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波澜壮阔的三江会战

专题史话

波澜壮阔的三江会战


赵向东

翻开北大荒几十年的历史,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句是“抗灾夺丰收”。绵延五万多平方公里,
横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阔地区,垦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年四季,旱、
涝、风、霜、雹,低温、寡照、病害、虫害等自然灾害常有发生,人们早已习惯于在抗灾中
发展生产。但是,对于带有全局性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却是难以忘怀,刻骨铭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垦区的全面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在中央制定的
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在政治上拨乱反正,落实各类人员政策,全
面实行财务包干,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逐步发挥出来。同时,
在经营管理上,强调了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一切生产活动均强调经济效益,并注意提
倡科学种田和标准化作业,垦区生产发展很快:
粮食总产1978年为53亿斤,1979年为55.4亿斤,1980年上升到67.1亿斤,逐年递增。1980
年经营利润3.6亿元。
1981年初,总局决心乘胜前进,提出争取实现“七、四、二”的奋斗目标,即粮豆总产70
亿斤,上交国家40亿斤,净盈利二亿元。
近两年生产发展,企业减亏增盈,总局有了积累,职工得到实惠,全局上下劲头很足。为
实现“七、四、二”,在增产措施上确实下了力。在1980年秋雨大,1981年春雨多,春涝严重
的困难条件下,各局场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千方百计,完成了播种面积3023万亩。三大作物90%
作到适时播种,播在了高产期。施到地里的化肥60万吨,比上年增加15万吨;化学药剂灭草
1613万亩,比上年扩大183万亩。
在6月20日以前,总局领导和生产部门到东西部地区查看,庄稼普遍苗齐、杆壮,长势喜
人。特别是1600多万亩小麦,长势更是好于丰收的1980年。用从地里查看回来的同志们的话说,
“小麦长的好的令人担心!”各农场测产,大部分面积估产每亩300—400斤,有些地块可达
五、六百斤,是历史上从来没见过的丰产景象。当时预计,仅小麦一项,就可拿回50亿斤粮食,
加上大豆、玉米,总产预计可收75亿斤左右,全局上下,喜气洋洋。
正当丰收在望之际,灾难降临了。
从6月中旬,到8月25日,74天时间内,三江平原地区阴雨达54—59天。降水量达520—830
毫米。(1980年同期为321毫米)。连月阴雨,不见天晴,土壤饱和,洪涝成灾。江河泛滥,冲
毁水库塘坝36座,堤防125处、排灌渠道413公里,桥涵、闸780座。冲垮公路863公里,通讯线
路174公里,倒塌房屋749栋,大面积农田被淹没。
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北大荒人奋起抗争。从7月20日起,重灾区的建三江、牡丹江管理
局的十几个农场,每天都出动三四千人,昼夜守护在防洪大堤上,加高堤防,拦堵洪水,保住
耕地。全垦区每天有2.5万人,出动大量的推土和运输机械,参加防汛抗洪斗争,仅用去草袋、
麻袋就有45万条,木材2500立方米。
1600万亩小麦,没有机械化优势是收不回来的。为了发挥机械的作用,各农场都积极进行
拖拉机、收割机的防陷改装。拖拉机加宽链轨、穿木鞋;康新因加后双轮,穿木鞋、穿铁鞋、
加半链轨。总之,为了车能进地,多收回点粮食,煞费了苦心!仅麦收期间,就改装拖拉机
