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垦区几个问题的调查
恳情报告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垦区几个问题的调查
胡中禄 李尚民
2005年12月4日至9日,就推进撤队建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垦区等问题,我们对建三江
分局的青龙山农场、八五九农场和胜利农场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调查。在分局和农场的全力配合
下,我们以座谈会、访谈会、入户调查和深度对话等形式先后调查了6个管理区、8个作业站和
15户农户,在八五九农场还召开了机关干部座谈会。会上会下,所见所闻,发人深思,给人以
启迪。
一、撤队建区,夯实垦区基层
(一)建三江分局撤队建区情况
1、青龙山农场撤队建区情况。
青龙山农场是分局撤队建区搞得较好的单位。该场原有18个生产队,现合并为7个管理区。
大致2—3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管理区,每个区的耕地面积大约在5万亩左右。每个区设区主
任1人、总支书记1人、副主任2—3人、会计1人和核算员1人。原生产队撤消,改称作业站。其
站长由管理区副主任兼任,站内设1名居民组组长。原生产队的农机副队长、畜牧副队长和水
稻副队长等职能由相应的协会理事承担。这样,既减少了行政干部,又转变了管理方式,使农
机、农业和畜牧等专业管理,由行政命令型向协会服务型转变。管理区干部由区主任聘任,协
会理事由职工选举产生。理事由于为大家服务,每年给予一定的补贴(3600元)。我们调查的青
龙山农场第一管理区就是这样的。该区于2003年12月28日成立,由原7队、1队和12队合并组成。
全区面积6万亩,耕地5.8万亩,林地711亩,草地1289亩。总人口1426人,从业人员224人。
该区固定资产1415万元,有大中型拖拉机22台,收获机械14台,水稻插秧机63台,以及其他配
套农具。区内肉牛存栏2693头,绒山羊17962只,农牧示范户73户。
该场撤队建区基本到位,已初步尝到此项改革的甜头。该场认为撤队建区的好处有:(1)
管理方式改变了,由行政命令型向示范带动服务型转变。如水稻、畜牧、旱田和农机等行业协
会理事作用的发挥,取代了原水稻、畜牧、旱田和农机副队长的行政指挥。(2)管理力量加强
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人员由原来的三个队3套人马并为1套,管理区干部可从队长中优中
选优,既增强了管理力量,又精简了管理人员。(3)资源配置更合理了。耕地面积5万亩左右,
优化资源配置的余地扩大了。(4)农场管理跨度缩小了,效率提高了。
该场还认为撤队建区要推进到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全部或大部分上打租,基本没有
租金催缴任务,行政命令等职能趋于消亡。二是管理方式必须改变,不再催种催管催收,专业
协会等组织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2、八五九农场撤队建区情况:与青龙山农场大体相同。只是管理区仍保留农机、水稻和
旱田等副主任,这些副主任又兼作业站站长。他们没有启用协会理事。原生产队还临时保留会
计,待账目完全理清后(约需两年),再撤消。
3、胜利农场撤队建区情况:目前已建立管理区3个,还有22个生产队没有进行撤队建区,
正处于过渡期,尚未推进到位。
二、改变垦区“二元结构”,实行管理区建设与场部小城镇建设并重
1、新兴的场部小城镇与相对落后、甚至破旧的生产队居民区形成垦区新的“二元结构”。
目前,垦区各农场场部经过这些年的重点投入与建设,已成为新兴的小城镇。尽管农场财力
紧张,依然千方百计、全力以赴地盖楼房、修街道、建广场,小城市面貌已具雏形;但是,由
于农场财力所限,广大的生产队居民区却面貌依旧、甚至日渐破旧、衰败。以致一些返场的知
青在见到他们当年住过的知青房依然存在,只是更加破旧时,禁不住潸然泪下。
2、垦区近50%的职工群众生活在生产队,他们是垦区创造财富的主体,是垦区生产力的中
坚力量,是我们须臾不能遗忘的群体。如何尽快提高生产队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变垦区“二元
结构”状况,建设垦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必须调整投资方向,实
行场部小城镇与管理区建设并重的方针。
三、关子建设管理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垦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在农场,难点在管理区。没有管理区的小康,也就没有农场
