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资料辑存
2005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统计局
2006年2月15日
2005年,垦区各级在总局党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
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强体制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推进措施,垦区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粮食总产、职工收入再
创历史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一、综合
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目标。全年垦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69.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比2000年增长80.5%,平均每年增长12.5%,比”十
五”规划增长率高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第一产业增加值148A亿元,
增长12.6%,其中,农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分别为113.1亿元和31.6亿元,分Z,j增长9.5%和21.8%;
第二产业增加值50.5亿元,增长14.6%,其中,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16.9%;第三产
业增加值70.9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为55.0:18.7:26.3。全年人均生产总值(GDP)
17013元,比上年提高2040元。
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成为垦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末,垦区共有各类非
公有制经济企业593个,3)dk人员2.7万人,资产总额50.6亿元。各类个体业户13.3万户,从业
人员26万人。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占垦区生产总值的
比重为40.3%。
2005年是垦区“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
显增强,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
双重影响仍然很大;龙头企业的获利能力有所减弱,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需进一步推进到位;对
外贸易和招商引资的规模还需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受农业生产的影响仍然很大,经济结构的
战略性调整任重道远。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跃上100亿公斤新台阶。今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和鼓
舞下,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积极面对春季多雨低温、生产资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考验,充分发挥
现代化机械优势,用好用足科技增产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和病害防治,使农业生产获得历史性
大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跃上100亿公斤新台阶,并创下了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综合单
产、粮食总产量“三超历史”的佳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90.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
其中水稻面积首次突破73万公顷(1100万亩),水田和旱田在农作物中的比例也由上年的
31.9:68.1调整为34.2:65.8,高产高效作物(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共计9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
8.6%,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2%;粮食作物综合平均单产达到5389公斤/公顷,
比上年提高7.8%;粮食总产量达到1026.5万吨,比历史最高的上年增长9.5%。全年上交和出售
各种粮食904.4万吨,粮食商品率达88.1%。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026.5万吨 9.5
其中:
水稻 573.4万吨 8.5
小麦 61.1万吨 9.5
玉米 184.0万吨 23.9
大豆 154.6万吨 -8.1
大麦 25.7万吨 83.9
杂 27.1万吨 26.4
油料 11.4万吨 19.4
麻类 21.5万吨 -9.4
甜菜 51.6万吨 44.3
药材 1.5万吨 -18.3
蔬菜瓜类 80.0万吨 25.7
薯类 45.1万吨 832
饲料作物 229.1万吨 6.6
“十五”期间,垦区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814.1万吨,增加到今年的1026.5万吨,增长
26%,平均每年增长4.7%,完成“十五”计划的108%。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增势良好。到2005年末,垦区己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
生产基地22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200个,分别占全省的29%和全国的3.6%。全
年实际种植绿色、有机及无公害农作物67.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倍,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的31.4%,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带动农户6.5万户,比上年增长81.7%。绿色食品加工企
业年生产绿色食品82.7万吨,比上年增长4.8%,实现增加值6.4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
5.9%,占垦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5.8%。
生态经济型林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万公顷,其中,国家重点造林工
程1.03万公顷,栽植绿化树284.7万株,绿化公路100公里。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全垦区兴办家
庭林场11563个,实施森林经营管护6.8万公顷,经济林达0.7万公顷,育苗0.16万公顷,食用
菌达5143万袋,干品年产量2000吨以上,中草药、山产品种植、养殖等均得到快速增长。林业
执法得到加强,森防、病防基础设施建设进—步完善,森林、湿地及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有效
保护,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两牛一猪”保持快速增长。今年,垦区各级坚持科学饲养、规模
推进、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龙头牵动、市场带动的方针,加大对畜牧业的推进力度,使畜牧
业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朝着生态养殖业方向发展。奶牛、黄牛、生猪、家禽等主要畜
禽的饲养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如下:
名称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323945吨 39.3
其中:
猪肉 198105吨 48.8
牛肉 55272吨 41.3
羊肉 20265吨 36.6
禽肉 48975吨 9.7
禽蛋产量 46702吨 19.9
牛奶产量 82.5万吨 21.0