3500台,改装康拜因4400台,光防陷改装费用,共计投入3400万元。
除了千方百计改善机械作业能力外,总局提出“人机齐上阵,男女齐动员”的口号,麦收
时节,每天都有24万多人下地用镰刀割麦。总局、管理局、农场机关干部带头,局直、场直、
生产连队,凡能参加劳动的人,都动员起来,人手一镰,在没膝深的泥水里割麦,背麦,连离
休退休的老干部、孕妇和残疾人,都主动下到麦田里。红兴隆管局医院院长李延明同志,由于
劳累过渡,心脏病发作,牺牲在抗涝抢收的第一线。
参加龙口夺粮的还有省军区和驻军派来的14000多名解放军战士,农场雇请的1万多名公社
农民工!灾害是罕见的,全民抗灾劲头是少有的。
省委省政府连续发来慰问电,对抗灾前线的干部职工表示慰问,并对抗灾抢收提出要求。
9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农垦部副部长边疆、黑龙江省委第
一书记杨易辰和农场总局、合江行署领导的陪同下,乘两架直升飞机,飞抵建三江前进农场,
视察灾情,察看别拉洪河水利工程。地里汪洋一片,人机都在泥水里收麦。当亲眼看到两台拖
拉机牵引一台康拜因,在水深没膝的麦田里收割小麦的场景后,万里副总理赞扬了农场干部职
工的抗灾精神。在抗灾抢收第一线,万里同志还亲切接见了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战士、农场职工
群众,问寒问暖,向他们表示慰问。他恳切地对总局和管局的领导说:“我这次来,看到了你
们的成绩,看到了你们的困难,也看到了你们的前途。”并要求“受灾以后,要生产自救”。
回去后,很快就给垦区拨来1000万元救灾款。
在不可抗拒的大灾面前,人的精神可嘉,但灾害已成定局。全总局受灾面积达2412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的74.4%。其中,绝产1019.4万亩,减产五成以上的957.5万亩。小麦播种1606万
亩,受灾1282.3万亩,占播种面积79.8%。其中,绝产474.5万亩,减产五成以上的618.5万亩。
大豆播种983万亩,受灾、绝产面积共占播种面积79.6%。
三江平原建三江、红兴隆、宝泉岭、牡丹江四个农场管理局是重涝区,四局受灾绝产面积
超过三分之一。农场中受灾面积占50%以上的有65个农场,其中23个农场绝产面积占50%以上。
以建三江管理局为例,计划粮豆总产4.5亿斤,实产1.9亿斤。1981年小麦亩产23.7公斤,大豆
单产12.5公斤,玉米7.8公斤,粮豆平均单产仅有18.6公斤。
到9月初,全局人机共抢收小麦679万亩,进场粮食16亿多斤。315万亩割倒的小麦,在地
里长出麦苗,百十万亩站杆小麦,勾头掉穗、生芽、霉烂。已收进场的粮食,由于阴雨无法晾
晒,也有一部分发烧、霉烂变质。抗灾抢收,从7月20日到9月20日,整整持续两个多月,仍有
118万亩小麦没有收回来。
这场洪涝灾害,把丰收快到手的粮食冲掉了。这是垦区建场30多年罕见的大灾难。东部灾
重,西部也受灾,麦类受灾,大田、经济作物、蔬菜都遭灾。总局三大作物粮食绝产、减收共
损失30多亿斤,经济损失有6亿多元。当年粮豆总产只有35.4亿斤,经营亏损3.7亿元。
1981年的洪涝灾害,给1982年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到上冻前,全局还有367万亩耕
地的明水尚没排除,有700多万亩耕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农作物正常轮作体系被打乱,种子
质量较差,农机状态受损严重,道路、桥涵、输变电线路受到较大破坏,生产资金紧张,群众
生活面临困难。
“一年遭灾,三年翻不过身来”。历史的经验使人们心头罩上了阴影。垦区历史上,三次
大涝灾,都是两三年大减产。1951年涝灾,1952年亩产133斤,1953年131斤;1960年涝灾,亩
产90斤,1961年亩产92斤;1972年涝灾,亩产143斤,1973年,亩产120斤。要改变这种历史定
律,谈何容易!
在1982年年初的国营农场工作会议上,总局党委向全局提出“一年恢复”的奋斗目标,能
不能实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实现“一年恢复”,打胜春播第一仗是关键!
