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谈“以事系人”

谈“以事系人”


作者:楼芹
俗话说“事在人为,人因事显”。人和事是紧密联系的。志书以其历史性、资料性和教
化作用,都要求人事并茂。《史记》之所以成为历代史家范本,恐怕主要是因为它有本纪、
表录、世家、列传等叙事记人的完整体系。一部完备的志稿,也设“人物”篇,通过对历史
人物的品评褒贬,以扶正祛邪,宏扬正义。但是,作为一部专业志书,如何贯彻“记事为主
,以事系人”的编纂要旨,确实煞费苦心而又耐人寻味。《省志·国营农场志》的第一个编
纂方案中,曾增设“附录”,计划把人物传记列入附录,理所当然为省志委所否定。因为各
专志以各种方式设人物篇章,势必分解《省志·人物志》的整体。此路不通,我们一时难于
筹措,觉得志体记事谨严,用语简洁,怎么能把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加进去呢?“试写稿”
写出来了,经省志委组织评议,一致认为“见物不见人”,读来枯涩乏味,这就引起了我们
的思考。志稿不仅要脉络贯通,而且要肌体丰满。为此,应该把历史性、资料性、科学性和
可读性完美地统一起来,在洋洋史志大观中,应该加入人的活动。于是,我们在重新整理资
料时,特别注意各个历史阶段,各种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活动,在记事过程中联系到人的作为

在编写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条不成章程的以事系人的原则:一曰叙事中见人。叙
事为主,叙中系人,不因人谋事,不因人设目;二曰群体中见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员。首先要重视写好大势大略,在以事系人时,则只能直叙其人其事,不
加评论,不概全貌,意在记事而不在扬名;三曰历史中见人。把人和事都放在不同的历史环
境中写,一般不作本末记述。总之,以事系人中的人,完全不同于人物志中的传记和表录,
他是具体的、分散的历史表象,却能显现完美的史实整体。《省志·国营农场志》(送审稿)
的第一编和第二编(共27万字),业经省志委基本审定,其中以事系人者336名,包括干部、工
人、知识分子、转业军人、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垦荒队员和少数国际友人,基本上作到事
事见人,使志稿有了勃勃生气,材料写得比较活跃了,可读性增加了。
“以事系人”首先碰到的问题是“系”那些人和如何“系”法。开始,我们对“系”那
些人并没有通盘计划,只是看到一些历史重任落到一些人的肩上,这些人总是二话没说,“
挑起千斤担,挺胸朝前迈”。对这样的英雄人物,就直感到非“系”不可。后来,发现在历
史的洪流中,涌现的人物越来越多,才在实践中注意探索、分析、比较、归纳,对“系”哪
些人有了明确的概念。他们是创始人、发明人、管理人和功臣模范:
一、创始人。“创业维艰”是普遍规律,一项事业的创始人各有各的艰险辛酸的经历,
他们常常代表一个历史阶段。特别是黑龙江省的国营农场,创建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不
仅自然条件恶劣,物质条件极差,而且要一手拿镐,一手拿枪,随时准备应付情况突变和参
加战争勤务。他们都是“特别能战斗”的英雄好汉。如花园农场的创始人杨清海等,率领技
术工人冒着零下30度的冰雪严寒,在北满荒原上搜寻敌人遗弃、破坏的机器部件,拚装成拖
拉机和其他动力机械,奠定了开荒生产的物质基础。又如荣军农场的创始人之一郝光浓,是
个右眼失明,左臂致残的二等残废军人,他不安于国家给他的物质享受,而率领战友顶酷暑
,冒严寒,深入荒原腹地,披荆斩棘,踏荒建点。……写下他们的事迹,只感到党的“艰苦
奋斗”的光荣传统正在农垦事业中发扬光大,他们代表着时代精神,“系”之成理顺章。继
之由解放团、农建师、铁道兵、乃至十万转业官兵和垦荒队员们在更大范围内建场、扩场,
又各有各的历史背景,创始人的境遇、思想、条件虽各有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历史烙印。他
们的所作所为,同样反映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发明人,一项事业的发展,总要依靠人们去不断发现、发明、创造、改革、更新。
这个充满活力的时空过程,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动态。所以说,发明人往往就是先进生产力的
代表,把他们“系”到史实里面去就能增加历史的动态感。历史阔步向前,发明人层出不穷
,我们只要把握历史的主旋律,就能呈现群星璀璨的图景。国营农场是个农、工、商、运(输
)、建(筑)综合经营的企业,又有政法、文教、卫生等事业体系,真是三十六行齐备,行行都
出状元。志稿中因事系人,人才济济跃然纸上,就能听到时代的脉膊。
三、管理人。管理人容易被狭隘地理解为领导人;其实,这是个层次,是包括领导人在
内的整个组织、指挥、管理的层次。为领导人树碑立传,是志稿的大忌。但实事求是地用“
