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的耕耘者
辛勤的耕耘者
——记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
徐国春
李俊,这位祖辈都是农民出身的年轻人,在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带着美好愿望和喜
悦的心情,从一名乡政府通信员迈进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机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他没有
从事本专业,而是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到组织部门工作,一干就是10年。1992年他又到贸易流通
行业工作了8年,先后当过人事处长、部经理、中外合资企业总经理、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
理。5年前,他走上了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的岗位。5年之间,他肯于钻研,勇于探索,勤于
务实,在北大荒农业现代化的平台上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壮丽前景。
站高望远善筹划
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破关前行,他被誉为北大荒现代农业辛勤的耕耘者。2000年5月,农
垦总局机关处长竞争上岗,他健步登台作了题为“当好一名北大荒农机人”的竞职演说,受到
好评,赢得信任,很快就走马上任了。他就是现任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他一上任,首先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征求多方意见,努力摸清和掌握垦区农机化的状况。2000年8月,江泽
民总书记视察北大荒,发出了“发扬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号召之后,他
按照总局的统一要求,第一个作为行业部门拿出了垦区农机化发展的“十五”计划与2010年远
景规划,提出了“十五”的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搭起了他这五年来的工作框架,然后付诸于
实施,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发展目标。胸中有全局,脚下路自清。农机现
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及核心。基于这一认识,他抓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
思路清晰,方向和重点明确。按他的话讲,干工作、做事情,必须首先明确思路,领会、贯彻
好上级和领导的战略意图,确定好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拿出具体工作措施,是做好工作、
少走弯路和提高效率的前提。
用现代化的大农机武装垦区的大农业,在农机换代更新中实现农业机械化向大马力、高效
率、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新跨越。李俊一上任,正值垦区农机换代更新的高峰
期,原办家庭农场时转让到户的机械,绝大部分都该更新淘汰了。面对家庭承包,分散经营的
现状,许多人认为中国农业的出路迷茫。李俊在深入调研,组织专家讨论的基础上,坚持站在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潮头上,把农机换代更新作为重点工作和系统工
程来抓。首先健全和完善以家庭农场职工投入为主体其它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充分调动职工
的积极性;其次,积极协调,争取各种项目和政策及资金投入,扶持职工更新购买农机。五年
来,全垦区累计更新投入达30亿元,农机化率已由2000年的80%提高到92%,其中旱田高达95%。
2004年,他具体组织实施了53个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项目,引进一批国外大马力农机,使垦
区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居国内领先,某些方面和环节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4年5月10日农垦总局在哈市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了“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启动仪式”,
全国各大有关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李俊同志两天两夜没合眼,具体组织和指挥调动农业
机械及布置现场。垦区大马力农业机械的引进和装备,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使北大荒的现
代化农业插上了新的翅膀,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也使垦区的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
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劳动力的分离与转移,有效地
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
率和粮食产量及品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举在中国农机装备和农业发展史
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将产生一定深远的影响。2005年,垦区又继
续组织实施了102个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项目,其中投资1.28亿元从美国继续引进的大马力机
械,已全部投入到秋耕生产作业中;还利用政府贷款,从芬兰引进大马力拖拉机100多台,也
在秋天投入了生产作业。
用飞机进行农业生产作业,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一大特征,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和延伸。李俊同志积极发展垦区的农航事业,五年来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飞机增加到30架,