5月7日至11日,总局赵清景局长带机关有关部门的同志,到建三江管局及创业、前进、洪
河等农场,检查麦播情况。当时地里明水不少,春涝严重,春播进展迟缓。农场的同志心里很
急,压力很大,对一年翻身比较悲观。他对管局和农场的领导干部说,在当前困难的情况下,
要特别注意镇静,别慌乱。领导班子,“统帅部”不能泄气,要挺起腰杆,树立信心,下定决
心,以顽强的意志去夺取胜利,打开局面。如果让困难吓住,不敢在困难情况下多种地、种好
地,夺取丰收,这不是北大荒人应有的态度。
他说,去年遭灾,今年受祸,能不能变被动为主动,决定于今年。今年工作好坏,在某种
程度上决定垦区今后几年的命运。西部几个管理局,尽管春播后期也遇到不少困难,形势仍然
是很好的。宝泉岭管局形势也不错。困难在东部三个局,最困难的是建三江。三江是影响“一
年恢复”的关键!
一路上,赵清景同志既当司令员,又当政治委员,他要大家解放思想,打破常规,适应今
年的新形势,从历史的局限性中跳出来,充分估计几种可能性,多作几手准备。
“去年遭灾亏损,今年地种不上,何年何月才能翻身!今年就是豁出去的年头。非常时期,
要有非常之举,大家都要有‘拼搏’精神,打胜第一仗才有盼头!”在说这些话的同时,一
个大胆的方案在孕育之中。清景此行,既是灾情考察,也是对三江局场干部的战前思想动员。
建三江局耕地占垦区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能否完成播种计划,对全局实现一年恢复影响
很大。管局12个农场,由于严重涝灾影响,春播进展迟缓。到5月15日,小麦播种仅完成计划
的20%,大田播种尚没开始,还有近300万亩耕地未整未播。临近5月下旬,经过日夜突击排水,
加上连续十几天没雨,春风拂地,水份蒸发,土壤煞浆,作业条件明显改善。大片耕地一齐
裸露出来,但是,有效农时已十分短暂。要大面积展开机械作业,农机具严重不足。全局面临
几百万亩耕地播不上种的危险!
5月24日,总局领导赵清景、刘文举亲率工作组,奔赴建三江,在创业农场成立了抗灾抢
种前线指挥部,由总局和管局主要领导亲自指挥,总局和管局机关十几名处级干部分四片深入
12个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参与指导抗涝抢播。与此同时,指挥部在总局机关还成立了后勤
联络组,由朱文熹副局长负责,对供应机械、油料、配件、组织宣传、通讯联系等诸项工作作
了明确分工,昼夜值班,精心调度,力保完成后续保障任务。
5月29日,总局发出加急电报:为抢抓农时,突击抢播,举全局之力,增援三江,总局抗
灾抢播总指挥部决定从宝泉岭、绥化、北安、嫩江、九三五个管理局抽调2700名专业干部和农
机骨干,620台拖拉机和成套农具,务必在6月6日前赶到建三江会战农场,参加大田抢种!
总局电报下达以后,各有关管局、农场顾大局、识整体,连夜行动,抽调精兵强将。宝泉
岭管局尚有100万亩大田待播,仍抽出300台机车。5月31日,首批160台配套播种农机具,从松
花江、黑龙江装船发运,6月1日凌晨,已有53个机组抵达勤得利码头。当晚第二批到达186台
拖拉机。机车下船后,即连夜奔向生产队。
通过铁路运输的机车,到6月2日下午,已全部装车。宝泉岭局30台拖拉机、90名机务人员
6月1日已运达七星农场。北安、绥化局140台拖拉机,6月1、2日上午分头装车后,正由北向南
逐站接挂编组。九三局100台、嫩江局80台机车已装完,铁路安排38辆平板、11辆罐车,编成
一个专列。6月2日晚18时人机同时发运。
6月4日中午,两列满载东方红拖拉机和支援大军的火车路过佳木斯,开往建三江。在佳短
暂停留期间,总局朱副局长带领指挥部后勤联络组的同志们,抬着热水,到站内看望子弟兵。
这两趟专列共装载嫩江和九三管理局支援的拖拉机180台、795人。火车刚进站停下,罐车门“
哗”一下就打开了,跳下来一帮小伙子。罐车是货车,白天发闷,夜间很冷。长途劳顿,没有
影响他们的热情。“嘿!咱们三江会战,中央台都广播了。广播前,车走走停停,广播以后,
一路绿灯!”他们兴奋地说。朱局长和指挥部的同志们同他们热情交谈,嘱咐他们沿途注意安
全,勉励他们在会战中争取立功。
6月5日,“省委领导关注三江会战”的新闻在《农垦报》报眼刊发。消息说,最近,省委
几位主要领导在听取总局当前工作汇报后,对总局组织三江会战作了明确指示。杨易辰书记说,
你们为了争取一年恢复,抢种建三江局的耕地,调动五个管理局的机械,集中会战。在今年
这个特殊条件下,这个决心下得对,这个措施对。我很支持。这一仗很重要,关系到全年成果,
要发挥全民所有制机械化大农业的优势,夺取会战全胜!
