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球山农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十年
格球山农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十年
李德方
格球山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从1984年实行经济责任制到1994年全面实行土地承包到户
整整经历了10年,在这10年中,经营承包形式经过了由集体经营形式、集体经营与个户经营并
存形式,到最后全部承包到户形式的几次演变。干部职工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
革不断深入,使经营形式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走上了适合经济发展轨道。
1984年,农场决定在全场的工农业中实行以落实经济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革。《1984
年经济责任制试行方案》将农业改革定为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主要形式是以生产队为单位,
实行经济指标的承包。将经营责任落实到生产队。承包的主要指标有:上交税费指标;生产
费用指标;利润指标;单产总产指标。基本原则是:独立核算、定额上缴、自负盈亏。经营盈
利的,盈利额可以作为奖金分配。经营亏损的,由生产队承担,以决定扣发个人收入或挂账扣
下年盈利。农场对生产队承包,生产队可以分成几个承包组进行承包,性质上都是集体经营。
这样就把多年的农场统一经营,统一承担盈亏改为以队为基础的分层经营。这步改革初步实现
了经营成果与个人收入的挂钩,由农场的大锅饭变成生产队或承包组的小锅饭。实行经济责任
制后,干部职工看重了自己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和责任,转变了靠在农场等饭吃的观念,生产
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1985年全场开始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农场制定了方案,决定在各生产队建立大机械化家庭
农场。大的生产队办2—4个,小的生产队办2—3个,全场10个生产队共办28个机械化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直接与农场签订承包合同,生产队变为管理区,代农场管理家庭农场。生产队的农
用机械全部作价租赁到家庭农场。这类家庭农场的特点是:一、规模大,每个家庭农场承包土
地面积都在200—500公顷;二、每个家庭农场都有种、管、收的配套机械,能独立完成生产作
业;三、家庭农场实行独立核算,家庭农场成员共负盈亏。农场将经营权下放给家庭农场,家
庭农场的生产资金由农场实行有息垫付,所占用的固定资产按规定上交折旧,家庭农场按规定
上交土地占用费、管理费、税金等。农场还制定了盈利后的分配方案。农业职工以自愿结合形
式参加到家庭农场中,家庭农场还是集体经营形式。劳动用工打破了等级工资制,采用了计件、
包工、计时等多种工资形式。农场与家庭农场的关系,在行政上是隶属关系,经济上是合同
关系,财务上是信贷关系。1985年办的家庭农场虽然是集体经营,但它却冲出了国有经济中统
得过死的框框,甩掉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大锅饭体制。
由于农场与家庭农场处在统一经营和分散独立经营的矛盾的统一体中,在生产经营上也产
生了一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农场的统一经营能否适应家庭农场独立经营的方式上,经营责任不
能进一步细化。
大机械化家庭农场试行两年后,农场总结了经验,认为家庭农场经营水平较低,与农场在
经营上产生的矛盾较多。1987年农场又制定方案,对家庭农场进行了调整。一是撤销管理区恢
复生产队,加强生产队管理职能;二是大的生产队分组承包,小生产队以队承包,全场成立17
个承包组;三是农场对生产队下达4项经济指标。这个方案基本恢复到1984年的形式,也就是
农场统一经营下的分队(组)承包。
1988年农场看到了强调统一经营不利于发挥职工积极性的弊病,及时调整了承包方案,将
家庭农场承包形式定为四种:一是大协作体或生产队承包;二是以机带地的独户承包;三是有
机户与无机户结合的联合体;四是小独户个户承包。这四种形式使职工有了很宽的选择面,多
种经营形式的对比也能看出哪种形式最适合改革要求。1988年的方案开了土地承包到户的先例,
农场又将大部分农机具转卖给职工,鼓励以户为单位的承包。当时职工对个人投资经营,个
人承担经济责任心里没有底,存有疑虑,所以全场个户承包的土地面积只占30%,但职工的经
营意识和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1988年到1993年这五年中,集体经营、个户经营和生产
队联合经营的形式不断转换;甚至有的生产队一年变一次,人们正在思考着是公营好还是到户
好的问题,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个户承包的家庭农场逐年增加。到1993年承包到户的土地面积已
达到60%。集体经营的家庭农场中出现了一些经营方式、利益分配、责任划分等扯不清的矛盾。
而独户经营的家庭农场比较稳定,经营水平、经济效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较有
规模的家庭农场也相继发展起来,他们用盈利的钱扩包土地,购买机车,形成一个大的独户家
庭农场,这些家庭农场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这五年的实践和变革中,职工对土地承包到
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992年末,十四队的职工在讨论如何建家庭农场时强烈要求土地承包到
户,农场抓住时机积极引导。1993年初,农场在十四队搞了全面实行土地承包到户的试点,职
工的积极性很高,出现了争包土地现象。土地到户经营一年后全部实现盈利,全队盈利30多万
元。
1994年,农场根据试点经验和职工愿望,经讨论决定在全场实行土地承包到户、机械转让
到人的经营体制的改革。农场将全场21.4万亩耕地分上打租金和下打租金两种形式承包到户,
一定五年不变。全场成立大小家庭农场1000余个,原则是:一、所有耕地全部租赁到户,全部
农机具转让到人,农场不留公营的土地和机车;二、坚持土地长期承包、政策不变;三、实行
合同保证金和生产预留金制度;四、家庭农场除交够国家和农场的剩下全部是自己的。这种经
营形式使职工成为投资的主体、经营的主体、利益的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职工的独立经营
在法律和政策上得到了保证,实现了“要想富、包到户”的愿望。1994年到1999年的5年中,
农场对“土地到户、机械到人”的经营形式进行了巩固和完善,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农业职工从土地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达一亿多元,人们不再争论“什么样的承包形式好”了。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十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和思考非常之深、非常之多。人们终于从
“越公越是社会主义”的观念中走了出来,走向富裕,走向小康。格球山农场在改革的十年中,
坚持改革实践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结合;改革政策与群众意愿相结合;干部引导与群众积
极性相结合的方针,完成了国营农场建场以来经营体制上的重大改革,使农场和职工摆脱了贫
困。农业经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