以事系人”的办法,写出领导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写出各个领导层次的指挥和决策,则更能
增强志稿的系统性。国营农场的农业现代化,是以机械化为中心,逐步向化学化、电气化演
进的过程。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有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规划、计划、指标和方案、方法、步
骤,涉及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领导到基层领导的各个层次。记述如此庞杂、纷繁、交错的
事件,必须提纲挈领,而后才能纲举目张。所以,适当记述决策者的言论、观点、评议,不
仅能丰富志稿内容,也可增强志稿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四、功臣模范。他们是生产活动中的带头人,是先进事迹的创造者,是先进思想的代表
,“系”之能彰因果,实为志稿不可或缺。以上四种人包含了上下各个层次,左右各个方面
,把他们中间的代表人物“系”进去,志稿就不仅有了较宽广的面,而且能见到一定深度,
有了立体感。
在充分准备好人物资料之后,写法就比较自由了。一般可在叙事过程中“系”,即在叙
事过程中提到有关人员,使事与人有机结合,相互印证。如《省志·国营农场志》在叙述萌
芽农场(学校)的创建过程,是这样记述的:“1947年3月,原黑龙江省干部学校校长高衡,为
培养农村师资,在德都县花园区创建乡村师范学校,学员实行半耕半读,开荒种地。高衡在
县委书记吴飘萍支持下,于1948年3月在学校开垦的基础上组建萌芽农场,并派学员梁军等去
北安参加拖拉机手培训班学习,结业后,梁军成为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1950年,拖拉机
增加到3台,由梁军带领组建全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同年10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
萌芽学校”校名。1951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学校来信,称赞‘萌芽学校对新
中国新式农业的建设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年,高衡却在“左”的政策影响下,受
到无端的批判。1952年,萌芽学校(农场)被迫撤销,房产和耕地移交就近的花园农场,机械
和机务人员移交查哈阳农场”。这段记述中“系”了四个人,重点是梁军和高衡,其他都是
一笔带过。在叙述萌芽学校的命运时,又提到了高衡,是为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高衡个人
的是非曲直,关系着党的政策和执行者的某些偏颇。
有时,为了印证一种思想、精神和行为,也突出地写些人的事迹。《省志·国营农场志
》在记述勘测队员的艰辛劳动时,在写“勘测人员深入荒原建立营地,荒野无道路,一切器
材、物资、生活用品,全靠队员负重搬运,每人平均负重50公斤以上,终日在草丛中穿梭,
在泥沼里踄涉……”之后,又列举“1955年8月,二纵队在虎林地区测量,转移度中遇暴雨,
河水陡涨,组长苏景山在泅渡七虎林河时光荣献身;1957年3月22日,省土地利用局水利设计
队技术员崔耀先(西北农学院水利专业毕业),率队为宝泉岭农场测定水线,突遇暴风雪,在
归途中迷路牺牲,时年19岁;1957年5月,队员张国范在测定勤得利农场场区时,不慎脚被铁
钉扎伤,他不顾疼痛,坚持在泥水中踄涉,不幸感染病毒,在送医院途中去世。这些同志是
勘测战线的尖兵,为北大荒的开荒建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对于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事迹,我们也作了些比较完整的记述,因为他们的事迹本
身就是一曲时代的赞歌。在工业篇中记述国家先进企业八五一一农场完达山食品厂时,就写
了厂长白志东的事迹:“白志东是1966年双鸭山市下乡青年,从制粉工人起步,历任奶粉车
间主任、副厂长、厂长。他刻苦钻研乳品技术,不断攀登新高峰,带领一班人经过上千次试
验,研制成功了压力喷雾大颗粒低温速溶奶粉,填补了国家奶品工艺中的一项空白。几年来
,他立足于企业内部挖潜,采取‘滚雪球’的办法,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先后改造了一座
年产2000吨的乳粉车间,新建一座年产1500 吨的糖果车间,一座麦乳精车间,扩建了啤酒车
间,改建了一条年产1000吨奶圆生产线,最近又从瑞士引进一条黑加仑软包装生产线,使生
产能力翻了一番。本人曾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农垦企业家”。