每头产奶牛年平均产 5697公斤 1.9
大牲畜年末存栏 80.48万头 16.2
其中:奶牛 30.36万头 163
黄牛 49.69万头 16.2
猪年末存栏 174.14万头 26.5
羊年末存栏 68.70万只 -17.7
其中:绒山羊 92.37万只 -34.8
家禽年末存栏 1103.26万只 16.2
其中:鹅 130.85万只 -7.0
鹿年末存栏 1.73万只 13.8
兔年末存栏 33.73万只 105.9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养殖面积为1.9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1.9万吨,比上年增长
8.7%。全年实现渔业增加值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垦区继续实施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
项目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共建成了107个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年末
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43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1%;农用大中型拖拉机26775台,增长11.9%;
机动水稻插秧机29546台,增长14.2%;联合收获机11065台,增长13.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78.4万公顷,增长6.4%,实施节水灌溉面积15.2万公顷,增
长24.3%;现有粮食处理中心156座,种子加工厂71个,粮食仓储能力为353万吨,比上年增长
9.6%。普及了集成配套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推广优质品种,四大粮食作物优质品种覆盖
率已达98%以上。现有农用飞机31架,在垦区航化作业面积71.9万公顷,增长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今年垦区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产
品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继续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工业经济
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部工业增加值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
(即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完成增加值23.2亿元,增长
14.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10.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1.7%,其他工
业增加值23.6亿元,增长2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8.3%。重点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
支撑,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加工、液体乳及乳品制造三个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3亿元,占
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2.6%。市场适销产品、优势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表:
产品名称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小麦粉 31.0万吨 4.0
大米 160.2万吨 9.6
食用大豆油 49.3万吨 1.3倍
乳制品 17.9万吨 3.5
#液态乳 12.4万吨 1.0
机制糖 1.7万吨 -16.7
啤酒 0.8万吨 -27.3
白酒 2.9万吨 42.2
大麦芽 15.9万吨 40.0
配混合饲料 17.4万吨 29.9
豆粕 240.5万吨 97.3
中成药 1.2万吨 62.2
尿素(实物量) 19.8万吨 56.6
水泥 134.8万吨 -3.2
发电量 5.2亿度 -9.2
机制纸及纸板 2.6万吨 12.1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2亿元,比上年
减少0.8亿元,其中实现利润2亿元,减少1.1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3.4,下降9.2点。
构成的7项指标中:成本费用利润率1.37%,下降1.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9172元/人,
增长17.8%;资本保值增值率107.7%,下降64.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6.47%,下降1.2个百
分点;资产负债率73.9%,增长2.7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9次,加快0.21次;产品销售
率为97.6%,下降0.3个百分点。
重点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对基地的牵动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重点监测的9户
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增长42.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5%。
建筑业快速增长,建筑工程量加大。今年垦区建筑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和加快小城镇建
设步伐的拉动下,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共完成建筑产值30.6亿元,比上年增长
15.6%,其中在垦区系统外完成产值6亿元,增长52,2%。建筑市场进一步拓宽,房屋等建筑工
程量加大,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200.5万平方米,增长1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推进大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今年垦区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建设的机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集中资金重点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优质粮产业工程、
现代机械装备、小城镇园区建设等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为
39.6亿元和19.8亿元,分别增长32.0%和38.5%。从投资方向看,第一产业17.1亿元,占28.8%;
第二产业24.6亿元,占41.6%;第三产业17.6亿元,占29.6%。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进展顺利,7
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7.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3.3%。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
五、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健康稳步发展。今年垦区道路运输业继续加大客运及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规范道路运输市场,全年共新、改建客货运站24个,总投资2140万元,比上年增长53%;完成
各种方式的货运量1877万吨,增长4.1%,货运周转量126137万吨公里,增长1倍多;完成客运
量881万人次,增长2%,客运周转量52308万人公里,增长1%。
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全年共建设高等级公路496公里,其中商品粮基地公路257公里,通乡
公路240公里。年底交工通车里程339公里,工程合格率100%。创建文明样板路207公里,保持
文明样板路1653公里。
