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浅谈怎样突出农场志的特点

浅谈怎样突出农场志的特点


作者:盛树新
“特点”是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国营农场,就其存在的现实来评述,是一个包罗
万象的相对的独立完整的“小社会”,是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单位。做为国营农场发
展缩影的农场志,除了具有一般地方志的特点外,还必须具有本身的独特之处。那么,怎样
才能突出农场志的特点呢?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突出农业企业的特点
国营农场,尽管建场时间和起因不同,但其多数农场的主要任务是搞农业生产,为国家
提供商品粮。基于这一特点,在编写农场志时,除了要顾及反映农场自然面貌和社会历史简
要背景之外,把笔墨主要用来撰写最能反映农场发展变化的农业生产及其直接关联的服务环
节之上。在谋篇布局时,适当加大经济编在农场志中的比重。而在经济编中,又详写农业、
农机、劳资、财物等章节。农业、农机章,从气象、土壤等自然环境,到开荒、机械设备物
质条件,以及技术力量和管理等加以叙述,从而展现了国营农场主要发展过程,显示了党的
威力、人民的创造力,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壮观的景象。建立一支有觉悟的,适应生产
任务需要的职工队伍又是国营农场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在劳资志中,叙述职工队伍状况、
劳动管理、劳动福利、安全生产等全面情况,从中体现了党的关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部门,计划、财务管理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财神爷”的
活动情况如何,最能表现国营农场的活力。总之,经济编要以经营规模和生产水平为主线,
与农场主业直接有关的详写。
二、突出艰苦创业的特点
国营农场所处的地段,多数是过去的亘古荒原,人烟稀少,泡泊星罗棋布,交通闭塞,
别说与那高度发达的文明城市无可相比,就与那早已开发的乡村也无法比拟。在党的召唤下
,胸怀壮志的“十万转业官兵”、“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和众多的志愿到农场来建设的人们
,在一块冻馍一把雪,头顶蓝天地当床,上有三虫叮咬脚下泥水当道的恶劣环境之下,不畏
艰苦、不计报酬,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行为是值得赞美的,他们的英雄业
迹是值得歌颂的,他们的英雄形象是值得描绘的。我们对踏荒建点、打出第一口井、架出第
一座桥梁、烧出第一窑砖、盖起第一栋房,千古荒原开出第一犁、由部队到农场适应环境的
改变、以及其它重点艰苦工作过程都有较细致的叙述。力求写出“环境艰苦、艰苦创业”这
一特点,以达歌颂先进、歌颂伟大的党、歌颂社会主义祖国之目的,借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
代,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时代缩影的特点
国家企业分块块领导和条条领导两类,国营农场多数时期,基本上实行单线垂直领导,
较之地方,其组织指挥系统更直接更灵便,因而更能体现时代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用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自身的发展做出历史的正确评价。
青龙山农场是1968年底勘查,1969年春正式铺点的,其建点时间正值“文化大革命”的
中期,但人员的组成来自四面八方,这就避免了派性斗争的干扰。农场组建不久就进入兵团
时期,“左”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干扰农场的发展,但毛泽东思想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是推动农场发展的主流。截止1976年兵团改制为农场,农场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发展是
可观的,已成为初见规模的机械化国营农场。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
的国营农场有它自身固有的客观发展规律,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白手起家到百业兴旺
,这种现实状况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在承认农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对许多“左”的做
法如“四好初评”“五好运动”、“农业学大寨”等事件,也做了正确的评价,其原则是,
对“文化大革命采取否定的态度”。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我
们对这一时期的许多重大事件采取肯定的态度,给予赞美,如“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拨
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后制定的宏伟蓝图”、“经济体制改革”等,
在经济、政治、社会等编里都能反映出来,尤其是在简史里做了文字的直接详叙。
每个农场都有各自形成的历史背景,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遇到过不同的曲折道路,
同一问题在各农场的发生、发展、变化、影响也不同。唯物辨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有其自身的
辨证运动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就全国而言,有其农场志的特
点,前为一般,后为特殊;就农场而言,各农场又有自身的特点。前为一般,后为特殊。我
们认为在突出国营农场的一般特点的前提下,更要在突出本农场的特点上下功夫,使人看一
部农场志之后,断言说:“写得完全象这个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