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志怎样“横排竖写”
专业志怎样“横排竖写”
作者:楼芹
在编纂《省志·国营农场志》过程中,我们注意了“横排竖写”“纵横结合”的体例。
我们认为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无论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兴衰起伏的演进过程,都在一定
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竖(时间)和横(空间)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竖而无横,只显现出
单纯的脉络,缺乏丰满的肌肤;有横无竖,则现象罗列,缺乏必要的深度。所以,只有“横
排竖写”“纵横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复杂的历史过程,呈现完美的事物全貌。
新时代是个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特别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整个经济领域
,分工越来越细,门类日益繁多,而又密切相关,反映了复杂多变的生产社会化的时代特色
。国营农场是崭新的农业企业,一方面它是由古老的、传统的农业发展演进的结果,一方面
它又正向农、工、商、运、建综合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的体制演变。《国营农场志》如
果仅仅以横向排列,记述现有的规模、装备、技术、成果,即使把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
、电气化写得巍巍壮观,也只能起到平面图的作用。为此,我们在编撰过程中,不仅重视“
横呈现状”,也重视用竖写来记述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描绘出兴衰起
伏的曲线条,努力彰明因果,显示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使之真正起到“资政、教化、存史
”的作用。
《国营农场志》编撰中,确定篇章两个层次为横排,章以下的节、目,直到子目,则有
横有纵,纵横结合,因事而异,不拘一格。以“建场”这一章为例,我们曾设想以领导机构
归属为序,横向排列。结果把同一时期组建的农场,因归属不一面肢解,看不出不同时期不
同背景下组建农场的特点,而且叙述重复,徒增篇幅。后来改用以时为序,纵向铺排,就把
复杂的关系理顺了,突出了建场的不同特点。
下面根据编撰实践,就专业志的“横排竖写”谈点管见,以抛砖引玉,博采众议。
竖写中要处理好横向关联与交叉
在生产社会化的现代经济中,按不同部类和门类分列的各项专业,虽以一业为主,却又
和其它部类和门类紧密相关。国营农场以农业为主体,其它各业或以农业为基础,或以农业
为服务对象。但各行各业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写清楚这种既有独立性,又有依存性的特点
,才能呈现国营农场经济的整体。在编撰过程中,我们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探索
了如下几种处理方式:
(一)紧扣专业职能和特点。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农艺、农机、种子是密不可分的。特
别是农艺和农机,几乎都进行耕、播、管、收几个主要生产环节。在分章记述时,我们就紧
扣专业的职能和特点。农艺和农机都写“耕作”,农艺主要写按照土壤区划写耕层的最佳效
益,写农时的最佳期限;农机则主要写耕作的标准化作业,以及如何发挥机械的最佳效能。
同样写“收获”,农艺写最佳收获期限以及天时地利对收获的影响;农机则写收割标准作业
,和适应天时地利进行技术革新。两者的共同目标是获取大面积丰收。这样相辅相成,既反
映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优越性,也显示了专业自身的特点。
(二)着眼效益,适当排列。农、林在宏观上是一体的,但它们有截然不同的分工。“林
带”号称农田的卫士,它由林业部门栽植、养护,木材积蓄归林业收益;“林带”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并造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使农业生产大面积受益。克山农场作为
西部旱粮作物试验场,并连年丰收盈利,其根本措施之一,就是“林带”成网,造成了适宜
旱作的“小气候”。这样,我们就把“林带”的作用排列到农业章中,使之因果彰明,互为
条件。着眼效益,适当排列,虽跨门越类,却缝裁得体。
(三)区别主从,兼叙关系。国营农场的工业,有的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直接受农产品丰
歉的影响;有的直接服务于农业,受市场信息和供求关系的制约。甜菜种植面积和丰歉,决
定糖业生产的兴衰。故在甜菜种植中兼叙其经济意义及其对制糖工业的影响;在制糖工业中
则兼叙其扶持甜菜种植业的意义及其收益。化肥生产直接服务于农业,而农用化肥的效益检
验了化肥产品的质量。从化肥生产和质量的实地检验两方面兼叙,就更清楚地说明了两者的
关系。农、工与物资、商业、粮食、外贸的关系,实际是产、供、销的转化过程,我们主要
从内部关系上记述,兼叙社会商品流通和市场调节关系的影响。这样分清主从,理顺关系,
兼叙得失,就能有机地反映国营农场经济的整体性。交叉并不等于重复,有的恰恰是相互关
联的纽带。
(四)有综有分,有详有略。为呈现国营农场经济的总貌,适当的综述是必要的。《国营
农场志》第一编,在介绍了垦区自然资源之后,设“经济资源”一章,以横向排列的形式,
从劳动力结构和生产装备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国营农场具有的生产手段和生产能力;第二编“
生产经营”中并列的十二个专业章节之前,均设综述一节,以展示该专业的历史和现状,然
后又横向列目,详记各类资料。这样不仅体例较为完备,资料也可避免缺项断线。
(五)不写政治,又不离政治。政治作为特殊的专业,设有“政治志”,经济专业志不写
政治。但经济是基础,政治为上层建筑,两者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经济是决定因素,政治又
不断给经济以“反作用”。特别在“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不仅直接影
响,甚至直接干予了整个经济领域。因此,正确处理两者的关联,只能不写政治,又不离政
治。专业志中不设政治专章,不写政治活动,不写政治组织。但又必须写清党在不同时期的
方针政策对各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特别要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六中全会的决议,十二届
