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志书的“横排竖写”
浅谈志书的“横排竖写”
作者:郑加真
一
志书体例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横排竖写,这是与史书体例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省志·国营农场志》从篇目设置到撰写编纂,历时三年,众手成稿,已完成试写稿,
共四篇三十二章,约六十万字。在试写过程中,深感修志是一项巨大、细致而复杂的工程。
它涉及很多问题,大至指导思想、总体设计,小至文体文风,无所不包。其中一个比较突出
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横排竖写”。这一问题,说来简单,只四个字。但,它自始至
终地贯穿于整个志书的编纂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志书的编纂过程实际上是如何
正确处理“横排竖写”及其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近年来,方志学界对“横排竖写”有零星论述,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一)由于
志书要求纪述事业的全貌,要将事类繁多、错综复杂的资料收入一志,先横分门类,后依时
竖写一事的始末,才能囊括诸事,贯通古今。(二)从志书的功能来看,也只有按事类横排竖
写,才便于人们的查检和使用。(三)横排主要是一个科学分类问题,横排到某一层次,最后
展开纪述,这就要竖写。(四)竖写是志书的实质性内容,所谓竖写,就是依照历史发展的顺
序来写,包括起始、沿革和现状,揭示规律,彰明因果,并以现状为主。
由于修志实践的逐步深入,在“横排竖写”的运用上,逐渐暴露出许多难以预料的错综
复杂的关系。这就要求修志者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对“横排竖写”问题作出更为科学的
揭示。《国营农场志》的试写实践也说明了由于对这一问题在理论上探讨不足,在实践上有
所偏颇,以致在编纂过程中暴露出好多问题来。如横剖到底,缺乏纵述;横剖未尽,纵述过
多;纵横不当,畸轻畸重;纵横紊乱,重复交叉;等等。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上问题归纳起来,我们感到有两点亟需探讨和解决。一是
关于“横排”和“竖写”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搞清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
系,势必带来内容畸轻畸重、交叉重复的后果。二是“横排”与“竖写”两者各自的内涵和
外延。同样,不搞清两者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削弱志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从而带来资料分
类、排比、组合上的紊乱。
这两点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实质是一个问题。只要把这两个基本点搞清了,才能完整
地揭示“横排竖写”这个志书体例的特点,更好地完成志书的编纂任务。
二
志书既然是一门科学,它的特点是自成体系,也就是说,它有着自己的完整的、独立的
科学体系。
志书的科学体系由它所记述的全部资料所构成。这个科学体系,反映在“横排竖写”上
,实质是全部资料的分类、排比、组合、记述的科学性。反映在“横排”上,就是志书的门
类。门类有大小之分,大类中包含若干小类。门类的划分,反映了科学的分工,或专业的分
工。体现在“横排”上,就是志书(或专业志)中的篇、章、节、目的科学划分。
《国营农场志》,作为反映我省国营农场体系的历史和现状,分为四大编:垦荒建场、
生产经营、经济管理、农垦科研,是比较合理的。它不仅反映了垦区的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
程,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垦区作为现代化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巨大的国营农场经济实体出发,
来进行总体设计和划分大门类的。试想,如果光有“垦荒建场”和“生产经营”而不设“经
济管理”,则反映不了国营农场经济的完整体系,也违背了“横不缺项”的原则。至于设立
“农垦科研”这一篇,是由于垦区拥有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并有众多的推进生产力发展的
科研成果,同时,也体现了垦区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但,它的排列顺序值得探讨。如果将它
的位置调整到“生产经营”之后,“经济管理”之前,则较为合理。这里,涉及到“横分门
类”之后,还有一个“排列有序”的问题。先记述“生产经营”和“农垦科技”,最后记述
“经济管理”,比原先的排列要科学、合理。
《国营农场志》除“四篇”外,前面有一篇“概述”,用短短几千字纵述国营农场的历
史,并横陈垦区现状。“四编”之后,增设一“附录”,附《国营农场领导机构沿革示意表
》,《国营农场基本情况一览表》、《国营农场大事纪(1947—1985)》。这两表一记都是需
要入志的重要资料,删去则影响专业志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如同志书前加“概述”一样,后