“十五”期间,垦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2.6亿元,实
现了垦区高等级公路建设零的突破,到2005年底高等级路面里程达1395公里,占总里程的11.2%,
65%的农场出口路实现硬化连接。
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垦区已拥有长途通信线路2.6万公里,光缆线路总
长度1.24万皮长公里,微波线路总长度3514波道公里,市话电缆总长度1.1万皮长公里,数据
业务发展迅速,发展宽带用户17542户,比上年增加8281户,发展GPS卫星导航用户230余台套。
开通总局至分局、农场、生产队长途电路6.9万路;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61万门;固定电话
用户已达到38.2万户;垦区户均电话普及率达到68.4%,建设电话队1714个,占生产队总数的
86%。
六、内外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零售额增长较快。今年由于垦区经济快速增长,农场职工收入继续
增加,使消费品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1亿元,比上年增长
20.5%。分地区看,分局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0.1亿元,增长10.8%,农场及农场以下消费品零售
额54亿元,增长22.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55.6亿元,增长20.2%,餐饮
业零售额7.2亿元,增长17.8%。分商品类别看,食品类商品零售额23.8亿元,增长9.9%,占全
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7.1%;穿着类商品零售额12亿元,增长6.4%,所占比重为18.7%;用品类商
品零售额17.3亿元,增长9.1%,所占比重为26.9%。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
总额4.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出口2.43亿美元,增长27%;对俄贸易额7444万美元,
增长112%;自营进出口总额2.57亿美元,增长471%。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以”原”字号
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逐步打破,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十五”期间,垦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6998万美元,增加到今年的4.6亿美元,
增长5.6倍,其中出口增长2.6倍,平均每年增长29.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空前活跃,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全年统一组织和企业自主参加各种国内
外大型经贸会展活动19次,累计签订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96个,总金额56.9亿元,分别
比上年增长49.8%和40.5%;利用外资38项,总投资额3.1亿美元,增长104.3%。外商投资领域
逐步拓宽,外商直接投资从以农业种植、养殖、建筑业为主,逐步向工业项目和旅游、娱乐服
务等领域拓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全年实现境外开发土地面积58.1万亩,新增土地开发面
积40.54万亩,森林采伐木材5万立方米,输出劳务人员1735人,比上年增长51.8%,输出生产
机械982台套,境外注册公司累计21家,新增5家,累计境外投资超过1.4亿元人民币。
七、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
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垦区科技战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需要,精心实施“
科教兴垦”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
力度,使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垦区现有专业科研
院所16个,技术推广中心和技术推广站103个,各类管理及专业科技人员9万人。全年各类专业
科研院所投入科技经费1428万元,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课题)8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
年内有49项科技成果通过总局级以上鉴定,其中3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垦区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招生6901人,在校生23781人,比上
年增长11.3%;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4554人,下降19.8%;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3618
人,与上年持平;成人中专在校生1071人,下降9.5%。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学、小学
在校生分别为13.9万人和12.8万人,当年高中毕业生参加普通高考被大专以上院校录取人数为
9645人,比上年增加1397人,增长16.9%。年底各级各类教师人数为18740人,比上年减少346
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保健和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年末,垦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1821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124个,疗养院1个,专科精神病防治院1所。拥有医疗床位8162
张,各类医务人员9230人,其中医生5083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51张、拥有医生32人。
当年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报告发病率为10万分之186.53。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为
99%以上,均高于省和国家的规定水平。
文化艺术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年末,垦区共有图书馆(室)576个,俱乐部(文化站)162个,
电视台95个,文化广场142个。现有一报四刊,《农垦日报》全年总印数为1269万份,杂志4
种,全年总印数7.8万册。全年开展的文化活动2000余次。北大荒文工团下基层演出106场,各
分局、农牧场组织的各项文艺汇演和下基层演出800多场。垦区音乐、美术、文学、版画、电
视、电影、摄影艺术作品在国家和省级的重要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电影《高天厚土》荣获黑
龙江省第四届文艺精品工程奖一等奖,长篇小说《岁月》荣获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工程三等奖,
《希望的田野》、《必胜》荣获全国农垦摄影大赛一等奖,《山水之间》、《天地高远》荣获
全国第17届版画大展铜奖。以反映北大荒开发建设历史为题材的26集电视连续剧《破天荒》在
中央电视台黄金强档播出,进一步增强了垦区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展示北大荒开发建设巨大
成就的北大荒博物馆在哈尔滨正式落成开馆,成为我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覆盖面扩大。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垦区广播电视已覆盖全垦区
并能与大部分省内地市互联互通,建成专用电视光纤传输网络15000多杆公里,已有8个分局、
81个农牧场和90%的农业居民区实现了与总局光纤联网。总局、分局、农牧场三级广播电视部
门用于采编播的设备,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年内,全省首家事业性质的黑龙江北大荒广播影
视集团组建,标志着垦区广播电视的产业化、集团化发展步伐日益加快。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垦区拥有
