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提倡史志结合
应该提倡史志结合
作者:姚玉琛
史志关系问题,争论已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水平所限,本文仅就史志结合问题
,根据编史修志的实践,谈点粗浅体会,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指正。
史、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史有史体,志有志体,二者不可互相取代。如认为史纵志横
,史狭志广、史略志详、史论志叙等等。但这些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横无纵不成其为志,有
纵无横,也不成其为史,史志的区别只不过是以纵为主和以横为主的区别而已。再如史大志
小的区别,也不尽然,一统志就比地方史大。事实上,史志二者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
补充、互相渗透的,志中的人物传,是从史体的纪传体来的。《史记》就有大量的各种传记
。志中的《食货志》、《地理志》之类也是仿照《史记》、《汉书》体裁而来的,大事记是
从本纪演变来的。直到现在的概述、沿革等也是史体。看来志体是不断从史体吸收有益的形
式来补充自己。同样,史体吸收志体中的好东西,在二十五史中设志的编目不下数十种。由
此可见史志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密切相连的,是可以结合的,而且古人早已结合了。
形式决定于内容并为内容服务。而修志的内容,又取决于修志的目的。决定用什么形式
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什么形式有利于达到目的,就采取什么形式,不要让形式束缚我们手
脚。因此我们选择史志结合的体例,从编史修志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种形式可以比较好
的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反映本地的全貌
有人说,史是着重叙述历史纵向发展的一条线,志是记述各个领域现状的一大片。如果
可以这样认为的话,那么史志结合就是一个“体”,是在历史上运动着的“体”,它的结构
是立体的框架结构。在简史中以经济的纵向发展为主线,兼顾政治、文化等内容;在专业志
中以横为主,纵向记述各业的历史和现状。这样才能真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其使用价
值,要比单纯的“一条线”或“一个面”要高得多。
二是有利于为传统教育提供教材
为传统教育提供教材,是修志的目的之一。就垦区来说,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立业之本,
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为了教育当代和后代,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很有必要把艰苦创业的
史实记载下来,留传后世。这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更有重要意义。但这一重要内容受到了志
书形式的限制,志体要求重在记述现实,并分门别类,横向分列。那个门类也容纳不下这个
完整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加设了简史编,集中的反映了艰苦创业的曲折过程,
同时在各专业志中也增加了这方面内容,作为简史的补充。如856农场卫生志记述了建场初期
在帐篷里用手电照明做手术的史实,855农场的通讯志,记述了建场初期通信员在执行任务途
中遇到暴风雪而献身的事迹,857农场的社会篇对居住条件的记述,不能不使人感到马架子精
神的可贵,可敬,从而受到鞭策和鼓舞。
三是有利于探索规律 总结经验
垦区建设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应当认真地加以总结,为当前两个文明建设
和后人提供历史借鉴。这样就要对垦区历史上的各时期的施政方针的得失、生产措施的利弊
、经济决策的成败等等加以分析,找出历史发展的兴衰起伏原因,不如此,不足以“资治”
。但是志体规定只记不议,没有总结经验的任务,这种形式又限制了这个内容。所以我们采
用了简史的形式,叙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从中
探索它的规律性,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较好的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各项专业的发展
,经验教训也是很丰富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专业志中也应突破述而不议的限制,尽量探
求规律性的东西。如8510农场的畜牧志,分析了养猪业与玉米生产起伏的一致性,阐述了二
者成正比发展的规律性,无疑对养猪业的发展有所启示。其实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总结规
律性的东西,对提高志书使用价值的重要意义。想反映规律,但又受志体限制,便采取寓议
论于叙事之中的笔法。创造很多用资料说话的办法来反映规律。既然反映规律性的资料已经
摆出来了,那么对资料加以分析,把结论明晰的告诉读者,岂不更好!何必“犹抱琵琶半遮面
”呢?既然画了龙,为什么不点睛?何况在很多情况下,不加分析便揭示不了规律。所以应
当从有利于表现内容,提高志书使用价值出发,探讨新的体例。
四是有利于为各项事业的建设提供依据
志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广泛性。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无所不包;史
则不具备这种广泛性。史志结合就可以横向展开分别记述各项专业的历史和状况。探求本专
业或某一侧面的规律性,对各项事业都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如兴凯湖农场的农业志,比较
详细的记述了土壤耕作的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四大作物的栽培措施与改进;种子工作与植保
等等。其中又较详细的记述水稻三起二落的规律性,和杂草分布生长的规律性。为农业生产
提供了依据,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欢迎。作者的体会文章为湖北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志史文
摘》第三期选录。
五是有利于发挥存史的作用
垦区创建三十多年,经历几次大变动,历史资料散失严重,经过这次编史修志工作,从
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资料,这是一笔珍贵财富,只编史,保存资料就要受限制,而志体的资
料性很强,史志结合可以把现实的和历史的有价值的资料囊括一书,保存下来,发挥它应有
的作用。
有人会说,这种史志结合的体例是四不象,但四不象也是一种动物,也有它生存的价值
。说是四不象,其实是又象又不象,任何物种的起源一开始都是这样,在遗传和变异的交互
作用下自成一种。志书的形成也是这样,它的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方志的起源《山海经
》《禹贡》是地理著作,地方志的鼻祖《越绝书》不过是叙述吴越两国的史地,以后发展到
东晋的《华阳国志》则把历史、地理、人物三者结合起来,汇于一编。直到北宋初年成书的
《太平寰宇记》才使方志自成一类。现在志书的形式和古代志书的形式已大不相同,而且必
然要继续发展,我们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一些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