的小康、垦区的小康。同理,没有管理区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农场的现代化、垦区的现代化。
因此,这次我们调查的重点就是管理区。目前垦区管理区建设普遍存在基础差、欠账多、
资金难和认识不一致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垦区的建设进程。
(一)管理区的经费来源
1、青龙山农场主要是三块:一是按规模核定,每亩10元管理费,二是竞价地租收入,三
是不稳定的地租收入。
2、八五九农场主要是三块,一是地租收入的8%为管理费,二是地租收入的1%作为奖励,
三是农场每年集中建设两个管理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小康住房的改善(每个管理区200万元左右)。
3、胜利农场主要有两块:一是每亩7元的管理费,二是每亩5元的公益金。
总的说来,目前管理区的经费来源有限,同时大多数农场也不富裕,所以管理区建设资金
的筹措,仍是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由作业站向管理区或场部搬家建房问题
1、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观念滞后,故土难离,“丑妻近地家中宝”,一些职工群众习
惯于传统的农业文明,没有亲身体味过现代文明的好处;二是职工收入低、无积蓄,无力搬家
建房;三是缺乏有关扶助政策与措施。
2、扶持办法。八五九农场对管理区和作业站的职工迁入场部住楼房的,每平方米补助300
元。其他农场的扶持措施尚在酝酿与拟议中。
(三)解决尚存的茅草房问题
一些贫困职工住房破旧、窄小,有的还是建场时的兵营式房屋,甚至是茅草房。建设小康
房,对一些低收入户难度较大。建议用几个“一点”的办法解决。如总局拿一点(25%),农场
拿一点(25%),职工自己承担一点(50%)。八五九农场2006年计划在第一管理区拆迁60户茅草房,
每户建房时,由农场资助2万元的建筑材料。如果这样的资助,还建不起房的,可以调剂住
职工搬新房后腾出的旧砖房。
(四)解决职工“猫冬”问题
农场职工大多数在长达几个月的冬闲时间无所事事,没有经营项目,没有收入,影响了小
康进程。其实,除冬训外,如食用菌生产、柳条或玉米皮编织等都适合在冬天进行,需要大家
多动脑筋,广开门路,才能把冬闲变成冬忙。
(五)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增加垦区发展后劲
据八五九农场党委书记刘庆君调查,八五九农场全场16—18岁的青年341人,在场外上高
中的101人,去外地打工11人,在农场中学就读的61人,有163人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
农场种地,还有5人为闲散人员。可见,在场外上学的101人和外地打工11人,基本上不会回到
农场;在农场中学就读的61人大部分也将外出;留下的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素质之
差,可见一斑。现在农场引进的许多现代化农机设备,若由这些人来掌握,其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对胜利农场第五管理区也做了典型调查,该区235户,667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
度(大多系第二学历)的6人,占全区人口的0.9%;高中文化的62人,占全区人口的9.3%;初中
文化的320人,占全区人口的48%;初中肄业的152人,占全区人口的22.8%;高小文化的60人,
占全区人口的9%;小学以下文化的67人,占全区人口的10%。由于近十年来垦区引进水稻户和
奶牛户,从农村来了一批人,他们的文化素质总体较低。我们所到农场的干部群众都向我们呼
吁:要重视农场人才断层问题,增加垦区发展后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
技能。
四、关于解决社会公平,促进和谐发展的问题
最近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要善于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
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逐步理顺收入分配
关系。”
(一)关于水田与旱地的种植户收入差距悬殊问题
1、水田与旱地收益严重不均。按现有地租水平,水田亩收益在300—400元,大豆亩收益
在30—50元,经济作物和小杂粮亩收益在100—200元。前者是后者的3—10倍。种200—300亩
水田,年收益在7—10万元左右,以每户三口人计,人均纯收入2.3—3万元左右,已超过小康
