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编、篇体式考辨及其应用之我见 宫本学
全国首届修志以及续志中,关于篇目体式分类采用卷、编、篇的问题屡有争议。就此,笔
者浅谈一孔之见,意在与同仁们探讨,以求在理论上取得共识,使续志体式在传承旧志精华,
体现时代特色上更加科学、规范。
一、关于卷、编、篇的辨析
卷,一般指书本。在古代,写在帛(丝绢)或纸上的书稿须卷表起来收藏,因此,书籍的数
量论卷。此外,一部书也可以分成若干卷,每卷文字自成起讫,沿袭至今,泛指书籍或篇章。
例如:《西京杂记》六卷,《山海经》十八卷,《穆天子传》六卷,《博物志》十卷,《毛泽
东选集》五卷等等。
我国早期地方志,大至由“书”、“地纪”、“图经”等演变而成。如《史记》的“八
书”,《汉书》的“十六志”。自隋唐始,逐步出现了一地、一事、一物分卷记述的较为规范
的地方志书特殊体例。“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三十一卷,《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
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
入成熟期,“《吴郡志》宋、范大成纂,五十卷。内容广博,篇目井然有序,其子目有沿革、
分野、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学校、官吏……奇闻轶事、考证、杂咏、杂志等共二
十九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它为‘地方之善本’。”
明万历年间一修一续……四卷九目:卷一地理志,田赋志、典祀志、官师志。卷二人物志、选
举志。卷三艺文志上。卷四艺文志下,杂志。”
由此可见旧志以卷分类之一斑。
编,据文史学家考证,战国至秦晋时代,诗、书等著述均写在一条一条的竹简(加工好的
竹片)上。编的古义是指将写好的竹简穿联成竹书(也叫策)的绳子或皮条。苟勋《穆天子传》
:“古文穆天子传……皆竹简纂编,以臣勋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十
四字。”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经》,把
编竹简的皮条磨断多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帛(薄绢)、纸书取代了竹书,其后,编泛指成本
的书或书的一部分。在成本的书中,编常做书名用,如《金华子新编》(五代刘宗远撰),《荆
山杂编》(宋代梁嗣真撰),《两轩类编》(时代丁养浩撰),《稗史汇编》(明代王圻撰),《一
斑录附编》(清代郑光祖撰)
为书的一部分,如XXX第一编、第二编……等系列著述并以编为序。
编作为记述一个相对独立事件(内容)或同一事件不同阶段以内容分类记述的体式,无论近
现代,都被广泛应用,而且,尤其附合地方志“横排竖写”的体例特征。
篇,古人把写在竹简上首尾完整的诗文编联一起也称为一篇。如《诗纪》中的“雅”、
“颂”。十篇为一什,因此叫“篇什”。钟嵘在《诗品》中有这样一段话:“永嘉时,贵黄老,
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除了诗以篇称外,文斌亦如此。如《老子》上
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荀子·劝学篇》、《管
子·戒篇》(《汉书·艺文艺》著录有《管子》八十六篇)。纵观古文短章,大都以篇为体式出
现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名》中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因句
而成章,积章而篇。”由此可见,古人对篇的定义是十分明确的,即有首有尾的文章,皆可称
其为篇,但其容量一般说要小于编的体式。
二、卷、编、篇在续志中的选用
一部志书的篇目体式设计,是其指导思想,内容范围,层次布局和规格品位的体现。篇目
是纲,纲举目张。因而,篇目体式及结构是否科学、规范、得体,是续志的首要工作。
首届修志伊始,诸多专家学者在借鉴旧志传统,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则指导下,做了大量研
究、探讨,并拟定出《新编县志篇目》方案,确定县志以卷分类的体式,即:卷一《大事记》,
卷二地理志,卷三经济志,卷四政治志,卷五军事志,卷六文化志,卷七社会志,卷八人物
志,卷九附录。然而,首届新编市县志,在总体结构体式选择上,出现了三种模式,即所谓大、
中、小编体式。
浩繁,以卷分类则相得益彰。如《黑龙江省志》第十四卷为《国营农场志》等,自成起讫,首
尾完整,卷下设编章节三级标题,规范得体。
实践证明,首届市县志(含农场志),设编是一个创新。纵观地方志发展史,正是在这种创
新中不断演变而日臻完善起来的。
编的体式,应属中级体式,较适宜市县志(含农场志),而篇的体式应用于市县志(含专业
志)似有头轻脚重之嫌。一方面,以篇分类不足涵盖市县志(含国营农场志)“地方百科全书”
的记述范畴。另一方面篇的本意独立性较强,而以篇分类易出现篇目过繁过细现象。因此,笔
者认为,设篇的体式较适用于内容较简略、单一的专业志篇目选用,如山川志、乡土志、水库、
名胜景区志等,目序为篇、章、节三级标题,更能灵活、集中地体现“横排竖写”的体例要
求。
综上所述,关于卷、编、篇体式设置,第一,应视志书的规格、级别选用。因为志书即为
“一方之全史”,那么,它所辖的区域则有大小之分,不能一概而论,统一规范;第二,应视
地情或专业,酌情掌握运用;第三,应视志书所记述的内容繁简而定。
总之,“对于一部志书来说,选定能恰当反映地情总貌和含纳各方面情况的最佳结构体式,
是很重要的,也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届修志经验的基础上,定能取得新成果。
注:
①刘纬毅《地方史志初探》(《文献》第四辑1981年2月)。
②同上。
③《京、津、河北方志考存》(中国地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分论》第9页)。
④《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⑤《梁滨久史志文集》第1115页。
⑥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