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北大荒的古遗址

史海钩沉

北大荒的古遗址


赵国春

“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建国后已建立
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盛产小麦、大豆、甜菜等”(摘自1999年版《辞海》)。我们暂且不
论《辞海》中对“北大荒”这一解释的准确与否,今天,我们按约定俗成的“北大荒”定义:
就是5.6万平方公里的黑龙江垦区。
北大荒(黑龙江垦区),是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据近年来发掘的历史文物推断,至少
在两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足迹。

库查河西岸的阎家岗遗址

在位于哈尔滨市郊道里区运粮河右岸的阎家岗农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在场部中
心区竖立了一块永久性石碑,上边刻有“阎家岗旧石器时代遗址”字样。
1982年—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人类与脊椎动物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黑
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联合组成的考察队,对位于阎家岗农场木材场院内的一号
营地和啤酒厂院内的二号营地进行了考察,并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4年中共挖
掘坑44个,获得旧石器晚期智人头骨化石1片、石制品9片、骨器若干和30余种动物化石等标本
3000余件,还发现了古人类用动物化石堆砌的弧形遗迹。经我国权威考古学家鉴定,阎家岗遗
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经测定年代为22000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吴茂
霖、张振标教授为遗址出土的人头骨化石做鉴定,并命名为“哈尔滨人”头骨化石。1985年7
月,美国新考古学派奠基人、墨西哥州大学教授宾福德一行来考察,对该遗址的发现给予了高
度评价。几年来先后有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及国内很多专家专程来遗址参观考察。1991
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阎家岗遗址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凯湖畔的新开流遗址

在兴凯湖农场的大湖岗上,省水产公司为了在小兴凯湖养鱼,一面堵住了丁家亮子的口子
蓄水,一面为防止水位过高把口子冲开,故新挖了一处泄水通道,建筑一处小闸,置网拦鱼,
故称新开流。
兵团时期的1971年秋,团值班连进行武装拉练,在新开流捡到一些陶片,上报黑龙江省文
化局。第二年的4月,省里组成考古队来到这里,兴凯湖农场派22连4排四十余名女战士配合挖
掘近4个月,挖掘28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132座、鱼窖10座,出土了2000余件以鱼鳞
纹、水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骨角器等,年代距今5400年上下。
同年,这些文物在哈尔滨历史博物馆展出后,运往北京。经国家有关专家鉴定,这是一处有
别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富有鲜明特点的遗址,并在故宫博物馆作专题展出。遗址东西
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约24000平方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于1981年1月27日公布,新开
流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2年立碑保护。
据史书记载:兴凯湖畔,五千多年前就聚居着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夏禹定九州时,各
族来朝,包括“鬼慎”,即“肃”。周武王代商以后,肃慎人与中原的交往更加频繁。这种新
石器时代文化带有浓厚的渔猎色彩。它可能是肃慎先人的文化遗址。在发达的陶器上都带有美
丽而繁缛的纹饰:常见的鱼鳞纹,象征着兴凯湖中游鱼身上金翅金鳞的鳞片;鱼网纹则象征着
千孔百洞的鱼网;水波纹是碧波荡漾的湖水的图案化。不但再现了新开流渔猎生活的场景,且
富有艺术性。这些纹饰都是渔猎生产活动在艺术上的反映。后来就把以新开流出土文物为代表
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统称新开流文化。这些文物古迹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北大荒这片
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活过。

