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突出专业志的特点
试谈突出专业志的特点
作者:杨荣秋 楼芹
近年来,随着全国编史修志工作的深入发展,专业志这个新的志体,越来越多地受到修
志工作者的重视,如何修好专业志成为修志工作中经常议论的课题。
解放以前,我国志书的体例,无论是舆地、物候、职官、建置,还是物产、赋税、户口
、兵备,以至艺文、风俗、古迹………虽已有某些专业的内容,但是,真正构成专业志体,
特别是构成以经济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专业志体,为数极少。因此,历代方志学者有关专业
志的论述,虽有片言只字散见于若干论著中,但系统的完整的论述实属罕见。
时代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科学越来越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在编史修志工作中
,破除陈规,按照科学分工的门类写好各种专业志,已成为时代的必需。如何写好专业志?
我们认为突出各个专业志的特点,是评价专业志的一个重要方面。
《黑龙江农垦志》和其他专业志一样属于省志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从内容到体例、形式
都不能有悖于《黑龙江省志》,只能从属于省志和在本专业的特定范围内来体现、充实黑龙
江省志的特点。但同时,它又必须与全省其它的地方志和专业志有所区别,也和全国其它各
省的农垦志有所不同,这个区别就是它的特点。我们在反复学习有关论著和征集资料、进行
编纂工作的进程中,逐步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明确指出:把这本志书编成“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编纂的黑龙江农垦的第一本志书”。这句话从时间、空间、行业、志书四个方面对
全书提出了总的要求,即我们常说的突出地方特点、行业特点、时代特点和专志特点。
一、关于地方特点
地方特点,是方志的根本要求,它的记载范围,仅限于一个特定空间的事物,即使是在
更广的范围内同时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事物,也必须着眼于它在这个特定空间、特定区域的
特殊反映。《黑龙江农垦志》它应具有黑龙江省的一般特点,它的自然、地理、物候和黑龙
江省总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以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但是,黑龙江垦区所辖的100个农场和
150多个工、矿企业,分布在全省的48个市、县,不属一个单一的行政区划,这种地域上的复
杂性,给《黑龙江农垦志》的编写,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垦区所属农场,绝大部分分布
于边远地区,如果说黑龙江地处祖国的东北边疆,那么,垦区就可称为“边疆的边疆”;黑
龙江省是全国开发较晚的省份之一,一直以人少地多著称,但是,无论是历史的过程和人口
的密度,垦区又是全省最短和最小的,在垦区建立前,多是荒原沼泽,交通闭塞、绝无仅有
的些许经济活动,也仅限于极原始、简单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北大荒”。
这是有异于全省农村的又一重要特点。
为了突出《黑龙江农垦志》的地方特点,我们在编纂纲目中,根据自然地理的要求,将
垦区分为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三个地域分别记载,由于垦区的农场均属新建,其
城镇村落、道路以及重要工程的命名,大都带有时代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们对其中之
重要者,必须做出认真的考察和负责的记载;在编写垦区发展的历史和各业的沿革时,如何
突出地方特点,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全国形成空前统一、稳定
的局面,一切政治活动、经济政策、法令,都是统一的“令行禁止”,如果仅以统一的划分
标准,记载黑龙江农垦事业的产生、发展、曲折和繁荣,又采用通用的记叙方法,则《农垦
志》与其它各分志、各市县地方志之间,只有人名、地名、专业名词与数字的区分,而无突
出的差别,势必形成一个模式、一个框框,就有成为“一统志”的可能。
总之,我们认为:《黑龙江农垦志》,必须突出黑龙江垦区的地域特点,也就是存在于
人们心目中的“北大荒”特点,北大荒是黑龙江省的一部分,但北大荒毕竟不是黑龙江,它
无可非议的有着自己的特点。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认识这一特点,以反映于《
黑龙江农垦志》之中,这就是突出“北大荒”特点,也突出了地方特点。
二、关于行业特点
行业特点,是有别于其它专业志的唯一依据,同一地域、同样的自然条件,可以有工、
农、商、金融、政治等多种行业。就以农垦而言,它属于农业的范畴,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农
业,仅是农业的一部分。鉴于黑龙江垦区在全国农垦系统中历史之久、规模之大、机械化程
度之高以及它在全省甚至全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省志的篇目中,专门设置《黑龙
江农垦志》,本身就体现了地方特点。因此,在《黑龙江农垦志》中如何突出行业特点,就
是全书质量好坏的关键。
黑龙江农垦作为黑龙江的一个行业,到底具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认为,他主要有:第一
,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的农业企业,和我省社会主义国营的工、商行业不同,也有别
于全省广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农业,而在以粮豆为主要产品方面,则又与全省农村是一致的。
但是,它的主要生产手段是农业机械,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和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
等许多方面又和农村农业有根本不同;第二,垦区是政企合一的组织系统,既有公、检、法
、武装等政权系统,又有农、工、交通等企业系统;还有文教、卫生等纯社会服务系统。除
了金融、税务、邮电以外,它无异于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是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的完
整的“社会”。它既具有政权机构的某些职能,又要承担国营企业必须承担的经济责任,还
要承受社会服务的各种负担;第三,按照一般的概念,由于地域的稳定性和历史的延续性,
一个地区的居民,保持着自己特殊的风俗、习惯、语言、服饰。但是,黑龙江垦区现有的一
百六十多万成员,除极少数村庄由当地原有自然屯合并到国营农场以外,绝大部分来自包括
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还有一定数量的归侨、侨眷,有二十多个民