设“附录”,就对“横排门类”的基本篇章的重要补充,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附录”编幅很少,一目了然,大有用处。希望现行规定中各专业志一律不设“附录”的
提法,重新加以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该设的还是要设。
三
“横排”可以广泛地容纳资料,表现事物的完整性。它的内涵应该是:从现代化社会分
工和科学分类的实际出发,力求表现专业志门类的科学体系,并形成有机的整体。但,它的
外延不是无止境的,不能绝对化,一横到底。现在看来,所谓“横剖到底”的提法,是不科
学的。这样,会导致把事物分割得支离破碎,人为地割裂内在联系,不利于反映事物的发展
规律,也大大地限制并削弱了“竖写”的作用。
在《国营农场志》的试写过程中,“横排”在“编”这一层次上尚好解决,但在“章”
和“节”的层次上,横剖不当,或一味横排,带来体例上的混乱和内容上的偏颇。如《垦荒
建场》篇中的《自然资源》这一章,横排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等节,这是合理的。但,节下又“横剖到底”。如“土壤”分黑土、白浆土、草
甸土、黑钙土等,以及它们的数量和分布;“气候”中分气温、光照、降水量、无霜期等,
以及大量数据。资源现状需要入志,而且是重点。但,志书是反映地区(事物)的历史和现状
,就必须记述各类资源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否则,就不符合“志是一方之全史”的原则。编
纂时虽然经过努力,尽可能地反映垦区各类自然资源三十八年来的演变情况。但,仍未真正
摆脱“一横到底”、缺少纵述、看不出相互间有机联系的因果和规律。特别是从垦区生态环
境这个角度记述资源各项因素的相互转化,如荒地开发的盲目性,地力逐年下降,灾害性气
候增多,等等。
再如《生产经营》编中横剖为:农业、农机、畜牧、渔业、林业、工业等各章,是合理
的。但,在“章”这一层次下,“节”的横剖,原稿又分列各种作物或各种畜类,造成了“
横分到底”,内容交叉。如《农业》这一章中,分大豆、小麦、水稻等各节,各节中都设“
作物栽培”、“病虫防治”等;《畜牧》这一章中,分猪、马、牛、羊等,各节中都设“饲
养管理”、“繁殖良种”、“疫病防治”等。这样,支离破碎,不利于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还流于“教科书”的编写方式。经过试写调整,在“章”这一层次中,《农业》分“土壤
耕作、轮作”、“种子”、“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节。《畜牧》分“饲养管理”、
“繁殖育种”、“疫病防治”、“饲料与畜产品加工”等节,然后加以竖写,记述事物的兴
衰起伏、发展规律,做到了“以横为主,纵横结合,宏微具备,详略互见”。当然,试写稿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畜牧》的各节之下,仍按照“猪、牛、马、羊”分条记述,综合
归纳不够。记技术性的内容多,记生产性的内容少,记经营性的内容更少。这反映在“横排
竖写”上,编纂者对资料的排比、筛选和组合,缺乏宏观意识和综合能力所致,没有做到“
取之情、择之精,揭之深。”
四
“横排”到那一个层次为好,“竖写”从哪一层次开始?这在编纂过程中是非常棘手的
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理解“横排”与“竖写”两者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两者是一对矛盾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横排竖写”,其篇目结构,必须要与客
体的层次有序,内在联系相吻合。找准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掌握住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的最佳层次,是处理好两者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运用并完善这个特殊体例的
关键。
《国营农场志》的“垦荒建场”编中,横剖到章,到节,再次出现“垦荒”、“建场”
的类目。这就带来了资料排比上的紊乱,破坏了章节之间的平衡。特别就“建场”这一节,
排了三“目”:一、第一批国营农场的组建,二、东西两片国营农场群的形成,三、省国营
农场总局成立。表面看来,符合“横排竖写”的体例;但,实际上没有掌握住“横排”与“
竖写”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和最佳层次。且不说上述三“目”的标题不符合志书的要求,
名词之后,冠以“组建”、“形成”、“成立”之类的动词,类似史书的标题。仅从纵述建
场沿革,文字长达三万多字,使该节内容庞杂,臃肿,“目”下又分“子目”,造成全书中
篇幅最长的一节,我们计划在将来修改时,将“建场”这一类目,上升到“章”。“沿革”
浓缩为一节,然后按节依次纵述各种类型的国营农场的发生、发展与现状。
《农垦科研》编中的“横排竖写”,也是不当。特别是前三章,横排为:农场试验区、
农垦科研所、农垦科学院。“章”下又横排为各“节”:各农场、各地区的农垦试验区、站
、所,“节”下又横排为:各个时期的众多农垦试验单位。基层“目”下又横排了若干“子
目”。如此“横排”到底,丢掉了“竖写”,形成了“辞典”式的编纂方法,显得支离破碎
,看不到农垦科研机构发展的总貌和内在联系。同时,也造成了内容上不必要的交叉与重复