总之,以事系人的关键是对人的理解,全面、系统地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活动和动
向。在整理资料时,尽量不遗漏与事件有关的人物活动,提到某件事,就能想起与事件有关
的某些人,这样就有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以事“系”人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
经过较长时间的编纂实践,和不断的探索、总结,我们对以事系人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谨慎而不避讳。在“系”人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历史上的“讳题”。比如一
件事或一个职位上提了某人不提某人,会有争高低、排座位、论资格等议论。我们严格探求
历史本来面目,谨慎地记述具体事件中的有关人物,不滥用评语,不乱加副词,不拖泥带水
,语言明朗,职责分明,尽量不留挑剔余地。同时,也坚决拒绝在一个职位上开列一长串姓
名,排座列位搞平衡的做法。另有一些人物,曾在历史上作过错误结论,至今仍有人“讳莫
如言”。我们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贯政策,秉笔直书,如实记其对历史的贡献,
用否定之否定来肯定其应有的历史地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二、真实而不拘泥。真实是志书的根本,对于以事系人尤其如此。一项事业的成功,特
别是一项科研事业的成果,常常要经过多人之手,其间有主持人、参与人和助理人员。入志
前必须详细调查始末,分清职责,而后如实记述,至于成果评议,则只记其略而不述其详,
个人功劳更不能斗量称衡。另外,有些事件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只能用历史真实去对待,
不能拘泥于一般。比如耿德的发明创造,王士成和王世林的高工效,都是四十年代末和五十
年代初的业绩,在当时的机械装备和技术条件下,是十分突出的。但如果用八十年代的水平
相比,则显得事迹平平。所以,时代背景和人的作为要紧密结合,更不能“得陇望蜀”,以
一概全,或主观地去扩展形象,拔高尺码。同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作为,可以不拘一格,
重复出现。刘岑、李在人在1947年筹建了松江省第一农场(宁安农场),1981年又参加筹建农
垦科学院,两次都是创造性劳动,却有不同的境界,他们的姓名重复出现,应理顺章,十分
自然。
三、简而不避繁。记述简洁,言简意赅,是志稿行文的基本要求。但有些事物的发生和
发展,常常有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这就要不避其繁地写清楚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联系。比
如国营农场发展历史上“红星耙”的应用和机械化综合灭草技术的形成,就是这样从偶然事
件中得到启示,然后经过研究、实践达到了必然。“红星耙”原是最早从苏联引进的一种钉
齿耙。五十年代初,科技人员无意中发现钉齿耙路过豆田的地方,杂草明显地减少,得到了
“苗耙”的启示,1953年有几个场试行苗耙。红星农场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对苏式钉齿耙进行
了改进,试行苗前耙和苗耙,灭草效果极佳。于是改进后的钉齿耙被正式命名为“红星耙”
,并且获得部级科技发明奖。1954年推广红星耙,后来又创造蒙头土,鹤山又创造出捞一趟
一的措施,1956年友谊试用机械封闭灭草,到1957年机械综合灭草措施基本形成。1959年王
明尧在合江农垦局队长训练班上介绍机械综合灭草经验时,集机械综合灭草之大成,并把这
一系律措施提高到科学理论的认识。引起省耕作学会的重视,为耕作学增添了新内容。农艺
师谢民泽对于“耙茬免耕法”的研究,也起因于偶然性:1952年九三农场因受伏秋涝的影响
,所有耕地基本没有锄过草,也来不及秋翻。春播形势紧迫,有的作业区为了抢播种期,原
茬耙后即播小麦,有的豆茬地甚至不耙也播了小麦,受到严肃的批评,但麦收时收成并不坏
,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谢民泽等又进行了专门试验研究,并找出了耙茬免耕的理论依据
。对于这些繁杂的过程,如果略而不谈,则于事于人都会失去真实性。
以事系人是编纂工作中的一项综合工程。从搜集资料、拟定编目,汇集长篇到编纂志稿
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足够重视。有些事件一开始就要问根究底,把有关人物带出来,然后才
能相应“系”入志稿。临阵磨枪,常常会徒劳无益,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笑柄。以上仅是一
管之见,难免挂一漏三,甚至谬误讹传,尚须同行志士们共同探讨,批评指正。