6月8日,《农垦报》刊登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关于抗灾抢播的紧急通知”,指出,目
前垦区春播已取得显著成绩,西线春播陆续报捷,但处于重涝区的建三江管局、红兴隆的八五
三、红旗岭、饶河,牡丹江局的八五四、八五八、庆丰,三局十八个农场仍有近600万亩耕地
尚没播上。眼下,有效播期已不到20天,这段时间稍纵即逝,一刻千金。非常时期,必须有非
常之举。三局十八场要狠破“悲观论”和无所作为思想,必须高度集中“三力”,投入抗灾抢
播。要好中求快,确保质量,加强领导,科学指挥,开展劳动竞赛。对能种不种擅自扔地的单
位,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通知最后说,历史的经验证明,最后的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努力一下的奋斗之中。各单位要
百倍珍惜眼下这段宝贵的时光,发扬北大荒人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为夺取今年春播全胜
而努力奋斗。这一“紧急通知”,把抗灾抢播会战由建三江一个管局扩大到三局十八场计600
万亩耕地上。
遵照总局发出的号令,参加三江会战的五个管理局的各路大军相继从水路、公路、铁路三
线昼夜兼程地赶赴建三江。截止6月6日前,31个农场云集三江的各路大军2700人,620台机车
和270台套农具全部安全到达战区,并相继开赴前沿,投入整地播种。
在各路援军提前胜利到达的形势鼓舞下,建三江管局农场倍受鼓舞,信心大增,提出“全
局总动员,大干20天,抢播260万(亩),经营不亏损,一年恢复定实现”的战斗口号,局、场、
分场三级机关500多名干部大下基层,分片包干抓抢播。
随着抗灾抢播会战的打响,整个三江平原呈现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在纵横交错的运输线
上,抢运化肥、油料、种子的汽车高速奔驰,你来我往。辽阔的原野上,2700多台拖拉机拉着
播种机昼夜轰鸣。会战指挥部在支援车组中开展“苦战十昼夜劳动竞赛”活动,实行“人员轮
换,不停机车”的非常规战术,昼夜耕翻和播种。方圆一百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白天机群布满
原野,夜晚灯光辉映星空,机声轰鸣欢唱,场景十分壮观。早播的大豆已经冒出嫩绿的豆苗,
这边还在抢种着。三江战区日播大豆从原来的6.8万亩,上升到10万亩以上,会战取得比预计
更好的效果。
6月21日,总局抗灾抢种前线指挥部在洪河农场隆重召开祝捷授奖大会,宣布通过三江局
场和支援部队共同奋战,胜利完成了抗灾抢播任务,20天共抢种大豆250万亩,比会战前计划
增种了75万亩。红兴隆、牡丹江两局六场,以三江会战为动力,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发扬共产
主义协作精神,也完成播种计划。大会对会战工作作了总结,对125个会战先进车组,820名先
进个人,以及会战十昼夜劳动竞赛19个优胜农场、337个机车组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国家农垦
总局局长赵凡同志专程从北京赶来祝贺。
与天争时,与水争地。一场轰轰烈烈、迅如闪电雷鸣的大兵团会战圆满成功。三局十八场,
全部完成了当年的播种计划,前期未播上小麦的耕地,都已补种上大豆。截止6月20日,全
垦区大豆播种面积已达1138万亩,超过计划197万亩。粮豆播种面积达2459万亩,超过计划5万
亩。
公元1982年春,在祖国东北角的三江平原上,这场发生在非常时期的非常事件,前后只有
20多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如此的短暂。但是,它宛若夏夜里一道转瞬即逝的流星,留下
闪亮耀眼的光束和一条长长的轨迹,令人遐想。
这是怎样的一场人与自然的抗争啊!