三中全会的决议和十三大文件的精神来检验全部历史,使新志具有鲜明的观点。
以上五点,是我们处理国营农场经济内涵中的关联、交叉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也是解决
横向关系中的主要措施。在外延关系上,我们只能本着“一本书”“一盘棋”的精神,尽量
向省有关部门提供资料,由各部门自行选编,原则不避讳交叉和重复。
竖写要把握宏观上的线和微观上的点
一切事物都是时空坐标上的一个点,无数的点连成了线,无数的线交织成面。专业志必
须先在宏观上把握一条主线,在微观上把握若干“重点”。
三十八年来,国营农场紧紧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道路,这
条探索中的道路,就是一条主线;四个基地建设(商品粮基地,大豆出口基地、城市副食品基
地,其它农产品基地)则是始终不渝的建设目标。我们在宏观上把握这条主线和主目标,就能
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纵横结合,前后照应,把各种行业,各个门类,各条渠道组合成一个
经济整体。
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营农场的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路:建设初期由自给
型向经营型、由供给制向企业化转变,是个质的飞跃;五十年代后期,贯彻“五边方针”,
一方面谱写了“英雄战胜北大荒”的史诗,另一方面又因违背科学,忽视基本建设,造成严
重失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接着是六十年代的发展,七十年代的挫折,八十年代的开放搞
活,直至家庭农场的兴起。《国营农场志》沿着这条线,翔实地、分层次地记述了有关事物
的变迁,人物的活动,数据的增减。自然地反映了是非曲直,总结了历史经验。
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以点所标示的规迹,常常是一条曲折多变的线,按顺序记述每一个
点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微观上记述必取重点。我们把一条曲线中的最低点和最高点标示出
来,并把它作为详细记述的重点,一般过程只记其概略。国营农场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最低
点是所谓三年(1959—1961)自然灾害时期。当我们详细记述了“两纲”方针(以大豆为纲,以
畜牧为纲),“三风”为害(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四灾”并至(风、霜、虫、涝)的
事实之后,不难看出天灾是严重的,人为是主要的,教训是沉痛的。另一个最低点是1973年
,曾被中央领导批评为“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我们记述了“新兵团改造旧农场”
,“小镰刀战胜机械化”,“规章制度无用”,“科研机构彻底砸烂”等触目惊心的事实,
便是非分明。同样,农场发展史中的第一个最高点是1967年,我们记述了包、定、奖责任制
的推行,“机械化生产队”的试点推广,全面反映“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的
效益,认识到经验来之不易,“五条”、“十六条”是宝贵经验的结晶;第二个最高点是19
83年,这一年单产、总产、盈利三超历史,充分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方针、政
策的生命力。……重点记述看起来是跳跃的错杂的,实际上,它沿着历史的曲线,循序演进
,有条不紊。所以,以点带线,线上选点是竖写中适宜的编撰方法。
显示规律是志书的基本任务之一,它通过记述翔实的资料彰明因果,说明成败得失,因
而记述的资料必须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历史的可比性。国营农场在五十年代提出“以大豆为
纲”失败了,八十年代“建设大豆出口基地”成功了。两者相比,主要由于五十年代农药、
化肥、机具、良种、科学技术均未达到应有高度,草荒、虫害等关键的问题未能解决,主观
超越客观的可能,违背了客观规律。又如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两次大面积开荒,一方面扩大
耕地面积,增加了财富;另一方面却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灾害不断,大大降低了开荒效益,
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资料的延续性和可比性,是显示规律的要旨。同时,在记述中适当
运用“点睛”之笔,可增加记述的深度,特别在褒贬是非,总结经验这些“节骨眼”上,运
用“点睛”之笔,在显示规律方面能起水到渠成的作用。
把握点、线,运用“点睛”之笔,是竖写的三个要旨。
竖写所忌
在编撰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一些竖写中应该注意避免的弊病:
(一)记帐式。事无巨细,平铺直叙,以时为序,照记不误,类似记帐。在资料繁杂,胸
无全局,纲目尚待调整的情况下最易出现。所以整理资料,编写索引十分必要,拟写、调整
、审定编目尤为重要。《国营农场志》的编目,从刍议、设计、修订到最后审定,用了近一
年时间,而在撰写初稿过程中,又多次进行调整。同时,还编纂了数百万字的文件汇编和资
料汇编。尽管如此,“试写稿”中仍有类似记帐的情况。
(二)堆积式。对资料不加分析,信手摘用,结果是资料成堆,却不彰因果,不探规律,
前后割裂,互不照应,有了树木,难以见林。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专业志分工由部门
撰写,往往拘于部门之见,使专业志残留“部门志”色彩。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好主
编一支笔,对全部资料进行统筹兼顾,消除部门之见,实现“全志统一”。
(三)简单重复,千篇一律。言必×年×月×事,记必先进、典型、模范。同一事例反复
出现,文笔雷同,枯涩乏味。这类弊病在“试写稿”中存在较多。究其原因有二:一伯有的
资料站不住,熟门熟路,走着方便;二为仓促上阵,急于求成,对资料未经全面考证,心底
不实。问题出在资料上未下苦功夫。
(四)妄下断语,空发议论。这种情况多出于问题突出,资料难选。或因涉及人事关系,
避详求略,虚幌一枪,得过且过。
“横排竖写”虽属体例,涉及面却很广。关键仍然是编辑人员的思想水平。十三大文件
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观点”等,为
我们编撰新志指明了方向和原则。我们将认真学习,结合实际,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