2004年还投资2000万元购入了一架Y12型防雹增雨飞机,年航化作业面积达800多万亩,创历史
新高,实现了“三个发展和延伸”:即由过去以旱田为主向水田作业为主发展和延伸、由过去
以喷洒农药为主向喷洒叶面肥和微量元素为主发展和延伸、由过去以农业为主向护林防火农林
综合作业发展和延伸。
条分缕析看务实
有专家名言,衡量一个地区农机现代化水平高低,看拥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农机装备多少只
是主要标志之—,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管理,在于是
否拥有全作物、全过程、全面积的标准化管理。五年来,李俊坚持以农机节本提质增效为核心,
以田间作业标准化为重点,坚持抓标准化管理不放松,连续五年深入开展了“农机标准化管
理达标与创新”活动,坚持和创新农机管理的“六统一”。进一步完善了农机标准化管理的各
项规章制度。大力加强农机队伍业务与技术培训,特别是引进大马力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后,送
到国外学习的农机骨干技术人员达30多人次,在国内组织技术培训达600多人次。他还与农业
局联手历时一年,由他具体组织拍摄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标准化》专题片作为垦区和乃至
全省的学习和培训教材,还制作光盘对外发行。他重视和不断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
机化发展基础,结合农场实际,总结提出了农具场建设的“四室、四化”标准,五年来累计投
入农具场更新改造资金6000多万元,涌现出一大批标准化建设的典型。如今,在垦区是车有库、
具有棚,各种农机具摆放整齐、管理有序,农具场建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已成为垦区基
层文明建设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五年来,他通过加强管理和推广新技术等措施,使垦区平均
每年实现农机节本提质增效达4亿元,2004年高达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世人瞩目的第16届哈洽会上,由李俊同志负责组织的“北大荒现代农机装备展”非常成
功,成为一大亮点,充分展示了农垦乃至黑龙江省现代农机装备和农业现代化的实力和风采。
来自国内外的一些客商久久地在北大荒农机展场上流连,有人赞叹,有人咨询,有人留影,他
们称之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新的起点,特别是俄罗斯的一位政府官员称赞说:“在中国能使用这
么先进的农业机械了不起”。李俊知道现代化的农机装备正在打开新世纪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
万向结,与农业、畜牧业、种业、水利、科技、环保,甚至与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等相补相
济、协调发展。他始终坚持重点抓好农机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推广应用当今世界、国内外先
进的农机化新技术与新机具,始终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农机更
新与新技术推广应用并举的原则。五年来,共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几十项农机新技术与新机具,
先后消化吸收和大力推广应用了土壤深松机、联合整地机、精密播种机、覆膜播种机、水稻
插秧机、水田搅浆整地机、大型水稻收获机、粮食烘干机、白瓜籽等种管收全程机械等。还从
国外引进了激光平地机、牧草种植和收割机、青贮玉米收获机、奶牛饲料搅拌机、亚麻种植和
收获机等。还组织实施了农业部和农垦总局的“精准农业技术”项目,分别从美国凯斯、迪
尔公司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设备进行试验、示范,均取得了阶
段性成果,受到农业部和有关部门的好评。李俊同志在大力发展和装备垦区旱田农业机械的同
时,还围绕垦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了具有北方和黑龙江农
垦特色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模式,水稻生产机械化率已从2000年的64%提高到2004年的84%,高出
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和全国的样板。今年在低温、多雨、寡照,水稻秧苗生长
发育慢,插秧期拖后的情况下,垦区仅用十几天就完成了水稻插秧任务,抢回了农时,全部插
在了高产期,实现了不插5月26日秧的目标。今年5月25—27日,农业部在黑龙江垦区召开了“
全国水稻机械化生产农垦现场会”,全面参观、学习了黑龙江垦区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和水稻生
产机械化的经验,使与会代表大开眼界,无不赞叹。他狠抓用大机械进行土壤耕作,使垦区全
面实现了土壤深松和秋整地,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垦区近两年,粮食总产、单产、
人均收入等多项指标持续超历史,2004年粮食总产187.5亿斤,2005年突破200亿达到205.3亿
斤,农业机械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俊同志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汗水。
李俊说,站在全省、全国看农垦,不仅自身要大发展、快发展,还要示范带动周围农村和
农民。垦区同地方政府有组织、有规范地开展“场县共建”活动,是从农机系统农机跨区作业
开始的。李俊同志认识高、行动快,从2002年开始积极认真贯彻省和总局领导的指示,努力同
省农机局、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认真抓好落实。三年来,累计实现跨区作业1100万亩,
使农垦农机创收1.6亿元,农民增收7000万元和节省机耕费2500万元,还给农村农民送去了先
进的科学种田技术,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总局领导的充
分肯定和好评,省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先后作了充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2005年跨区作业面积突破800万亩。
辛勤忘我为民谋
懒惰使人落后,勤奋使人进步。李俊同志被人公认的特点是:热爱学习,干一行,爱一行、