八五一〇农场的古城遗址

从兴凯湖畔的“新开流文化遗址”西去,至穆棱河北岸的锅盔山上,同样有一座古城遗址。
媒体在报道中这样写道:
古城建于海拔392米的锅盔山顶,山下是八五一〇农场种畜队所在地。据考察,古城建于
公元七世纪末叶的渤海国时期。古城墙顺山势沿顶部构筑而成,最高处5米左右,周长1332米。
城内残留一个近660平方米的椭圆形湖池,但早已干涸,传说是王族荡舟娱乐之处。在湖池
东侧30米处还有一口山泉水井,大约是全城人饮水的中心。城内残瓦碎片到处可见。山周围大
小不等的石台、土台零星分布,可能是当时集会或警戒所用。
公元820年前后,渤海国第十世王大仁秀在“南定新罗”后,即率大军“北略诸部”,先
后讨伐了穆棱河及兴凯湖一带的靺鞨拂涅部和乌苏里江中下游的铁利部、虞娄部等,将兴凯湖
以北、乌苏里江流域直至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置于渤海王国的有效控制之下。上述提到的这座
山城,连同新开流文化遗址,在当时均属东平府管辖。

友谊农场的风林古城遗址

全国规模最大的农场——友谊农场,不仅以高度的机械化水平闻名全国,而且其所在地有
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大批拓荒者光临。
近年来,在友谊农场境内陆续发现汉魏时期满族祖先挹娄、勿吉人曾经生存居住过的古城
遗址154处,其中古城址62处,古居住址92处,另有猛犸象等古生物化石遗物点6处。最有代表
性、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当属在六分场四队附近发现的凤林古城。城周长6300米,总面
积达100万平方米。该城共有内外九座城,城城有城墙、护墙河,其中第九城四个城角楼及中
间突出的马面型尤为明显。据城中发现的一万多家古居住址推算:当时人口已达十万之多,并
结束游牧走向定居生活,初步呈现出国家的雏形。从中挖掘了五百多件陶器、石器、玉器、青
铜器和玛瑙文物。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经实地勘察,一致认为:友谊境内的古城址居民群落散布
之密,特别是凤林古城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实属罕见。凤林古城是汉魏时期遗址中最大的一座,
也是黑龙江古代历史上的第三城。

二九〇农场的汉、金代古遗址

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处三角地带的二九〇农场,不仅发现了金代古遗址,还发现了汉代
古遗址。
1973年,有关考古单位在黑龙江中游调查时发现了汉代挹娄人的文化遗址——蜿蜒河遗址,
被称为蜿蜒河文化。197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队对该遗址
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出两座房址。1978年,省文物考古队来到二九〇农场,对蜿蜒河以南的四
十队古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出三座房址,房内出土的文物类似蜿蜒河遗址,经科学测定,
这遗址迄今大约两千年左右,当为汉代。
1973年6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队在二九〇农场三十队东北一里多的地方,发现一座古城
址,呈方形,城周长约1460米。在这座古城址的西北约0.5公里处,便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墓群。
同年7月,考古人员组织部分兵团战士,对这处墓群进行挖掘。历时两个月,挖掘了其中的12
座墓,出土300多件文物,其中有陶瓷、铜铁、金银、漆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据专家考证墓碑为金代中晚期。大墓的主人是在城内居住的女真贵族,小墓则是他们的侍
从或奴婢。三号墓是其中最大的土葬墓,里面有随葬的珠宝玉器和金银装饰器,十分豪华,其
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金列腰佩,这套腰佩现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它的上部为一鎏金银盒,
子母扣,出土时被数层丝绸包裹,最里一层为罗,上面织出绣金线花图案,银盒两侧各有一
串玛瑙珠,大部分是椭圆形,底部有黄金叶托,银盒下方以黄色丝缀一多面体水晶球,球下为
两片长方形玉石条,两端各有一孔,玉石条下为枝形玉石块,最下部为15个红玛瑙珠。在银盒
下面,还缀有长方形金饰,两侧各有一缠枝花长方图案。内镶有两块红玛瑙,周长37.3厘米,
银盒径8.4厘米,长方形金饰长5.9厘米。这一考古证明:在金代中晚期,此处有了人和密集的
城堡。

