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学习章学诚《修志十议》议第二轮志书编修

学习章学诚《修志十议》议第二轮志书编修



曹炳彦

第一议议职掌
“职掌”用当今的说法就是职责分工,换句话说就是修志人员应职责分明,各司其职。首
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分工非常明确,坚持的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
会组织实施的格局,并且对党委和政府分管修志的领导、编委会主任、志办主任、主编、编辑
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但是一些地方也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
主编没有能够很好的履行其职责。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编修期间不明确主编,志书编好了争当
主编的怪事。“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领导重视、职责分明是搞好修志工作的前提。我们在
第二轮修志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加强领导就是要加
强党委、政府和编委会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就是要解决好有人管而且是真抓实管的问题,抓
而不紧或者管得不好,就等于没抓没管。要把宏观指导与具体要求结合起来,把对方志部门压
担子、交任务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把修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各级
政府的任务之中,真正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办公条件到位,千方
百计地解决和提高修志人员的待遇。要建立配备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知识强、文字功底深厚
的修志队伍,实行主编负责制,实行编辑岗位责任制,充分调动修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
这样才能保证志书的编纂质量。
第二议议考证
“考证”也就是对志书资料进行考查论证。章学诚提出编写史志,必须“慎辨天人之际”
,“尽其天而不益于人”。章学诚讲的“天”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指
的是人的主观意志。他认为编史修志要尽量遵从“天”,不以人的好恶妄加评断,肆意褒贬。
首轮志书在资料考证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治色彩太浓,不严谨、不科学;二是过
分提高和夸大,记述不切实际;三是定量分析少,定性分析多,使用模糊语言太多;四是同一
事物在不同的内容中都有记述,前后矛盾;五是交叉重复太多,降低志书的可读性;六是循规
蹈矩、生吞活剥,对资料没有很好的考证。作为修志人员要对入志资料进行考证,要符合客观
实际,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资料问题,也是在第二轮修志编纂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一定
要做到搜集资料要广,筛选资料要严,运用资料要全,努力做到口碑资料、文献资料、档案资
料、统计资料互相对照,篇章节之间引用同一资料互相对照,综合数字和分项数字要互相对照。
要在准确真实上下工夫,做到言必有据,保证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经过、结果、
数据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第三议议证信
“征信”主要强调入志人物要严格掌握标准。入志人物担任什么职务、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有什么重大功绩,记述要真实,评价要准确。首轮志书在人物收录方面,除古代人物外,对
近现代和当代人物收录一般以职务和职称为标准。个别人物的记述内容过于空泛,评价不十分
准确。收录人物不够全面,特别是各个行业、社会各个层面有突出贡献、有广泛影响的能工巧
匠、技术能手、劳动标兵,由于没有职务和职称,被排除在入志人物范围之外。为了避免首轮
志书的不足和缺陷,在第二轮志书人物编纂中,必须制定详细的编纂方案。在时间上,要坚持
和服从统一的时限规定;在地域上,应对“只收录本籍人物”的框框有所突破,对长期在当地
工作,具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也要入志;在性质上,正反两方面人物都要收录,收录影响较大
的反面人物也可作为反面教材;在收录范围上,要彻底打破职务和职称的界限,对各行各业、
社会各个层面对社会有突出贡献、有较大影响的民间艺人、技术能手,不论其地位高低、职务
大小均可入志。这更能体现“征信”、客观、公正的目的。
第四议议文证
章学诚认为,其作者之臧否应属盖棺论定者,健在者的著作不得收录。他非常强调艺文作
者的人品,如果人品不好,作品再好也不能入志,此议过于偏颇。首轮志书入志艺文作品,一
般强调发表刊物者的级别,不管作者健在与否。个别志书也确实存在艺文入志标准不严格,照
顾关系,把不符合入志标准的艺文作品收录入志。这样既不严谨,也不科学,同时也降低了志
书的可读性,影响了志书的整体质量。入志艺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当地文化水平的高低,
只有坚持严格的入志艺文标准,才能保证入志艺文的质量。入志艺文标准要严格掌握,获得
哪一级奖励,或者在哪一级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可以入志,要有特别严格的限制,不要像章先生
“议”的那样苛刻,也不要随心所欲,照顾关系。
第五议议传例
章学诚特别强调的是不为生人立传的问题,认为为生人立传是非史法也。但他又认为守节
之妇至暮年,去任之官政绩卓著者可以人传。我们编修的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绝对不可能为“贞
妇烈女”立传,但是对有卓著功绩的已离任官员是否立传,这也是需要在第二轮修志中认真研
究、探讨和商榷的问题。生不立传是编史修志的传统。其原因有二:一是人活着一天就在用自
己的言行继续书写历史,最终是善是恶,难以做出结论;二是传主活着的时候修志者很难秉笔
直书,评价准确。为了排除干扰之弊,迎合之嫌,必须坚持“盖棺论定”、生不立传。但是,
任何事物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尊重客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对那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解放以后又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现已离任多年,已经到了暮年的老革命可以立传。可是,