想当初,面对严重涝灾,三江种不上地的严酷现实明摆着。多少人对完成春播计划忧心忡
忡。不少人断言:建三江今年非得赔个底朝上!一开始,清景同志提出搞抢播会战,很多人都
认为这是冒险。大规模机械东西部千里大调动,难度大、环节多,费用高,白折腾。搞不好,
“来五去五”,得不偿失。何况只有20天机会,转眼即逝,搞会战,风险太大!有人说:“刚
推行财务包干,这笔钱,谁花?”甚至连三江局的一位负责人也专程找到赵局长,“到秋收,
保不了本,这笔账我们还不起啊!”赵清景明白无误地告诉对方:“到年底,赚了你去结算,
赔了,总局兜着!”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置此关键时刻,总局党委这些高层决策者们拍板决策,需要
多大的政治勇气和果敢决断的气魄!需要何等的无私无畏和勇于负责的精神!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总局紧急电报发出后,宝泉岭、九三、北安、嫩江、绥化五个
管局,迅速行动,连夜部署。要求各农场、生产队一定要按挑选“精兵、强将好机车”的原则,
组织参战部队。许多农场拿出了“王牌车”。九三管局100台拖拉机、445名机务干部和工人
同一列火车出发。管理局抽一位副处长、两位机务副场长,组成大队领导小组,下设10个分队,
30个小队。临行前,管局提出六好标准,要求在分队小队之间开展劳动竞赛,并要求他们艰
苦奋斗,克服困难,遵守纪律,确保安全,一定要精神饱满地出发,胜利凯旋归来。尖山农场
场长、副场长亲自到车站安排发运,他们把农场提出的“支援人员八项守则”油印张贴在每台
机车上,驾驶员人手一份。临出发前,组织三名理发员,为工人理发,并把机车油漆一新。在
没出发前,农场就安排好了出征勇士的家庭生活,让他们一心一意参加三江战斗,争取夺红旗。
在抗灾会战专列上,九三、嫩江管局700余名参战人员乘罐车与机械平板车同行,一路就
餐饮水都很困难。在机车上押车的同志,白天黑夜静坐在拖拉机里,枯燥艰苦。尽管如此,同
志们的情绪都非常乐观。列车中午到达前进农场,大家已经几顿没吃饭了,总局前指和三江局
接待人员让他们先吃饭,后卸车,大家说啥也不肯。仅用一个小时工夫,就把100台机车全部
卸下来。北安局赵光、红星农场的支援人员,在途中衣服被雨淋湿,到达洪河农场后,由于行
李没到,农场临时又解决不了120多人的铺盖,大家就在没盖好的空房框子里,围着几盏蜡灯
坐了一宿。带队干部两场副场长坚持和大家一起过夜,并给大家回忆当年开荒建场的艰苦生活,
鼓舞士气。第二天,两场参战人员毫无怨言,立即投入抢播。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九三管局运种汽车大队,一行44台汽车,满载200吨支援三江
红卫农场的大豆种子,晚八时抵达佳木斯。共走了两天两宿,行程1000多公里,同时到达,无
一掉队。到总局后,经过紧张指挥调度,不到十分钟,全部车辆井然有序在总局机关院内停放
完毕。这支汽车大队,由党委书记和一名副大队长亲自带队,临行前,对全体驾驶员做了充分
动员,提出这次执行紧急任务,要发扬“天当被,地当床,驾驶室里啃干粮”的精神,沿途做
到“一不进旅店,二不进饭店,三不进停车场,四不进商店”的响亮口号,争分夺秒,奔赴抗
灾播种第一线。全车队44台车统一编号,循序行驶,停车一条龙,行车一条线,车辆、人员集
体行动队列化,在指定的时间内,全部提前安全到达前沿农场,走一路赢得一路佳话,住一地
留下一片赞语。
垦区三江会战,不是孤立的行动,机械、物资、人员调动横越全省,要得到各地市县方方
面面的了解和支持。要在第一时间,把三江会战的新闻向全省发布出去!指挥部起草的新闻稿,
6月2日定稿后,向东同志马上到佳木斯广播电台、三江日报社送去稿件,并与省报驻总局记
者站袁凤鸣联系。此时,凤鸣在外地,按惯例应把稿件放他报箱里,等他过一天后回来处理。
新闻稿放在报箱里仅一个小时,又被拿了回来。不行,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向东拿
起电话,呼叫从总局调到省报的老同学李惠东:
“惠东,有一个三江会战电讯稿,要赶紧发出去!”