族,信奉着不同的宗教,他们经过二、三十年共同的劳动和居住在一个地区,也未形成特定
的社会风俗。但是,垦区的开发,大都以转业军人为主体,直到现在,它的各级领导大部分
仍然是转业军人,因此,尽管非军人成分越来越大,但在生产指挥、领导方式、工作作风以
及生活习惯等许多方面,仍然带着浓烈的部队气息,继承和发扬了一些优良传统和作风;第
四,黑龙江垦区由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具有的军垦性质,长期来,中央
东北局、中央农垦部以及国务院对它的相当一部分业务实行直接领导,现在,也一直受到党
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从初创期起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等同志都在垦区有过活动
和指示。近年来,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同志都亲临视察
,至于林枫、王震、邓子恢、谭震林、万里、王任重等领导同志的活动更多;除此之外,国
内不少知名人士在北大荒留下过足迹。北大荒也曾锻炼培养出一批国内外的知名人物。
黑龙江垦区的行业特点,还可以举出很多,仅就这些,也可以使《黑龙江农垦志》有别
于其它各专业志。
三、关于时代特点
专业志的时代特点,是指在志书中反映出来的修志期间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任何修志
者的头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局限性的制约,其产品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特有的时代烙
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个社会的性质根本不同,各个社会编修的
志书也迥然各异;即使在同一封建社会,不同朝代、不同年号修的志,对同一事物、同一事
件的观点也常常不同,这是因为各个统治者都抱定了“史为我用”的宗旨,不能也不允许修
志者越雷池一步。就“农垦志”这个范畴来说,情况也一样。
《黑龙江农垦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纂的。因此,在政治上,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要记载建国三十多年农垦事业的成就,特别要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农
垦事业的巨大变化,和从长期“左”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在经济
上,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向经济方面的转移,现在所修的志书,不能不把重点放在经济部分
,特别是《农垦志》,本身就属于经济范围的专业志,更应对垦区三十年的经济建设和经济
活动作翔实的记载,作为垦区今后“治世之鉴”。此外,在社会主义中国,八十年代,是充
满伟大变革和社会新风的年代,在这个时代编纂的志书必须记载具有这个时代特点的新事物
,新风尚;不仅要记载体现民族团结、男女平等的事例,以区别于旧方志中所反映的民族沙
文主义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不仅要记载垦区开发过程中创立殊功伟绩的垦荒者的英雄业
迹,以区别于旧方志中随处可见的达官显贵、巨富豪绅、孝子义士、节妇烈女……更要记载
体现八十年代特征的精神文明典型事例;勤劳致富的专业户、万元户;生气勃勃的家庭农场
;勇于改革的政治家、企业家,锐意进取的发明家、革新家……等等、等等。
四、关于专业志特点
我们在论述专业志的行业特点时,谈到有许多行业是建国后新建或新发展起来的,如石
油、化工、电子等等,这些行业的记述也少见于史册。所以,写这些方面的专业志,等于一
项全新的工程,农垦事业的记述,虽散见于某些史料的篇章、段落,却也未见专门记述的农
垦专志,所以,编写《黑龙江农垦志》,同样是一项新的伟业,鉴于专业志的这些情况,它
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当代人写当代志”,甚至是“第一代人写第一部志”。
当代人修当代志,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资料较为完整、丰富,修志人员又多是农
垦事业的参与者,当事人大都健在,事实的真伪易于鉴别,谬误易于纠正,不致于讹传讹,
贻误农垦事业的后代。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经历不一,对同一事物,常常是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同一事物的估价,有时则截然相反。事实上许多事物,都需要接受
历史的检验,常常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之后,才能作出较为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
估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当代人修当代志的不利之处。因此,要
求修志人员的认识、思想水平更为严格,必须尽量客观地、不带偏见地叙述。当代人修当代
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写“活人活事”,我们虽然坚持生不立传,但编纂的许多事物,总要
涉及到具体的人,因此它不仅要经受历史的检验,更要经受现实的审核。垦区有的农场志初
稿写成后,刚在小范围内送审,就立即引起不同的反响,甚至造成矛盾,冲突。有的同志说
:“写历史真要冒冒风险”,这进一步说明对当代人修当代志更严格的要求。
黑龙江垦区所辖的地域,过去大都是原始荒原,很少或根本没有文字记载。1932年,张
伯英编纂的《黑龙江志稿》,专设《垦丈》篇于《经政》志中,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黑龙江开
发史的系统资料,但仅限于垦务、清丈等较单一的记载。今天修志工作,姑妄视为“第一代
人编纂第一本《黑龙江农垦志》”,不仅应把当代农垦事业作翔实的记载,还应义不容辞地
将我省垦殖沿革作系统的记录,留给后代,方能起到“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的作用。否则
,将在黑龙江的农垦史上留下一段空白,就是对历史的负债。在这方面,尽管难度很大,但
是下一代人要重新编纂,必须碰到比我们更多、更大的困难。
以上是我们对突出“专业志”特点的粗浅看法,许多论证是基于我们对如何突出《黑龙
江农垦志》的特点的一些设想。由于我们的编纂工作刚刚起步,编纂人员的水平又低,认识
难免偏颇;再说认识和实践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认为突出特点,是对修志工作的基本
要求之一,我们准备作进一步的探索。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把这些极为肤浅的看法摆出来,以
期得到从事或关心修志工作的同志们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