钻一行。他本是学农机的,可毕业后没干几天农机。刚走马上任时,有许多人表示担心和怀
疑。上任后,几件事、几次会议下来,他说的、讲的和做的,人们发现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变
成了行家。2002年9月,在二九一农场召开的全省秋整地和跨区作业现场会上,他手拿话筒在
农垦现场介绍了两个多小时。现场介绍的生动活泼、语言简明、干脆利索,赢得了阵阵掌声,
省领导在大会上一再表扬他。他善于总结、归纳和提高,经常撰写论文、做学术报告和给农机
培训班讲课。给农机管理人员办班请他;农机学术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论坛会请他;农
机新产品鉴定会、课题论证会也请他。他的表达能力强,有观点、有见解,有理论、有实践,
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倍受欢迎。他经常撰写专业论文,累计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10余篇。
他还结合政治理论学习,联系业务实际发表理论体会文章。2003年,他与文体局联手,具体组
织拍摄了反映垦区50多年农机化发展历史、展示现状风采的电视专题片《铁流》,先后在垦区、
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还被评为省电视台“最佳专题片”。2004年10月,他被邀请参
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农业工程大会”,提交了两篇论文,做了题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垦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在大会上引起
反响,提高了垦区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鉴于他在农机行业的知名度和所做的贡献,经中国农
机学会和农业工程学会联合推荐,被国际农业工程大会授予“农机工业贡献奖”,受到奖励和
表彰。2005年11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大会”上,李俊同志
还以骄人的业绩和在全国农机战线上的影响力被评选为“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最具影响力的50
位人物”之一,受到表彰。
一个农民的儿子,对种地、对农业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一个入党28年的年轻老党员,
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他时刻把党的事业和工作放在心上,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不断在
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田野上耕耘着。人称他是“工作狂”,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干起工作
来不知“疲倦”,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下基层或出差在外,家里的事很少过问,几乎没
有节假日,“五·一”下农场检查春播,“十·一”下基层指导秋收,平时加班加点,经常写
材料到深夜,爱人心疼,有的人不理解,他从无怨言,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他心系职工群众,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呼吁和努力争取有关政策、项目及资金,
扶持广大职工更新购买农机,把各种先进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送进千家万户。五年来,仅
争得国家、总局等各级的各种项目和政策扶持资金就达3亿多元;他还在垦区率先开了利用银
行消费信贷购买农机的先河,累计达1.2亿元,拓宽了投资农机的融资渠道;在引进购买国外
机械时,充分利用和积极争取免进口关税政策,五年来累计达6000多万元;积极通过招标,组
织统一采购农机,五年来,共节约资金2000多万元,使广大职工受益,得到了实惠。他的办公
室电话是热线电话。凡是有关农机上访、来信来访的,他都亲自处理、追踪问效。曾有两起农
机争议案件,本要上法院的,经他派人调查后公平、公正地做出行政复议处理,令人满意,有
一人还给他送了一面锦旗。他牢记宗旨、勤奋工作、执政为民、清政廉洁,受到了基层广大职
工群众的赞誉,在垦区农机战线享有很高的威信。2005年8月,李俊同志以他的先进事迹被评
选为黑龙江垦区“十佳公仆”,受到表彰。总局农机局也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机管理特等奖、一
等奖和“满意在机户”先进单位,总局第十届劳模评比“先进单位”。
在今天、看明天,干当前、想长远。在李俊心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
程,仅仅是开始。他说,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5—7年,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总投资48
亿,把垦区旱田装备成规模4—5万亩的作业区400多个,水田规模2.5—3万亩的作业区400多个。
他将按照总局党委的统一战略部署和要求,积极改革创新农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积极探
索组建大型农机企业集团,增强对农村的辐射、示范和带动能力;努力通过大招商、招大商,
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农机的战略性合资合作伙伴,组建拖拉机装配生产厂和农机具制造厂,大
力发展和振兴垦区农机制造业;把垦区的整个农机产业和行业进行整合及联合起来,做大、做
强,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的脊梁。届时,垦区劳动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从事种植业的人员
将从现在的35万人减少到10—15万人;使垦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300亿斤,为境外农业开
发和省内外农村代耕作业和租种服务面积有望达到3000万亩,使北大荒成为繁荣、富强、和谐、
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他将继续耕耘,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