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突出特点是农场志书的灵魂

突出特点是农场志书的灵魂


作者:郎石林
宝泉岭管局各农场的修史编志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早已广泛深入地展开,并且取得了
很好的成绩。但是,尽管同志们都在强调要突出志书的特点,由于经验不足,深入研究不够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突出农场的特点问题,解决的也不够十分有力,深感有进一步
探讨的必要。
一、关于突出特点问题的提出
大家知道,中国不同于外国,农垦事业不同于其它事业,我们黑龙江垦区又不同于其它
垦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那么,农垦事业或我们垦区的特色,是否就完全等于每一农场的特点了呢?当然不是。
马列主义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这就是说,我们垦区的特
色,是由我们一个个农场的具体特点构成的,如果离开了我们一个个农场的具体特点,也就
无从谈起垦区的什么特色了。比如我们宝泉岭管局的12个农场,大都经历了风餐露宿,爬冰
卧雪,艰苦创业的过程,这也是整个垦区所共有的特点。但是,在这号称“北大荒”的亘古
荒原中,有的农场创建在“大荒”与城镇的边缘,有的处在“大荒”的腹地,有的处于“大
荒”的偏僻边陲。创建年代有先后之分,装备情况悬殊更大,这些客观情况的不同,也就决
定了当时艰苦困难的情况是不相同的。另外,从创建农场初期到整个发展过程,各农场的职
工队伍构成,固然是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有的是建制部队,有的是荣复转业军人,有
的是青年志愿垦荒队或移民,有的是由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官组成的解放团,更有劳改犯
。由于这些情况的不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各场自我改造的过程,也不可能是相同的。在生
产建设与经营方面的差异,天灾人祸的轻重等等问题,比比皆是。因此,在我们各个农场修
史编志的过程中,如何体现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特色,就成了必须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
的课题之一。
二、要正确认识特点
我们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或资料,如何取舍选材,如何撰稿行文,无不决定于我们
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或者说是正确认识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于宝泉岭农场的历史,过去
就曾有过争议。宝泉岭农场的前身是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其中有我军指战员1063人,
主要劳力3700多人,则是在辽沈战役中解放过来的国民党连、排职的尉级军官,以及极少数
的校官。他们在建场初期,并不具有职工的政治身份,被称作学员。但他们在艰苦创业的劳
动中,热情却十分高涨,也创造了一些奇迹般的业绩。到1952年底,他们才分期分批地由学
员转变身份为场员,即农工。因此,有的同志认为,要写宝泉岭农场的创业史,就似乎是在
为过去的国民党军官唱赞歌,不好写,还是以回避为好。但是,也有的同志与此相反,他们
认为,宝泉岭农场的创业史,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言过的无产者只有解放
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的伟大真理。宝泉岭农场的整个历史证明:农场的党组织、领导
机关、率领广大干部和群众,不仅改造了自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改造了人。在
改造人的过程中,不仅改造了建场初期的广大指战员以及后来者,从农垦事业的外行变成了
内行,更改造了那些从敌垒中解放出来的人们,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壮大了我们的职工
队伍。其中,有的成了我们垦区的劳模,有的成了农场的技术骨干,还有的被提拔成了干部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人森繁,过去曾为国民党而战,被我军解放以后改造成为我军战士
,并参加了宝泉岭的建场劳动。五十年代随日侨回国,以后加入了日本共产党,如今成了热
衷于中日友好活动的人物,1983年旧地重游,回访了宝泉岭。这些史实说明,过去手不能提
篮,肩不能担担,骑在人民群众头上作威作福的国民党军官,之所以能够不畏艰苦地投身于
垦荒事业,并不说明他们是强者,恰恰相反,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伟大

从以上截然相反的两种认识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农场史质量的高低,决定于编写
人员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编写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水平,以保证编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社会主义时代编史修志,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
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
则,对我们的建场史做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并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黑龙江农垦史》
1984年第一期第八页《总局党委王桂林副书记在第二次场史编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只有这
样,才能正确认识农场自己的特点。
三、要突出反映特点
我们每一农场之间存在着具体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我们在编写志书时不能“千人一面”
。张思德所以被称为高尚的人,就因为他具有高尚的具体形象。但是,正确地认识农场的特
点是一回事,突出地反映农场的特点是又一回事。尽管我们编写志书的政治原则、体例和文
风等要求上是统一的,纲目也大致雷同,但在实际内容上却各有千秋。比如二九○农场,它
的前身是人民解放军第九十七师二九○团。1952年由国防战线转入生产战线,在山东改为农
建二师第五团。1954年9月派出先遣队到“北大荒”,1955年6月,全团挺进黑龙江与松花江
汇合处的三角洲垦荒建场,同时,以原部队番号取名二九○农场。这是一支已经具有三年农
业生产建设经验的建制部队。它们从山东到“北大荒”,之所以选定边远地区踏荒建点,除
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屯垦戍边的任务之外,也不仅是那里的资源丰富,而更重要的因为他们
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征善战的人民军队。所以,他们不仅在偏僻的边疆极端艰苦困难
的条件下站住了脚,更创造了今天具有65万亩耕地的大型农场。在1985年8月末,松花江堤三
处决口,动迁了12个生产单位,419户,共1744人,无一伤亡,无一流离失所,这种人民军队
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依稀可见。如果我们在二九○农场简史篇目中,不能很好地记述这些
史实,就不足以说明二九○农场的继承与发展史有机结合,就不能清晰地看到今天二九○农
场所特有的场风与场貌。
我们还必须强调的是,农场的历史是广大职工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因此,我们在
编写农场志书的时候,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不能见物不见人。比如我们都经历过“农业学大
寨”的运动,但是,有的农场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的则是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
动;也有的只作表面文章,实际上是按兵没动,这就充分说明了人的作用。当然,我们强调
人的因素,决不是主张象封建王朝主要去写帝王将相的言行那样去写我们的领导人。在我们
今天社会主义的条件下,领导人的言行诚然是重要的,但如不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则将一事
无成。所以,我们在写人的因素时,除了那些在农场的历史上具有特殊作用的人物要做专门
记述之外,主要的是要写人的群体。在政治篇目中,应设《宣传工作》专门章节,记述党的
思想建设、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工作。这样才能说明,“北大荒”的历代垦荒者,不是天生
的能工巧匠,而是在农场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
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才形成了一代代“北大荒人”的新风貌,创造了前无古人的
伟大业绩。否则,就只能是资料与数据的罗列,其结果必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要突出农场的特点,在编写简史的篇目中,一定要把农场的时代背景、来龙去脉、人的
思想活动、重大事件、成败得失以及主要经验教训,融为一体,记述得清清楚楚。在横陈现
状时,一定要与历史的发展有机地相结合,写人写事,以事系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
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并存,垦区共有的特色与农场的特点同在,用农场的特点去反映垦区的特
色,采用边叙边议,以叙为主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农场的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突出特点
,就是农场志书的活的灵魂。只有突出了农场自己固有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具体地体现党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垦区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