“你找袁凤鸣,农场总局的报道都经他手。”
“等他回来就来不及了!你赶紧找笔和纸,我用电话传,我念,你记。”
“西部五局31场机械化部队三路并进,昼夜兼程,云集三江,我省垦区抗灾抢播大兵团会
战即将打响……”
“这条消息肯定能发!”对方刚记个开头,就兴奋地喊了起来。
“废话!不能发,我费这么大劲干啥!你把这篇稿子再重抄一份,送电台去,让报纸和电
台同时播发。”
6月3日一早,垦区三江会战的重大新闻,在当日三江日报、黑龙江日报要闻版显著位置带
着花边刊发,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佳木斯电台早晚新闻节目里连续作了广播。而此时此刻,
参加三江会战的西部三路大军,正浩浩荡荡、意气风发地从铁路、公路、水路向三江进发。电
台播出的三江会战消息震动天空,响彻大地,为他们的英雄之举呐喊壮行!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北安局支援部队300多人乘火车到佳木斯,指挥部的同志开着
大客上站迎接,并对这些同志的中途休息、饮水就餐做了妥善安排。当天,北安局运送豆种的
汽车一行68台,满载早熟豆种途经佳木斯,稍事休整,即连夜驰往勤得利农场。下午,北安各
场后继车队50台分批到达。由于长途行车,司机同志两天两夜没有得到休息,很疲倦。指挥部
迅速组织力量给车加油、调换破损的零部件。司机的食宿,后勤联络组在总局二所和附近招待
所预先作了安排。因计划突破,人员集中过多,一时出现了旅社住所容纳不下的特殊情况。指
挥部立即决定,在总局机关二楼大会议室和机关浴池,临时搭设几十张床铺,从招待所拉来被
褥,从各处室拿来脸盆水桶,使司机同志们及时休息,消除疲劳,以更饱满的精力开车赶路。
一时间,总局机关门前、周边、院内,排满了运送豆种的汽车,连总局子弟校院内也成了
临时停车场。为了保证在门前、街头、院内停放的汽车和物资的安全,指挥部向武装部求援,
总局武装部全力支持,派出由干部带队的警卫连战士连夜警卫巡逻。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在广阔的三江大地,一群英雄儿女在奋勇拼搏,与水争地,与
天争时。前线抗灾抢播指挥部门前每天人来人往,车进车出。白天几部电话铃声不断,夜晚灯
火一片通明。总指挥赵清景和各路专家们坐镇这里,会战前,这里每天盯住土壤煞浆的进展,
测算各场会战所需要的机车农具、种子、化肥。会战打响以后,这里真正成了全战区的指挥信
息中心,为整个战区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在会战期间,至少每周召开一次会战工作会议,早晨
8点,赵清景和各场长直接对话,每人只给十分钟,必须讲清抢播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解决
办法。听完情况通报后,指挥部有针对性作出指示,并当即拍板,解决急难问题。
在三江会战的20几个日日夜夜里,清景同志不分昼夜连轴转。白天,组织领导指挥人员掌
握整地、播种进度,调度车辆、种子、化肥、油料,处理会战中的各种大事,晚上,经常坐上
北京吉普车,在一步三个坑的公路和坎坷颠簸的田间检查作业情况,慰问夜战的拖拉机手。在
纵横100多公里的抗灾现场,到处都留下他的身影。他有时蹲在地头,和机务工人一起吃包子,
有时在农场甚至生产队的办公室打个盹儿。清景同志解放战争年代受过重伤,至今体内还残
留三块弹片。看到他日渐消瘦的身体,大家都为老局长的健康担心。但这位从不知疲倦的前线
总指挥,始终精神抖擞,毅力过人。一次,指挥部几个人跟随清景夜间巡查,从晚上11点开始,
