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史志工作大有可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史志工作大有可为
作者:穗平
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史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
史志工作怎么办?许多同志感到茫然和忧虑。其实这是没必要的。最近,《邓小平文选》第
三卷(下称《邓选》三卷)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史志工作更
是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一、市场经济要求史志工作进入精神文明建设主战场
(一)摆正位置:史志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史志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基础性文化建设事业,历来属于精神文明
建设范畴。它的内容与宗旨,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高度一致性。
邓小平同志在《邓选》三卷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
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在这里,小平同志为我们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而这些内容
,恰恰是史志工作的宗旨所在。
史志工作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当然是历史。然而,我们研究历史,并不是为了研
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存史、资治、教化”,是历代大多数史志工作者
所认同的基本功能。概括地说,所谓“存史”,就是储存信息,积累文献,以为后世所用,
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所谓“资治”,就是总览古今,以史为鉴,为领导者决策提供依
据;所谓“教化”,就是明辨是非,分别美丑,陶冶情操,修身养德,爱国忧民……当然,
细论新时期史志工作的宗旨和功能,恐怕远远不止这些。然而,举一反三而思之,纵使史志
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千条万条,归根结蒂,主要是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毫无疑
问,史志工作实实在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二
者的关系,似乎可以用子项与母项,小圆与大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来比喻或概括。
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史志工作。但是,对于史志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历朝
历代都没有像社会主义新时期这样提得明确,摆到了应有的位置。
当代著名学者、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董一博先生曾撰文强调:“一部志书的编纂出
版,是一代一方智慧的结晶,精神文明的代表”。早在80年代初,国家下发的《新编地方志
工作暂行规定》中讲得更为明确:“编纂具有时代特点和丰富内容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是我
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新方志应当系统地记载地方自然和社会的
历史与现状,为本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基本情况,以利于地方领导机关
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的决策。新方志可借以积累保存地方文献,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提供便于查考的、实用的系统资料,有助于各行各业全体干部、职工提高专业知识和文化
水平。新方志可用以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这一段论述充分表明,史志工作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
是一种必要的方法和途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丝毫也不能忽视史志工作,必须把
它推上轨道,摆正位置,全力抓好。
(二)明确任务:史志工作要敢于在主战场上冲锋陷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项改革必将向更深层次推进。经营机制的转换,分配制度的变
革,利益关系的调整,外国经验的引进等等,都将可能给人们的思想带来许多模糊认识,甚
至产生某些消极因素,比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腐败堕落等等现象都可能滋生,影响社会
的安定团结。在这种情况下,对全民进行系统的教育,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
为重要。最近,江泽民同志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某些弊端,郑重指出:“决不能以牺牲精
神文明建设,换取经济的发展。”这足以看出,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
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史
志工作,当然也应随之受到高度重视,理所当然地进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冲
锋陷阵,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市场经济越发展,往往越需要社会机
制的健全,越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历来是党中央所一再
强调的。它不仅可以保证经济发展的方向,而且也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由此可见,在当前
,充分发挥史志工作的作用,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伦理道德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等等势在必行。实践证明,许多地方和单位的史志部门,在
上述一系列教育中,积极参与,当好参谋,登讲台,唱主角,主动提供资料和教材,提高了
教育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市场经济要求史志工作更有效地为现实服务
编史修志工作一定要为现实服务。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喊许多年了。江泽民等中央领
导同志也一再强调。然而,有些地方的史志工作仍然服务得不好。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
主要原因恐怕就是服务的“有效性”不够。因此,要想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就必须在“有效
”二字上下功夫。
(一)围绕市场经济开展工作,是“有效服务”的总思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经走向市场经济,这是当前最大的现实。史志工作要很好
地为现实服务,就必须紧紧围绕市场经济来开展。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对史志工作的根
本要求,也是史志工作得以发展和深化的根本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史志工作有扎实的立
足点和勃勃生机。当然,围绕市场经济开展工作,并不是要求我们史志工作者都去经商作买
卖,更不是要求编史修志工作追求所谓的商业价值,而是要求史志工作必须围绕市场经济的
发展提供服务。比如:为经济发展提供翔实、准确的地情资料,成为领导决策的“智囊团”
、“信息库”等。史志工作作为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一部份,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
把自己的全部工作置根于经济建设之中,才能在为现实服务中,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主力军作
用。《邓选》三卷中一再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再强调“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这就为我们史志工作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总思路。只有思路理清了,才能调整好自己的位置,
更有效地为现实服务。
(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有效服务”的重要途径
为现实服务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取决于我们工作的创造性。史志工作更有效
地为现实服务,既是我们工作的基本任务,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然而,无论是作为基本任
务还是作为奋斗目标,它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过程是全新的。它
的实现,根本没有固有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地去闯,要创造性地
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有胆,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二要有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三要有诚,忠于本职,有强烈的事业心;四要务实,百折不挠
,贴近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舍此四条,何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何谈“有效”地为
现实服务?
(三)注重培养人才,是“有效服务”的根本保证
有效地为现实服务,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际服务的本领。编史修志工
作是一门科学,因此,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才能增强为现实服务的有效性。这里最根本
的一条,就是培养人才问题。离开人才,便将一事无成。在当前尤应注重培养史志工作者,
具备以下能力和才干:
首先,成为贴近现实的“实干家”。多年来,由于史志工作自我封闭严重,造成许多史
志工作者甘于寂寞,远离现实,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宛若桃花源中人,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了解现实,怎么能为现实服务呢?史志工作者应从故纸堆中走
出来,投入到火热的改革斗争之中,成为贴近现实的“实干家”。
其次,成为一专多能的学者。多年来,我们许多史志工作者只习惯于翻资料、编史书,
因而眼界不宽,能力单一。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为现实服务职能的发挥。史志机构,实质上是
个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应该是“智囊团”、“信息库”、“地情研究所”。因此,这个机
构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成为学识渊博,一专多能的学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史志工作
为现实服务的有效性。
再次,成为广交天下的“社会活动家”。史志工作要贴近现实,就必须从自我封闭圈中
解脱出来,在全方位的开放氛围中,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以取得社会各方面的
支持和帮助。要达此目的,我们必须人人争作“社会活动家”,主动出击,全方位,多层次
地拉战线,摆战场。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的动态中,增强为现实服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