型,实现农业现代化形成了高潮。当时还有宝泉岭农场的十五队、绥滨农场九
队、曙光农场五队等等一些先进单位推动垦区生产起到很好的作用。为系统总结向面上推广,
每年冬季由总局负责把全垦区生产队长集合一个月,集中培训提高生产队长水平。1978年改革
开放一开始,林池同志积极支持引进世界最新设备装备了友谊五分场二队,拖拉机与康拜因都
是美国约翰·迪尔的,经过连续五年的生产试验,创造了农业现代化,高投入、高产出、高效
益的典型,由十名农业工人种植三万亩耕地,每个工人生产20万斤商品粮,给中国农业现代化
开创了一个“窗口”。为了取得现代化全面经验,这时身为农垦部副部长的林池同志,对日绵
补偿贸易项目在垦区开荒30万亩,再建个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为了取得整个农场的种、
管、收、产、供、销的现代化,以及解决产前产后的现代化问题。洪河农场组建时,就是林池
同志亲自带队,去美国对洪河农场的拖拉机、康拜因、粮食烘干选型订购的。林池同志的一生
始终关注着垦区农业现代化事业,他退休后已80多岁年龄了,最后还来垦区考察,写出关于如
何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100个现代化生产队的建议书。1964年夏有一天曙光农场五队的职
工食堂门前突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进屋就要吃饭,和职工一块吃上了,这时队长赵峰同志回
来了,一看原来是总局党委书记张林池同志率领地委几位书记一同到生产队看职工生活,他们
了解到五队职工的真实生活情况,号召全垦区搞好职工生活“向曙光五队学习”。
选拔干部调整班子
垦区的开发建设遇到人们想像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人们只有不怕苦不怕死的自我牺牲精神
还不够的。还得有和大自然搏斗中磨炼的经验教训中掌握客观科学规律的人。在实践中林池同
志和垦区主要领导,善于从转业官兵、地方干部、大专院校知识分子、垦荒队员、支边和城市
下放青年中选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农场级班子,有好的领导班子才能带领广大职工战天斗地
取得胜利。林池同志经常讲“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农场一定配上人合心、马合套的领导
班子。”1963年总局党委在林池同志主持下,调整了萝北地区的领导班子,因为这个地区连续
遭自然灾害,生产水平下降,人们生活也十分困难,主要问题是体制不顺,班子不稳,人心不
定,造成管理混乱,生产后进,职工生活困难,领导怨职工落后,群众怨领导无能,互相埋怨
思想混乱。针对这一情况总局党委在林池同志主持下调整了萝北地区的体制,成立了萝北分局,
撤消了预七师农场,把十个分场合并,成立军川农场、江滨农场、名山农场、青年农场(现
共青农场)、延军农场,从全垦区选拔配备干部:军川农场任陶泽为书记,张秉武为场长;江
滨农场吴荣芝为书记,贺长春为场长;青年农场朱文熹为书记,樊贵德为场长;延军农场宋云
彪为书记,王承先为场长;名山农场张冠军为书记,蔡忠臣为场长;萝北分局刘海为书记兼萝
北县委书记,娄锡均为分局长兼萝北县县长。这个地区体制干部调整效果非常好,一年就改变
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萝北地区从后进一跃走到垦区的前列。根据萝北经验,1965年初总
局党委又选拔干部充实和调整虎林地区的领导班子,调李斌同志任八五四农场书记,斐俊生任
八五〇农场书记,姜兴亚为场长;任蒋效奎为部试验场场长;宋云彪任八五一〇农场党委书记,
效果也十分显著,农业生产连续丰收,成为历史最好时期。1971年张林池同志结合为黑龙江
省委副书记革委副主任,全省的劳改农场大批劳改犯人转移,接收了大批知识青年,管理下放
地、县,管理混乱,生产上不去。林池同志和王正林同志(时任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
李弟光(原省劳改局长)共同研究成立了省农场管理局,下设黑河、嫩江、合江、绥化等分局,
后期又成立了大兴安岭分局,划进呼盟分局,把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大批文革被批判的农
场以上的领导干部70多名,落实政策,调给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和各分局和农场,当时任黑河分
局局长冯天益、政委耿志义;合江分局局长尹先明,政委耿志强;绥化分局局长娄锡均,政委
杨彦;嫩江分局局长李万义,政委万金浩。重点装备了黑河分局各农场,山河农场革委会主任
王公礼,副主任陈作山;嫩江农场革委会主任朱文熹,副主任许云成、王殿元;七星泡农场革
命委员会主任郑纪、刘玉山;龙镇农场革委会主任陈东海,副主任王承先;龙门农场革委会主
任周庆安,副主任朱德相;嫩北农场革委会主任郑良永,副主任林泉朴。北安农场革委会主任
宫庆久。经过三年努力,到1975年正逢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全面落实干部政策,充分调
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这部分农场生产有很大发展,职工生活也有很大提高,仅黑河分局上
交商品粮三亿多斤。1976年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消,原东北农垦总局、省农垦厅、劳改系
统农场等全省的农场系统空前统一,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下设宝泉岭、红兴隆、牡丹
江、建三江、北安、九三、绥化、嫩江(齐齐哈尔)、哈尔滨、大兴安岭、呼盟11个管理局,