勤得利的兀惹古城遗址

除上述几座古城之外,在黑龙江沿岸还有一座兀惹城遗址位于垦区范围之内。该遗址地处
同江市境内勤得利农场的西山坡,两面河水环绕,雄山夹持。
城址位于勤得利农场码头西南2.5公里的西山上,海拔188.6米。城址平面近椭圆形,周长
1928米,城墙以石材为基础,其上垒土筑成。城墙基宽7.5米,顶宽1.2米,残高1.8—2.5米。
西、北、东三面城墙保存较好。只南墙因农耕破坏其一部分几乎夷为平地。城内西北有一条西
南东北向的隔墙将城址分成两部分。
城内采集有布纹瓦、石臼、铜环、铜钱、陶器以夹砂黄褐为主,次为泥质黄褐陶,可辨器
形有罐等。勤得利城址形状和构筑方式,与三江平原汉魏时期城址相近,其年代大体与之相当。
从城内出土的瓷片、北宋铜钱等推测此城在辽金时期仍继续沿用。2005年该城址被省政府命
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查哈阳农场的“金界壕”
查哈阳农场的早期开发,要追溯到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15年,女真族统一了北方,称建
元,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南),国号大金。金天辅五年,金廷为防御被赶出的辽人
和游牧民族的侵扰,置东北招讨司,派重臣泰州总管婆罗火,阿什河流域的万余户猛安、谋克、
顿用于泰州。列置堡障,筑堑为界,设达里带百堡,史称“泰州边堡”,又叫“金界壕”、
“老边壕”、“边堡”。
“金界壕”全长2500公里,筑垒穿堑,逶迤绵延,全边三段:东北路起内蒙古莫力达瓦自
治旗——尼尔基镇北的嫩江右岸至雅鲁河人科尔沁草原护林河畔;监黄路自鹤五河堡至承德市
北围场;西北路由围场起西抵呼和浩特市西;界壕北部,沿着查哈阳农场渠首主干线——金边
分场——太平湖分场——长吉岗农场二、三生产队,同内蒙古阿荣旗的边界上行走59.7公里,
在查哈阳农场境内有27公里。边堡古城之处,分别在金边分场十一队和太平湖分场八队。
金界壕的建筑分城坝、护壕、古城堡、边门、河口五种工程。城坝系土石料夯筑,遗迹基
底宽10米,完好处残高8.7米,一般在1—2米左右,护壕约低于城坝二分之一,与城坝相距15
—20米。依地形而异,边堡沿界建筑;两城相距10公里。原城形状皆为方形,城墙周围各160
米,墙壁为土石料夯筑,城墙四边筑马面,形如碉堡;城门南开“甬门”,门道长7米,宽5.5
米,边门即老道口,河口为壕坝与河流交接处的堤堰状建筑。金界壕迄今已八百多年,壕壁残
垣不齐,但遗址尚清晰可见。

蛤蟆通河南城址

城址位于八五二农场一分场七队东南一公里处的蛤蟆通河上游。东经132°,北纬46°。
隶属于八五二农场一分场,蛤蟆通河南城址是唐中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地表曾采集到布纹筒
瓦等。该城址与周边地区隋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不同之处,对全面研究三江平原的隋唐文明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遗址200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雁窝岛古城址

位于八五三农场四分场的雁窝岛古城,城墙呈方形,周长841米,城墙高1米,墙基宽13米,
顶宽3米,南墙有一城门,瓮城在城墙内侧,墙为夯土板筑。城外四周有护城壕,深2米,宽
4米。城北侧30余米处有古墓群,曾出土磨制骨鱼镖、骨镖、骨扣饰,铁刀、铁扣。手制黑陶
罐,红衣陶、黄褐陶片,有指甲纹、附加堆纹、绳纹、锥辞纹等纹饰。该古城墓群年代为早期
铁器时代。199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
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考古发现可见,北大荒,尤其是三江平原的某些地方,历史上曾有过一定的繁荣时期,
说北大荒亘古荒凉,未必准确。但繁荣之后为什么出现了荒凉?还有待于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探
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