水平;种200—300亩旱田,年收益在0.6—3万元左右,以每户三口人计,人均纯收入0.2—1万
元,与小康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2、从“地租率”来说,水田地租率偏低,而旱田地租率偏高。设水田亩地租为150元,水
田亩收入为850元,则水田地租率=150/850=17.6%;设旱田地租为125元,旱田亩收入为280元,
则旱田地租率:125/280=44.6%。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地租率为30—33%。所以旱田地租率只能降,不能升;而水田地租率仍
有10%的上升空间,即可再上涨85元左右。水田涨后的地租为150元+85元二235元,除去水稻亩
直接成本约350元外,水稻的亩效益仍可达到265元,为目前旱田亩效益的3—9倍。
3、水田与旱地的风险不一样,水田的风险大大低于旱田。由于国家对水稻实行保护价收
购政策,并且东北粳稻深受南方省市居民青睐,可以销往全国;而大豆受进口和国际市场价格
影响较大,豆粕等产品对畜牧业发展波动影响也十分敏感。所以水田的市场风险大大低于旱田,
自然风险也是如此。
4、水田种植户一半以上为外来户,当然,这些人对垦区的水稻开发功不可没。但是与垦
区开发建设的老职工相比,他们占有大量的垦区优质土地资源,过多地享有垦区开发建设与改
革的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有不甚合理之处。
(二)关于复转官兵以及支边青年的退休费过低问题
目前,垦区还有数量相当的一批已离退休的复转官兵与支边青年,退休费在500元/月左右,
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这些人是垦区开发建设的功臣,在最艰苦的垦区创业时期,他们献
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垦区奉献了一辈子。如今,他们的退休费仅比低保略高一点,垦区
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他们基本上没有享受到。这些人年事已高,来日不多,如不及时补偿他们,
作为北大荒人的后代将因愧对他们而遗憾终生。
(二)关于企业与事业退休费的差距问题
目前农垦企业退休人员与农垦事业退休人员的退休费差距巨大,这次在八五九农场调查时,
得知一人刚刚退休(25年工龄),其退休费每月才350元,此人当时就痛哭流涕,难以接受。
即便是企业领导,退休金一般也仅为500—800元左右,比同等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差距在2—3
倍。他们都生活和工作在同一个农场,而究竟在企业或事业单位,不是由个人说了算,而是领
导的一句话。所以,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差距完全由个人来承担,似乎也有不甚公允之处。由于
我们是企业办事业,与政府办事业有较大区别。解决的难度较大,但也不是完全毫无办法。
五、几点建议
1、调整农场投资方向,把管理区建设与场部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加快社会主
义新垦区建设,难点在管理区。鉴于目前垦区场部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而管理区建设相对
滞后,所以今后应把管理区建设与场部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管理区的基础设施建好
了,生活质量比作业站高,才会对职工有吸引力,就可以加快作业站职工向管理区搬迁的进程。
目前,部分农场对撤队建区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推进到位。有的管理区成立起来了,只
是大队带小队,作业站(居民组)的功能并没有发生变化。有的农场简单的把分场改为管理区,
甚至把原来已撤消的分场又以管理区的名义建立起来,生产队依然长期存在,不仅没有精简机
构,反而增加了一个管理层次,因而失去了撤队建区的意义。把管理区做实,把原生产队做虚,
以致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居民组,对许多农场来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做好管理区的小康建设规划和分年实施方案。要明确管理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垦区的具
体目标、建设标准和示范建设方案。管理区的建设应尽可能的减少营区占地,尤其是要尽可能
的减少耕地的占用。确需占用耕地的,要通过土地整理达到占补平衡。要搞好多种类型小康房
的典型设计,印制成册,供管理区的居民在建房时免费选用。对在管理区建设的住房,要划给