体育场馆130个,标准体育场地3208个,年内共组织各类型体育运动会及体育比赛326次,有13.7
万人参加了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新建社区健身路径18套,青少年竞技园2套,健身苑4
个。在全省田径比赛中,总局代表队共获金牌8块,银牌6块,铜牌8块,团体总分第3名好成绩。
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田径男子跳高比赛中,农垦体校运动员张树峰以2.24米的高度勇夺冠军,
为黑龙江省体育代表团获得了惟一的1块夏季项目金牌。
八、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健全。2005年,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养老、失业、医
疗、工伤、生育保险开展面达到100%,实现了“五险”合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为43万人,
累计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13万人,21.6万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全部按月足额及时发
放,继续实现“不欠一人,不欠一分”的目标,全年累计发放养老金14.5亿元,社会化发放率
为100%。参加失业保险人员43.8万人,全年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3.9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
7318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员61.7万人,全年医疗保险费支出2.82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员
41.1万人,享受工伤待遇人数2585人,全年工伤保险待遇支出164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员
41.3万人,享受生育待遇5926人次,全年生育待遇支出881万元。充分体现了职工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伤有所保,解除了企业的事务负担,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两个确保”得以巩
固,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按时足额发放。全
年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9.1万人。全年累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数6.4万人,再就业率为
70%。
农业相互保险和防灾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家农业相互保险
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自今年1月11日正式开业以来,全年共筹集保费2.3亿元,比上
年增加90%,总赔付2亿元,比上年增加1倍,其中种植业保险面积148万公顷,赔款金额1.99亿
元,增加1亿元。建立了以人工增雨防雹为主的防灾减灾网络,现已配备高炮277门,火箭发射
器99部,气象雷达9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机36台。全年成功组织了高炮作业921次,有效防控
面积166万公顷,增加经济效益5.8亿元。农业相互保险和防灾体系的建立,使其发挥了稳定器
和助推器的双重作用,有利于垦区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持续稳定发展。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末,垦区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9个,保护地140
个,总面积74.3万公顷,使垦区受保护区面积达到13.6%。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新
突破,继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和绥化五个分局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后,
北安、九三、齐齐哈尔、哈尔滨四个分局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初验。继续加大对建设
项目监督检查力度,全年否决了因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10个,通过环境影响报告审
查重新选址的建设项目4个,有效控制了新污染的产生。认真落实全民环境教育工作,深入开
展“倡导绿色文明,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已建成绿色单位标兵4个、绿色单位9个、参建单位
31个,创建各级绿色学校80所。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2005年,垦区人口出生率为5.17%o,比上年下降0.11个千分点,人口
自然增长率为0.43%。,比上年下降0.17个千分点。年末,垦区总人口为158.6万人,比年初增
加6565人。
职工人数基本稳定,收入继续提高。2005年末,垦区从业人员74.4万人,全年从业人员劳
动报酬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年末全部在岗职工34.5万人,比上年减少4.2万人,全部在
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205元,比上年增长11.5%。
农场职工收入再创历史新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全年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6179元,
比上年增加58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2%。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72元,
比上年增长8.1%,恩格尔系数为36%。年末,垦区农场职工家庭耐用消费品数量显著增加,
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99台、洗衣机74台、电冰箱28台、摩托车49辆;新型高档耐用消费品也走
进农场职工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88部、热水器9台、照相机17台、影碟机48台、家
用计算机9台。
“十五”期间,垦区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337元,增加到今年的6179元,
扣除物价因素,增长73.5%,平均每年增长11.7%,比“十五”规划增长率高1.2个百分点。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今年垦区继续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城镇的综合载
体功能,发挥其聚集产业和人口的作用。全年新建城镇住房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万平方
米,增长16.9%,住宅建筑面积已达到1643万平方米,人均20.9平方米;新增住宅供热面积98
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已达890万平方米;新建城镇高等级混凝土道路35公里,高等级混凝
土路面已达290公里;新建城区给排水管网25公里;人均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一批初具现
代化水平的小城镇,已成为垦区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垦区继续加快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步
伐,全年用于职工住宅的投资达4.1亿元,新建住宅面积118.5万平方米,垦区人均住房面积达
17平方米。
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2005年末已达118亿元,比上年增加11.5亿元,人均储蓄额7456
元,比上年增长10.3%。
注:垦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原载《农垦日报》200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