直到第二天早晨4点,几名随从在车上困得东倒西歪,可清景同志却毫无倦意,兴致盎然。
他望着东方发白的天空,风趣地对大家说:“不要瞌睡了,你们看,曙光就在前面!”受他这
种乐观情绪的感染,大家又打起精神来,洗把脸,吃口饭,又开始了新的忙碌的一天。
在这样的统帅带领下,三江大地,没有黑天。各路大军豪情万丈,奋勇争先,全战区广泛
展开了“十昼夜劳动竞赛”活动。会战指挥部每天一期的《抗灾抢播电讯》,以传真电报快捷
地传递领导指示和各场区的抢播动态,每期《电讯》,农场指挥部都迅速印发参战机组,激励
比学赶超。参战人员在地头搭起帐篷,吃在田间,住在田间,加班加点连轴转,每天都在刷新
抢播记录。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兄弟部队之间并肩战斗,传递着亲情和友谊。在整个会战过程
中,各单位都十分注意互相团结、互相关怀、互相支持。三江一些农场建场较晚,加之去年遭
受大灾,条件艰苦。广大外援人员充分体谅三江的困难,很多单位还开展了为灾区做好事活动。
三江局在各路外援大军到来之前,从各方面做了大量接待准备工作。援军到达之后,许多场、
队把好地块、好农具让给支援车组干,在生活上,把好面、好菜给外援人员吃,把好房腾给
外援的同志住。在春季蔬菜紧张的情况下,有些场队的干部、群众还积极地向外援战士献蛋、
献菜。仅红卫农场场部390户人家,就自发捐献鲜蛋4100多个,蔬菜1240斤,有的职工把自己
家自留地的菜都拔光了。场领导同志陪同职工家属组成的慰问组,把鸡蛋、蔬菜送到第一线。
有些小学生还在鸡蛋上写下了“献给叔叔”等字样。这个场还主动派人到医院慰问支援单位的
病号,组织中学学生帮助运种子的司机洗衣服。这一切,深深地感动了外来支援的干部工人。
老同志都说,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又回来了,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支援三江抗灾抢播
的斗志。
会战中,各路援军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克山、查哈阳、绥滨等许多老场在科学种田、经
营管理、耕作改制等方面向三江农场传播技术,同时,也学习了三江抗涝机械改装,保证抗涝
抢播质量等方面的经验,使大家都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作业效率。
二十多天,三江会战的动态信息,通过《抗灾抢播电讯》在各管局传递,三江战场首战告
捷有力地推动了其他管理局的春耕生产和大田管理,推动多种经营和增收节支,全垦区上下精
神大振,更加坚定了“一年恢复”的决心和信心。
当年秋天,建三江人机齐上忙秋收,会战抢播的大豆平均亩产166斤,接近当时正常年份
水平。年终决算,全管局盈利3500万元,而上年是亏损1.4亿。这一年,农场总局粮豆总产47
亿斤,上交21.5亿斤,其中大豆12.2亿斤,经营利润1.4亿元。这一年,垦区200万干部职工家
属共同创造了大灾之后“一年恢复”的奇迹。
这就是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它已经默默地存入了历史的记忆。1982年版
的三江会战,不仅在黑龙江、在中国,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一部
威武雄壮、撼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她的作者叫“北大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