一定的宅基地,免征各种政府收费,如墙改费、土地使用费、耕地占用费等。应鼓励管理区和
作业站有条件的职工到场部居住。垦区每年应力争将100个作业站的职工全部迁出。总局、分
局、农场都要给予一定的资助(如户均资助2万元左右),帮助困难职工到场部或管理区建房。
尤其是对居住在生产队的复员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要优先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
对管理区所在地建设的水泥晒场,允许与营区道路和户外活动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在职工
生活设施未改善之前,提倡建设文化活动室,不提倡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可以利用晒场作户外
活动场所。不在管理区的作业站,不再建设永久性生活设施,以减少搬迁时的损失。距离管理
区较远的作业站,其迁出的房屋应尽可能的利用,可以将一部分较好的房屋作为作业站职工的
季节性生产生活用房,不必急于全部拆除。
3、实行以地租率为基准的地租计算办法,使地租收取更理性、更规范、更符合市场经济
规则。目前垦区各农场普遍采取“以需定租”的办法核定地租,既缺乏理论依据,又增加了操
作的随意性,是一种很原始的做法。而使用“地租率”计取地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已有
成熟的经验和标准可供借鉴。由上述可知,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地租率为30—33%。而垦区旱田
地租率已达44.6%,超过国际上通行地租率11.6—14.6个百分点,从而严重影响了旱田种植户
的种地积极性。因此今后旱田地租率应逐步下调至合理的水平。
4、适当提高水田地租率,筹集垦区扶贫济困和加快小康建设资金。目前垦区水田地租率
一般均在20%以下(建三江分局为17.6%),比国际上通行的地租率低10—13个百分点。如以国际
上通行的地租率计取水田地租,则比目前可提高10个百分点,即每亩可多收85元(以水稻亩收
入850元计算)。以垦区1000万亩水稻(注意扣除其中的生活田)计算,每年垦区可多收8.5亿元。
即使这样,水稻种植户每亩仍可有250元以上的净效益,既不影响其种地积极性,又适当调
剂了水旱田收益上的苦乐不均,更重要的是垦区由此获得了一笔数量不菲的扶贫济困和加快小
康建设的资金。
5、要转变管理区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管理区应由过去的催种催管催收转变为基层服
务组织。原来的行政副职的职能应交由行业协会理事去完成。如农业技术副职由旱田农机协会
理事承担,水稻副职由水稻协会理事承担,畜牧副职由畜牧协会理事承担。行业协会理事经职
工选举产生,一般由有经验的行业大户担任。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应以示范带动作用来完成。
对承担服务工作的协会理事,要给予一定的误工补贴,每人每年可补助3000—4000元。
6、严格控制管理区和作业站的管理费用。其额度控制在土地承包收入的7—8%,完成好的
管理区可给予奖励,一般为承包收入的1%。应允许管理区的管理人员在不与民争地的前提下承
包土地,使他们逐渐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这样做,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
收入。在条件成熟时,管理区的管理人员可实行补贴工资,以逐步减少管理费中管理人员的工
资支出。
7、大力加强对农场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为提高农场人员素质,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
能力。应大力加强对农场从业与待业人员、特别是青年人的技术与技能培训。分局和农场应分
别成立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班。重点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
8、尽快解决农场职工卖粮(大豆)难问题。目前建三江分局大豆市场价格已跌至1.08元/斤,
而且是有行无市。广大农产已开始为大豆卖不出去而发愁。建议总局应责成有关粮食部门或
龙头企业,以市场价格收购农场职工的大豆,以缓解备耕和春耕资金紧缺的问题。在2003年以
前,农场职工为龙头企业提供了低于市场价格的大豆,在今年职工遇到困难时,龙头企业应伸
出援助之手,发挥其龙头对基地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