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方志如何为两个文明服务
浅谈新方志如何为两个文明服务
作者:李兆禧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关系到编纂新方志的意义、目的、宗旨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因此,1983年召开的全国县志座谈会纪要指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今天新编方
志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坚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
科学性的统一。具体说来,主要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或者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践编
纂新方志的宗旨,去体现新方志的功用。
一、反映一方全貌 可供查考
地方志门类广、资料全,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它能为领导部门在贯彻中央指示,制
定适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情况的具体方案时提供基础材料,它能够为本地区进行科研
提供史料,甚至还能够为解决纠纷、处理案件提供凭据。总之,它可供各级领导、各行各业
查考、咨询。志书的这种功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以致在志书的编纂过程中,就开始发
挥这种作用了。今年九月,一个农场的新任党委书记未到职就急于找尚未成书的场史稿,了
解农场的历史和现状。
要使新方志能够发挥查考和咨询作用,就要作到资料翔实,真实可靠。真正反映一方之
全貌,资料不全或真伪难辩,就发挥不了查考和咨询作用,甚至还可能帮倒忙,给工作造成
损失。
要做到资料翔实可靠,一要广征博采。首先收集资料的渠道要广。旧志、文献、口碑、
文件、图经、谣谚、报刊、档案、等等,要广为利用,不厌其烦。其次资料的内容要广。天
文气象、地质地貌、历史发展、建制沿革、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
各民族的风土民情等,要巨细毕收,无所不载,纵不断线横不缺项。收集资料的方面也要广
。死材料、活材料、文字材料、图片资料,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间接的,都要收集。
既要广征文献,又要实地考查。二要深入挖掘,目前正在进行的修志工作是建国以来第一次
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修志。因为多年不修志,历史久远,资料不全,再加上十年动乱的破
坏,给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以农垦系统为例,虽然历史不长,但是资料基础很
差。主要是不全、不细,有的还有不实的问题。有的农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借口“战备
轻装”,许多建场初期的材料都烧毁了。有的农场在兵团撤销时,把兵团时期的文书档案毁
掉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资料搞得全一些,细一些,准一些,就要下一番苦功夫、深入挖
掘,寻根溯源,不能满足于现有材料,不能满足于二、三手材料,不能满足于一两个人的回
忆。三要辨别真伪,对收集到的资料要多方考证,识假去伪,存真求实。做到真实可靠,准
确无误。有的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和临时承担专业志编写任务的同志怕麻烦,图省事,对收集
的资料不从多方考证,拿来就用,这是不负责任的。
总之,只有广征博采收集资料,深入挖掘寻根溯源,多方考证辨别真伪,才能使一部新
方志资料翔实,真实可靠,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的统一。才能使一部新方
志反映一方全貌,具有查考、咨询的价值。
二、反映客观规律 提供借鉴反映客观规律,是体现新方志的功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
务的重要方面。如何使新方志反映规律,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突出地方特点。地方志要反映本地的规律,而不是反映他地的规律,更不是反映全
国的规律。当然规律有共性的规律,但是共性要寓于个性之中。不突出地方特点,不反映本
地的规律,方志也就没有自身的生命力。
二要让事实说话。志书既不是理论文章又不是文艺作品,要反映规律必须让事实说话,
一部志书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但又不能杂乱无章。杂乱无章就不能反映规律。因此,资
料要经过筛选排比。我们在编写局志的过程中,提出了“三性”的要求:数字要有可比性。
无论农业、工业,还是其他行业,列表也好,举例也好,要求按同一范围、同一时间(长短)
搞全以便于对比。资料要有连续性。要努力做到不断线、不缺项、不有意跳跃,不无故中断
,以便看出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事例要有典型性,典型性就是代表性,它虽属个别,但能够
反映客观规律。比如我们在粮食志中就记载了1973年吃返销粮的事,1972年因灾减产,本来
在打紧三留的情况下,可以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可是当时在错误政策的指导下,强行高指标
征粮。结果是先入库后返销。上交5300斤,返销5290万斤。既影响生产、生活,又造成严重
浪费和很坏的影响。这是不实事求是而遭受惩罚的典型,实可作为各级领导的借鉴。
三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让事实说话,但又不能简单地堆砌资料,罗列现象。是非褒贬要
寓于事实之中,但不能不做归纳分析,提炼观点。要反映规律,就要对资料作综合分析,提
炼概括,彰明因果。我们在畜牧志中就分析了影响畜牧业正常发展的原因,在概述的自然资
源一节中,分析了我们管理局的优势。这样的分析,篇幅不长,画龙点睛,便于发挥志书的
借鉴作用。
四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方志的
编写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
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不实事求是,
就不能反映客观规律。选择一个典型,作出一个分析是不难的。难的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
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老老实实的态度,要不唯书,不唯上
,不随和某一阵风,不迎合某一个人。否则,选择的典型虽然是真的,但是不一定反映事物
的本质;作出的分析可能有道理的,但却不能反映客观规律。
三、反映时代精神 可供教化
地方史志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发挥地方史志的教化作用是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发挥教化作用,最重要的是反映时代精神。
首先要突出时代变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变
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特点。新方志要充分反映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革命、社
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要通过本区的具体事实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伟大
胜利的重大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拨乱反正、落实政策
、全面改革等,都要反映。这些都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年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
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的教材。
其次要突出人物活动,歌颂英雄模范人物是地方史志的重要任务。既要歌颂有突出贡献
的各级领导者,又要歌颂各个岗位的普通劳动者;既要歌颂叱咤风云,披荆斩棘的英雄模范
,又要歌颂忠于职守、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要突出人物活动,既要花气力写好人物志,又
要以事系人,在各个专业中写好有突出贡献的人物。通过写人,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
创造精神,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此外,要发挥新方志对群众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化作用,还应突出地方特色,
要生动地、真实地描写本地区秀丽山川、富饶资源,文明古迹,精湛工艺等等。要让人们读
了这部志书后,本地人更加热爱家乡,外地人向往这个地方,有志者愿为这个地方的建设贡
献力量。如果一部志书能够起到这样作用,那么,这部志书就是一部成功的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