130个农场,3000多个生产队,是垦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时期。
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
垦区发展建设实践充分证明,无论建场开创时期,曲折困难和大发展时期,以及实现农业
现代化的今天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林池同志在垦区开创时期就向
中央请求,国家和各省的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来参加垦区建设,他们既锻炼了自己,也为国家
培养农业现代化人才,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组织全国二十多个农业大专院校,向垦区派学生,
先后总数达十万多人,垦区的每个生产队都有农业大学、机械化学院等本科大学生4—6名,
他们都是学农业、农机、畜牧、财会等专业的大学生,担任生产队长、机务副队长、技术员、
会计等职务。他并积极倡导组建了荒地资源勘测设计院,从各地调科技人员。1958年武汉水利
工程学院一次就给20多名毕业生分配到垦区勘察设计院,利用先进的航测工具,组织调查土地
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按设计逐步开发建设,减少生产布局发展建设的盲目性。总局勘察
设计院几十年奋斗在最艰苦的野外荒原,风餐露宿,取得了很大成绩。1964年社教期间林池同
志在友谊农场蹲点,参加植树造林解决地号的防护林,要求“地成方,林成带”实现林网化,
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在他带动下垦区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专业队伍,场场都建立苗圃,经过
几十年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垦区农田全部林网化,总的地号内人工林达650万亩,得到国务
院的奖励,人们总结出“一水、二路、三开荒、四造林”的经验。开荒建场打烂了一个原始的
平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又建立一个山、水、林、田、路科学的现代化的新的平衡。
倾听群众意见,充分发扬民主
张林池同志在垦区工作始终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下边意见,
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可以说异口同声,极为称赞,他到农场、生产队基层
检查工作,始终是轻车从简,有机会就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垦区关于这方面传出很多佳话。
1975年春节,他不在哈尔滨过春节,和秘书到北安农场分局的农场和知识青年一起过春节,
从哈尔滨上火车在二龙山火车站下火车。当时他让分局只准一位领导领路到引龙河农场,林池
非让分局陪他的王公礼回北安局自己家去过除夕,他和秘书一块和知识青年在农场过三十。知
识青年和省委书记一块在农场过春节,受很大鼓舞,搞了好多文娱节目。第二天早晨让我由嫩
江农场(我家在那住)出发去引龙河农场接他,然后往西走,大年初一早饭,大家都吃饺子,农
场特意做点好面的,他不吃非和大家一样不可,吃饭时他说:“节目都很好,就是有的词改一
下,有唱‘韶山颂’、‘延安颂’的,别唱‘引龙河颂’改为歌唱引龙河吧!”当时党委书记
高磊同志,非常抱歉地说:我们一定改过来,虽然当时看是很严肃的问题,但没感到紧张,感
觉到很温暖。接着我陪林池同志经过尾山、格球山、七星泡等农场,晚上住到嫩江农场,到各
农场都看了青年宿舍、食堂、俱乐部等活动场地,见到青年都十分活跃。但是他也见到了冬天
“北大荒”天寒地冻,把大批知识青年留到这里,用了大量柴草取暖,为了响应省委号召“学
大寨大批促大干,大搞农田建设”,每天刨冻土修水利效率非常低,实质上是“劳民伤财”。
他也非常诚恳地说:“学大寨也要实事求是,不讲经济效益也是不对的,绝不能再搞形式主义
了”,以后都做了纠正。
1976年,林池同志参加垦区在九三局召开的农田水利现场会,会议结束正赶上过国庆节,
农场正是秋收大忙季节,不放假休息,他提出不回哈尔滨市过节,要到农场参加秋收劳动,我
们给安排了最近的尖山农场二队收甜菜,当时收获方法很落后,前边用大犁先耥起来,然后用
人在后边捡,林池同志和职工一边干活一边问寒问暖,一块在地里吃中午饭,由于他亲身体会
收获方法落后,损失还很大,后来调回北京任农垦部副部长,正是改革开放时期,他积极帮助
给九三局引进世界上先进收获甜菜的机械设备,交给九三局科研所研究仿制,解决垦区收获甜
菜机械化的问题。
张林池同志在垦区和我们同甘共苦在一起,经受多少风雨磨难。由于不断接受他言传身教,
始终发挥和保持革命的优良传统,清正廉洁,为了祖国开发“北大荒”,为创建“大粮仓”,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无愧无悔,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那种深入群众,深入
实际,倾听群众意见的实事求是的民主作风,永远扎根在我们的心里,也是垦区各级领导的楷
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更可贵的是由于他的共产党员高贵品德影响垦区全体干部,以及
各级党的组织,形成了一个非常可贵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千秋万
代传播下去,张林池同志永远活在垦区人们心中,垦区人民永远怀念张林池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