对生不立传的原则必须坚持,对生人立传要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第六议议书法
“书法”讲的是志书的体裁和记述方法,特别强调不浮夸当地形胜,拼凑八景十景。地方
志是记述体,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事物的特点、人物的经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用书面
语言如实地记录下来,表述出来,这就是记述。述而不作,寓观点于资料之中是方志编纂通用
的法则。可是在首轮志书中夸大和溢美之词比比皆是,一地有三国时期一两处还待考证的遗址,
志书中却要专设一编《三国文化》;有的地方历史上曾经出了一两位不太闻名的人物,志中
的记述却是名将辈出、名儒继起;明明是黄土扑面,黄沙蔽日,生存环境恶劣,偏要说是风景
优美,最佳人居环境。在语言的表述上问题更多,空话连篇,文白夹杂,如历史悠久、人杰地
灵、人才辈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等。志书不是广告,更不是宣传资料,
是科学的严谨的地情资料。在第二轮修志中一定要引以为戒,记述要规范,文字要严谨,在
遣词造句、状物达意上必须做到准确,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不缩小,能够恰如其分地记
述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语言要朴实、质朴无华、淳美自然,不故弄玄虚,不用描写、夸张、
渲染等修辞手法。文字要简洁,要在遣词造句上多下工夫。语句要流畅,避免使用拗口、生僻
的词和专业性非常强的术语。
第七议议援引
“援引”就是引文。章学诚认为,志书中引用他人的原文,不要强调原文作者地位如何,
而要注重所引用原文是否能说明问题。援引征文考献,是修志的传统,可是在有些志书中,对
引文没有引起重视,只在附录中辑录一些原文;有的志书虽然引用了一些史料,但选材不当,
没有引用那些事关重要的文献;有的志稿引用原文内容比较贴切,却又没有注明出处。援引史
料,不是有文必录,而需慎加选择,引文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务求切实致用。特别注重引
用原始资料,使选用的引文能起到充实内容、佐证观点、节省文字、保存资料的作用。因此,
第二轮修志要特别重视“援引”,采取夹叙夹引、择要摘引、择新引用和附录原文的方法,力
求做到引用史料与正文熔为一体,起到充实佐证作用。
第八议议裁制
“裁制”就是裁断、取舍、写作,也就是按方志的体例要求删减、增补、总纂。一部地方
志不管内容多少,分几卷或几十卷,它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其它任何著作一样,必须有统
一的观点、统一的体制、统一的内容安排和统一的文风,这就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裁制”。现
在通常的做法,就是由主编、副主编进行总纂。通过“裁制”对各篇章或分志进行系统加工,
对全部资料进行重新消化,使各部分融合成为有机联系和有序结合的整体,产生更好的整体效
应。“裁制”或者总纂,一是要把好政治关,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二是把好资料关,要做到全
面、翔实、准确;三是要处理好交叉,避免重复。主次要分明,详略要得当,对同一资料在不
同章节记述时要变换角度,切忌简单重复。对前后矛盾的地方,提法不一致的地方,数字有出
入的地方,以及人名、地名、年号等都要认真核实,反复考证,不能有任何瑕疵;四是把好体
例关,结构要完整,归属要得当,标题要鲜明,排列要有序,要完全符合志书编纂体例;五是
把好文字关,对全志的语言文字要反复推敲,精心锤炼,删掉空话、套话、解释性的话、推理
性的话,力求做到严谨、朴实、简洁、流畅。
第九议议标题
此议特别强调分类与标题的关系,既不能任意肢解,又不能随便合并。标题的基本要求是
准确、朴实、简短、醒目,概括全文而无遗漏,概念明确而无歧义。标题设置合理才能达到以
类系事,逐级统属,篇与篇之间、同一篇中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横为平起平坐的并列
关系,纵为一级管一级的统领关系。首轮志书在设置篇目标题和分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
题,在同一篇章之内分类不统一,不是同类相聚、概念相对的并列关系,篇不能统章,章不能
统节,甚至领属颠倒,节的概念比章的概念大。有的志书为了突出地方特色,无限制的拔高,
造成层次混乱,领属不当。一地是枣乡,先设红枣章,后设林业章,红枣与林业并列。《天水
市志》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为了突出天水历史文化特色,在文物编、文化艺术编后又设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和麦积山石窟文化,这必然造成层次混乱,内容重
复。对此章学诚早有察觉,他认为范成大的《吴郡志》将“虎丘”与“诸山”并列,是不解类
例。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编写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这
无需厚非。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志体,篇目设计要合理,类目要齐全,分类标准要统一,领属要
得当。标题要确切,能够涵盖和包容标题下面所涉及的内容;标题概念要明确,不能有歧义;
标题用词要精炼,言简意赅,高度概括;标题要新颖,别开生面,不落俗套;标题要醒目,能
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一目了然。标题的用词一般只用名词,或者主谓词组,前面不加定语或修
饰词,后面不加副词、附加词,一般多用中性词,字数要少,容量要大。
第十议议外编
“外编”也就是现在志书中通用的附录。章学诚认为史志除有纪表志传四种体裁外,还有
载记、附录、图式,这些附属体裁对一些难以归类的内容提供收录的地方。附录在首轮修志中
广泛采用,这完全可以说是对章学诚“外编”传统体裁的继承和发展。在第二轮修志中,要重
视附录的收集内容和原则。附录的收入内容一般包括奇闻逸事、诗文荟萃、考订辨疑、重要文
件辑存、地方文献要目、修志始末等。附录收录的原则:一是内容不能过于庞杂,一定要紧扣
“无类可归、弃之可惜”的原则,不要把附录搞成杂乱无章的大杂烩。二是收录史料必须观点
正确,去其封建迷信的糟粕。三是收录资料必须准确、具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得起历
史的考验。
章学诚在《修志十议》和其它方志论著中为修志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修志理论,值得我们
学习和借鉴。(原载《中国地方志》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