,文字长达四万余字,占整个“农垦科研”编的近二分之一的篇幅。我们将对这三章合并为
一章,首先综述机构沿革,然后依次纵述各种类型科研机构的发生、发展和现状。这样,既
体现了“横排”的科学分类,又发挥了“竖写”的纵向记述作用。
这里,附带指出的是:“横排”不当,或“横剖到底”的症结,除了未能很好的掌握“
横排”与“竖写”两者之间的相互辨证关系之外,在资料处理上,则表现为筛选、排比、组
合的不当。特别是资料的组合的科学性,功夫下的不够。一般说来,编纂过程中对资料的筛
选和排比,比较注意。但,往往忽视资料的组合,即对原始资料的再加工:深入分析,重新
加工,有机组合。资料是志书的生命,是基础。如果编纂工作只停留在资料的筛选和排比上
,那末,还没有形成志书所需要的全部基础。只有在资料的组合上下功夫,才能获得志书真
正需要的反映内在有机联系、又有完整独立体系的全部基础。
五
《国营农场志》的编目大纲,从总体设计,横分门类,篇目设置,曾三易其稿。每修改
一次,都有进步;每讨论一次,又发现新的不当之处。由此可见,真正检验篇目结构是否合
理,是否体现志书的要求的“三性”,还是在“竖写”之后。前面列举的试写稿中的体例和
篇目不当,都是在进行试写(“竖写”)之后逐步发现的。这就证明了:只有在“横排”的指
导下才能进行科学的“竖写”,在“竖写”的基础上才能反过来检验“横排”的科学性,从
而进一步加以合理调整。因此,整个编纂过程就是不断调整、深化、完善“横排竖写”的过
程。
世上任何事物有所长,必有所短。“横排”能反映事物的广泛性,但仍有其局限。同样
,“竖写”反映事物的连续性,也有其局限。在编纂过程中,从编章节目到每一段落,处处
存在着“横”与“纵”的矛盾与统一。稍有疏漏,就会带来记述上的片面、琐碎。即使从本
类目的内容来看……无可挑剔,但从本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他事物的作用、制约与
影响,而造成的停滞、倒退或前进,如不加以反映,则形成了孤立的单线发展的记述。
“开荒建场”篇中的“荒原规划设计”这一节,纵述了三十多年来垦区勘测、规划、设
计的十四项工程,加上“重点项目”这一节中记述的友谊、克山、洪河等农场的规划设计。
从“竖写”来看,基本内容都有了。但,从五十年代后期垦区执行的“五边”方针(边开荒、
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对荒原规划设计的严重冲击,以致好多农场没有经过周密
的勘测、设计,就盲目开荒生产这样的沉重教训,没有加以重点的记述。更没有采用资料的
排比手法,记述一百多个农场中按比例表明有多少农场进行正规的规划设计,有多少农场未
经过规划设计,又有多少农场事后进行“设计补课”,以及它们的具体数据。
在记述中正确处理“纵”与“横”的对立与统一时,要牢牢掌握两条:一是本事物发展
的主要过程(纵),二是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横)。两者要做到有机联系
,时空结合,而不是封闭式的单线条的记载。这样,才能反映规律、彰明因果。因为历史经
验往往寓于多种事物即多门类的相互关系中。而我们在编纂中往往忽视这点,《试写稿》中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再一一赘述。
六
专业志的总体设计,必须由“横分门类”之后的“竖写”去体现,因而“竖写”是志书
的基础,是体现志书质量最关键的环节。
“竖写”的内涵,应该是本事物在志书断限内的发生、发展和现状,包括兴衰起伏,得
失、规律、因果等等。它的外延,只能是其他事物对于本事物的作用和影响,而不是超越其
他,泛泛而记。它的手法,是记述,不是论述;是摆事实,不是评价,不下定义,不阐述概
念,不述未来规划远景。
要做到以上诸点,确是不易。在编纂和试写中,由于对“竖写”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
够,加上资料的排比、组合的科学性差,就带来了种种偏颇。诸如“流水帐”、“堆砌式”
、“单线条”、“教科书”式等不符合“竖写”科学性的做法。有的文字干瘪,缺乏可读性
。
通过《试写稿》的初步检验,归纳以下几条原则,将进行认真的修改。
——“竖写”中注意采用“历史与现状的结合”原则,写好本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现状
,特别要抓住转折点,即从量变到质变的记述,防止“流水帐”的写法。
——采用“本事物与外事物相联系”的原则,在写好本事物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写好外
事物对本事物的影响,防止“单线条”的写法。
——采用“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竖写”中不仅记述总貌,而且在关键细节上增加典
型事例,防止“堆砌式”的写法。
——采用“事与人相结合”的原则,以事系人,使科学性的资料中画龙点睛地插入促进
本事物发展的人物,同时也增强可读性。
——采用“功与过,成绩与失误相结合”的原则,反映本事物的兴衰起伏和发展规律(这
一条,我们做的很不够)。
——采用“文字与照片、图表相结合”的原则,使记述文图并茂,同时,大量压缩不必
要的占有很大篇幅的表格,有的涉及全局性的统计表,可作为编章的附表,以免人为地割裂
文字。
当然,以上六条应该是建立在严格把握“竖写”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而不
是脱离事物实际地画蛇添足。
以上仅仅是断想,有感而发,更是一孔之见,目的是抛砖引玉,就教于修志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